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阳江市江城区岗列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向西)
B: 夹岸高山,……互相轩邈(形容词作动词,争向高处和远处)
C: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
D: 急湍甚箭,猛浪若(动词,奔跑)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经过表决、推举和讨论等程序,学生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B: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C: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称,结核病仍是全球头号传染病杀手。
D: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学校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3、

下列字形和划线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刻(qǐng) 更胜一筹 牙龈 头晕目(xuàn)
B: 宽(sù) 海天相吻 脸颊 难逃运(è)
C: 沉(diàn) 绝处篷生 点缀 津乐道(jīn)
D: 晴(xiǎng) 德高望重 伫蓄 然长逝(cù)
4、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语文课上,王老师将《智取生辰纲》里面的故事讲得惟妙惟肖 , 同学们都沉浸在其中。
B: 六月的洋澜湖畔,花红柳绿,碧波荡漾,人们在这里或漫步,或跳舞,或垂钓,怡然自得 , 其乐融融。
C: 桂林的山有的像雄狮,有的像大象,有的像猛虎,山形奇特,真是巧夺天工
D: 关于如何举办好今年端午节赛龙舟活动,刚才大家都提了很好的建议,最后我来谈几点想法,就算抛砖引玉吧!
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垂髫、弱冠、束发、而立、花甲、知命、古稀等;对官职的升迁也有特定称谓,“谪”“左迁”“放”属于降低官职。
B: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河”指“黄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中“岱宗”指“泰山”,“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三秦”指“关中地区”。
C: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它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D: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轼既是“三词客”之一,又是“四大家”成员,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调歌头》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6、

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倘佯 聒噪 糟蹋 庶竭弩钝
B: 作揖 箫索 恣睢 东施效颦
C: 呕气 拮据 嗽口 一蹴而就
D: 窘迫 振奋 忐忑 歇斯底里
7、“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脱笼之鹄
B: 郊田之外
C: 当世之事
D: 未之知也
8、

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襁(bǎo) 桑(zī) 渎(xiè) 蹈覆辙(chóng)
B: 噪(guō) 作(jī) 名(huì) 成吉思(hàn)
C: 扶(yè) 妖(ráo) 怒不可(è) 一黄土(póu)
D: 智(ruì) 凿(nà) 尽职守(kè) 气吞牛(dòu)
9、下列不是反义词的一组是( )
A: 对答如流——吞吞吐吐
B: 惊惶失措——神态自若
C: 成千上万——屈指可数
D: 锦上添花——如虎添翼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更不应该妄自菲薄
B: 刚一进入峡谷,飞驰而下的瀑布如雷霆万钧,震耳欲聋
C: 这伙人伪装成公安系统工作人员,到处招摇撞骗,其手段之恶劣已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D: 一个人心情低落时,一篇慷慨激昂的文章可以使他重燃信心,语文就是有这样的魅力。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诗歌赏析。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1 )这首诗首句连用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杜牧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选自《出师表》

( 1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知不如徐公美 宜开张圣听
B: 皆美于徐公 光先帝遗德
C: 皆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
D: 由此观 恢弘志士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②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 3 )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邹忌和诸葛亮劝谏的方式有何不同,他们想要达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hold住母亲的生命
①记不清这是母亲最近几年来第几次住院了,这次入院是在她刚出院不久又因病情危重重返病房的。病中的母亲时而昏睡,昏睡中常常喃喃自语,轻轻呼唤着“妈妈”;时而又不由自主地撕拉被单。尽管吊着“肺脑活剂”,输着氧气,可母亲仍然张着嘴大口喘气,脸色青紫。每每到下半夜常常有痰堵在喉咙咳不出来,这时会全身抽搐,嘴唇铁青,我们只好奔走呼叫,医生用吸痰机吸出痰来,母亲才又转危为安。如果这世上有阴阳两界,母亲不知在这边缘上挣扎过多少回了。
②前日上午,医生查房结束把我叫到他办公室,郑重地对我交待:“你妈妈病情已相当严重,你要有思想准备。”我深知“思想准备”意味着什么,顿时,眼泪夺眶而出。医生急忙安慰我说:“目前还有一种药,堪称‘原子弹’,这也是最后一招,不过,能否有效,得看各人对此药的适应,不知你们是否用?如用,一是价格昂贵,二是需院方审批,三是对人体有副作用。”我和大姐忙说:“只要能有一线希望挽回,我们不惜一切代价。”于是,用上了抵御病魔的“原子弹”。六天后,母亲终于又醒过来,能和我们说话了。
  ③当我唏嘘地拥着病重中的妈妈时,我才发现她对我多么重要!我是家里的老生子,生我那年母亲已三十七岁。母亲那时体质就不好,由于体力不支,抱我都很困难。后来听大人们讲,母亲总是把我放在胳肢窝里半抱半夹地走路。在我刚刚记事的时候,母亲的腰就是弯的,我问她这是为什么,母亲说是疼弯的。是的,是疼弯的,后来我懂事了,知道那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再加上常年的劳累而导致的驼背。母亲常年有病,劳累和营养不良使她体质越来越差,瘦骨嶙峋,每天还要佝偻着身体,忍着疼痛默默无闻地做着农活和家务。皱纹悄悄地爬满她那日渐苍老的脸,记得我小的时候总是趴在母亲背上给她拔白发,直到有一天再也不能拔了,因为渐渐地白发的数量已经超过了黑发。
  ④正如有一篇文章写的那样:小的时候,遇到事情,总是说问问母亲该怎么办,那时候最崇拜的是母亲;大一点的时候,遇到事情会犹豫,不知母亲会不会解决这个问题,开始怀疑母亲的见识;再大一点到叛逆期的时候,遇到事情,不再想找母亲说了,因为觉得母亲已经out了;到老了,经常慨叹,要是母亲还在,就能问问她老人家该怎么做了,可惜已经不太现实了……为了不给自己留下遗憾,我决定,在记下这些点点滴滴的同时,尽可能多地陪伴母亲走完生命的最后历程。
⑤作家苏童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母亲动手术后的某天,我在去医院的路上顺便拐进邮局,买了一本刚出版的《收获》杂志,上面登载了后来给我带来好运的《妻妾成群》。现在,我常常想起这里面的因果关系,想想就不敢再想了,因为我害怕我的好运最终给母亲带来了厄运,当我在我的文学路上‘ ⑥飞黄腾达’的时候,我母亲的生命却一天天黯淡下去——我无法确定这种因果关系,我害怕这种因果关系。”反之,如果说上帝能让我的厄运给我的母亲带来好运,我情愿忍受命运的折磨,hold住母亲的生命。

