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靖江外国语国际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带(yíng) 收(lián) 兽亡群(tíng)
B: 红(yān) 友(zhì) 义愤填(yīng)
C: 瘩(gé) 眼(hè) 乎不同( jiǒng)
D: 气(sù) 污(suì) 妇皆知(rú)
2、

对语法分析正确的一项( )

日出之所以美,是我们看到黎明的时候,唤起了生命的某种感叹。从看日出的过程里, 我们感到蒸蒸日上的朝气,感觉生命的活泼,感觉到从绝望黑夜进入到希望黎明的柳暗花明。我们看到的不是黎明,而是自己的生命。我们把自己期待生命美好的渴望,投射在黎明上。

A: 文中“感觉”“活泼”都是动词,“看日出”是述宾短语。
B: “我们把自己期待生命美好的渴望,投射在黎明上。”这个句子中“投射”做状语。
C: “我们看到的不是黎明,而是自己的生命。”一句是并列复句。
D: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方法是把“唤起”改为“呼唤”。
3、下列句子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 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B: “在考场上千万别慌 ,”老师再三叮嘱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
C: 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通常用毛笔竖着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D: 古人题咏枫桥,除<<枫桥夜泊》外,杜牧也写过“长洲茂苑草萧萧,暮烟秋雨过枫桥”。
4、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二则) 翻译:朋友感到很惭愧,(于是)下了车子想拉他(元方)。元方头也不回的走进房门。
B: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诸葛亮《诫子书》)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C: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翻译: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D: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蒲松龄《狼》) 翻译: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有一个狼洞在其中。
5、

下列词语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当之无愧 石破天惊 参差不齐
B: 慷慨以赴 迫不及待 相得益彰
C: 姗姗来迟 叹为观指 略胜一筹
D: 潜心贯注 低回婉转 静穆庄严
6、

体现本文写作宗旨的一项是 ( )

A: 介绍现在北京城内鸟雀越来越少,提醒大家爱护鸟类。
B: 说明每座城市都应该有自己钟爱的小动物——都市精灵。
C: 提醒城市有无鸟鱼兽——都市精灵,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
D: 以爱护小动物——都市精灵为例,阐明保护生态动物的重大意义。
7、给划线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

先帝不以臣卑鄙,自枉屈

A: 辱
B: 多、杂
C: 卑鄙
D: 下流
8、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七年级(5)班的语文成绩是全校最好的一个班级。(删掉“一个班级”)
B: 在学习中,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存在的问题。(“解决”和“发现”调换位置)
C: 我生长在戏剧之家,豫剧对我一点都不陌生。(后半句改为“我对豫剧一点都不陌生”)
D: 各地政府赦免农业税是农民收入逐年增产的原因之一。(删掉“之一”)
9、下列文学家中,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 )
A: 欧阳修
B: 王勃
C: 柳宗元
D: 王安石
10、“诗词与书法研究小组”推送了书法作品《行路难(其一)》。下面是四位同学欣赏后的回复,其中对该书法作品评价得当的一项是( )


A: 字体为隶书,写得非常重大气,横画长而直画短,整体略微宽扁。
B: 字体为楷书,在笔画的长与短、粗与细,以及体势的大与小、肥与瘦上有变化。
C: 字体为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汪洋恣肆,狂乱中又不乏优美。
D: 字体为行书,运笔自如,气势贯通,潇洒有致。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1 )这首词所写的时令是“晚春”,从词中哪个语句看出的:________(可用词中原句回答)
( 2 )你认为这首词中写得最好的句子是哪两句?为什么?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已卯上元,余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之。步西城,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选自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②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③过:苏轼的小儿子。④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浅,要另觅垂钓之处。

(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

至承天寺________

竹柏影也________

③予欣然之________

④更远去________

( 2 )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月色入/木兰当织(《木兰诗》)
B: 念无与者/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醉翁亭记》)
C: 西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小石潭记》)
D: 放杖笑/君子和不同(《诸子论“和”》)
(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 4 )(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记夜游之作,它们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夏天的一条街道

