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B: “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记事、记物,也可以记山水地理、记风土人情,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等。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是指“国风”,是各地的民歌,为贵族文人所作。 D: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
2、 | 下列与画线句子表意不相同的一项是( ) 一个极其浅显的道理是,一双鞋也许不能走遍天下,但频繁换鞋子,走几步换一双,且不说付出的成本太大,光换鞋子这种折腾就势必影响赶路。一个求真务实的人,不会频繁瞎折腾;一个脚踏实地的国家,不会动辄改弦易辙。国家越自信,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就越有底气;认定方向,戮力同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中国梦便不遥远。 A: 一个求真务实的人啊,请不要频繁瞎折腾了! B: 一个求真务实的人,怎么不会频繁瞎折腾? C: 一个求真务实的人,难道可以频繁瞎折腾? D: 一个求真务实的人,一定不要频繁瞎折腾! |
3、 | 下列四个句子,有一个是错误的判断,请你选出来( ) A: 侦探小说《海底二万里》是俄罗斯作家凡尔纳的作品。B: 我们学过的课文《与朱元思书》、《马说》、《送东阳马生序》、《五柳先生传》中,“书”、“说”、“序”、“传”都是古代文体。 C: “夜,寂静无声,只有雨滴在嘀嘀嗒嗒地响着”。这句有语病。 D: 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例如茨威格在《列夫·托尔斯泰》中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 |
4、 | “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 ) A: 十五岁 B: 二十岁 C: 三十岁 D: 四十岁 |
5、 | 下面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B: 目前,住房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叹为观止。 C: 汤普生夫人的举动止住了孩子们的笑声,全场鸦雀无声。 D: 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同学处心积虑 , 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航空模型。 |
6、 | 选出下面书写和字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 狭隘 ài 殉xùn职 热沉 嗔chēn怪 禁固 B: 派遣qiǎn 抽噎yè 慷概 蜷qüán伏 羞怯 C: 干涸hé 怂恿sǒng 帐蓬 温驯xùn 琢磨 D: 灼zhuó烧 怅chàng然 坍塌 附和hè 余晖 |
7、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他本是个整天跑野马的孩子,从早到晚关在家里,难受得屁股下如坐针毡,身上像芒刺在背。B: 不管怎么说,上天待我不薄,如果我能回去,我还会卷土重来。 C: 电影剪辑大师傅正义老人碌碌终生 , 荣获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D: 从贵宾通道出来的姚明在身边保镖的簇拥下显得鹤立鸡群 , 十分惹眼。 |
8、 | 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今天承蒙您大驾光临,顿使寒舍蓬荜生辉,不胜荣幸。 B: 家长会上,家长们耳提面命 , 认真听取了老师们对孩子的评价。 C: 张老师发现有抄袭作业的现象,于是先斩后奏 , 提醒同学们不能这样做。 D: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往日热闹非凡的多数中心城市瞬间变成了万人空巷。 |
9、 |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藩篱,啸聚山林 , 为害一方。 B: 中央民族大学的副教授蒙曼,学识渊博,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诗词歌赋,信手拈来。 C: 晚会上,那美轮美奂的歌舞,品味精良的小品,赢得了观众阵阵喝彩。 D: 客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托尔斯泰的接见。 |
10、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学习犹如登山,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指望一步登顶,这个道理是不可名状的。 B: 两位阔别多年的老朋友竟在这异国他乡萍水相逢 , 都高兴得不得了。 C: 如果开始不成功,就多次努力,不行再放弃,没必要为此自惭形秽。 D: 我们有些同学在作文中引经据典,断章取义 , 这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的。 |
品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
