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xùn)职 狭(yì) 热(chén) 鄙(bò)
B: 纯(cuì) 干(hé) (tān)塌 chóu láo )劳
C: (zhuò)热 滑(jì) 恍(hū) 抽(yē)
D: 附(hé) (shēn)吟 晕(xuàn) 突(wù)
2、

下列各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 , 而应推敲细思。
B: 个别人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当仁不让 , 通常不会受欢迎。
C: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D: 峰环水抱的萨尔茨堡,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 , 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坐落在绿树浓阴中。
3、

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 )

A: 这篇小说,人物个性鲜明,情节跌宕起伏 , 语言幽默诙谐,让人只想先睹为快。
B: 南北省份距离那么遥远,风物景观相差之大就不言而喻了。
C: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 他妄自菲薄他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它是一个自负的人。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经过一个多月的挖掘,考古人员已经发掘古墓五六十座,出土大量文物、石器、陶器。
B: 曲靖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比预定计划提前两个月在全省率先实现住房公积金服务乡镇全覆盖。
C: 这位工程师的出色工作与独特设计,已被一家跨国公司采用。
D: 在会议上,大家互相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
5、下面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灭(jiān) 红(yīn) 阻(è) 锐不可(dāng)
B: 手(pá) 形(qí) 学(chuò) 藏污纳(gòu)
C: 息(zhì) 热(chì) 亮(zèng) 深痛疾(wù)
D: 责(jié) 熟(xián) 红(féi) 无消息(yǎo)
6、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全力做好高考期间道路交通安全,交警部门制定了专门方案,确保道路畅通,让学子安心应考。(在“交通安全”后面加上“管理工作”)
B: 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把“广泛”调到“关注”前面)
C: 从孔乙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悲惨一生中,有力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将“从”和“中”删去。)
D: 麝香追风膏的主要成分是由麝香、独活、海风藤等配制而成,具有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将“功效”改为“疗效”。)
7、《水浒传》中不在马军五虎将之列的是( )。
A: 吴用
B: 关胜
C: 秦明
D: 林冲
8、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名(nì) 禁(kù) 那(chà) 无消息(yǎo)
B: 首(qiáo) 热(zhì) 刻(juān) 锐不可(dāng)
C: 然(qiǎo) 脸(jiá) 不(xùn) 深痛疾(wù)
D: 责(jié) 杆(wéi) 胆(què) 精竭虑(dān)
9、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 舜/发于/畎亩之中
D: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10、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至2022年,基于全科阅读的课堂教学改革覆盖全市超过1000所以上中小学。(删去“超过”或“以上”)
B: 佛山木版年画采取了佛山剪纸等传统工艺的精髓,乡土气息浓厚,艺术风格鲜明。(“采取”改为“汲取”)
C: 为了提高市民的文明素养,教育局策划开展了“读传统经典,建文明城市”。(把“教育局”调到“为了”之前)
D: 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阶段性取得了成果。(把“阶段性”调到“取得了”之后)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完成后面小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唐]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 注释】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④酒家垆(lú):酒家。

( 1 )根据上下句内容从下面四个选项中为“赤亭道口行人 ”划线处选择一个恰当字。

A: 散
B: 绝
C: 多
D: 乱
( 2 )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

( 3 )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千金市骨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直五百金,况生马平?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满期年③,千里马至者三。

[注]①涓人:宦官。②安事;何用。③期年:一整年。

(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

①君之 遣:________

②涓人言君人 于:________

③死马直五百金,况生马乎 且:________

( 2 )指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古义和今义。

①涓人

对: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②天下必以王为能

市: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 3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两个通假字。

以报君 反:________

②死马且五百金 直:________

( 4 )与例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有千金求千里马者

A: 域民不封疆之界
B: 不物喜,不以已悲
C: 屠暴起,刀劈狼首
D: 天下必王为能市马
( 5 )用现代汉语回答国王“大怒”的原因。

( 6 )请简要评价这件事。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北京胡同的背后》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北京胡同的背后

李国文

①树木会老,人会死,胡同也有它终结的一天。

②会有那么一个早晨,北京人猛然间发现,最后一条胡同死了。那真是令人伤感,而又无可奈何的事!

