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河口区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
B: 看到一家商店敞着门却无人照看,小偷英勇无畏地走了进去。
C: 观众们用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和掌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赞赏。
D: 广西的螺蛳粉是家喻户晓的特色小吃。
2、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然(jiǒng) 地(qiào) 泠泠淙(zōng)
B: 意(qiè) 聚(cuán) 晶莹透(tì)
C: 阴(huì) 据(jié) 名中外(chí)
D: 啬(lìn) 烦(nì) 重其事(zhèng)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人、一村、一市的面貌变化,都印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迈进。
B: 通过精准扶贫,把党员干部的形象在百姓心里扶了起来。
C: 近半个世纪前,陕北窑洞,一盏墨水瓶做的煤油灯见证了一名青年的成长。
D: 主席创造了一个敢于实践的“天才团队”,一个改革家团队和一个领导者团队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多一些宽容》这是一篇谈人的修养的文章。为证明观点文章采用了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B: 《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作者按照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
C: 解放战争时期,茅盾先生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因此写了《白杨礼赞》这篇文章热烈歌颂他们。
D: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具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全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把海燕放在暴风雨“来临之前”——“逼近之时”——“即将来临”三个场面中进行刻画。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课文标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在全文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B: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通过今昔对比,把人类破坏环境而引发的悲剧触目惊心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以强烈的呼声警示世人,呼唤人们树立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
C: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D: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这句话独句成段,有痛惜,也有谴责。
6、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步(lǔ) 清(chéng) 夜优叹(sù) 浑身数(jiě)
B: 愚(dùn) 阻(è) 遍群籍(jī) 繁急管(xián)
C: 琐(xiè) 伎(liǎng) 一拍合(jì) 面面相(qù)
D: 然(áng) 撺(duō) 影影绰绰(chuò) 山肴野(sù)
7、下列各向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天问一号”计划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三大目标。要知道,此前只有美国在一次火星探测任务中同时完成“绕”和“落”;欧洲曾两次尝试“绕”和“落”,但都以失败告终。
B: 要抓住疫情带来的“机”,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以数字化应用为重点,以信息技术创新为动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开创经济发展新高地,拉动经济扩内需。
C: 疫情期间,近视的儿童青少年,如视力低下影响到学习或生活,需要进行视力矫正。框架眼镜是儿童青少年最安全的视力矫正方法,应当按照配镜处方来验配眼镜。
D: 今年3月以来,多个网络账号炒作“标题党”文章、散布虚假信息。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对此,国家网信办近日组织各地网信部门开展为期两个月的网络恶意营销账号专项整治行动。
8、

下面语段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书法的衰竭,还跟当前逢传统必反的这一股潮流脱不了干系:不少人以为传统的就是糟粕,现代的才是精华,传统与现代是永恒对立的。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传统”都与“现代”水火不容的。比如,“现代”的西装取代了“传统”的旗袍,但唐装、旗袍不也日益走俏,风光依旧吗?摩天大楼够“现代”够气派了吧,但每逢假期,都市里的白领一族还不是一窝蜂地涌向各地的名胜古迹,争相领略“传统”建筑的神奇魅力吗?

A: 衰竭
B: 水火不容
C: 风光依旧
D: 一窝蜂
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能否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B: 他的语文成绩不仅在全校很突出,而且在我班也名列前茅。
C: 性格懦弱的杨娟的母亲,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表现出了异常的坚韧。
D: 赵州桥大约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今天已经一千四百多年了。
10、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关雎》《蒹葭》都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
B: “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指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陶渊明因其宅边有五棵柳树故自称“五柳先生”;《聊斋志异》因作者曹雪芹的书斋“聊斋”而得名。
C: 《论语》是儒家经典,记录了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庄子》属于道家经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
D: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中的“三父子”是指苏洵、苏轼、苏辙,他们都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赏析诗歌,回答问题。