阅读以下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节选) 郑燮 ①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②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 1 )这两篇作品都与手足之情相关。《水调歌头》是宋代的________(姓名)在________(节日)思念弟弟子由时所作。《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则是________(朝代)的郑燮和弟弟谈论读书的书信。( 2 )以下对《水调歌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片中“欲”“恐”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矛盾。 B: 上片的最后,作者表达了对人间的眷恋之情。 C: 下片描绘了作者深夜无眠、思念亲人的画面。 D: 下片的最后,作者表达了对人间多些团圆的祝福。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 4 )选文中,郑燮否定了“________”的观点,提出了________的主张。 |
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
包利民
①一个不眠的寒夜,窗外依然是飘飞的雪和小兴安岭腊月的寒流。辗转反侧中,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从来不需要想起,却一直在心底盈然①。
②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③沿着时光的脚步追溯,我想起了最初的那个刹那。那个时候,我刚刚从农村搬进城里,内心总有些许黯淡。或许是自卑心理的影响,便开始用偏激的行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有一次和别人打架后,被老师叫去办公室了。当时心里正愤愤,便与老师顶撞了。当我离开,老师关上门的瞬间,我看见他嘴角扬起一丝笑意,一句他和其他老师的说笑从门缝挤了出来:“这孩子和我小时候特别像……”
④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老师曾经那么多的严厉话语,都不及这无意间的一丝笑意半句闲话。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老师根本不知道,是他当年的微笑和话语,使一个叛逆的少年从此有所改变。
⑤短短的一瞬,影响着长长的一生。或许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类似的情节,看似遗忘,却一直在散发着温暖与力量,像落在心间不经意的一粒种子,刹那间的感动会不知不觉生长成郁郁葱葱的希望和美好。
⑥就像一个朋友所说,自闭恐惧与防备,一直是她从小到大的常态,只因为她是孤儿。就这样一直到高中,她几乎一个朋友都没有。就算别人善意的结交,她也是冷漠以对。班上有个女生是城里人,对她也总想关心,可是不管是否真心真诚,她都不予理会,她只觉得是怜悯。有一天,好些天没来上学的女生遇见她,低沉地说:“现在咱们一样了,我也成了孤儿了!”
⑦原来,那个女生的父母在一场车祸中双双身亡。
⑧朋友说,只那一句,就让她打开了心扉。并不是因为女生真的变得和她一样,而是女生眼中的真诚与失落。对于朋友来说,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⑨想起曾经写过的一件事。邻家大伯很健谈,可是每年中总有固定的一天,终日无言。后来我们知道了原因,却是久久震撼。他的父母是聋哑人,有一年冬天,父母带着六岁的他去爷爷家过年。半路上,汽车忽然出了故障,慢慢地滑向山路下的深谷。车门无法打开,人们砸开车窗时,车身已经向下倾斜。大家纷纷涌向车窗向外跳,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他回头看,父母眼中全是不舍和牵挂,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
⑩从此,每一年的那一日,他都会禁言一天,用来体会父母当年的沉默无声,脑海中全是汽车坠崖那一刻父母的眼神与笑容。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那一天,邻家大伯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
⑪足够了,漫长的岁月中,哪怕有过一个能融入我们生命的刹那,所有的日子便都有了意义。不管风雨起落,长路夜路,那份感动,那份爱,成为念念间最美的心灵家园!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注释】①盈然:漫溢的样子。
( 1 )作者写了令人感动的三个片断,请概括出第二,三片断的内容。片断一:我因为当年老师的微笑和话语,从此,叛逆的性格有所改变。
片断二:________
片断三:________
( 2 )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划线词丰富的表达效果。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
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
( 4 )文章第⑨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
( 5 )本文题目含蓄而富有韵味,下面最能诠释题目含义的一项是( )一厘米(节选)
毕淑敏
1
【公共汽车上】
售票员:买票啦!刚上车的,没票的请买票!
小也:妈妈!快买票!
陶影:小也,车门这儿有条白线,先量量你有多高,超过了白现,就给你买票。
【小也走过去量身高。】
陶影:小也,你不够,还差一厘来。
小也:妈妈!我够了!我够了!(跺脚)你上次说我下次坐车就可以买票了。这次就是下次了,你为什么不给我买票?你说话不算话!