③是一部无可辩驳的凝固的近代史,是数百年京城人文概貌的缩影,就这样迅速地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那些单调无味的火柴盒所蚕食,所吞噬,难免令人惋惜。

④但我也不赞成有的人,对于古都,恨不能连几间破房烂庙、几处断垣残壁,也不许挪动,一律要求原封不动。如果这样恋旧的话,我很奇怪他们为什么不搬到周口店原始人居住过的洞穴里呢,那才能够真正发思古之幽情呢!

⑤说到底,北京那些胡同,不过是年代较为久远的建筑物罢了,早晚总是要死的。夏商周的房子,谁见过?汉唐盛世的房子,谁住过?那么,元明清的胡同,随着那个时代的终止而终止,好像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好像也不是什么值得痛苦的事情。

⑥但是,我觉得同住在一条胡同里,那些天天碰头见面的左邻右舍,他们之间的亲切友善,地道的老北京人的礼数客套,那种一张口为“您”而不是“你”的、或许称之为“温良恭俭让”的与人为善的人文精神,如果也随着胡同之死而死的话,那就太可惜了。现在搬进单元楼里住着的各家各户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隔膜,是过去住在胡同里的人家,绝不会产生的。给一张微笑的脸,与淡漠的一瞥,留在对方心扉里的印象,冷暖是大不相同的。没有温馨,没有友爱,这世界是不堪设想的。

⑦于是,我想起如今再也找不到的西风斜阳、衰草枯树的前门以西,古城墙下的那条顺城街了。那时,隔着城墙,便是与前门火车站相毗邻的西货站。半夜里,常有一列列货车从广安门开过来,然后,就有卸车的动静,就有空车相撞的声响,就有低沉短促的汽笛声,从城墙那边传过来。那时,冬天是很冷的,而且,风也很大,从城墙下那条顺城街边胡同里钻出来的人,都用围脖和口罩把脸捂得严严实实的。夜里,街面上几乎没有什么行人,胡同里,更是像打扫过一样清净。那时,我从流放的外地回家来,只有那么一班慢车,而且总是在城市的末班车收了以后的深夜到达。通常是这样:我背着行囊,顺着城墙,在昏黄的路灯下,摸进这条细小的“此巷不通行”的胡同,敲开一座小院的那并不严实的门。

⑧这是北京城里最短的几条胡同之一,长不过十数米,有一处矮趴趴的小院,在那结不了几粒枣的瘦树下,有一扇不拒绝我的门。

⑨“姨妈!没车了,回不去郊区的家,只好来打扰您啦!”

⑩“那有什么?快放下行李,没关系的,您就在这儿委屈一宿吧!”

⑪其实她是我同学的姨妈,她也知道我当时是一个类似囚犯的人,在那个岁月里,许多人的脸都对我绷紧着,但她不这样。她立刻捅开了煤球炉子,给我烧水,给我热吃的,一个劲儿地宽慰我:“没事的,不会有麻烦的,我们这儿街坊邻居,大家都挺好的,您放心吧!”

⑫第二天清晨,离开那小院、那胡同时,那些大概可算是最普通的老百姓,蹬三轮的,烧锅炉的,或许还有在工厂里做工的,机关里做事的,都客客气气地招呼:“来看姨妈的吗?不多坐会儿?”我谢了他们,去赶早班车。

⑬“下回火车要晚点的话,你可别忘了到家来!”快走出那胡同了,姨妈还在身后叮嘱着。

⑭后来,先是填平了正阳门前那条护城河,不久,又扒了城墙,接着,拆了西站和铁路,顺城街和那条无名小胡同,就像血管暴露在体外,很快从城市地图上消失了。姨妈也拆迁到了郊区,直到故去,还惦着那个无名小胡同里住了一辈子的老街坊和彼此间温馨友善的氛围。

⑮回想起来,我们以往的全部行为中,姑且不论其对或者错,有一点是最不可取的:在扬弃什么的时候,总是一古脑儿否定;连不应该否定的,甚至极可珍贵的东西,也当作垃圾给粪除了。我真心希望,也许有一天,胡同真的没了,但北京胡同里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切、良善、和蔼、信任,还能留存在这块土地上的话,也许比那些古旧的建筑物,对于中国要更有价值些。

( 1 )对北京胡同的消逝,作者在第②③段中写道“令人感伤”“令人惋惜”,第⑸段又说“好像也不是什么值得痛苦的事情”,这是否自相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 2 )赏析下面的句子。

