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向泥土敬礼
耿立
①人们说乡村是泥土做的,是啊,木镇的一切都在泥土上。木镇的人不识字,但不妨碍他们把泥土当作《圣经》,他们知道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炊烟呼吸,鸡啄驴鸣,花草物种,这些只是“圣经”上不同的文字。
②如果说草的种子是汉语印制的,父亲能读懂;那折腾土地的脾气就是英文印制的,他读不懂。因为有时让大家种水稻,但却颗粒无收。父亲说我们这里的地寒,水稻是金贵喜暖的玩艺儿,泥土有脾气,种子也有脾气,你不要拗,你能把庄稼种到石板上?
③有时,我看到父亲在田埂上扛着锄头走,一遇到牛从对面思索着走过来,父亲就退后一步,虽不像西方的人把手捂着胸脯那样,但绝对的虔敬,如同除夕从祖坟上把先辈的神灵请回过年一样。父亲相信牛和人一样,离头三尺的地方有神灵。
④父亲的手,虽然如树皮一样皱褶苍老,有点变形,条条青筋如蚯蚓,但有着泥土的温暖。我一握的时候,就感觉像庄稼的汁液传到我的血管,这是泥土的温度。这样的手在泥土里绝对灵活,他锄地时,绝对不伤害庄稼,而对草,也是尽量照顾,只要和庄稼和谐相处,父亲是不会对草痛下杀手的。
⑤父亲年老了,手指有时不太灵便。有一年惊蛰后,他在麦田松土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根在泥土下路过的蚯蚓斩断了,父亲内疚喃喃:这怎么好,这怎么好。父亲停下手,拿眼睛乜斜我一下,从兜里掏出一枝卷烟,咝咝地吸着,然后闭上眼睛。他说出了令我吃惊的话:让我装死一会。他这是在推己及物想象蚯蚓的痛吗?
⑥即使冬令时节,父亲也闲不住。他会和叫做家贼的麻雀对话,有时就撒出一些苞谷给这些小家伙,作为对它们一年来在窗前恪尽职守叫醒农人的犒赏。有时父亲要在阳光晴好的时候堆粪翻粪晒粪,这是对泥土的滋补。你想,他们陪伴着小麦走了一春,陪伴着苞谷走了夏季秋季,如今到了该歇息的时候,就如女人产后要吃红皮鸡蛋喝红糖水。父亲还会到田地里去,他像逡巡的士兵,把泥土里的瓦块、砖头剔除了,怕这些骨头硌着睡眠的泥土,怕在地里漫游的小动物们闪了腰,怕来年开春撞坏了犁耙。父亲心里最清楚,土地糊弄不得,土地和人是兄弟,多少辈子都比邻而居,对土地好也是对自己好。
⑦从地里回来的父亲脸上有一块泥巴,母亲想用手抠下,又想卷起衣襟擦,父亲招呼了一下说不用了﹣﹣父亲羞涩了,但母亲的亲昵是对劳作的一种尊重。泥土在脸上怎么了?有时米粒和碎馍掉到地上,父亲拾起吹一下,或者母亲用衣襟擦一下,就填到嘴里。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么?作为对一辈子的老邻居的奖赏,是否在父亲的脸上撒一把草籽,用洗脸水一浇就能发芽?诗人雅姆说:
如果脸上有泥的人从对面走来
要脱帽致敬先让他们过去
⑧是啊,我们什么时候,对有泥的人有过足够的尊重呢?我们向泥土敬个礼吧。
(选自《散文》2012年第3期,有删改)
( 1 )通读全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父亲”敬重泥土及其生灵的具体表现。( 2 )品味文章第⑥自然段画横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3 )你如何理解第⑦自然段中“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么”这句话?( 4 )文中引用诗人雅姆的诗句有何作用?( 5 )联系全文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向泥土敬个礼?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可怜”的意思(节选)
李娟①
①在城里的市场里,我把买好的所有东西打成两个大包,一手拎一个去找回塔门尔图②的车。去喀吾图③方向的班车发车没个准点,因此我只好四处打听偷偷运营的黑车。找到车后,当那个司机得知我要去的地方时,非常吃惊,说:“你一个汉族人,到那里干什么?”
②我后座的一个女人更是惊讶得不得了,不停地问:“你不怕吗,不怕吗?”
③我心想,哪有什么可怕的啊。就一个劲儿地笑,不理她。
④但这一路上她老是不停地问这个问题:“不怕吗?真不怕吗?你胆子真大啊!”
⑤直到我要下车,她才叹息着说:“听说那个地方狼很多的……”
⑥狼多那句话倒没把我吓住,吓住我的是——我下错车了!不是这个地方!
