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一狼洞其中 B: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 其一犬坐于前 D: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
2、 | 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项是( ) A: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张岱,他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B: 《乡愁》的作者是崔颢,这首诗以邮票等意象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C: 《红岩》中的刘思扬虽然是资产阶级出身,却是位真正的共产党人 D: 《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流落荒岛,从《圣经》中得到安慰,懂得知足感恩 |
3、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聘 秩序 鞠躬尽瘁 锋芒必露 B: 哺育 暄闹 迫不急待 微不足道 C: 高粱 埋葬 至死不懈 沥尽心血 D: 粗拙 屏嶂 不以为然 大庭广众 |
4、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B: 诗作中的名句,若不是妙手偶得 , 便确是勤思苦练、千锤百炼的结果。 C: 上野樱花烂熳的时节,花下游人摩肩接踵。 D: 那眼花缭乱的特写镜头,更是将场景的线条和色调表现得极其清晰真切。 |
5、 |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015年世界会怎么样。”德国柏林学者夫罗里扬的这句话,折射出当今世界越来越认同的一个事实:中国好,世界也会好。B: 成长是一种经历,成熟是一种阅历。走向成熟是人生的方向,何况恬淡、平和、幸福的人生也离不开成熟。 C: 4月13日,某地客车侧翻,导致3人死亡,5人重伤。在扣人心弦地等待中,经过两个多小时地紧急抢救,受伤最重的小女孩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D: 近些年来,作为加害国的日本,总有一些人不顾事实,对南京大屠杀这一早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品头论足 , 尤其是以安倍晋三为首的右翼势力。 |
6、 | 与上下文衔接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B: 钟声震撼着每一颗忧郁苦闷的心灵。 C: 我们每一颗忧郁苦闷的心灵都被钟声震撼着。 D: 钟声震撼着每一颗年轻进取的心灵。 |
7、 | 下列说法最得体的一项是( ) A: 端午节到了,小明到刚出嫁的姑姑家接她回家过节,但又不知她家具体住在什么地方,于是见人就问:“喂,我姑姑家住在哪里?” B: 母亲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鞋也没脱就往沙发一躺,女儿见状,急忙端来热水,说:“妈妈,您累坏了,洗洗脚,去休息吧!” C: 同学们都在认真做作业,而小雷却无精打采地趴看,老师走过去轻轻地敲了敲桌子,提醒他该做作业了,他不耐烦地说:“我做不做作业关你什么事?你管得着吗?” D: 芳芳家住二楼,楼上的住户水笼头坏了,水流下来淋湿了芳芳堆在阳台上的蜂窝煤,她气冲冲地跑上去说:“哼!真没素质,淋坏了人家的煤巴也不管!” |
8、 | 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五经”之一,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乐曲的性质可以分成风、雅、颂。“风”是各地民歌民谣,“雅”是正统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B: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如“折柳”代表“惜别”,“归雁”代表“思乡”,“莲花”代表“高洁”,“菊花”代表“隐逸”。 C: 《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它是汉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塑造了一位代父从军、勇敢无畏、不慕荣利的女英雄形象。 D: 《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和《桃花源记》中的“晋太元中”是用了皇帝的年号纪年,而《己亥杂诗》中的“己亥”用的是干支纪年。 |
9、 |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众人广坐,群众的力量却是不能忽视的。 B: 为了考上研究生,他半年以来目不窥园 , 废寝忘食,把家庭妻子都搁在了一边。 C: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令那些过去对中国有成见的人也不得不刮目相看。 D: 这位卓越的科学家,终身致力于基因研究,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都没有放弃,真可谓马革裹尸啊! |
10、 |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B: 新建造的高楼大厦就像雨后春笋一般接连不断地竖了起来。 C: 如果看一张地图,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D: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各地美食,丰富多彩,让人莫衷一是。 |
