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河颂》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唱出了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B: 《最后一课》是一篇小说,主人公为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即小时候的作者。 C: 《木兰诗》刻画了一位聪明勇敢、杀敌爱国的女英雄形象。采用的是北方民歌的形式。 D: 《土地的誓言》一文抒发了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悲哀之情。 |
2、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 ) A: 恐惧是人类工作和休息的天敌,面对它,人类学会用勇气来针锋相对。 B: 一项运动,倘若只有有限一部分人被包含在内,在当今时代又怎能称得上完美呢? C: 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今天我们要为它奠定基础。 D: 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
3、 |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静谧(mì) 亵渎(zhì) 万恶不赦(shè)B: 喑哑(yīn) 打鼾(hān) 期期艾艾(ài) C: 狡黠(jié) 冗杂(rǒng) 愚公移山(yú) D: 狼藉(jí) 倒坍(dān) 迥乎不同(jǐong) |
4、 | 下列文学常识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小说集《呐喊》。是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写的一篇怀念儿时保姆的文章。 B: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从战国到五代到期间一千多年的史事。 C: 作家、翻译家杨绛在《老王》这篇文章中,通过回忆老王的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凸现了孤苦寒微的老王纯朴、仁义、善良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生命的慨叹。 D: 《卖油翁》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5、 | 指出下列各句中标点有误的一项( ) A: “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 B: “不对,这不是将军家里的狗……”巡警深思地说:“将军家里没有这样的狗。他家的狗,全是大猎狗。” C: 他那半醉的脸上现出这样的神气:“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D: “这不是我们的狗,”普洛诃尔接着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 |
6、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 B: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C: 溪中随处可见好看的石头,有的像一头大象蜗居其中,无声无息;有的像一头睡狮静卧水面,温顺而惬意;还有的如同一块宝玉,温润光滑。 D: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国几千年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它深刻的影响。 |
7、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B: 成熟的人考虑问题时,往往都以实际利益为出发点,并且依照经验保守行事。 C: 这家化工厂排出大量废气和噪声,严重污染了环境,周边居民纷纷打电话向有关部门投诉。 D: 由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突然渐渐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
8、 | 作家、作品、朝代或者国籍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罗贯中——《智取生辰纲》————元末明初B: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英国 C: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朝 D: 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 法国 |
9、 | 下列各句中的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在间浮光掠影 , 在名篇佳作中流连忘返,都能让我们领悟美的真谛。 B: 后花园中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 , 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 C: 继携程亲子园被暴虐童事件后,北京红黄蓝幼儿园再次被爆出骇人听闻的虐童事件。 D: “工匠精神”要求我们,把追求极致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贯穿于工作的始终。 |
10、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下列对这首元曲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枯藤老树昏鸦”写出一片萧索的秋景,衬托出了游子内心的悲哀B: “小桥流水人家”显得非常安逸、悠闲,这种安闲其实反衬了游子的无助、孤寂、伤感。 C: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思是说天晚了,远在天边的妻子想念着游人,想得肝肠寸断。 D: 作者采用融情于景的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异乡游子的悲凉、孤寂的心情。 |
