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大连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面的文学常识,连线不正确的一项( )

A: 《济南的冬天》——老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B: 《理想》————-流沙河——中国现代散文作家。
C: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丹麦著名童话作家。
D: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
2、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憔(cuì) 一(chà) 笑(nì)
B: 收(liǎn) 蝉(tuì) 确(záo)
C: 搓(niǎn) 盼(qǐ) 开(zhàn)
D: 惭(kuì) 倜(tǎng) 须(yú)
3、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按照地点转换的顺序,记叙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和三味书屋枯燥的读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的批判。
B: 消息常采用“金字塔”式结构,即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最先写出,然后按“重要——次重要——次要”的结构形式一一写来。
C: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说明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表达作者对烈士的崇敬之情。
D: 《观刈麦》一诗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连下了好几天雨,操场上拖泥带水的。
B: 面对伟大祖国60年的辉煌成就,30年的改革巨变,每一个中国人无不为之长吁短叹 , 倍感骄傲与自豪!
C: 正因为他具有海誓山盟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D: 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有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
5、

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 )

A: 这篇小说,人物个性鲜明,情节跌宕起伏 , 语言幽默诙谐,让人只想先睹为快。
B: 南北省份距离那么遥远,风物景观相差之大就不言而喻了。
C: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 他妄自菲薄他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它是一个自负的人。
6、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拮据 消声匿迹 齐心协力
B: 匀称 袖手旁观 提心掉胆
C: 造型 骇人听闻 前仆后继
D: 馈赠 获益匪浅 格尽职守
7、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回忆鲁迅先生》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日常生活的一些琐事,以烘托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B: 《台阶》用第一人称叙述“我”父亲与台阶的故事。台阶既是父亲的物质期待,更是父亲的精神追求,他辛苦劳碌,任劳任怨的目的——改变地位,出人头地,获得尊重。
C: 《驿路梨花》借用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
D: 《伟大的悲剧》中的“伟大”主要指文中主人公表现出的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
8、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婷(pīnɡ) 作(yǐ) 柔造作(jiǎo)
B: 伏(quán) 愧(hǎo) 自渐形(huì)
C: 养(huàn) 褴(lǚ) 孜孜不倦(zī)
D: 宽(yǒu) 星宿(xiù) 强不舍(ɡuō)
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 季节的体验一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挥之不去的记忆。
C: 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都有一定的作用。
D: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福建等地的渔民一直登岛从事捕鱼、采药。
10、

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眼花嘹乱 晨曦 血腥 闪烁
B: 臭名昭著 荒谬 憧憬 珐琅
C: 响彻云宵 杀戮 箱箧 揣摩
D: 精疲力竭 纳粹 鞠恭 铁锈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山坡羊 潼关怀古》,完成题目。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 1 )本曲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家。“山坡羊”是________。

( 2 )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

( 3 )仔细品味画线的句子,说说加横线的字好在什么地方,会使人产生怎样的联想。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百尺,清深多鲦鱼。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注释】①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②乍:或者。③倍尺:二尺。④逾:越过。⑤泓:深潭。⑥被:通“披”,覆盖。⑦纡(yū)馀:曲折伸延。纡,弯曲。馀,通“徐”。⑧睨(nì):斜着眼睛看。⑨箭:小竹。⑩庥(xiū):同“休”,休息。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民其上________ ②其长十许步________

③潭幅员百尺________ ④然入于渴________

( 2 )下列各项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泉幽幽 卒入于渴
B: 逾石往有石泓 潭西南
C: 鸣乍大乍细 不可知
D: 渠广 乃记而去
(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

②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人琴俱亡》)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 4 )作者围绕“石渠”依次写了石泉、石泓、石潭,请结合原文概括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一生最大的勇敢都来自母亲》,完成后面的题。
一生最大的勇敢都来自母亲
余秋雨


①九旬老母病情突然危重,我立即从北京返回上海。
②妈妈已经失去意识。我俯下身去叫她,她的眉毛轻轻一抖,没有其他反应。保姆说曾问她想吃什么,她回答:“红烧虾。”医生再问,她回答:“橘红糕。”说完,她突然觉得不好意思,咧嘴大笑起来,之后就再也不说话了。橘红糕是家乡的一种食物,妈妈儿时吃过。
③生命的终点和起点,在这一刻重合。
④在我牙牙学语的那些年,妈妈在乡下办识字班、记账、读信、写信,包括后来全村的会计工作,都
由她包办。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她总是带着我。至今我仍记得,妈妈坐在床沿上,告诉我什么是文言文,什么是白话文。她不喜欢现代文言文,说那是在好好的头上扣了一个老式瓜皮帽。妈妈在文化上实在太孤独,所以把我当成了谈心对象。我7岁那年,她又把扫盲、记账、读信、写信这些事全都交给了我来。
⑤我到上海考中学,妈妈心情有点儿紧张,害怕因独自在乡下的“育儿试验”失败而对不起爸爸。我很快让他们宽了心,但他们都只是轻轻一笑,没有时间想原因。只有我知道,获得上海市作文比赛第一名,是因为已经替乡亲写了几百封信;数学竞赛获大奖,是因为已经为乡亲记了太多的账。