赏析下面古词,完成下列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1 )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所谓“壮词”,就是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B: 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C: 这首词描写了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等多种军营生活。 D: “可怜白发生”一句也是壮语,是一种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 2 )请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赏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两句。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得之心而寓之酒也________ ②射者中,弈者胜________ ③佳木秀而繁阴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一句,既交代了“醉翁”之号的来历,又与下文“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相呼应。 B: 第一段交代了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与命名由来,描写亭周边的环境按照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的顺序。 C: 第三段描述太守与滁人、众宾游山同乐的情景和乐趣,以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为顺序来安排材料,其中“太守醉”是核心。 D: 同是描写山水游记、借景抒情之作,《醉翁亭记》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而《岳阳楼记》则流露出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
“浓缩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
天歌
①不仅咖啡可以浓缩,如今的纸质书都可以。最近,一款在线浓缩知识文库悄然走红,一套大部头的作品,在线文库可以给你浓缩成最精华的句子,让你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对整本书概览性质的阅读。不少网友表示,这样阅读节省了很多时间。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一页一页翻书通读的乐趣再也找不回来了。
②由这个“浓缩书”,很容易让人想起“精华本”“缩写本”,比如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在市场上都能找到它们的“精华本”“缩写本”。这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小学生的阅读需要,因为长篇累牍的原著,对中小学生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于这些“精华本”“缩写本”的编写者而言,既要大幅度缩减字数、篇幅,同时还要保留原著的精华,不损害读者的阅读快感,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③但是,近期在一些网友和读者中走红的“浓缩书”,不要说和原著相比,即便和“精华本”“缩写本”相比,也已经完全是两种东西了。这是因为“浓缩书”已经不仅仅是减少字数篇幅、取其精华进行缩写那么简单,而是把原著进行高度的概括与总结,一本几十万字的图书,经过“浓缩”以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可能只有“导读”“要点速记”“方法归纳”等几百字的内容。
④很显然,“浓缩书”从里到外都透着快节奏时代对效率的极度渴求。读者阅读一本原著的时间,可以读完十几本、几十本“浓缩书”,确实满足了对阅读效率的追求。但问题在于,这样的阅读,还是真正的阅读吗?还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获得传统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吗?在很多网友看来,阅读“浓缩书”是对效率的一种过度追求,最终导致其沦为一种象征性的阅读,丧失了通读全书的阅读体验,所以是得不偿失的。
⑤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不妨打个比方——我们为什么要吃饭?从终极目的来说,因为不吃饭,就无法获得维持身体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各种营养,身体就会垮掉,甚至是走向死亡。既然如此,现在科学技术这么发达,我们完全可以把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从食物中提取出来,浓缩成营养胶囊吞下去,而不用每天都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吃饭。
⑥可是,为什么没有人愿意这么做?那是因为不管是吃饭,还是吃水果,喝各种饮料,我们都不仅仅摄入了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同时还得到了满足感、幸福感,获得了愉悦的体验。阅读“浓缩书”和阅读原著的区别与此类似,如果为了效率只读“浓缩书”,我们也就失去了只有阅读原著才能产生的满足感、幸福感,失去了阅读的愉悦体验。更进一步说,如果一切都可以浓缩,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
(摘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 1 )本文主要的观点是什么?【链接材料】近日,“浓缩书”受到白领和学生群体的追捧,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它把十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的长篇巨著压缩。2018年4月4日《济南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浓缩书”正流行,“快餐文化”引争议:浓缩的不一定都是精华》,其主要观点如下:
观点一:长篇巨著成为学习笔记。
观点二:浓缩的精华失去原著的营养。
观点三:浓缩书迎合碎片化阅读新需求。
写作:
温暖是一种心理感受,是一种温馨的心灵触摸。生活中,你是否记得一个关心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声亲切的问候……给你留下长久的抚慰?请以“温暖”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 集中笔墨写某一方面让人感到温暖的人和事,细致地表达出心理感受;② 字数不少于500字;③ 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