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洛《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指的是() A: 国民革命北伐 B: 朱、毛会师井冈山 C: 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 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
2、 | 下列各组加线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 烂熳màn 芋梗ɡěn 解剖pāo 匿名nìB: 烨然(huá) 泠泠(léng) 轩邈(miǎo) C: 粗劣lì 粗鄙pì 禁锢qù 浸满jìng D: 不逊xùn 弥补mí 滞留zhì 尴尬ɡà |
3、 | 大家正在修改学法指导大会的新闻稿,其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通过学法指导大会,使很多同学明白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B: 郭老师强调能否专注于课堂,是学习进步的关键。 C: 会上,老师们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将宝贵的学习经验传播给同学们。 D: 本次大会由彭伟琼老师主持,邀请各学科最专业的老师担任导师团成员,对初一年级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 |
4、 | 下面各项中对修辞判断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分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生动写出了人们只要牢牢记住母语,就能激起爱国意识,团结起来,从而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B: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分析:这两句话里运用了排比和夸张,写出了安塞腰鼓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力量之美,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分析:这句话运用拟人,赋予国旗以“耀武扬威、扬扬得意”的情态,生动写出了挪威国旗在风中飘扬飞舞的样子,表现了斯科特他们当时失败的沮丧、痛苦。 D: 他(闻一多)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良方。分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生动写出了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究救国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爱国情怀的赞美。 |
5、 | 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吆喝 踌躇 发泄 澳丧 B: 蓦然 焦躁 瘸子 垃圾 C: 贮满 既使 脸颊 蹒跚 D: 愤激 辩认 腭下 褡裢 |
6、 |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你去参加一场音乐会, , 。为什么?从众心理。音乐会期间 , 。为什么?从众心理。音乐会结来后, , ?恐怕也会留下一份小费。 ①你去更衣室取你的外套 ②一个人带头鼓起掌来,于是整个大厅里顿时掌声雷动,你也跟着鼓掌 ③你不假思索,也仰头观看 ④你看到前面的人将一枚硬币扔进一只碟子里,虽然更衣室的费用是包含在票价里的,但你会怎么做 ⑤在十字路口遇见一群人,他们一个个仰望天空 ⑥当表演到一个精彩段落时 A: ③⑤②⑥①④ B: ⑤③①④②⑥ C: ⑤③⑥②①④ D: ①④⑤③⑥② |
7、 | 选出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 A: 《简•爱》中简•爱在舅父家里过了十年倍受歧视和虐待的生活,她不敢与经常欺负她的表哥对抗,也不敢公开指责袒护表哥的舅母。 B: 《骆驼样子》中祥子用积攒了三年的钱买了一辆新车后,车却被溃败的逃兵抢走了,人也被抓走了。 C: 《朝花夕拾》一书中,《父亲的病》里的衍太太让“我”在父亲临终之际大声呼唤父亲;《琐记》里的衍太太怂恿“我”私拿母亲的钱。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身上凝聚着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
8、 | 下列语句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明天在新街口活动,你是坐地铁去?还是坐公共汽车去?B: 我不清楚初一年级是否有五六百名学生。 C: “你对这次期中考试很有信心吗?”妈妈试探地问道。 D: 2012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6%。其中,城市上涨3.6%,农村上涨3.6% ;食品价格上涨7.5%,非食品价格上涨1.8%。 |
9、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此次班团课,让我懂得了同学之间要互相谦让。B: 他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全校拔尖,而且在班里也名列前茅。 C: 在节能环保型社会里,人们的低碳意识正在进一步增强。 D: 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 |
10、 | 选出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 ) A: 《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罗摩衍那》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B: 《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在荒岛生活28年的经历。 C: 《骆驼祥子》不仅刻画了祥子,而且还写了大胆泼辣而有些心理扭曲的小福子。 D: 林冲曾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一直安分守己,循规蹈矩,最后是在万般无奈、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被逼上梁山的,是上层人物被迫造反的典型。 |
阅读萧德藻的《樵夫》 樵 夫 萧德藻 一担干柴古渡头,盘缠①一日颇优游②。 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③。 【注】①盘缠:本意指路费,这里作开销解。②优游:悠闲。这里是宽裕的意思。③谋:筹划。 ( 1 )诗歌通过描写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镜头来表现山中樵夫的生活。( 2 )有读者觉得诗中樵夫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也有人说樵夫的生活充满忧伤。试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 3 )你从末句“又作全家明日谋”中读出了作者对山中樵夫什么样的感情?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B: 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告辞) C: 蒙乃使就学 就(靠近,开始) D: 卿今者才略 才略(才干谋略) ( 2 )选择对下列划线字用法或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蒙辞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大有所益 B: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C: 结友而别 学而不思则罔 D: 但当涉猎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3 )下面关于《孙权劝学》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宋(朝代)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C: 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感情,也从正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D: 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 |
