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珠海市红旗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雨后的青山湖如出浴美人,舟行寂寥的湖面,游人沉湎于氤氲的云气中,如梦如幻,喜不自胜。
B: 为迎接G20峰会的召开,省市领导实地踏看了浙大路、高速杭州南入城口等地,考查了西湖区街容街貌和入城口整治情况。
C: 这次青少年宫组织的国学知识竞赛,试卷题量多、难度大,令我叹为观止 , 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D: 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发
2、

下列句子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达到为所欲为的程度。
B: 他酷爱读书,为了买书,他常常慷慨解囊 , 奔走于各大书店。
C: 凡是优秀的演员,总能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得惟妙惟肖
D: 中国经济的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李是一个喜欢随声附和的人,总是有很多自己的见解。
B: 每到夜幕降临,武汉的小吃街便人声鼎沸 , 那场面十分壮观。
C: 他在床上翻来覆去 , 试着强迫睡意到来。
D: 土坡上面长着参差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
4、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山朗(rùn)起来了,水(zhàng)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B: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bāo)轻轻地在风中摆动,(shì)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
C: 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sù)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jiào)。
D: 看鸟雀下来(zhuó)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zhào)住了。
5、

下列各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B: 《黄河颂》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
C: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德国的都德,长篇小说代表作有《小东西》。
D: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主要是为了歌颂巾帼英雄花木兰的英勇善战。
6、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它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B: 生活中难免遇到许多困难,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知难而上,不能踌躇不前。
C: 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赛场屡创佳绩,实属妙手偶得
D: 一声巨响之后,在场的每个人都一副张目结舌的样子,弄不清楚刚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7、下面各句中的“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A: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C: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D: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8、“写篆容易识篆难”,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它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其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请你观察下列四幅作品,符合篆体特点的一项是( )
A:
B:
C:
D:
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遵守 停滞 琐屑 心无旁鹜
B: 簇新 端祥 骸骨 自出心裁
C: 惶恐 惦记 莲篷 折衷是非
D: 商酌 诘难 祈祷 孜孜不倦
10、

阅读《繁星》《春水》中的诗句,选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①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

②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③故乡的海波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怎样一滴一滴的敲我的盘石/现在也怎样一滴一滴的敲我的心弦

A: 《繁星》《春水》最善于描写社会底层劳动者的悲惨生活,表现他们的反抗精神。
B: 《繁星》《春水》善于捕捉霎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书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
C: 在语言上,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清韵悠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D: 对母爱、童真、自然的赞颂,是《繁星》《春水》的基本主题,也是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1 )诗中的“结庐”“日夕”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 2 )“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遗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铛:锅。②即日:当天,当日。③敛:积攒。④馁:饥饿。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词语。

①陈遗孝 至:________

②遗郡主簿 作:________

③后孙恩掠郡 值:________

贮收焦饭 辄:________

( 2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

(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

( 4 )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①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②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③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 1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三个段落的内容。

( 2 )济南冬天之所以“温晴”和“慈善”的两个原因分别是什么?

( 3 )第②段文字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你能够说说“妙”在何处吗?

( 4 )你喜欢济南冬天时节的水吗?为什么?

( 5 )请你简单说说“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的表达效果。

阅读张文珍《传统文化须敬畏》,完成各题。

①前不久,有两件事情引起格外关注。先是孔子、老子两位古人画像被穿上西装、打起领带,成为商家推出的衣服品牌的“代言人”;再是韩国有人宣称孔子、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这两件事虽都有些可笑,却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1817年,那个曾野心勃勃欲征服整个世界的拿破仑曾说过:中国并不软弱,它只不过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此话一经说出,便产生了极强的轰动效应。拿破仑基于什么做此断语无从得知,或许是因为中国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拥有的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的国家具有不怒而威的力量。

③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确乎不怎么客气。发生于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曾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元气大伤。固然,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让人诟病的糟粕,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它的保守拘泥,僵化固执,不善开拓,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承担责任。但话说回来,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相反,我们恰恰到处可见人家对传统的爱惜与保护,包括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殿堂、一座故居,都尽可能保存其原有的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

④有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是不能变,我们一直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慎重,应秉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显民族个性。开头所讲的两件事情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那些打着“创意”“文化”的旗号对古人的所谓“开发”,除了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之外,还能给人什么样的启示与教益呢?一个不尊重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尊重。在全球化背景下,不着力爱护、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也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

⑤实际上,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庞朴认为:“传统不是可以逐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既然不能像包袱一样一丢了之,就不如好好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让它焕发神采,激发它的活力,清理、挖掘、弘扬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现代化服务。当年梁启超曾说:“我希望我们可爱的青年,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

⑥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精心的照料和培育。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严峻挑战,但致命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渎与践踏。

( 1 )对第②、第③段文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排比句中还同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从论证方法看,这一排比句属道理论证。
B: 第②段的意思是说,中华文化具有崇高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必须珍惜和保护。
C: 第③段举出“文化大革命”的事例,从反面揭示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及其后果。
D: 第③段的意思是说,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故对传统文化的缺陷也应客气。
( 2 )下列对第①段在文中作用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先摆出事实引出论题,并指出这些事实“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进而引出下文的议论。
B: 第①段中的事例是文章的事实论据,用以证明作者在文中关于“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种种议论。
C: 第①段与第④段的有关内容是互相照应的,意在议论:“一个不尊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尊重。”
D: 作者在第①段列举的两个事例,是为了在文章开头强调那些商家行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与教益只是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
( 3 )联系全文,说说传统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哪些挑战。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听听 的声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①个火星の苯蛋←”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