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扬州邗江区实验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难免没有缺点。
B: 我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开展多项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非常受欢迎。
C: 据有关专家分析,今年出现的旱情是罕见的。
D: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要发扬和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实现中国梦。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四书”之一。
B: 《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西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诗歌《蒿里行》、《龟虽寿》等。
C: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D: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课文选取的两则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
3、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部好小说或是一步好戏都要当作一首诗看。

②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③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喜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喜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

④所以它们看小说和喜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

⑤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喜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

⑥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致。

A: ⑥①②⑤④③
B: ②①⑥⑤③④
C: ⑥②⑤①③④
D: ②⑥①⑤④③
4、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闻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
B: 新闻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作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课文《“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
C: 新闻是报刊上和广播电视里详细报道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课文《一着惊海天》是一篇新闻消息不是通讯。
D: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作者毛泽东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
5、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 阆中是全国文化名城,(wǎn)如嘉陵江上的一颗珍珠,被誉为“阆(yuàn)仙境”。导游(xiàn)小姐为游客讲述(xiǎn)为人知的故事,大家感到很新(xiān)
B: 上(xiào)王某早年毕业于军(xiào),后在某军事刊物做(xiào)对﹣﹣把(jiào)正好的(jiào)样送主编审查发稿
C: (qì)约,又叫做合同,张教授(qiè)而不舍地研究了大半生。对于有些人利用合同诈骗,他深(wù)痛疾
D: 他(hán)首低眉,忧心忡(zhǒng)地说:“我使出浑身(jiě)数也没完成好这个任务……”
6、下列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答谢中书书》中的“书”和《与朱元思书》中的“书”都是指古代的书信。
B: 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具有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的特点。
C: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敬仰之情。
D: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怀着悲痛心情写下的回忆性文章,全文按照不同的空间顺序概括了母亲勤劳的一生。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愧怍 点缀 遗孀 迫不急待
B: 遗憾 撵走 羸弱 目不窥园
C: 凛冽 闲遐 迷惘 悔人不倦
D: 帐蓬 商酌 萋萋 语无纶次
8、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杀(lù) 磅礴(bàng) 辱(mò)
B: 志(shǐ) 念(diào) 语(yì)
C: 怀(miǎn) 改(cuàn) 形(dùn)
D: 国(shāng) 图(wàng) 振聋发(guì)
9、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矗立在鲁迅纪念馆前的雕像,是由热爱鲁迅的人士集资铸成并提出倡议的。
B: 为了避免校园安全事故不再发生,我市中小学都加大了校园安全工作力度。
C: 学生食品是否安全,关系到我国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这是一个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D: 通过政府对倒卖、滥用个人信息行为的严厉打击,使公民信息安全得到了有效保护。
10、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国家京剧院排练《强项令》期间,三位老艺术家不辞辛苦,为演员们亲身示范、精细加工,一丝不苟地针对排演做指导,提建议。
B: 贝聿铭殚精竭虑设计出来的这座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是一座交错切割的几何立方体造型建筑。
C: 他依靠父亲赞助的大笔资金,白手起家 , 在当地开办了一家小有名气的工厂。
D: 在上海解放纪念馆,数百件文物无声讲述着70年前惊心动魄的一幕幕……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江上

(宋)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 1 )第二句中“低徊”一词很富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 2 )这首诗中的三,四两句于寻常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做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项是( )

A: 正浓 (兴趣)
B: 之别院(赶)
C: 数十 (鞭子)
D: 昂观之(头)
(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故时有物外趣 学而时习
B: 蹲身 神游
C: 丛草为林 可为师矣
D: 群鹤舞空中 余常土墙凹凸处
( 3 )根据上文内容说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5 )用现代汉语概括文中描述的趣事。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饮茶始于何时

陈 雍

俗话说,“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就像柴米油盐一样不可或缺。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饮茶,这个问题现下学术界还没有定论。