⑦司机和车上的旅客谁也不知道那是个什么地方。我傻眼了。车都快到喀吾图了还没认出路来,司机气得直骂我笨,最后他在路上拦下一辆迎面开来的车,嘱托那个司机捎上我,把来路再走一遍,说不定能认出来路。
⑧荒野起伏连绵,一棵树也没有,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觉得极相似,我真的迷路了。为了不麻烦司机,最终还是中途下了车。豁出去了,大白天的会有什么危险呢?在戈璧滩上走的话说不定会遇到一个骑马的牧人,而在公路上来回逡巡,到天黑也未必找得到路。
⑨于是我拎着两个沉重的大包走进了茫茫荒野。还没走一会,手指头就被勒得生疼。于是我把这两包东西藏在路过的两块石头中间,在太阳下空手前进。我都已经做好了走到天黑的打算,结果走了才一个多钟头居然就迎面遇到了最最亲爱的卡西帕!
⑩在四顾无人的荒野里,突然,穿红T恤的卡西帕从天而降。那情景简直让人喜极欲泣。
⑪卡西帕一边向我跑过来,一边大喊:“可怜的李娟!”可怜的?我闻言愣了一下。等反应过来时,惊觉好多事情无需言语也能去到最恰当的地方,寻到最恰当的结局。如随木筏顺流直下,如种子安静地成为大树,虽缓慢,却有力。
⑫我问卡西帕:“你现在知道‘可怜’是什么意思了?”
⑬卡西帕总是很辛苦,睡得晚,起得早,干的全是力气活。每当看到她回到家累得话都说不出来时,我总会忍不住叹息道:“可怜的卡西帕!”用的是汉语。
⑭于是她每次都会问我:“‘可怜的’是什么意思?”
⑮我一时无法解释,找不出“可怜”在哈语中所对应的单词。她又去问斯马胡力:“你知道‘可怜的’是什么吗?”斯马胡力是全家人里唯一“略懂”汉语的,他能用汉语说“你好”“再见”。斯马胡力很自信地猜测:“就是说你‘很好’的意思。”
⑯我连忙否定:“不!不是‘很好’的意思!”
⑰我百般无奈,只好抱着她悲惨万分地表演一番。总之,实在没法说清。
⑱尽管如此,我天天左一个“可怜的”右一个“可怜的”说个不停,对着失去母亲的小羊说,对着冒雨找羊回来的斯马胡力说,对着因牙疼而整个腮帮子都肿起来的扎克拜妈妈说……大约我的神情和语气不时地触动着什么,人心都会豁然开朗的。语言封闭不了感知。渐渐地,这个词逼真地走进了卡西帕的意识。
⑲因此当她看到我孤零零地、疲惫无助地走在荒野中时,立刻就喊出声来:“可怜的李娟!”她不仅学会了一个汉语词汇,更准确熟练地表达了那种特定的情感。真是不得不感动啊……
⑳对了,怎么就那么巧遇到了卡西帕呢?原因很丢人——我人还没到家,“有一个汉族姑娘迷了路”的消息就传遍这片荒野了……
㉑最开始是那个司机和一车的旅客逢人就说,然后迅速被一个在喀吾图买马蹄铁的牧羊人传回了荒野之中,紧接着与他打过照面的几个骑马人立刻拐道赶往塔门尔图,不约而同到我家毡房告知了情况,于是卡西帕和斯马胡力便出门分头去找我……哈萨克人的“土电话”真厉害啊。
㉒哈萨克人的习性就是一见面就把各自的最新见闻巨细靡遗地互相分享,互通有无。因此,当两个哈族人站在街头没完没了地打招呼的时候,可不要笑他们啰嗦啊。在远古最最寂静偏远的闭塞时期,这种习性为维持信息渠道的便捷通畅出过多大的力啊!
㉓但是,传得太快太广了也不全然是件好事。等阿娜尔罕来的时候,也对我说:“听说有一个汉族姑娘在喀吾图路上下错了车迷了路,是不是你?”
㉔县城的人都知道了!
