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遂川县泉江初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决别 断章取义 勋章 鞠躬尽悴
B: 烦燥 冥思苦想 战栗 历尽心血
C: 教诲 原形必露 脑绊 不修边幅
D: 分歧 名副其实 嬉闹 鸠占鹊巢
2、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词性相同的一项( )

①能以径寸木 ②箬篷覆 ③闭,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④石青修 ⑤左臂挂念珠倚 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③
D: ①④⑥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济南地铁1号线的建成和运行,有效地解决了泉城交通拥堵的问题。
B: 我们不能把课堂上的认真听讲、合作交流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品德好坏的标准。
C: 天文学家公布了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这颗黑洞的质量约是太阳的65亿倍左右。
D: 微信支付具有快捷、方便、灵活,已经成为广大市民购物支付的重要方式之一。
4、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带/而不舍 骗/热泪盈
B: 气/感万千 拜/尽全力
C: 愧/赫赫扬扬 归/不人事
D: 喷/厚积精竭虑/食壶浆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刻/罚/报 掺/随声附
B: 妥/铃/测/堂大笑
C: 帐/定/养 着/丢三
D: 蔽/色/爱 子/根问底
6、将下列句子重新排序,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把今年冬天的极端天气归咎于全球变暖。

②因为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就出现过冰川大规模融化导致的全球变暖,而近年的气温上升很可能只是地球正常的周期性气候气变化的一个阶段。

③也有不少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对飓风、暖流、风暴、洪水及干旱等极端天气现象的作用被远远夸大了。

④气候变化在全球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⑤这些人认为,气候是复杂的地球整体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方面,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究竟能起到多大程度的作用尚无明确证据。

A: ④②①③⑤
B: ①③②④⑤
C: ①③④②⑤
D: ④①③⑤②
7、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遗瞩 莫名其妙 狼狈不堪
B: 燥热 郑重奇事 置之不理
C: 潮讯 默默无闻 迟疑不决
D: 隐匿 胡说八道 断章取义
8、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划线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他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母校,驻足端祥 , 触景生情,不(jìn)(shān)然泪下。
B: 祖逖率部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但因战功显(hè)遭到朝廷忌(tán),最终,困于东晋朝廷明争暗斗忧愤而死,北伐大业也功败垂成
C: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zī)孜不(juàn)地获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D: (nì)境给人磨炼的机会,只有经得起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ráo)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
9、下面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项是( )
A: 我们每年都在家乡植树,现在,那里的树已是花枝招展 , 鸟儿也回来了。
B: 为了把自然灾难的损失降到最低,我县许多学校煞有介事地举行了灾难求生救生大演练。
C: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颁奖盛典上咄咄逼人地说自己只是个讲故事的人。
D: 三十年前的青山沟人迹罕至 , 而今这里已发展成为风景秀丽、游人如织的著名风景区。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韩愈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此文写于作者贬官惠州期间。
B: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评论,报道了中国运动员吕伟获得女子10米高台跳水冠军的精彩瞬间。
C: 新闻报道要求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言简意赅,以事实说话。因此,新闻报道具有时效性、真实性和简明性的特点。通常标题、导语、主体是一篇新闻不可少的三部分,如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新闻中的典范作品。
D: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即相识、相处、离别、怀念)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1 )《钱塘湖春行》是作者________(人名)在________(地名)任刺史时所作。( )
A: 苏轼 杭州
B: 白居易 杭州
C: 苏轼 苏州
D: 白居易 苏州
( 2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面初平”表明湖水丰盈,勾勒出暮春之景。
B: “乱花”写出暮春时节杂花稀少、稀疏的特点。
C: “没马蹄”表明杂草繁茂,把马蹄子都遮住了。
D: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表明诗人流连忘返。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2 )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

①《流浪地球》是2019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烈讨论。有的说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呢?

②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一方面,太阳的巨大质量产生引力,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这两种趋势形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保持稳定的形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缩。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胀,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

③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201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就观测到,一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正在吞噬与它相距约300多万千米的行星。在恒星巨大的引力作用下,这颗行星被拉伸成橄榄状,其表面的平均温度超过1500摄氏度。预计在之后的1000万年内,这颗行星就会被完全吞噬。

④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其实是依靠太阳这颗恒星给予的能量来维持的。离开了太阳,地球的生态循环系统必然崩溃。此时,地球不得不流浪。因此,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带领观众进行了各种基于已有科学发现的假设和推定。

⑤流浪的地球,离开了生命之光——太阳,唱着恒星的挽歌,满含对旧爱的眷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当电影中的人类用各种语言说着“太阳系,再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

(选自《中学科技》,2019年第4期,有删改)

( 1 )文章开头从电影《流浪地球》说起,有什么作用?
( 2 )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 3 )分析第④段“离开了太阳,地球的生态循环系统必然崩溃。”一句中“必然”一词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各题。