陶影:小也……
小也:妈妈……(焦急而略带哭腔)
陶影:我买两张票。
售票员:这孩子够高了吗?
陶影:您就别管了,我买两张票。
【售票员撕票。】
售票员:给您票,请拿好。
陶影:给你票,小也。
小也:哦——哦——我买票喽!我买票喽!
【小也把票粘在嘴唇上,像个风车似的吹得噗噗响。】
2
【到站了,母子下车。公园入口处,一个穿红衣的小伙子在收票。】
小也:妈妈,我看见公园的大门了!(小也手里拿着一张票自管自跑远去)
小也:(边跑边回头)妈妈快跟上!
红衣青年:嗨!小孩!票!
【小也把票递给红衣青年,他一把把票揪了过去。】
【陶影见孩子跑远了,也赶紧走过去,想赶上小也。】
红衣青年(不由分说拦住陶影,没好气地)票!
【A陶影无声地指了指小也跑远了的身影,当妈妈的总是这样,眼光跟着孩子,别的就都顾不上说了,意思是票在孩子手上。】
红衣青年:我问的是你的票!
陶影:咦,刚才那孩子不是给你了吗?
红衣青年:他是他的,你是你的。
陶影:小孩子不是不要票的吗?
红衣青年:谁说不要票的?谁说的?
陶影:票上说不到1.1米的孩子免费参观,超过1.1米的孩子照章购票。
红衣青年:呦嗬!记得还挺清楚!他在我这里跑过去的,我看得清清楚楚,我们这儿墙上有条红线,喏,就在那儿,他肯定超过了!
【小也见妈妈总也进不了门,又撅着嘴跑了回来。】
小也:妈妈!你怎么还不来啊!我以为把你给丢了呢!
【围观的人议论纷纷。】
陶影:小也,你过来。
红衣青年:对!小孩,到这墙根来!
【四周一时间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
【陶影很有把握地注视着这一切,自己的孩子到底有多高,每个妈妈都有数,当妈妈的心就是一把最好的尺。】
【B她胸有成竹地向小也点点头,小家伙挺大方地挺着小胸脯,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到了墙角的红线旁……】
【众人“呀”了一声,红衣青年冷笑声,墙上的红线像一条僵死的红蚯蚓,横在小也的前额上。】
红衣青年:(骄横地)哼!你还嘴硬!现在可没什么好说的了吧!没人能逃得过我的火眼金睛!(推搡陶影,不屑地)买票去!买票去!
【众人哄笑。】
陶影:(轻声但是极坚决)他不够1.1来的。不够!
小也:妈妈。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妈妈,你的手怎么这么凉呀?
陶影:(强自保持镇静,亲切地低头对孩子)小也,没什么大事,是妈忘了给你买票了。
小也:(惊慌地)妈妈,你真的没买票?我们幼儿园的老师说了,不诚实的人不是好孩子!
【陶影意识到今天这票是不能买了,一跺脚,拉起小也,拨开众人。】
陶影:走!小也!我们走!
【众人哄笑。】
3
【到了另一条马路上,卖冰棍的在吆喝,靠墙根的阴凉处,有一个老奶奶守着身高体重称。】
小也:(伸出手)妈妈?给我钱。
陶影:(掏了张纸币)买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小也绕过了冰棍车,径直走到了量身高的老奶奶面前,递上纸币。】
小也:老奶奶,您量量我到底多高。
【老奶奶拔出身高杆,抵住小也的头,眯着老花眼。】
老奶奶:小小子,站直着点,好,好,让奶奶凑近了好好给你瞅瞅……好嘞,你长大准能是个大高个,现在就1.1米了!
【就在老奶奶回答的那一瞬,小也惊恐地睁大了眼睛,他像对陌生人那样注视着陶影,撒腿就往前跑。摔倒了,爬起来再跑……在很远的地方停下来,充满疑惑地看着妈妈……】
【陶影惊异地看了看身高杆。】
陶影:(迟疑地)大妈,您这尺子准吗?