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
王维钧
①提起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似乎永远离不开吃这个话题。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在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我们都能找到一个代表性的食物,这不由得让人认为,中国的节日就是舌尖上的节日。而事实上,这种节日饮食习俗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息息相关,概括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二则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
②首先谈谈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吃是天大的事情。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大学》中写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后被演绎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一般的老百姓而言,后两者似乎遥不可及,因此只能做好前面两件事。让每一个家庭成员吃饱吃好则是“齐家”重要的一环。
③中国人有很强的团圆情结。节日期间的饮食活动,是展示团圆情结的主要方式之一。聚餐时一般喜欢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团圆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桌子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情感交流的媒介。人们相互敬酒、相互夹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相互尊重、礼证的美德。
④接下来要说的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只有在节日里,精心烹饪的食物才是主角。从先秦开始,中国的饭菜结构就是以谷物为主。其中饭是主食,而菜的作用是下饭,即助饭下咽。之所以需要菜助饭下咽,是因为主食单调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将它吃下去。这样的饭菜结构便使中国烹饪的首要目标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不断地翻新花色。但是,这种精心的烹饪并非是每一天都有的,一方面是因为食物长久以来较匮乏,直到明清时期马铃薯、番薯得到大规模种植后,人们的温饱问题才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是人手不够,当时生产力不高,导致需要下地劳作的人很多。因此把精心烹饪食物放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就显得非常自然。在节日里,每家每户都休养生息,准备一桌好吃的饭菜来犒劳为家庭辛勤劳作的人们。
⑤节日里的食物有特殊含义。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与节气时令、气候变化有关。在这些节日,食物进补以及药膳进补被看成是有效且低成本的保健手段。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相信在春节饮椒柏酒和屠苏酒,可以用来预防时疫;同时还吃由葱、蒜等辛辣蔬菜组合而成的五辛盘,用于预防流感。端午节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是因为古人认为五月是恶周,喝雄黄酒可以辟邪、除疫。重阳节喝茱萸酒可以起到御寒的效果。
⑥同时,很多传统节日也是祭祀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将特色的食物作为贡品祭祀给神灵,表达虔诚的心情;而剩下的食物,则让全家人分享。由于祭品往往都是平时吃不到的,所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往往可以大饱口福。比如月饼最初用于祭祀月亮,后来渐渐成为中秋的传统食品。
⑦一种文化的出现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最初表现,中国的节日饮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在这片中华大地上生活方式的表现。传统节日通过杯盏碰撞出我们对团圆的向往,通过食物激活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
(有删改)
( 1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现在,人们常把农历时十二月称为“腊月”,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有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与岁时之祭祀有关。古代把农历十二月里合祭众神叫作“腊”。所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至今过年民谚里还有“二十六,去割肉”的说法,肉其实最初都是联子祭祀声明的,后来渐渐变成了节日必备的菜肴。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季羡林
①老舍先生是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②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惟一的一个小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別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増芬姊妺等等。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煕先生等等都参加了。这是解放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
④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⑤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⑥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luán,切成块的肉),不也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本文节选自《季羨林谈师友》)略有改动)
(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另外两件事。①上大学时,同学请老舍先生吃饭,“我”作陪
②老舍先生________;
③老舍先生________ 。
( 2 )据要求,品味下列语句。①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说说划线字的表达效果)
②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赏析句子)
( 3 )老舍先生的大事很多,季老为什么全写了些“芝麻绿豆的小事”?一路学来,我们学习了很多优秀的“记”类作品,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囚绿记》《游褒禅山记》等;一路成长,我们有许多值得“记”的经历、体验与感受。
请以“ 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横线,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③不得透露与考生相关的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