②20世纪末,考古工作者在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T0411号探方第8层里发现一个小陶釜,出土时釜内盛有一束整齐的植物茎叶,长约5至8厘米,共有三十多根,像是被煮软的样子。陶釜外面有烟熏火燎的痕迹,表明经过火烧。考古工作者把这束茎叶送到浙江省药品检验所和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做鉴定及切片检测,鉴定检测结果只能确定是植物茎叶,但不能确定具体属种,也就是说,无法判定釜内到底是什么植物。在跨湖桥考古报告里,这件盛有植物的陶釜被称为“中药罐”。后来有人提出这件“中药罐”应当是“茶釜”,而且是原始煮茶遗迹,进而提出饮茶始于8000年前的杭州湾地区。再后来,跨湖桥遗址的这件陶釜成了卖茶叶广告的招牌。我们从这个过程不难看出,饮茶始于新石器时代的说法目前仍难让人信服。

③宋朝张淏《云谷杂记》说:“饮茶不知起于何时,自魏晋以来有之。但当时虽知饮茶,未若后世之盛也。”《世说新语·纰漏》载:“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武帝崩,选百二十挽郎,一时之秀彦,育长亦在其中……王丞相请先度时贤共至石头迎之,犹作畴日相待,一见便觉有异。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茶,为茗?’”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晋代人已能够懂得茶与茗的区别,可见张淏的说法是可信的。

④张华《博物志》云:“饮真茶,令人少眠。”有学者依据《广博物志》“茶,古不闻食者,晋宋以降,吴人采叶煮之,名为茗粥”的记载,认为《博物志》的“真茶”应当是“羹茶”,“真”和“羹”字形相近而讹。但也有学者认为,古代原本有真茶。另外,《尔雅·释木》载:“槚,苦荼。”郭璞注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张华、郭璞都是晋朝人,根据他俩的说法可以知道,晋朝时把茶作为羹饮。用茶做的羹饮,类似今天吃饭时喝的菜汤,里面要放作料。陆羽《茶经》对此批评说:“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⑤有的学者根据《尔雅》“苦荼”的记载,推论饮茶始于先秦。《尔雅》记载的只是植物名称,并没有说明这种植物的用途,所以也不能就此说先秦时期人们已经饮茶。古代文献中关于两汉三国时期的饮茶有零星的记载,学者们更是对考古上的发现寄予希望。

⑥唐朝以前,羹茶还没有脱离食品的范畴,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饮品。到唐朝时,茶才成为百姓生活中的饮品。那时饮茶,用制成的茶饼碾成茶末,放到煮沸的水里,不停地搅动,之后再倒进碗里饮用。宋元时期,流行把茶末放进茶盏,然后再用沸水冲茶末,以激起泡沫。元末明初,用茶末冲茶的方法发生了变革,茶碗里不再是碾压的茶末,而是一片片茶叶,这种冲泡散茶的方法一直延续到今天。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进入明朝以后,为了更好地适应冲泡散茶,宜兴紫砂壶应运而生,于是赏壶品茗成为文人们的爱好。

( 1 )文章开头划线句子有哪些作用?试分点作答

( 2 )对于“饮茶始于什么时期”,学者给出了四种猜测,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学者的推测

证 据


________

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T0411号

出土“小陶釜”可能是“茶釜”。


________

宋朝张淏《云谷杂记》说:“饮茶

不知起于何时,自魏晋以来有之”。


饮茶始于先秦

有的学者根据《尔雅》“苦茶”

的记载推论。



饮茶始于唐朝


________



( 3 )文章第②段中加横线的“这个过程”指什么?为什么文中说它仍不能令人信服?

( 4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真正意义上”能否去掉,为什么?

( 5 )把握文章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T0411号出土的“茶釜”,证明了饮茶始于8000年前的杭州湾地区。________

②根据宋朝张淏《云谷杂记》,晋代人以能够懂得茶与茗的区别。________

③陆羽在《茶经》里批评的“羹茶”,类似今天吃饭时喝的菜汤,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茶。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冯剑华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阳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

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核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各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是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有删改)

( 1 )作者将雨比作不同的女性,分别写出了不同季节雨的特点。请阅读文章,补全表格。

性格特征

春雨

①________

夏雨

②________

秋雨

③________


( 2 )作者开篇强凋“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有什么作用?
( 3 )为什么说秋天的雨“阅尽沧桑”和“并不落寞”?
( 4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

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我的初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说真话,书真情,忌抄袭。③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没有你的我就像折翼的天使”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