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髻(jì) 倘若(shǎng) 着落(zhuó) 咄咄逼人(duō) B: 匿笑(nì) 确凿(záo) 盔甲(kuī) 人迹罕至(hǎn) C: 憔悴(jiāo) 抖擞(sǒu) 分歧(qí) 混为一谈(hùn) D: 粗犷(guǎng) 竦峙(zhì) 莅临(wèi) 恍然大悟(huǎng) |
2、 |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利欲熏心的商人们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使土地资源遭到惊人的破坏。 B: 学校的树荫下,一群附庸风雅的学生正安静地看着课外书。 C: 作为老师的我,在学习上对你的一切帮助都是理所当然的? D: 随机应变是一种处事方式,也是一种智慧。 |
3、 | 给下面的新闻拟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十堰晚报5月23日讯 昨日是我市首个“公交让座日”,我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实际行动弘扬文明乘车新风尚。 今年4月29日,由市文明办牵头,团市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教育局、十堰广播电视台、十堰日报社、市公安交管局、市运管局、市城市公交集团公司等9家单位联合发起“公交文明引领城市文明”活动,并将每月22日确定为我市“公交让座日”。 昨日,市城市公交集团公司在4路、5路、15路、29路等多条公交线路及人群密集的主要站点开展“公交让座日”活动。公交车内张贴有文明乘车让座宣传横幅和温馨提示语,播放“公交让座日”相关内容。同时,100名头戴小红帽、身披绶带的青年服务志愿者在车厢内及公交站点发放《文明乘车倡议书》,赠送印有全市公交线路标识的精美小扇子,鼓励和引导乘客为老、弱、病、残、孕等行动不便的人让座。 据介绍,开展“公交文明引领城市文明”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公交车这个城市流动“窗口”传播、弘扬、引导城市文明,实现“出行环境美、服务行为美、和谐人文美”目标。 (内容有删改) A: 十堰昨日迎来首个“公交让座日”B: 十堰开展“公交文明引领城市文明”活动 C: 我市首个“公交让座日”,以实际行动弘扬文明乘车新风尚 D: 9家单位联合开展活动,以实际行动引领城市文明 |
4、 | 下列划线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瘠薄(jí) 谰语(lán) 百鸟啾啾(jiū) 连缀成文(chuò) B: 孱弱(chán) 臆测(yì) 良莠不齐(yǒu) 引颈受戮(jǐng) C: 攫取(xié) 憧憬(chōng) 如坐针毡(zhān) 狼嗥虎啸(háo) D: 荫庇(yīn) 名讳(huì) 风姿绰约(chuò) 锋芒毕露(lù) |
5、 |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B: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D: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
6、 | 下列句子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记承天诗夜游》写于他被贬黄州,担任闲职期间。B: 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散文感情真挚,其中《背影》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 C: 鲁迅的小说《社戏》选自于《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于《朝花夕拾》。 D: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诗人、作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等。 |
7、 | 依次填入下列两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A每逢深秋时节,_______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B远眺群山环抱,_____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 ①③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
8、 | 下列词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束缚(fù) 龟(guī)裂 熙熙然 周尔复始 B: 追溯(sù) 欺侮(wǔ) 暖融融 销声匿迹 C: 狩(shǒu)猎 严竣(jùn) 柳林铺 天衣无缝 D: 缄(qiān)默 殒(yǔn)石 马前卒 叹为观止 |
9、 | 下列各项中,划线的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课余当家教,搞创收,靠劳动自己养活自己,冠冕堂皇 , 无可非议。B: 我们使用的复习资料题型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是很难保证复习质量的。 C: 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 , 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D: 成语是中国语言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如果正确运用,可收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之效;如果使用不当,则画蛇添足、贻笑大方。 |