怎样读书

顾颉刚

①一个普通人走进了图书馆,看见满屋满架的书,觉得眼睛都花了。这是由于他对世界上的知识没有一方面是有特殊兴趣所致。研究学问的事固然不必每人都参加,但是一方面的特殊兴趣确为任何人所不可少。譬如看报,有人喜欢看专题新闻,有人喜欢看小说文艺,也有人喜欢看商市行情。只要他能够有一件喜欢的,自然拿到了一份报纸就有办法。我们读书的第一件事,是要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

②有人读书,只要随便翻翻就抛开了。有人读书,却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末一个字才罢。其实两种方法都有道理,但永久只用一种方法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可以看的书籍太多了,倘使无论哪一部书都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末一个字,那么,人的生命有限,一生能够读得多少部书呢?但有几部书是研究某种学问的时候,必须细读的,若只随便翻翻,便不能了解那种学问的意义。读书的第二件事,是要分别书籍缓急轻重,知道哪几部书是必须细读的,哪几部书是只要翻翻的,哪几部书只要放在架上不必动,等到我们用得着它的时候才去查考的。要懂得这个法子,只有多看书目,研究一点目录学。

③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了书本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来管束我们的思想。读书的时候要随处存疑。换句话说,要随处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我们只要敢于批评,就可分出它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这些意思就可以写在书端上,或者写在笔记簿上。逢到什么疑惑的地方,就替它查一查。心中起什么问题,就自己研究一下。不怕动手,肯写肯翻,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作力。几年之后,对于这一门学问自然有驾驭运用的才干了。我们读书的第三件事,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给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宋朝的陆象山说六经’皆我注脚”,就是这个意思。

④再有两件事情,也是应当注意的。其一,不可以有成见。以前的人因为成见太深了,只把经史看作最大的学问;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结果,不但各种学问都被抑遏而不得发达,并且由于各种学问都不发达,就是经史的本身也是不能研究得好。近来大家感到国弱民贫,又以为唯有政治经济之学和机械制造之学足以直接救国的,才是有用之学,其余都是无关紧要的装饰品。这个见解也是错误的。学问的范围何等样大,凡是世界上的事物都值得研究,就是我们人类,再研究一万年也还是研究不尽。至于应用的范围却何等样小,是根据我们所需要而走的。昨天需要的东西,今天不要了,就丢了。今天需要的东西,明天不要了,也就丢了。若是为了应用的缘故,一意在应用上着力,把大范围忘了,等到时势一变,需要不同,我们岂不是剩了两只手呢!我们不能一味拿有用无用的标准来判定学问的好坏;就是某种像是没有用的学问,只要我们有研究的兴趣,也是可以研究下去为我们所用的。

⑤其二,是应该多赏识。无论哪种学问,都不是独立的,与它关联的地方非常之多。我们要研究一种学问,一定要对别种学问有些赏识,使得逢到关联的地方可以提出问题,请求这方面的专家解决,或者把这些材料送给这方面的专家。以前有人说过,我们研究学问,应当备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显微镜是对自己专门研究的一科用的;望远镜是对其他各科用的。我们要对自己研究的一科极尽精微,又要对别人研究的各科略知一二。这并不是贪多务博,只因为一种学问是不能独立的缘故。

(选自《读者》2015年第6期)

( 1 )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概括正确的—项是( )
A: 读书的第一要务是要培养特殊方面的兴趣。
B: 读书的目的是要通过书本去探寻求知的路。
C: 读书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多赏识,少成见。
D: 读书要注意做好五件事,就可以取得成效。
(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
A: 一个人只要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有特殊的兴趣,就能喜欢读书并且会读书;反之只能面对浩瀚书海不知所措。
B: 读书要学会区分书的轻重缓急,有些和自己所研究的学问有关的书要重点细读,有些书则可以略读或备查。
C: 读书要善于思考、顾疑,对于某种学问,有疑惑就查检,有问题就研究,天长日久,便足以驾驭运用这一门学问了。
D: 世界上的事物都有研究的价值,不可心存成见;学问也不是孤立的,自己研究的要极尽精微,其他的也应略知一二。
( 3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围绕怎样读书的话题,从一具人要培养特殊方面的兴趣说起,有针对性地讲了读书做学问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B: 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每一段都论述一个有关怎样读书的问题,由浅入深,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逻辑严密。
C: 文章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在论述做学问要多赏识时,以显微镜 和望远镜作比,生动阐明了做学问时精与博的关系。
D: 文章的语言严谨文雅而又平朴通俗,作者娓娓道来,是一位前辈学者对后辈学子的谆谆教诲,读之有如坐春风之感。
四、写作(分值:60分)

掌声,生活中一个美丽而动听的名词。它可以表达肯定和赞美,也可以表达尊重和鼓励。
你在舞台上精彩的表演感染了我,我把掌声送给你!你在平凡岗位上的辛勤耕耘打动了我,我把掌声送给你!你在逆境中拼搏的精神震撼了我,我把掌声送给你!
你可以是个人或集体,可以是非凡人士或普通人物,还可以是身边的亲人或朋友……
请以“我把掌声送给你”为题目写一篇作文,可以讲述你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实感受;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要求:①自定角度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綄镁の恋”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