苏童

①在阴雨天气里,期待明媚的夏天。

②街上水果店的柜台是比较特别的,它们做成一个斜面,用木条隔成几个大小相同的框子,一些瘦小的桃子、一些青绿色的酸苹果躺在里面,就像躺在荒凉的山坡上。水果店的女店员是一个和善的长相清秀的年轻姑娘,她总是安静地守着她的岗位,但是谁会因为她人好就跑到水果店去买那些难以入口的水果呢?人们因此习惯性地忽略了水果在夏季里的意义,他们经过寂寞的水果店和寂寞的女店员,去的是桥边的糖果店。糖果店的三个中年妇女一年四季在柜台后面吵吵嚷嚷的,对人的态度也很蛮横,其中一个妇女的眉角上有一个难看的刀疤,孩子走进去时她用沙哑的声音问:“买什么?”那个刀疤就也张大了嘴问:“买什么?”但即使这样,糖果店在夏天仍然是孩子们热爱的地方。

③糖果店的冷饮柜已经使用多年,每到夏季它就发出隆隆的欢叫声。一块黑板放在冷饮柜上,上面写着冷饮品种和价格:赤豆棒冰四分,奶油棒冰五分,冰砖一角,汽水(不连瓶)八分。女店员在夏季一次次怒气冲冲地打开冷饮机的盖子,掀掉一块棉垫子,孩子就伸出脑袋去看棉垫子下面排放得整整齐齐的冷饮。他会看见赤豆棒冰已经寥寥无几,奶油棒冰和冰砖却剩下很多,它们令人艳羡地躲避着炎热,呆在冰冷的雾气里。孩子也能理解这种现象,并不是奶油棒冰和冰砖不受欢迎,主要是它们的价格贵了几分钱。

④孩子小心地揭开棒冰纸的一角,看棒冰的赤豆是否很多,挨了女店员一通训斥,她说:“看什么看?都是机器做出来的,谁还存心欺负你?一天到晚就知道吃棒冰,吃棒冰,吃得肚子都结冰!”孩子嘴里吮着一根棒冰,手里拿着一个饭盒,在炎热的午后的街道上拼命奔跑。饭盒里的棒冰哐哐地撞击着,毒辣的阳光威胁着棒冰脆弱的生命,所以孩子知道要尽快地跑回家,好让家里人享受到一种完整的冰冷的快乐。

⑤最炎热的日子里,整个街道的麻石路面蒸腾着热气。人在街上走,感觉到塑料凉鞋下面的路快要燃烧了,手碰到路边的房屋墙壁,墙也是热的。人在街上走,怀疑世上的人们都被热晕了,灼热的空气中有一种类似喘息的声音,若有若无的,飘荡在耳边。饶舌的、嗓音洪亮的、无事生非的居民们都闭上了嘴巴,他们躺在竹躺椅上与炎热斗争,因为炎热而忘了文明礼貌,一味地追求通风。他们四仰八叉地躺在面向大街的门边,张着大嘴巴打着时断时续的呼噜,手里的扇子掉在地上也不知道。有线广播一如既往地开着,说评弹的艺人字正腔圆,又说到了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精彩部分,可他们仍然呼呼地睡,把人家的好心当了驴肝肺。

⑥太阳落山在夏季是那么艰难,但它毕竟是要落山的。放暑假的孩子关注太阳的动静,只是为了不失时机地早早跳到护城河里,享受夏季赐予的最大的快乐。黄昏时分驶过河面的各类船只小心谨慎,因为在这种时候,整个城市的码头、房顶、窗户和门洞里,都有可能有个男孩大叫一声,纵身跳进河水中。他们甚至要小心河面上漂浮的那些西瓜皮,因为有的西瓜皮是在河中游泳的孩子的泳帽,那些讨厌的孩子,他们头顶着半个西瓜皮,去抓来往船只的锚链。他们玩水还很爱惜力气,他们要求船家把他们带到河的上游或者下游去。