10、 |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匿名(nì) 禁锢(kù) 镌刻(juān) 杳无消息(yǎo) B: 炽热(zhì) 胆怯(qiè) 翘首(qiáo) 颔首低眉(hàn) C: 颁发(bān) 粗糙(zào) 解剖(pōu) 深恶痛疾(wù) D: 诘责(jié) 滞留(zhì) 佃农(diàn) 屏息敛声(liǎn)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唐)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凝①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①翻:义同“反”。 ( 1 )这是一首写与故人相逢会聚的诗。标题中“________”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________”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 )有人认为这首诗伤感多于惊喜,你赞同吗?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以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B: 凡得学者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 于是遂就书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 欲书可耳 见往事耳 ( 2 )请用三处“/”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 3 )我们能从邴原身上学习到什么精神? |
亲人
侯发山
桂婶把孙子萌萌送到学校,回到家发现丈夫金刚不见了。起初,以为他到村子里转悠了。等到天黑,还不见人影儿。
①_____亲
桂婶急了。不只是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也帮着一起寻找,找了个通宵,又接连找了多天,方圆几十里,包括所有的水库、机井等,凡是容易出现意外的地方,都找遍了,也没有蛛丝马迹,真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直到第七天,桂婶一边揪着花白的头发一边说不找了,不找了。桂婶的话还没说完,眼里的泪就一滴一滴掉下来。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即便是一只猫一只狗也会有感情的,何况是夫妻?虽说金刚是个精神不正常的人。
金刚的精神不正常是从三年前开始的。那年,金刚出了车祸,幸亏没有生命危险,但是被抢救过来后,他变得跟正常人不一样了,不怎么活动,在一个地方一坐就是半天,呆呆的,傻傻的,也不说话,别人问他话,他只会简单地“嗯”“啊”,似乎哪根神经错乱了。他这个样子显然是没法干活了,儿子小桂就让桂婶在家照顾父亲,接送萌萌,自己和媳妇到城里打工。
说是不找了,其实桂婶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的机会。赶集时,桂婶什么事也不干,瞪大两只眼睛,瞅瞅这里,瞅瞅那里,瞅得两眼酸疼,揉揉眼,继续瞅。她在集市上转来转去,直到天黑看不清人脸,才恋恋不舍地返回家。遇到有外村人来村里,桂婶就上前打听;看电视时,桂婶特别留意上面播的那些寻人启事……
转眼又是六个年头,萌萌上初中了,食宿在学校,不用接送了,桂婶便到城里打工去了。那时,她已经是六十出头的人了,谁要她?她就背个蛇皮袋,在街上捡破烂。一边捡,一边瞅路过的每一个人。有时,走一天只顾瞅人,一个饮料瓶也没捡到。
就这样,桂婶整整捡了八年破烂,仍然没有“捡”到自己的丈夫,她这才死了心,听从儿子的劝告,回了老家。她不回也不行,此时她已是七十岁的人了,身子骨已没有原来硬朗了,走上几十步就要停下来歇一歇。
②______亲
突然,有一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小桂给她带回来一个老头。刹那间,桂婶的眼睛直了:这个老头太像金刚了!
小桂说:“当初见到他时,他正蹲在一个垃圾堆前啃一个烂西瓜。他的头发长长的,又脏又乱,脸上也布满了尘土……知情人说,是外地流浪来的,平时以乞讨为生。”
桂婶走上前去问老人:“大哥,你老家是哪儿的?”
老人憨憨一笑,也不说话,含糊地“啊”了一声。
“你是不是叫金刚?”桂婶又问一句。
老人依旧是憨憨一笑,不说话。
小桂说:“我把老人家领去洗了澡、理了发,越看越像俺爹,这才带了回来。”
桂婶问了半天,一句话也没从老人嘴里问出来。不过,他走路的样子、傻笑的神态,跟丈夫金刚真的太像了。她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这一叹,说明她认了。
亲戚朋友,村里的人闻讯后,先后过来看。都说,太像了,太像了。小桂的堂弟说:“就是金刚叔,就是金刚叔!”说罢,还亲切地叫了一声。
听到这话,不知道为什么,桂婶眼里的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
“桂婶,人都回来了,您还哭啥呢?”
桂婶这才意识到自己流泪了,忙用袖子去擦,擦了流,流了擦,总也擦不完。
每天,桂婶给老人端吃端喝,伺候得很周到。闲时,桂婶就跟他讲先前的点点滴滴。他依旧是憨憨的样子,任凭桂婶说什么,他都是一个样子,一种神态。桂婶呢,也不管老人的反应,只管顺着自己的话头往下说。
③_______亲
五年以后,积劳成疾的桂婶眼看就要不行了,小桂跪在母亲的床前,说:“娘,我不能再瞒您了,他……他不是俺爹!可他也太像了,我知道您心里一直放不下,所以骗了您。”
桂婶努力笑了一下,微弱地说道:“桂儿,我知道他不是……我若不收留,哪里才是他的家呢?我走后,你也要好好待他,还叫他‘爹’,只有这样,老天才会保佑──你爹有人收留……”
小桂点着头,泪如雨下。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改动)
( 1 )阅读文章后,请你在①②③处各填加一个字,组成三个小标题。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 2 )小说结尾,桂婶早已知道儿子带回的不是丈夫。说说文中哪些内容为这个情节埋下了伏笔。(至少答出两点)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天使的礼物 (刘继荣)
①黄昏,儿子一如既往地推我去广场散心。二月的风变得暖起来,但是吹到脸上依然带着股寒意,就如我此刻的心境。
②刚坐上轮椅的时候,医生笑呵呵打趣,说我最多只能享用三周。可是如今漫长的三个月过去了,我依然坐在轮椅上。广播里正放着《吉祥三宝》,真羡慕那个丰腴健硕的妈妈,想必她到了80岁还能健步如飞吧?不像我,三十几岁就坐在轮椅上了。
③儿子兴致勃勃地问:“情人节送什么礼物好?”
