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濮阳县习城乡第二初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cù)新 (yǎn)罗 (duó)手 伤痕(lěi)累
B: 干(bǐ) 装(shì) 飞(cuàn) 取义成(rén)
C: (jié)报 (fěi)翠 (yū)滩 血雨(xīnɡ)风
D: (pèn)薄 火(yàn) (jīng)旗 包罗万(xiànɡ)
2、下列各组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醋(lì) 契夫(kē) 捕(dài) 俐(línɡ)
B: 恐(bù) 子(pī) 生(chù) 子(shāi)
C: 直(jìn) 收(mò) 解(tiáo) 鼻子(chuō)
D: 揭(lù) 恐(hè) 视(miè) 猪子(zǎi)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有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

②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③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涵与要旨。

⑤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

A: ④②①③⑤
B: ③⑤①④②
C: ②③⑤①④
D: ③⑤①②④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艾青诗歌特点的一项是( )
A: 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和反抗,风格凝重、深厚大气。
B: 善于运用象征手法,融入自己对青春的感受,细腻地描述恋爱中男女的幸福和忧伤,含蓄优美。
C: 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
D: 以“土地”和“光明”为主要意象,具有自由诗的特点:简洁化、散文化、口语化。
5、

下面句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

A: 明天就开始期末考试,谁都没有闲情逸致去看电视。
B: 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C: 冬季体育长跑全班同学都积极参加,这可真骇人听闻
D: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的知识。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本来不太喜欢网络歌曲,________不爱听《丁香花》,觉得它太平淡、太简单,可我何曾知道它背后还有这样一段凄美的故事。________忍不住把它重新听了一遍,不禁潸然泪下,才明白原来平淡才是________________,简单才是________________。

A: 更 于是 超越了生死的最美 穿透了表象的最真
B: 也 但是 穿透了表象的最真 超越了生死的最美
C: 也 于是 穿透了表象的最真 超越了生死的最美
D: 更 但是 超越了生死的最美 穿透了表象的最真
7、下列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听了这个笑话,大家忍俊不禁 , 哈哈大笑。
B: 刚刚挨了老师的批评,现在又丢了自行车,真是祸不单行
C: 早晨登上高山,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极目远望,心安理得
D: 走进世博园,看到栩栩如生的鲜花,令人流连忘返。
8、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代表的是一种做事态度,而这种态度可以让你更接近成功。
B: 日前,我区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作出具体部署,坚决杜绝和防范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C: 是否具有精益求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
D: 通过设立交通安全宣传站,发放传材料,讲解安全常识,使市民增强了安全意识。
9、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是一部章回体神魔小说,全书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历经磨难的过程,歌
B: 《三国演义》通过讲述单刀赴会、过五关斩六将、煮酒论英雄、刮骨疗伤等故事,塑造了关羽这位忠肝义胆、骁勇善战、一身正气的英雄形象。
C: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主要描绘了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字敏轩。
D: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是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的缩影。
10、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千岛湖畔的油茶树,生就了一副怪脾气。______________冷寂的秋天在油茶花的映衬下,多了好些妩媚。同在秋天开放的菊花,古往今来,受到多少人的歌吟和追捧。而油茶花却安贫乐道,不慕虚华,更有君子气。

①这花,如秋叶般静美,不慌不忙,从从容容绽放。

②放眼望去,像一层薄薄的初雪覆压,又如一场浓霜骤然降临。

③她不羡慕春的热闹、夏的灿烂,却选择在落木萧萧的秋,开出甜蜜淡雅的花。

④白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你挨我,我挨你,层层缀满枝头。

A: ③①④②
B: ④①②③
C: ③④①②
D: ④②③①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古诗,回答相关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①稀,辛夷花②尽杏花飞。
始怜③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①黄鸟:即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②辛夷花:木兰树的花,一称木笔花,比杏花开得早。③怜:可爱。

( 1 )《爱莲说》中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与《暮春归故山草堂》中的哪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 2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3 )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对象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贞观二年,京师①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②视禾,见蝗虫,掇③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朕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④,何疾之避?”遂吞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务农第三十》)
【注】①京师:京城。②苑:养禽兽种林木的地方。③掇:拾取。④躬:身体。

(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而攻之 ②君子有不战
当蚀我心 ④左右谏曰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百姓有过,在朕一人。

( 3 )从唐太宗言行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 4 )面对侍从对唐太宗吞蝗之举的阻止,如果你是唐太宗,请联系甲文内容来说服他们。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完成小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鲁迅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到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的远。

……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甲)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乙)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儿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注)①②③现在写作“匾”,④⑤现在写作“哪”。

( 1 )我们从第2段学到景物描写需按顺序展开。例如,“不必说……”句按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顺序描写,“也不必说……”句则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描写,两句中所写的景物也很有条理,先写________物,后写________物。
( 2 )选文中的第3段用到了一个排比句“也许……也许……也许……”,它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选择解释正确的一项( )
A: 表达了“我”因为将要告别百草园而产生的痛苦、愤怒的感情。
B: 表达了“我”后悔当初不应该那么淘气,做了种种错事,如今只好甘心受罚的思想。
C: 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内心引起的震荡、依恋和无奈的感情。
D: “我”知道为何离开百草园,尽管我喜爱这些动物、植物,但“我”已长大了,应该与他们告别了。
( 3 )阅读选文,根据其主要内容填空。

拜孔子拜先生——①________——读书习字上对课——②________——书房齐读书——③________

( 4 )同学在读书过程中,圈画出了甲乙两处文字。请你从中选取一处,对其做出批注,表达你的理解、赏析或感悟。

阅读《藤野先生》一文的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 1 )第三段中作者写道:“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作者觉得“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A: 叫声特别响,使人听了很不舒服。
B: 叫声违反了课堂纪律,影响了听课。
C: 是日本学生发出的叫声,而作者是中国人。
D: 日本青年的叫声极大地刺伤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 2 )第三段中作者写道:“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作者的什么想法?( )

A: 学医救国
B: 在东京和清国留学生继续学习
C: 在仙台继续和藤野先生学医。
D: 弃医从文,用文学拯救国民的精神。
( 3 )用一句话概括选文内容准确的是( )

A: 作者对日本“爱国青年”的反感。
B: 日本“爱国青年”的军国主义思想。
C: 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D: 电影演的是日本枪毙中国人。
四、写作(分值:60分)
根据要求作文。

“小确幸”一词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发明、翻译家林少华翻译的,意思是“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小确幸”面世以来,受到了网友们的追捧。

源于细节的小幸福,就散落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当你逐一把它们拾起的时候,就找到了最简单的快乐!

请你根据你对“小确幸”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有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不限文体;④不得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白纸上的旋律”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