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余江桃李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列序号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乐观、自信,是金晶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①我从小性格就像个男孩子,记得那时很爱看电影《佐罗》②看完后就觉得自己真成了里面的剑客③这位被称作“微笑天使”的姑娘 笑着说④后来在2001年我很自然地选择了学习击剑⑤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

①对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以过去的道德观念来________。

②那一年他以同等________申请了研究生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③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________。

A: 判别 学历 全神贯注
B: 判别 学历 吹毛求疵
C: 评判 学力 吹毛求疵
D: 评判 学力 全神贯注
3、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疲倦(pí) 搓捻(niē) 绽开(zhàn) 小心冀冀(yì)
B: 觅食(mì) 惭槐(kuì) 繁衍(yǎn) 花团锦簇(cù)
C: 迁徙(xǐ) 预兆(zhào) 企盼(qǐ) 落英缤纷(bīn)
D: 煎熬(áo) 穿梭(sōu) 冥思(míng) 不可明状(míng)
4、(情境)期末考试前的一个月,王小红的妈妈就已经替她报了好多寒假中的课外补课班,让她从早到晚地上课,把她的假期时间几乎全占满了。作为王小红,想劝阻妈妈最为准确、得体的说法是( )
A: 妈妈,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假期,您给我报了这么多课外补课班,这一假期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给我留,还让不让我活了呀?
B: 妈妈,谢谢您为我的学习煞费苦心,我一定利用初中这最后一个假期刻苦努力,绝不辜负您对我的殷切希望!
C: 妈妈,您给我报这么多补课班我都会去上的,但是如果我上了这么多课成绩还是提不上来,您可不能怪我了!
D: 妈妈,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是需要个人的,如果只是一味的补课却让我没有时间消化和理解所学的知识,不是也很难提高成绩吗?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狼籍 凛冽 锐不可当 无动于衷
B: 稠密 磅礴 杳无消息 络绎不绝
C: 严峻 旁骛 千钧之力 穿流不息
D: 伶俐 褴褛 与日具增 根深蒂固
6、下列叙述或理解与原著相符的一项是( )
A: 读《无常》,我们看到“小鲁迅”对活无常的喜爱,又发现“大鲁迅”对“正人君子”的嘲讽。
B: 《五猖会》中鲁迅对东关五猖会的盛况进行详细描绘,印象深刻。
C: 陈玄奘是观音菩萨二弟子金蝉子转世的,观音菩萨变成疥癞游僧,将锡杖袈裟献给太宗。太宗将其赐予玄奘。玄奘愿去西天,太宗封其为“御弟圣僧”,赐号为“三藏”。
D: 虎力大仙登坛弄法,被悟空使法力阻住,无雨降下。悟空登坛,风雷大作,暴雨倾盆。鹿力大仙与悟空赌砍头,由于悟空使计,现出原形,原来是一只白毛角鹿。
7、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作者是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他于1937年6月至10月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考察,并据此写成本书。
B: 这位将军性格急躁,他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在战斗中给敌军俘获了,于是他又去打仗要夺回来,结果真的夺了回来。这位将领是贺龙。
C: 斯诺在陕北期间,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邓发、徐海东等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从多个方面展示了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D: 红军的大部分是青年农民和工人,他们认为自己是为家庭、土地和国家而战斗;60%到70%的士兵是有文化的;红军士兵是没有正规薪饷的,但每一个士兵都有权取得一份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一些收入。
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qiào) 鲜(yú) 临(bīn) 留(zhì)
B: 喧(xiāo) 秀(qí) 吹(xū) 禁(gù)
C: 嶙(xún) 俯(kàn) 然(àng) 妯(lǐ)
D: 河(xiáo) 热(chì) 亮(zèng) 刻(jùn)
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本超市对每次消费金额超过50元以上者,赠送精美礼品。
B: 期末将至,杨明同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提高。
C: 公司经理采纳并征求了全体员工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意见。
D: 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人类的美好家园。
10、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闻和人物传记都讲究真实。《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聚焦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美丽的颜色》记述居里夫妇提炼镭的过程,这两篇文章的材料都是真实的。
B: 散文“形散神聚”。《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的一生为主线,《背影》以一个形象凝聚全文,《昆明的雨》以一种情思来串起众多的景、物、事。
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出自《孟子》,《孟子》一书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所著,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宋代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D: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共八句,两句成一联,共四联,最后一联为尾联。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文后的问题

三门峡歌

三门峡——梳妆台

贺敬之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

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水劈门千声雷,

狂风万里走东海。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东去不回来。

昆仑山高邙山矮,

禹王马蹄长青苔。

马去“门”开不见家,

门旁空留“梳妆台”。

梳妆台呵,千万载,

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

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工洒泪去,

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

——黄河女儿头发白。

挽断“白发三千丈”,

愁杀黄河万年灾!

登三门,向东海:

问我青春何时来?

何时来呵,何时来?……

——盘古生我新一代!

举红旗,天地开,

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

社会主义——我们来!

我们来呵,我们来,

昆仑山惊邙山呆:

展我治黄万里图,

先扎黄河腰中带——

神门平,鬼门削,

人门三声化尘埃!

望三门,门不在,

明日要看水闸开。

责令李白改诗句:

“黄河之水‘手中’来!”

银河星光落天下,

清水清风走东海。

走东海,去又来,

讨回黄河万年债!

黄河女儿容颜改,

为你重整梳妆台。

青天悬明镜,

湖水映光彩——

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

百花任你戴,

春光任你采,

万里锦绣任你裁!

三门闸工正年少,

幸福闸门为你开。

并肩挽手唱高歌呵,

无限青春向未来!