⑦于是站在石埠上洗涮的母亲看到了他们最担心的情景:他们的孩子手抓船锚,跟着驳船在河面上乘风破浪,一会儿就看不见了,母亲们喊破了嗓子,又有什么用?夜晚来临,人们把街道当成了露天的食堂,许多人家把晚餐的桌子搬到了街边,大人孩子坐在街上,嘴里塞满了食物,看着晚归的人们骑着自行车从自己身边经过。

⑧天色渐渐地黑了,街上的居民们几乎都在街上。有的人家切开了西瓜,一家人的脑袋围拢在一只破脸盆上方,大家有秩序地向脸盆里吐出瓜籽。有的人家的饭桌迟迟不撤,因为孩子还没回来;后来孩子就回来了,身上湿漉漉的。恼怒的父亲问儿子:“去哪儿了?”孩子不耐烦地说:“游泳啊,你不是知道的吗?”父亲就瞪着儿子处在发育中的身体,说:“吊船吊到哪儿去了?”儿子说:“里口。”

⑨父亲的眼珠子愤怒得快爆出来了:“让你不要吊船你又吊船,你找死啊?”就这样,当父亲的在街上赏了儿子一记响亮的耳光,左右邻居自然地围过来了。一些声音很愤怒,一些声音不知所云,一些声音语重心长,一些声音带着哀怨的哭腔,它们不可避免地交织起来,喧嚣起来,即使很远的地方也能听见这样丰富浑厚的声音。于是有人向这边匆匆跑来,有人手里还端着饭碗,他们这样跑着,炎热的夏季便在夜晚找到了它的生机。

(有删改)

( 1 )综观全文,明媚的夏天里孩子们期待什么?
( 2 )作者在第②~④段为什么详写两个店的店员?
( 3 )第⑤段描写午后街道的“炎热”,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请具体分析说明。
( 4 )简要分析划线的词语。

①太阳落山在夏季是那么艰难 , 但它毕竟是要落山的。

②他们的孩子手抓船锚,跟着驳船在河面上乘风破浪 , 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 5 )请从选材、语言和主题中,任选一角度,谈谈对本文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语段,完成各题。

①甲骨文是我国殷商时期的文字,常常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又称契文、甲骨卜辞字等。迄今为止,共发掘出土154600余片,约有4600多个单字。在这4600多个单字中,经考释而公认的有1700个左右,仍有2900个左右的单字不识。研究证实,目前中国历史上公认现存最古老而自成体系的文字是甲骨文。

②然而,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德经,他将汉字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对比后认为,中国文字是受埃及文字的启发而形成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着其独特的异彩之处:

③中国文字出现的历史当属世界领先。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不断的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不仅如此,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7000多年的刻画符号,也为研究中国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④由甲骨文肇源的中国汉字具有连续性和使用时间长的特点。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它与后世的文字传承关系十分密切。

⑤从文字结构看,甲骨文不仅完全具备后来汉字方块的特点,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因此,可以说甲骨文是一种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由甲骨文、商周金文,到春秋战国的大篆、小篆,汉魏的隶书及以后的行书、楷书,其嬗变轨迹清晰可见。

⑥中国汉字还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越南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字喃,直到十五世纪时,字喃才完全取代了汉字。 A 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
B
而其他早期文明古国,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 1 )西方人认为“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你不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本文相关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 2 )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分析第②段文字中加点词“事实上”的表达作用。

事实上 , 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②阅读全文,给“甲骨文”下定义。

( 3 )下面这段文字是从第⑥段抽出来的,如果要放回原处,你觉得应该放在A或B的哪一处?简要说明理由。

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描绘了一幅山水长卷,其瑰丽的风景充满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李白于失意时仗剑天涯,自信乐观是他长风破浪的力量;鲁迅为拯救中国笔不辍耕,恩师藤野先生成了鼓舞和激励鲁迅战斗的精神力量;高尔基创作的“海燕”化身革命风暴的信使,在俄国大地预言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给人鼓舞人心的力量。

请你以“ 给我的力量”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多1点╯温柔”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