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它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B: 生活中难免遇到许多困难,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知难而上,不能踌躇不前。 C: 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赛场屡创佳绩,实属妙手偶得。 D: 一声巨响之后,在场的每个人都一副张目结舌的样子,弄不清楚刚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
2、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写文章语言要精练,一定要把不必要的啰嗦话统统删去。 B: 四月的桂林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每到这个时节就会有大批的中外游客慕名前来。 C: 据老人后来回忆,包里除了刚从银行取的3000元钱外,还有银联卡、身份证、手机等其他证件。 D: 在智能终端层出不穷的时代,人们在本世纪初就开始渐渐地尝试网络购物的新消费途径。 |
3、 | 下列语句中成语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小强的动人事迹,经过老师的大肆渲染 , 成了校园里的热门话题。 B: 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和煦的春风扑面吹来,他感到心旷神怡。 C: 贝多芬以他的严谨、雍容、博大,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D: 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自己。既不能妄自菲薄 , 也不能妄自尊大。 |
4、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许多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放弃城市生活,毅然参加农村支教活动的精神令人称赞。B: 对于“我”是否应该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同学们讨论激烈,莫衷一是。 C: 语文教师多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篇目,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D: 在山东招远一家麦当劳餐厅,六名“全能神”邪教成员打人致死的暴行耸人听闻。 |
5、 | 下列字形和加下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捯(dáo)气 招徕(lái) 伧俗 各行其是 B: 门楣(mèi) 蓬蒿(hāo) 硌牙 震聋发聩 C: 谀(yú)辞 谮(zèn)害 呕气 五彩斑澜 D: 稽(qǐ)首 瘠(jǐ)薄 仰幕 涕泗横流 |
6、 | 下面朗读节奏与重音标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 还看/今朝。 B: 假如我/是一只鸟 ,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C: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D: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
7、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没有做成)。 B: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C: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D: 导师已经指示过了。那就等因奉此(泛指文牍,比喻例行公事,官样文章),再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
8、 | 将①—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写文章有深造的方法, 作文也如此,修改旧的文章,重写旧的题目,才能不断深造。 ①这样不断地加工,石头凿完了,玉就完全出来了。 ②如还是写不好,再过几个月还是写这个题目,一定有更好的语句出现。 ③如果文章第一次做得不好,过几个月再重写这个题目,一定会有优美的语句出现。 ④这就像加工玉石一样,今天凿去外面的一层石头,就可以看到一点玉;明天又凿去一层石头,玉看得更清楚。 A: ②③①④B: ③①④② C: ①③②④ D: ③②④① |
9、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青少年要从自身做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奋斗的基本准则。 B: 《开学了》这个大型公益节目对我很熟悉,因为每年9月1日我都会准时收看。 C: 在市民中心,很多群众观看了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灯光秀和应景而变的音乐。 D: 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 |
10、 | 下面关于名著阅读、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艾青的诗歌,从风格上看,既有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又有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B: 林冲是《水浒传》中被逼上梁山的典型,“误入白虎堂”“大闹野猪林”“棒打洪教头”“火烧草料场”都是与他相关的故事。 C: 鲁迅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著作颇丰,有著名短篇小说《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记《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 D: 在古代,人们对年龄有很多别称,比如,“耄耋”指人到八九十岁。“始龀”“豆蔻”“而立”“加冠”“不惑”“花甲”即表示年龄从低到高的几个阶段。 |
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做题。 ( 1 )本词中刻画的孙权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 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 “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 “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 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 3 )“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淳于髡①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②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③,好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2)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④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史记》) 【注释】①淳于髡(kūn):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夫。②滑稽:能言,指语言能力强。③隐:这里指说隐语。④蜚:通“飞”。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或短语。①臣之妻私臣(________) ②王之蔽甚矣(________) ③未尝屈辱(________) ④诸侯并侵(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 )乙文中淳于髡的劝谏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 4 )选出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 A: 甲文“由此观之”的“此”指“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B: 乙文齐威王用“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表明自己的醒悟与决心。 C: 甲文“数月之后”与乙文“数使诸侯”的两个“数”意思是不一样的。 D: 甲乙两文都叙述了劝谏的故事:或用类比、或用隐喻,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到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的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的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⑪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⑫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选自《韩少华散文选》,有改动)
( 1 )根据本文情节的发展,以及“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填写完成下面表格的内容。情节 | “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 |
A________ | 心情急迫 |
看到衰草 | B________ |
遥见草色 | C________ |
①请指出“衰草的憔悴 , 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中“憔悴”的含义。
②第⑦段“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中的“飞”字用得好,为什么?
(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链接材料】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春》)
青春胜利了。伤寒没有能夺走保尔的生命。保尔已经是第四次跨过死亡的门槛,又回到了人间。卧床一个月之后,苍白瘦削的保尔终于站起来,迈着颤巍巍的双腿,扶着墙壁,在房间里试着走动。母亲搀着他走到窗口,他向路上望了很久。
积雪融化了,小水洼闪闪发光。外面已经是乍暖还寒的早春天气了。
紧靠窗户的樱桃树枝上,神气十足地站着一只灰胸脯的麻雀,它不时用狡猾的小眼睛偷看保尔。
“怎么样,冬天咱们总算熬过来了吧?”保尔用指头敲着窗户,低声说。母亲吃惊地看了他一眼。
“你在那儿跟谁说话?”
“跟麻雀……它飞走了,真狡猾。”他无力地笑了笑。百花盛开的春天到来了。保尔开始考虑想回到城里去。
他一想到明天就要离开这里,回到那个大城市去,那里有他的朋友和心爱的人们,他又高兴了。那个大城市的雄伟的景象,蓬勃的生气,川流不息的人群,电车的轰隆声,汽车的喇叭声都使他为之神往。然而最吸引他的,还是那些巨大的石头厂房和熏黑的了车间、机器,还有那滑轮的轻微的沙沙声。他向往那巨轮飞速旋转、空气中散发着机油气味的地方,向往那已经习惯了的一切。对他来说,那个大城市变得更亲切、更可爱了。那里有他朝气蓬勃、意志坚强的阶级弟兄,有劳动。
保尔不知不觉走到松林跟前,在岔路口停住了。右边是阴森森的老监狱,有一道高高的尖头木栅栏,把它和松林隔开。监狱后面是医院的白色楼房。
就是在这里,在这空旷的广场上,瓦莉亚和她的同志们被绞死了。保尔在原来设置绞架的地方默默地站了一会儿,然后走向陡坡,顺坡下去,到了埋葬烈士的墓地。
不知道是哪个有心人,在坟墓周围摆上了用云杉枝编的花圈,像给这块小小的墓地修了一道绿色的围墙。陡坡上挺拔的松树高高矗立,峡谷的斜坡上绿草如茵。
这里是小城的边缘,寂静而冷清。松林在低语,春天的大地在复苏,散发着潮湿的泥土气息。同志们就是在这里英勇就义的。他们为那些出生即贫贱、落地便为奴的人能过上美好的生活,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保尔慢慢地摘下了帽子。悲痛,巨大的悲痛,充满了他的心。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保尔怀着这样的思想,离开了烈士公墓。
( 1 )选文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蝉奋力地甩掉了旧壳,因而获得了放声歌唱的自由;壁虎勇敢地挣断了尾巴,因而在危难之中保全了性命;算盘若填满自己的空位,变得座无虚席,就将失去运算功能……对于那些不该拥有的东西,我们只有舍弃才能成就人生的美丽。
请以“舍弃成就美丽”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