老奶奶:我这尺子是不准,可能让您高兴!哪个当妈的不巴望着孩子长高个啊!到我这儿一量,都比原来见长!话又说回来,别盼着孩子长!孩子一长大,当妈的就老喽!
陶影:(忧郁焦灼)大妈,您可给我帮了倒忙!
【陶影决定跟报社反映这件事。灯下,陶影费劲地写着信件,不时翻一下新华字典;写得不满意,就哗地撕掉。然后郑重地封好,贴上邮票。】
【陶影到邮局排队发言,把挂号收据细心地收起杂,回家后又在挂历上做了一个记号,开始了焦灼的等待。】
【一个星期天,陶影正在公用的水管前洗衣服。水哗哗地流着。】
公园主任:请问,哪里是陶影同志的家?
小也:我知道我知道,我领你们去。(三脚两步抢着带路)妈妈来客人啦!
陶影:我正洗衣服呢,是不是你大舅来了啊?
小也:(神秘地)不是,是两个不认识的老爷爷。
陶影:噢,快请进快请进!瞧我这一手的肥皂沫子!请些请坐,你们是……
公园书记:我们是万佛寺公园管理处的,找您来是想核对一下情况。报社把您的信转给我们了。
陶影:哦……是这样……(紧张地)小也,你到外面玩一会儿去,好吗?
公园主任:别让孩子走,我们已经找当事人核对过情况,情况属实。现在我们要实地测一下孩子的身高。小朋友,请你站到墙边来。
小也:(恐惧地陷入某种回忆)妈妈,我不!我再也不量身高了!
陶影:(镇静地)小也,听妈妈的话,站到墙边去,别仰着头,也别低着头,挺起胸脯,该多高就多高!
小也:哎!妈妈!
【公园管理人员拿出皮卷尺,拉直。】
【长时间的沉寂。】
陶影:(轻轻地,但是胸有成竹地)多少?
主任:(略有遗憾地)1.1米,正好。
陶影:(竖决地)不是正好,你们是过了1个月零25天才来的,孩子长了,那时候他差1厘米。
书记:(调解地)您说的也有道理,小孩是长得快。
陶影:这事不难查清楚,你们回去量量公园门口那条红线,就知道它“缺斤短两”(指公园门口那条红线标高不准确)了。
【主任拿出5元钱。】
主任:这样好吧,这是5元钱,算我们对您的一点小小的赔偿。
陶影:(宁静地)我不要,世上有的东西能赔,有的东西是不能赔的。
书记:(拿山两张门票,商量地)那天您和孩子最终没能参观成。我们都很遗憾。如果您一定不要钱,这里有两张我们公园的游览票,是长期有效的,欢迎您和孩子再次光临。
陶影:(平和地)不,我不要,如果我们哪天要会我们会自己买票的。
主任:您一定是心里咽不下这口气是不是?我们回去就处理当事人,扣发他的当月奖金,叫他给您来当面赔礼道歉,也好挽回我们公园的名誉。
陶影:(惊讶地制止)别!可千万别那样!
主任、书记:(异口同声)那你到底要怎样?
陶影:(恬淡温和地)小也,你过来。
【小也乖乖地走过来。】
陶影:小也。叫“爷爷”。
小也:爷爷,爷爷。
陶影:谢谢两位领导,这么大热天的到我们这小院里来,钱请你们收起,票也请收起,就是那天当班的查票员,也请千万不要难为他。他虽说态度不大好,也是挺负责……
书记:那您写这信图的是什么呢?
陶影:(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
( 1 )本剧的戏剧冲突围绕“该不该买票”而展开,请根据剧情发展,梳理下列内容。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老奶奶好意把小也身高量高了,陶影很焦虑;
④陶影写信去报社反映公园“缺斤短两”的标高红线,焦灼等待反馈;
⑤________
( 2 )请从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选择一处舞台说明,分析其表达作用。赔偿 尊严 母爱
请以《因为有了期盼》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名、校名;④不得抄袭;⑤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