田家

郑獬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 1 )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________”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

( 2 )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课外阅读。

史称颜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生平善正、草书,宋祁称其“笔力遒婉”今披阅遗迹凝重沉郁,奇正相生,如锥画沙,直透纸背,觉忠义之气,犹勃勃楮墨间。

(注释)①颜真卿:唐朝名臣、书法家。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任侍御史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郡太守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封鲁郡开国公。谥“文忠”。

(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刚而有 ________

②而独权奸卢杞所忌 ________

③观其火骂逆________

( 2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宋祁称其“笔力遒婉”今披阅遗迹凝重沉郁

(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充满忠义之气。
B: 颜真卿是我国古代“楷书四大家”之一。
C: 颜真卿为人守正有礼,但由于奸臣当道,他只能把正直的言论藏在心里。
D: 颜真卿擅长楷书、草书,其楷书风格浑厚挺拔,用笔力透纸背。
( 4 )请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下不以姓名称

②生平善正、草书

( 5 )“颜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这不禁让人想起《管子》中关于“国之四维”的论述,即“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你知道这“四维”是哪“四维”吗?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谁与我同行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实习课。我家离学校有三里路,白天不觉难,一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怵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山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桠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偏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发毛尽力往后梳,露出亮亮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逐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有见过。总之,晚上实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一晚实习回来,刚上山岭时,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了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些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甚害怕的。"
  以后,我每天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个火把走在我的前面。我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了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鸟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来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你父亲的火把。

( 1 )题目中的“同行”既指 , 又指

( 2 )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 3 )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B: 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 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 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
( 4 )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种”出石油
①据科学家粗略估算,全球绿色植物每年产生的碳氢化合物可达300亿吨以上,只要将这些植物进行高压、高温加工,就能够制造出和石油成分相近的产品。目前。全球绿色植物储存的能量,大约相当于8万亿吨煤或800亿吨石油。可以说,植物是一座巨大的储油库。
②科学家研究发现,可用于制造石油的植物品种很多,不少乔木、灌木、海藻等含有极为可观的天然炼油物质。美国科学家选用了千余种最富生产能力的水藻进行实验,从其体内提取类脂化合物以化学的方法进行处理,从而转变成汽油和柴油。前苏联的科学家经过引导性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从锯末中也可以提炼出人造石油,这种植物能源比传统的石油和煤具有更多的优越性。首先,它便于就地生产利用,省却了远距离输送,因而成本比较低廉;其次,植物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一般不会形成有害物质,它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易于被植物吸收,对保护生态环境非常有利。
③众所周知,石油是多种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许多植物也可直接产生碳氢化合物。倘若能够以适当的方法把这些碳氢化合物提取出来,我们就可以得到所谓的“绿色石油”。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的卡尔文教授,在一个人工石油植物种植场,种植了一种名叫“尤加利”的树木。这种树木的茎和种子中均含有这种可燃物质,1000平方米土地每年产5桶“绿色石油”,每桶成本仅20美元,而当时每桶石油的价格是30美元。他的成功,推动了全球的石油植物研究。
④资料表明,美国现已拥有一个上百万平方米的能源植物速生林,英国已批准兴建一个石油植物园,瑞士已经制定出一个利用植物石油取代全国半数石油消耗量的计划。可以说,用不了多久,人类将“种”出石油。

( 1 )阅读本文后,说说石油为什么可以“种”出来?

( 2 )“种”出来的石油有哪些优越性?

( 3 )为了说明植物能源开发的经济价值,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 4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各国研究进程表明,绿色植物能源将很快取代石油能源。
B: 实践证明,开发绿色植物能源对生态环境没有任何危害。
C: 众所周知,地球上几乎所有植物都可以直接产生碳氢化合物。
D: 目前,英国、美国、瑞士在绿色植物能源开发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
( 5 )本文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四、写作(分值:60分)
题目:………..助我远航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抓不住幸福”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