[注]①李娟:1979年7月21日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籍贯四川乐至,汉族人,中国当代作家。长年累月地生活在新疆哈萨克地区。②塔门尔图:在新疆北部,是牧民口传的地名,不是行政地名,又寂静偏远,故不容易描述和到达。③喀吾图:新疆北部的地名,是行政地名,班车可以到达,文中“我”意图搭乘去喀吾图的车,途中下车寻路去塔门尔图。
( 1 )第⑧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错别字:________ 改正:________
( 2 )联系全文,概括故事情节。
购物返程→________→________ →感悟“巧遇”
( 3 )请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穿红T恤的卡西帕从天而降。
②只好抱着她悲惨万分地表演一番。
( 4 )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②至⑦段中写到的女人和司机,与文中其他哈萨克人一样,有着淳朴的习性。
B: 第⑧段的环境描写,交代“我”迷路的原因,同时也表现“我”内心隐约的不安。
C: 第⑪段生动地表现了当卡西帕喊出“可怜的李娟”时,“我”倍觉心灵相通和感动。
D: 第⑬至⑱段为插叙,交代卡西帕等人生活十分艰辛,但却并不理解“可怜”的意思。
( 5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答案
1、 | A
 |
2、 | A
 |
3、 | C
 |
4、 | A
 |
5、 | C
 |
6、 | D
 |
7、 | B
 |
8、 | A
 |
9、 | A
 |
10、 | B
 |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答案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答案
( 1 )泰山横亘于齐鲁大地,连绵起伏,满山苍松翠柏,绿意葱茏,一望无际。 ( 2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
( 3 )表现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答案
( 1 )【第1空】①拉、牵拉 【第2空】②趁、乘 【第3空】③于是 【第4空】④看,回头看 ( 2 )①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②这话一传开,道士于是就再也不到此处来了。 ( 3 )道士先将毒草混到其他草中,让牛吃下等牛中毒以后,再用药来解毒。(意思对即可)。
 |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答案
( 1 )①懂得泥土和种子有脾气“不要拗”;②与牛相遇时虔敬地后退避让;③不对草们痛下杀手;④误斩蚯蚓后深感内疚;⑤撒些苞谷给麻雀作犒赏;⑥用粪滋补泥土;⑦剔除泥土里的瓦块、砖头。
( 2 )
示例一:运用比喻修辞,将“父亲”比作逡巡的士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清除田间杂物时认真、仔细的神情。示例二: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泥土、小动物以人的情态,活泼生动,富有情趣。示例三:运用排比修辞,父亲的连续三个“怕”,强烈地表达出父亲对土地及其生灵的关切之情。
( 3 )
①父亲不嫌脸上的泥巴脏,反而将其当作农人的一种荣耀;②父亲脸上的泥巴也是土地对父亲的一种特别的奖赏;③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泥土的无比尊重以及他和土地之间如同兄弟、邻居一样的亲密关系。
( 4 )
①点出文章的中心;②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诗意(美感);③深化作者的感情。
( 5 )
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地上的农人更具有淳朴宽厚、钟情于土地、热爱劳作的优秀品质。向泥土致敬,就是向滋养我们的土壤和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致敬。

( 1 )【第1空】璧
【第2空】壁
( 2 )【第1空】荒野迷路
【第2空】幸遇救星
( 3 )①“从天而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身处困境中的“我”看到卡西帕时的惊喜之情。②“悲惨万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表演得很辛苦,极力想让卡西帕领会“可怜”就是“悲惨”的意思。
( 4 )D
( 5 )本文结尾写出了哈萨克人“土电话”的厉害;突出了哈萨克人的朴素、热情和善良;以调侃的口吻表现出轻松的语言风格;短句结尾戛然而止留有余味。(写出任意三点)

四、写作(分值:60分)答案
【参考例文】
别样的初中生活
岁月如梭,年华似水,转眼间六年的小学生活已成昨昔,我也开启了新的征程——初中三年行。
我在这初中的生活里体验到了快乐、也徒增了些许苦恼、有一时的困惑也有偶尔的伤心。这太多太多的情感掺杂在一起,使我的初中生活变得既简单又复杂,有时厌倦,可有时却又让人回味无穷。
既然上了初中就代表自己已经是个青少年了,长大了,再也不是那个让人宠着爱着护着“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小公主”,“小少爷”了。“长大”代表着自己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自由了。不再只是个没有主见,只听父母的话的小孩了……虽然生活有了自由与个人的空间,可是,却变成了一团糟,完全不是想象中该有的样子……虽然觉得自己长大了,可有些事情还是无法独立完成,真是很让人头疼。
想想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里无论多么小的一件事情老师也会帮上忙,在学校自然过得轻松。学习也不是特别地紧迫,有什么不会的父母自然也会帮忙解决。在家中,自己是被父母宠着的“大王”,有什么拿不定主意的难题,就都交由父母处理,丝毫不用我来操心。那时的小日子不紧不慢,井井有条,自在又安逸。
可是,上了初中这一切就都不同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好像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在初中小事情要自己解决,学习也会很紧张,科目和作业又多,遇到不会的父母也不再帮助我了,因为父母认为上了初中就长大了,要学会自觉,要更加刻苦、更加努力的自主学习。在家里充其量也是个有名无实的“大王”了,什么事情都得自己拿主意,因为他们说我长大了,要学着自立了。就这样最初的初中的生活每天都让我手足无措,焦虑迷茫,科目的增多,作业量大,也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沉重的压力。还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开始逐步适应了初中的生活,不再混乱无序,好的习惯正在慢慢养成。在学习的过程中,那些难题也不再是让我头疼的“拦路虎”,反而成了激发我攀越知识高峰的动力。这让我懂得了,在求知与探索的路上,有荆棘,有屏障,但也有着无尽的乐趣。
初中的生活有甜有苦,有灿烂的笑容也有失落的眼泪。要知道,世间万物都有它的双面性,所以,不要担心,这痛苦只是暂时的,一切终会过去。“无限风光在险峰”,相信在一番拼搏与努力过后,我们的初中生活一定会在人生的蓝图里绘上最为精彩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