阅读下面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公子行 锦衣①红夺②彩霞明,侵晓③春游向野庭④。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⑤踏烂麦青青。 (注释)①锦衣:精美华丽的衣服。泛指显贵者的服装。②夺:赛过。③侵晓:天刚亮,拂晓。④野庭:田野。⑤骄骢(cōng):健壮的毛色青白相间的马。泛指骏马。 ( 1 )本诗描述了富家公子身穿“________”,骑着“骄骢”,天刚亮就到野外“________”,结果“________”。(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阅读《河中石兽》,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实词。①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_ ②湮于沙上 湮________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虚词。①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于________ ②沿河求之 , 不亦颠乎? 之________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句。( 4 )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5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 |
路
吴冠中
在异地,我曾向陌生人问路,陌生人随便一指:往那边。我就向“那边”走去,结果误入歧途,上了当。这类上当的事远远不只三两次。学艺以后领教过许多教授的指引,其中多数很平庸,混饭吃而已,对照着模特儿,说你画长了、短了、明暗关系不正确等等,谁都看得见的错误,像讲解剖课,与艺术少有联系。大量的学生就这样在艺术院校毕业了,再去蒙骗别人。茫茫艺海中真有远见卓识的启发性的老师寥若辰星,他们理当被尊为恩师。
耄耋之年,有不少青年诚恳地拿作品请我看,要求指点他们将怎样往前走。是想走向艺术的天堂抑或经济主宰的市场,难说,可能两方面的情况都有。问道于黄宾虹老先生,黄老先生根据自己的学养、见闻,滔滔不绝讲了许多提携后辈的话,听话的朝圣者于是沿着羊肠小道走进了黄宾虹之家。去问齐白石,齐老先生“似与不似”的高见令多少人拜服,尊崇者何止千百人。抄袭,是中华民族美术最显眼的景观。鲁迅先生认为,本来无所谓路,路是鞋底造成的。
有一位年轻雕刻家的作品引我注视,功力扎实,造型感觉好。但他到处发表雷同的作品,甚至包下一个刊物的扉页,几年来期期扉页只发表他一个人的作品,显然有买卖版面的交易,这令人反感,且其作品愈来愈差,不断抄袭自己,他以为争来了荣誉,其实毁了自己珍贵的前程。他要开个展了,征求我的意见,我说你活动太多,影响了创作,令人惋惜。但这是他自己选择的路。
一位水彩画家画得很不错,作品力求完整,他也总问我下一步该怎么走,我说四平八稳不是艺术,但我不便教他放肆,林风眠老师倒曾对一个拘谨的学生说:乱画嘛!
艺途真是没有捷径,唯一的正道是创新。都在嚷嚷创新了,但看看所谓创新的作品,大都是垃圾,文化垃圾多,国之耻。创新是探险,历来真正有创新贡献者,全来自实践,且大都付出了身家性命的代价,想轻易偷个创新美名,贻笑大方。
人类要生存,必然要不断创新,而创新有阻力——来自五千年文化的魅力及对其的误读。“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此话好像不错,真只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这个窄窄的一家之基础上,局限在老爷爷的知识圈中,创不了今日之新、明日之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妨坚持各自的成见,走着瞧。
最可靠的办法,还是凭鞋底走出自己的路来。这路,通向全球。
(摘自2006年9月20日《文汇报》)
( 1 )文中第二段写道:“抄袭,是中华民族美术最显眼的景观。”其中“景观”一词可否换成“现象”?为什么?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⑴理想中的女儿应该是个淑女,懂音乐,爱好文学,弹得一手好钢琴……而我的女儿,给她买来全套《安徒生童话》,她只翻了几页就不看了。还①地说:“我只记得一句布片。”真把我气得半死。她八岁开始上钢琴课,却终因每次练钢琴她哭我吼而放弃。最令我②的是,有一次她的作文竟然不及格,她却振振有词:“又是《一件难忘的事》,这样的题目我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少说也有三、四次。我总共才多大,有多少难忘的事?”
……
⑵在我去港的三四年间,觉得女儿一下长大了。
⑶首先,我十分爱读她的信,生动传神,宛如她自己在我眼前说笑一般。其次,我又发现她已能在琴键上奏出很好的曲子。原来,她已深深爱上了钢琴。我问她:早知今日,当初何必每次练琴都像要上断头台一般?她倒也答得爽快:“小时候你们根本没有征求过我的意见,逼我上钢琴课。现在是我自己喜欢。”她还为自己找个亦师亦友的钢琴老师呢。人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今日女儿读书面之广竟超过我。一本台湾出版的关于汉奸梁鸿志的传记,竟看得娴熟,且还能与一位九十多岁的,当年也曾有经历汉奸之嫌的老先生交谈,③地述出她对此历史人物的独特想法和评价,令老先生十分惊讶。
所有的挫折与悲伤,在发生的当时都能使我们受苦流泪,可是隔了一段距离再来审视,却能觉出一丝甜蜜的酸楚来。 ——席慕蓉《槭树下的家》
酸楚就是“辛酸苦楚”。席慕蓉这番话会勾起了你对哪些人或事的回忆,当你隔了一段距离再来审视自己曾经遇到的“挫折与悲伤”,你会有怎样的感触呢?请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要求:思想健康,有真情实感。中心明确,材料具体。写事要写清来龙去脉,写人物则要抓住人物的特点。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