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涯,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泄千里。B: 他正向古代典藉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C: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D: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的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里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心中缈小而卑微的生命,以他朴实的力量,深深地震撼了我。 | ||||
2、 | 下列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位所谓的专家在台上絮絮叨叨,声音沉闷,抑扬顿挫地宣扬他的学说。 B: 参加保险虽不能使人化险为夷 , 但却能在灾难不期而至时,使投保者得到一笔赔偿金,尽量减轻损失。 C: 应该鼓励学生对现有知识提疑问,对旧的学术权威提挑战,要在发现和创造新知识方面独辟蹊径。 D: 看来,作者臧克家是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这行云流水般的诗篇的。 | ||||
3、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海外网文章指出,如今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到处卖弄笔墨,其实胸无城府 , 让人联想起鲁迅笔下那些不学无术、附庸风雅的“清国留学生”。B: 在灿若群星的世界优秀童话作家中,丹麦作家安徒生之所以鹤立鸡群 , 是因为他开启了童话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C: 吕校长在建言献策交流会上的开场白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来许多提高办学质量的好建议。 D: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面对这些禁酒宣传标语,一些司机不以为意 , 等到出了交通事故以后才后悔不已。 | ||||
4、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秘决 儒养 扭捏作态 言不及意 B: 骈进 杜绝 强聒不舍 自惭形秽 C: 绸缎 脏物 鸠占鹊巢 丰工伟绩 D: 制栽 涵养 大发雷庭 矫柔造作 | ||||
5、 | 多重复句的层次、关系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①//②/③并列 条件 C: ①/②//③并列 条件 D: ①//②/③并列 因果 | ||||
6、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心有灵犀 获益匪浅 振振有词 问心无愧B: 金蝉脱壳 刮目相看 文章稚绌 坚忍不拔 C: 震耳欲聋 不曼不枝 慢不经心 身材匀趁 D: 修茸房屋 绵延幽长 淳仆可爱 峰捅而上 | ||||
7、 | 下面加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崩殂(死。皇帝死叫“崩”;殂,死亡) B: 恢弘(气势宏大) C: 殊遇(特别厚待) D: 引喻失义(说话中称引譬喻不恰当) | ||||
8、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南联大之所以被称作“奇迹”,不仅在于它拥有大师,更在于它培养了许许多多的大师。虽然它只存在了8年左右,却被很多人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B: 北京人艺再度上演《茶馆》,以此“镇院之作”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也再一次在舞台上呈现了传承经典的意义。 C: 如何让沉睡在博物馆里的优秀传统文化受到青年一代的喜欢和接纳?是博物馆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一。 D: 从杜甫诗句的警策、凝练方面,繁衍出了韩愈、卢仝等用语“奇险”的一派;从杜甫诗歌注重社会现实生活方面,又滋生了白居易、元稹等人的“新乐府”诗。 | ||||
9、 |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个炎黄子孙的共同努力与大义担当。 B: 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C: 有位哲人说过:“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阳光、空气、水和笑容。” D: 挫折和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奋起搏击的勇士。 | ||||
10、 | 下列对名著《朝花夕拾》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阿长与〈山海经〉》写了一个“黄胖而矮”“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保姆阿长,她记得“我”的心愿,给“我”买了《山海经》。 B: 《范爱农》一文写的是范爱农和“我”在日本留学时及回国后的一些事。徐锡麟被害后,“我”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范爱农表示赞同。 C: 《五猖会》中,“我”盼着去看五猖会时,父亲突然要“我”背书,“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后来背完书能去看五猖会了,但“我”已没先前那么高兴了。 D: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 1 )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2 )“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诗歌的主人公是个什么身份的人?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①小大之狱 狱:________ ②望其旗靡 靡:________ (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3 )请你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 )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
儿子的旋律
儿子下班了,父亲紧张地数着儿子的脚步声。果然儿子“啪”地开了门。父亲默默地看着他。儿子没有看父亲,似乎点了点头,往自己卧室边走边脱外套。
收录机又响了。儿子!
两人面对面准备吃饭。儿子在撬午餐肉。父亲从儿子脸上看不出什么异常。
父亲一字一句:
“我被免职了。明天宣布。”
儿子猛地扬起脸。父亲没有在这稍纵即逝的惊讶里看到别的什么。没有怜悯没有安慰也没有懊恼。儿子手不停:“你也需要休息了。”
父亲感到胸闷气短。他盯着儿子。儿子的手健美粗大,血管里青春在跃动。儿子一声不吭。父亲没有说话也不再盯着儿子。他感到儿子匆匆搁筷,找衣服,又跨
进卫生间。马上,水声“哗啦哗啦”,跟着儿子的歌声高高扬起,声音温存自信,旋律跳荡。
儿子!儿子!儿子!