顺城街和那条无名小胡同,就像血管暴露在体外,很快从城市地图上消失了。

( 3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两项( )
A: 文章开头采用比兴的手法,由树木、人的老死引出胡同消逝的不可避免。
B: 第⑹段将胡同中左邻右舍的友善和现在单元楼中居民的隔膜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温馨友爱的呼吁。
C: 第⑺段画线句中的“钻”字,形象地写出了在这天冷风大的冬日,从胡同出来的人们的顽强意志和旺盛的生命力。
D: 第⑻段突出无名胡同和小院的普通,为下文描写这些平凡人的友善做铺垫。
E: 第⑿段写蹬三轮的、烧锅炉的、做工的这些普通的老百姓对我打招呼,显得啰嗦,可以删掉,这样使行文更为简洁自然。
( 4 )【链接】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本文结尾与鲁迅的《故乡》结尾都提到“希望”,试比较两者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一寸缂丝一寸金

①“团扇不摇风自举,盈盈翠竹,纤纤白苎,不受些儿暑。”古往今来,扇一直是文人墨客、窈窕淑女的心头好。最近以霸屏模式领衔暑期档的《延禧攻略》中,就有不少雅致精美的扇子。没想到的是,想要get富察皇后同款、高贵妃同款的网友们却被价格难住了,记者在淘宝上搜索《延禧攻略》同款团扇,价格从3800到6800元不等,甚至还有几万元一柄的定制扇,难怪网友大呼:这可比空调都来得贵。

②那么,这些清宫美人用的团扇到底凭什么这么贵呢?这些精美的团扇又用了什么工艺、分为哪些种类?为此,记者采访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文保科研部的沈俊芳、孟礼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主理人孟李洁,一起来领略传统工艺的魅力吧。

③扇子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相关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人们在烈日炎炎的夏季,为了障日、驱虫赶蚊的需要,便会随手摘取植物的叶子、动物的羽毛,简单加工后便有了扇子的雏形,所以扇子又有“障日”的叫法。到了殷商时期,人们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扇子,称为“障扇”,只是那时的扇子并不是用来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

④而团扇,汉代就有关于团扇的记载,班婕妤《团扇诗》曾言:“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这首诗歌对团扇有了初步的定义,团扇是用丝织物所制扇面的、圆形状的扇子。再往后,晋王献之妾桃叶作《团扇歌》:“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喧暑,相忆莫相忘。”从这里面也可以了解,原本的素面扇已经开始有了绘画和装饰。

⑤沈俊芳说,“团扇起源于汉代,但由于折扇流行,曾经一度衰落过。到了清代中晚期又开始流行。到民国时期,文人之间也会使用团扇,而且画面内容更为广泛:山水、人物、花鸟都是有的。所以,团扇并不是闺阁女子才会使用的。”

⑥说起现今留存的团扇,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扇类文物近万件,绝大部分便是属于清宫旧藏。清宫藏扇以纸质及绢、绸、缎、纱、缂丝等织物质地的折扇和团扇为主,同时亦有少量竹扇、羽扇、象牙扇以及芭蕉扇等。故宫博物院藏有的团扇绝大部分为清代晚期作品,少数为清代中期作品,主要分两大类:绢质(少量为纸质)的书画团扇和织绣类团扇。

⑦在《延禧攻略》中,有不少精美的团扇便是仿制的故宫博物院藏品。比如富察皇后使用的那把上绣桃树、仙鹤,以明黄做基调的团扇便是仿自清代“黄色纱贴绫绢桃树双鹤图染雕骨柄团扇”,高贵妃那把红色六瓣海棠形宫扇是“红色缂丝《海屋添筹图》乌木雕花柄团扇”的仿制品,皇太后常执的一把绣有桃树、仙鹤的团扇则是参考的故宫博物院“纱面贴绢仙鹤桃树图团扇”。

⑧“故宫博物院曾经办过一个展览,就是展示馆藏扇子的,当时展品基本以团扇为主,折扇并不多,工艺也以缂丝、刺绣、绘画居多。八角形、椭圆形甚至方形的团扇都有。”沈俊芳告诉记者,从故宫展出的藏品看,后宫女子使用团扇较多,而且不同的花样寓意也不同,比如太后使用的团扇上,仙鹤、寿桃都是意为长寿,便是很符合其尊贵的身份的。

⑨而关于这一点,一直致力于发扬传统手工艺的孟李洁也表示,古人一向喜欢把自己的愿望和祝福寄托在物件上,许多扇面上的图案花样其实都带着吉祥的寓意。“比如蝙蝠是代表福气满满,海牙是才气的象征,石榴则意为多子多福,牡丹便是富贵花开。”