( 1 )文章题目中的“hold住”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hold住母亲的生命”?

( 2 )文章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作用是什么?

( 3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在唏嘘中回忆了哪些难忘的往事?

( 4 )任选一句分析划线词所表达的感情。
①我和大姐说:“只要能有一线希望挽回,我们不惜一切代价。”
②当我唏嘘地着病重中的妈妈时,我才发现她对我多么重要!

( 5 )文章结尾引用作家苏童在一篇文章中的话有何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垃圾分类是一种新时尚

垃圾分类,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在党和国家的日益重视、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之下,垃圾分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时尚。各地都在想方设法围绕这个老问题、新课题,谋划新招、出台新策,努力破解“垃圾围城”之困。

在现代科技的催化和带动下,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垃圾并不应该和废品废物划等号,它其实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垃圾混置是垃圾,垃圾分类就是资源。能够把垃圾资源化,实现变废为宝,这本身就是一门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

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部署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推动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此后,各地在垃圾处理问题上,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成功的实践。北京通过刚性措施推进,试点“大小桶”实行干湿分离,设置“回收小屋”,完善积分奖励政策;南京推行“尧化模式”,通过“垃圾换物”,引导居民正确分类;杭州推广低价值物回收利用,深化生鲜垃圾源头减量;上海推行“绿色账户”,深化市民参与机制,推进单位强制分类覆盖。此次,上海又将迎来史上最严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无疑是在一步步将垃圾分类工作做专、做实、做精。

解决垃圾问题,表面看解决的是居民生活中的小细节,实则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一方面,垃圾问题是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大问题,也是推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重要内容。垃圾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助于美化城市形象,让人们生活在一个干净、优美、整洁的城市环境中,也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另一方面,垃圾问题解决的好与坏,从另一侧面也体现了市民素质的高与低。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以各种方式消耗着大量的资源,也同时在制造产生着大量的垃圾。因此,解决垃圾问题绝不是一个人、一个社区、一个单位的事,无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还是垃圾无害化、垃圾再利用,都需要全体市民共同出力、共同参与,这就考验着一个城市市民的文明素养和文明意识。所以,可以说垃圾问题解决好了,也是对市民文明素养的一种教育和提升。

垃圾分类作为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生活理念,是值得被大众推崇和赞美的。作为城市的主人,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做“旁观者”,而是应当一起行动起来,共同打响“城市环境保卫战”。

链接一:

生活垃圾分类,是指按照生活垃圾的组成、利用价值以及环境影响程度等因素,并根据不同处理方式的要求,实施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的行为。垃圾分类基本原则: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生活垃圾分成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

链接二:

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链接三:

2020年新年伊始,××中学以“垃圾分类进校园,践行文明我代言”为主题,开展了垃圾分类环保宣传活动。在现场主席台上,放置的蓝、绿、红、黄四种颜色的垃圾箱,分别用来回收四类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主席台前方,摆放了一列宣传牌,用以说明四类垃圾的分类标准以及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和进行垃圾分类重大意义。此次活动对全校师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个人都要做垃圾分类的参与者、实施者、宣传者、示范者,进一步提高思想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将垃圾分类落实到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

( 1 )阅读选文和链接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垃圾问题是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大问题,而把垃圾进行分类就是把垃圾资源化,实现变废为宝的一种方式。
B: 所谓的垃圾就是我们平时所丢弃的废品废物。比如废塑料、剩菜剩饭、废灯管等。
C: 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有助于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我们要增强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的意识。
D: ××中学开展了以“垃圾分类进校园,践行文明我代言”为主题的垃圾分类环保宣传活动。
( 2 )文中画线处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因此,解决垃圾问题不是一个人、一个社区、一个单位的事,无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还是垃圾无害化、垃圾再利用,需要全体市民共同出力、共同参与,这就考验着一个城市市民的文明素养和文明意识。

( 4 )结合链接二与链接三的内容,说说怎样才能让生活垃圾分类深入人心?
四、写作(分值:60分)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过往让人难以忘怀,或是一种亲情,或是一种友谊,或是曾经逝去的蓝天,或是童年流过村前的潺潺小溪。这些美好的记忆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成为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因为它们的曾经陪伴,我们才会感觉到成长的路上阳光多于阴雨,温暖多于寒冷。这些曾经的美好,我们怎能忘记?请以“_____________怎能忘记”为题写一篇作文。

(二)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巴拿马前总统里卡多上任时曾觉得自己国家的护照不够精致,于是对其进行了修改。有一天,他发现护照上有一个非常细微的错误:国徽中的丁字镐竟被印成了长柄方锤!里卡多决定为自己的这个失误负责,第二天立即发表了电视讲话,并在电话中用了50个小时向4万个取得新护照的民众道歉,他也因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尊重。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班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不得抄袭、套作。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巴黎左岸”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