儿子你在想什么?你大不了不再崇拜父亲,你越来越沉默,你不再抱怨父亲呆板僵化,不再为各种政治问题与父亲争论不休,也不再说父亲刚愎自用。儿子,你甚至看不起父亲。可父亲这样了你还是无动于衷吗?这就是这一代的冷漠理智?你匆匆吃饭洗澡是因为那打字员在等你去看歌剧?可是儿子,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你啊。我的官龄比你年龄还大一圈……
电视机在播相声。父亲茫然四顾时才发现儿子并未出门,而是坐在他身后看书。父亲不由纳闷:打字员前两天就订了票,还兴冲冲问他是否同去。
父亲彻夜来回踱步,儿子也辗转反侧。父亲老了。他的一切都老了。曾和父亲这一辈很协调的背景已走向薄暮黄昏。这是变幻莫测的时代,不是仅仅需要热血赤诚的岁月。
早上儿子起得很早,父亲晨练回来,儿子已准备好早餐。收录机照样开着,而且旋律明亮欢跃。
父子俩依然沉默着洗漱用餐。儿子几次似乎要开口,父亲沉下心微颤地期待着,儿子却什么也没有说。
父亲佝偻着进卧室更衣。儿子不知什么时候在身后捧着一套西装。
穿着精神——是去开宣布会吗?”儿子又拿过领带走到父亲眼前。父亲迟疑着。
“我给你打。”儿子看着父亲。温柔的好像父亲过世的妻子。父亲心紧成一团。
“行吗?”儿子侧侧身。
父亲和儿子一起看着穿衣镜。沉默着,父亲凝视儿子的眼睛,儿子也凝视着父亲。
儿子对着镜子:“一夜之间你衰老许多,”儿子声音低沉、温柔,“可我一直为你感到骄傲,为你一辈子正直无私,一辈子对信仰的忠诚。你尽力了。”
父亲心潮翻涌。肩头上儿子的手十分有力。他感到心中自信像空气注人瘪气球一样迅速饱满地回归。
最后接送父亲的小汽车在笛笛呼唤,父亲走到门口又折回头:“昨晚干嘛不去找她?”
儿子沉默了一会,“分手了。”
“因为……我下台?”
“大概——但这没关系。”
儿子!儿子!儿子!
父亲老泪闪烁。儿子把双手搭在父亲肩上,笑道:“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我很高兴不再有你的耀目光环笼罩我的光彩一你说呢?”
儿子!儿子!你可以把收录机再开大点。
(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①刚愎________自用 句中含义:________
②佝________偻 句中含义:________
( 3 )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儿子对父亲的关心、理解?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张贵勇
中秋遇国庆,对于中小学生们来说,本是好好放松的假期,没想到却被亲爸亲妈们“毁”了。“8天时间太长,孩子学习过程中断那么久,思维也松懈下来,还没来得及巩固的知识点,回到课堂还得花更多时间找回来”,一些家长高大上的理由,使孩子的黄金周不再“黄金”。
假期补课真的有用吗?弦子休息几天就是罪过?弦子一刻不得闲地学习,才不负光阴?其实,闲暇出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取决于他能自主掌握的时间。”不放过假期补课的机会,孩子成绩才会快速提升,这种想法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此种望子成龙之。情也能理解,但在经验与规律之间,后者才是值得坚守的不二法门。
许多家长常告诫孩子,学习要从硬记转向理解,从死学转向会学,殊不知家长自己也要从操控转向激励,从依循经验转向尊重规律。多了解儿童身。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才是合格家长的标志,才能给孩子终身受益的能力与智慧。相对而言,孩子能不能成才,很多时候真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家长的教育理念。
其实,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一位家长的话似乎代表了不少父母的心声——“许多同事的孩子不但会背唐诗宋词,还能唱歌跳舞,有的学会了简单的英语对话,让我既羡慕又担心,生怕自己的女儿落在别人后面”。这种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就像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结果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父母劳。费力、焦虑不堪,孩子没有闲暇,没有幸福感,变得厌学乃至厌世。而赢家只有一个,那就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培训机构。
大到孩子的身心成长,小到某门学科的学习,家长们都要认清规律,懂点“科学”。以外语学习为例,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只要是外国人就是外教;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外教课;中国老师不如外教,教不好英语……种种认识均陷入了误区。家长们不会过于看重牌子、招生宣传简章,而是审查外教资格证。
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之前提,是家长自己有一双火眼金睛,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让家庭教育回到“科学”的轨道上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让他们多游戏,多感受世界。学习外语时,给孩子找一个靠谱的外教,抑或陪伴孩子从听读英文绘本开始;到了假期,不妨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出校门,通过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眼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该过度宣扬“废寝忘食”“争分夺秒”的学习经,而是要回到教育常识上来,让孩子有玩耍、发呆的闲暇,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倘若家长们都有尊重规律的意识,家庭教育有了“科学”导航,兼顾孩子的年龄、性别等普遍规律和个性、爱好等特殊规律,那么家庭教育是另一番可喜的面貌。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要求:①把题目抄在答题纸上。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