⑩值得一提的是,《延禧攻略》里的团扇多为缂丝扇。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在清代,缂织御制诗文书画、梵经佛像、服装等大为流行,且工艺较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之一就是创造了双面“透缂”技术,使织物两面的花纹相同,线条清晰平整,特别适合装饰插屏、扇子的使用要求,宫中有大量的团扇都使用了“透缂”的技术。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由此也可见宫中后妃生活的奢华。

⑪2006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延禧攻略》请来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传承人顾建东作为指导。顾建东曾透露,缂丝技术与大家熟悉的刺绣有本质的区别,它是通过通经断纬,一丝一丝织就成的,在完成一个成品之前还要经过好几道复杂的工序,而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有任何一点差错,整件产品就意味着作废,所以每一件成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⑫对此,孟李洁也表示了认可:“《延禧攻略》的同款团扇之所以价格高昂,也有其工艺价值所在。因为使用缂丝这种技艺,织起来的速度是非常慢的,往往一天也只能织两三厘米。而另一方面,现在会这项传统工艺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价格也就水涨船高。现在市面上花形复杂一些的作品都要万把块钱,一般的也要上千。”

⑬不过,虽然时至今日团扇仍然被后人所赞美喜欢,它在发展过程中,却曾因为折扇的兴起很是衰败了一段时间。后来团扇在清朝能够得以复兴,也与一个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就是著名文人阮元。

⑭阮元在浙江做官时,得到一柄宋代团扇非常欣喜,他依此柄团扇的样式请人仿制多把,作为考试成绩优秀学子的奖品。嘉庆元年(1796)陈文述应杭州乡试,阮元以《仿宋画院制团扇》命题,文述诗最佳,末句云:“歌得合欢词一曲,想教留赠合欢人。”阮元大赞,批其旁云“不知谁是合欢人”,并以团扇赠文述。得到赠扇后,陈文述便也开始制扇。这一事件,对清代中后期团扇再度复兴有着重要意义。

⑮之后,包括道光皇帝、咸丰皇帝也在团扇上有过绘画书法。由于皇室的青睐,在清后期,团扇又掀起一股热潮,但团扇的流行其实主要局限于中上层社会。因为团扇的携带使用毕竟是不便的,只有常年在家中或坐轿子的达官显贵才便于使用。

( 1 )文章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的精美缂丝团扇?
( 2 )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一例说明。
( 3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团扇起源于汉代,但由于折扇流行,曾经一度衰落过。到了清代初期又开始流行。到民国时期,文人之间也会使用团扇,而且画面内容更为广泛:山水、人物、花鸟都是有的。所以,团扇并不是闺阁女子才会使用的。
B: 缂丝,也被称为“织中之圣”。因外形“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庄绰《鸡肋篇》),如同被刀雕刻过的丝绸,因而又被称为“刻丝”。由于织造工艺十分繁复,过程耗费工时极长,价贵比黄金,因此也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无论是作为上古陪葬品、还是唐人敦煌幡帐,宋元书画,再到明清帝后服饰,缂丝历来备受帝王贵族追捧,可见其地位之尊贵。
C: 故宫博物院曾经办过一个展览,就是展示馆藏扇子的,当时展品基本以团扇、折扇为主,工艺也以缂丝、刺绣、绘画居多。八角形、椭圆形甚至方形的团扇都有。”沈俊芳告诉记者,从故宫展出的藏品看,后宫女子使用团扇较多,而且不同的花样寓意也不同,比如太后使用的团扇上,仙鹤、寿桃都是意为长寿,便是很符合其尊贵的身份的。
D: 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在清代,缂织御制诗文书画、梵经佛像、服装等大为流行,且工艺较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之一就是创造了双面“透缂”技术,使织物两面的花纹相同,线条清晰平整,特别适合装饰插屏、扇子的使用要求,宫中所有的团扇都使用了“透缂”的技术。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岁月匆匆,读九年级的我们已走进人生的花季,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幼稚;多了一份思索,少了一份盲从;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偏激;多了一份行动,少了一份幻想;还多了一份责任、理想与憧憬……我们的行囊变得沉甸甸的,我们的道路正在向未来延伸。请以“读九年级,我多了一份________ ”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要求:①请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若叙事一定要具体。③书写清楚,文中不要出现学校名称和真实姓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钱世金生ァ”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