( 1 )全诗共有9节,可分为两大部分。请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这两部分是通过什么艺术形象连接起来的呢?
( 2 )“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具有双重含义,试加以说明。请从诗中找出与之相对比的句子。
( 3 )写出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________

②昆仑山惊邙山呆。________

③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________

④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人不知而不 愠:________

不逾 矩:________

好之者不如之者 乐:________

博学而志 笃: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3 )“贤哉,回也!”是孔子对颜回的赞誉之词。这一则孔子所举的事例体现了颜回怎样的品质?
( 4 )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里所提到的“为人谋”“与朋友交”和“传不习乎”这些自省的内容,在今天有没有意义?为什么?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绝盗

冯骥才

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是天津卫最野的地界。人头极杂,邪事横生。二十年代,这里一处临街小屋,来了一对青年男女租房结婚。新床新柜,红壶绿盆,漂漂亮亮装满一屋。大门外两边墙垛子上还贴了一双红喜字。结婚转天一早,小两口就出门做事上班。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

事过三天,小两口去上班不久,忽然打东边飞也似来了一辆拉货的平板三轮。蹬车的是个老头子,骨瘦肉紧,皮黑牙黄,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一望便知是个长年蹬车的车夫。车板上蹲着两个小子,全是十七八岁,手拿木棍、板斧和麻绳。这爷仨面色都凶,看似来捉冤家。

老头子把车直蹬到那新婚小两口的门前,猛一刹车,车上两小子蹦下来,奔到门前一看,扭头对那老头子说:“爹,人不在家,门还锁着呢!”门板上确是挂着一把大洋锁。

老头子顿时火冒三丈,眼珠子瞪得全是眼白,脑袋脖子上的青筋直蹦,跳下车大骂起来:“这不孝的禽兽,不管爹娘,跑到这儿造他妈宫殿来了。小二、小三,给我把门砸开!”

应声,那两个小子抡起板斧,把门锁砸散。门儿大开,一屋子新房的物品全亮在眼前。老头子一看更怒,手指空屋子,又跳又叫,声大吓人:

“好呵,没心没肺的东西!从小疼你抱你喂你宠你,把你这白眼狼养活成人,如今你娘一身病,请大夫吃药没钱,你一个子儿不给,弄个小妖精藏到这儿享福来,你娘快死啦!你享福?我就叫你享福享福享福!小二、小三!站着干嘛!把屋里东西全给我弄回家去!要敢偏向你们大哥,我就砸折你俩的腿!”

那两个小子七手八脚,把屋里的箱子包袱、被褥衣服抱出来,往车上堆。

邻居们跑出来围观。听这老头子一通骂,才知道那新婚小两口的来历。这种连快死的老娘都不管的白眼狼,自然没人出来管。再说那老头子怒火正旺,人像过年放的火炮,一个劲儿往上蹿,谁拦他,他准和谁玩命!

东西搬得差不多,那俩小子说:“爹,大家伙抬不动,怎么办?”

老头子一声惊雷落地:“砸!”

跟手一通乱响,最后玻璃杯子打屋里也扔了出来,这才罢手。老头子依旧怒气难消,吼一句:“明儿见面再说!”便扬长而去。

门儿大敞开没人管,晾了一整天。邻居们远远站着,没人上前,可谁也没离开。等着那小两口回来有戏看。

下晌,新婚的小两口打西边有说有笑地回来。到家门口一看,懵了。过去问邻居,一直站在那里的邻居反而纷纷散开。有位大爷出来说话,显然他对这不尽孝心的年轻人不满,朝新郎说道:

“早上,你爹和你兄弟们来了,是他们干的。你回你爹妈那儿去看看吧!”

新郎一听,更懵。忽然禁不住大声叫道:“我哪还有爹呀!我三岁时爹就死了,我娘大前年也死了。只一个姐姐嫁到关外去,哪来的兄弟?”

“嘛?”大爷一惊。可早上的事真真切切,一时脑筋没转过来,还是说,“那明明是你爹呀!”

小两口赶紧去局子报案。但案子往下足足查了十年,也没找到他们那个“爹”。

天津卫的盗案千奇百怪,这一桩却数第一。偷盗的居然做了人家的“爹”;被盗的损失财物不说,反当了“儿子”,而且还叫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若是忍不住跟人说了,招不来同情,反叫人取笑,更倒霉。多损,多辣,多绝——多邪!

( 1 )本文以“绝盗”为题目,根据全文简要分析“绝”在何处。

( 2 )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请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 3 )这篇小说多处设置伏笔,请列举其中两处,并分析其作用。

( 4 )文中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简要分析。

( 5 )有人说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掉,你觉得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那晚,我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声去了,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时,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周瑜也注意到了我,因为在这旷野上,睁着眼睛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
我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这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着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声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了鼓槌和号角,他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他说。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他说。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光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色的月光。战马依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 1 )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完成填空。(每空不超过10个字)
“我”见到周瑜→

( 2 )请简要赏析下面的语句。
我见月光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 3 )结合文末的画线语句,联系全文,说说“我”心目中的周瑜是一位怎样的英雄?

( 4 )试分析小说开头和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开头: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结尾: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 5 )下列各项中,对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颤抖不已”“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与不舍。
B: 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对 “我” 的态度由不以为然到深有触动。
C: 小说以“与周瑜相遇”为主线,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如文中写艾草味、鼓角声便是实写。
D: 小说通过描述一个村妇的内心 世界,表现了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走过网课,我更自律;走过初三,我更自信;走过误会,我更宽容;走过磨难,我更坚强;走过坎坷,我更珍惜……成长过程中,我们不断经历着,不断感受着,也不断收获着。

请以“走过,我更”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2)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期待”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