④我漫不经心作答:“那要看对方喜欢什么,如果是心爱的,一句话、一首歌也是好的。”说完才觉惊骇,他刚上一年级,居然提出这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不禁想起上学期他曾说与一小女生相爱,我问,怎么爱?他答:“我们下课后一起在草坪里找灵芝草,给妈妈治病。”现在,灵芝草没找到,居然懂得过情人节了。
⑤忽然间,在淡金的晚霞里,一首英文歌响起来,我不禁感慨:“人长耳朵,就为享受这样美的声音吧!”儿子动容。
⑥回家后,儿子替我按摩,他见过医生为我做按摩。手法倒是学得有模有样,可力度远不够。窗外传来孩子的笑闹声,我发现了儿子的心不在焉,顿时心生黯然,命他快快去玩。
⑦第二天黄昏,竟然又听到那首歌,是洒水车在唱,一时间,只觉得漫天繁花落了又开,连时光都淹没了。回过神来,才发现儿子早出去了。
⑧钟点工临走时提醒我,说整个寒假儿子日日在闹市区出没。那一带网吧颇多,里面未成年人也很多,要我千万管紧孩子,她说她的儿子就是在网吧里毁了的。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
⑨可儿子似乎总是很忙,没等我谈到正题,他就鱼一样溜了。是的,外面春日融融,谁耐烦整日对着一张蜡黄的面孔呢!
⑩每一次,听着楼道里咚咚远去的足音,每一步,都似踩在我心上。想起从前他寸步不离地守候着我,小朋友叫去踢足球一概不理,如今,怯得连边都不肯沾了。
⑪长叹一声。吃药罢,这一粒吃掉的是老公的轿车车灯,那一粒咽下的是儿子模型飞机的翅膀,家人的梦想悉数掉进我胃里。一时间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⑫突然,气喘吁吁的儿子冲进来:“嘿,妈妈,情人节快乐!”我惊呆了。捧着他递过来的礼品盒不知所措。儿子一叠声地催我拆开,是一张唱片。他替我放进CD机里,音乐水一般漫过来。正是我最爱的那一首。
⑬我哭笑不得,原以为这礼物是送给那个小女生的,现在居然给了我!望着那张汗津津的脸,纵有千个疑问我也只能咽下。
⑭傍晚,儿子又推我出去,他指着华丽的橱窗得意地说:“哈,我又找到一个错字!”顺着他的手指望过去,花团锦簇的五个大字:情人节快乐。哪里有错?
⑮见我疑惑,他急忙用手指在我手心画着:“是亲人的‘亲’,不是事情的‘情’,明天我要告诉老师去。”原来是这样,他一直以为是亲人节,所以误把礼物给了我。
⑯这时,一个陌生的中年人朝我们走过来。他很友好地问:“小朋友,你找到了吗?”儿子回答:“找到了,谢谢叔叔。”我诧异地望着他们。 那人说,他是负责在广场播放音乐的。有天晚上儿子去找他,询问下午放的一支英文歌的名字,他说妈妈喜欢听,想买给妈妈。一下午放了那么多唱片,哪里能记得清呢?于是把所有的英文歌拿来一首首试放,最终也没有找到,但他却记住了那个执着的小男孩。
⑰洒水车过来了,开到我们身边缓缓停下,一个年轻人探出脑袋笑着问:“找到了吗?”
⑱原来,那首叫做《斯卡布罗集市》的英文歌,正是这位司机帮助找到的。他也一直惦记着这个倔强的小男孩,惦记着他能否买到唱片。
⑲洒水车开走了,我们继续向前。路边一个老太太在卖音像制品,她笑咪咪地问儿子:“找到了吗?”我与儿子一道感激地回答:“找到了!找到了!”我的声音里竟有了微微的哽咽。
⑳我终于知道,我的孩子没有去网吧,也从来没有冷落我,他一直都不曾放弃对那棵灵芝草的寻找。反复地听那首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个痴痴的孩子所感动,可我知道,这份礼物,足以温暖一个母亲的一生。
任选一题写作
(一)半命题作文:
时间的磁带里记载着过往的行人,在眼前滑过,只有无法忘怀的留在心底。带着这份记忆,回首过去,珍惜现在,迈向未来,我们一起走过。
请以“与 一起走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根据所写内容,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②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
(二)以“初三”为话题作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间,初一,初二的那段日子就这样悄悄地过去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人生就像一场旅行,迷迷糊糊地走过了小学、初一,初二。现在我们正站在初三的中点线上,相信你一定有很多话可说。请以“初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