⑥医生问我妻子,妈妈一旦出现结束生命的信号,要不要切开器官来抢救,包括电击?妻子问:“抢救之后能恢复意识吗?”医生说:“那不可能了,只能延续一两个星期。”我们决定:让妈妈走得体面和干净。
⑦我们知道,妈妈太要求体面了,即便在最艰难的那些日子,服装永远干净,表情永远优雅,语言永远平和。到晚年,她走出来还是个“漂亮老太”。为了体面,她宁可少活几年,哪里会在乎一两个星期?
⑧一位与妈妈住在同一社区的退休教授很想邀我参加他们的一次考古发掘研讨会,三次上门未果,就异想天开地转邀我妈妈到场。妈妈真的就换衣梳发,准备出门,幸好被保姆阻止。妈妈去的理由是,人家满头白发来了三次,叫我做什么都应该答应。妈妈内心的体面,与单纯有关。
⑨妈妈如果去开会了,会是什么情形?她是明白人,知道自己只是来替儿子还一个人情,只能微笑,不该说话,除了“谢谢”。研讨会总会出现不少满口空话的人,相比之下,这个沉默而微笑的老人并不丢人。在妈妈眼里,职位、专业、学历、名气都可有可无,因此她穿行无羁。

⑩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大弟弟完全是在妈妈的手臂上死而复生的。年轻的妈妈抱着奄奄一息的婴儿,一遍遍在路边哭泣、求人。我和大弟弟都无数次命悬一线。由于一直只在乎生命的底线,所以妈妈对后来各种人为的人生灾难都不屑一顾。
⑪我从小就知道生命离不开灾难,因此从未害怕灾难。我历险4万公里被国际媒体评为“当今世界最勇敢的人文教授”,追根溯源,就与妈妈有关。妈妈,那4万公里的每一步,都有您的足迹。  
⑫妈妈,这次您真的要走了吗?乡下有些小路,只有您和我两人走过,您不在了,小路也湮灭了;童年的有些故事,只有您和我两人记得,您不在了,童年也破碎了;我的一笔一画,都是您亲手所教,您不在了,我的文字也就断流了。
⑬我和妻子在普陀山普济寺门口供养了一棵大树,愿它能够庇荫这位善良而非凡的老人,即便远行,也宁谧而安详。

( 1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③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 2 )作者认为母亲是“善良而非凡”的。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 3 )作者是如何做到把对母亲的感情写得真挚深切、十分感人的?试举例分析。(不超过150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呼唤

①故乡对于我,已是一个朦胧的梦了。可是我总忘不了那雾气飘逸的竹林,缀着露珠的山茶,散发着红薯土香气的晒场,以及深山中叮当作响的悠悠的牛铃。而一辈子让我难以忘却的,当然是母亲低声的呼唤。

②清晨,启明星像一滴银露,滴落到后山的竹林里去了。淡蓝的炊烟,从黑得发潮的瓦间沁出来,渗入乳白色的晨雾之中。这时,我听见了母亲低声的呼唤:“猷宝,起来呀,起来放牛哇……”

③常常是天刚蒙蒙亮,天边还残留着一片即将融化的明月,我就起床放牛了。牛脖子上挂着的铜铃就叮当叮当地响着,那金属的撞击声清脆清脆的,在幽深的山谷里过滤,然后微醉般地散开。莽莽的青山睡意惺松,牛铃声此起彼伏,在清凉的晨曦里互相应和着。

④母亲总是踏着露珠、披着晨风,上山给我送早饭。常常是我还在迷迷糊糊地打盹,母亲便将煨热的红薯送到了我的手中。深山中该有多少牛铃在响呢?而母亲却准确无误地找到了我。我常望着那片薄薄的残月痴痴地出神,是不是它在为母亲默默地指路呢?

⑤我小时候爱生病。每次病了,母亲便彻夜不眠,坐在床边守护着我。半夜里,我被母亲低声的呼唤唤醒了。母亲亲吻着我的额头,她常常是用亲吻来量孩儿的体温啊!母亲端着一碗滚烫滚烫的姜汤,轻轻地呼唤着我:“猷宝,猷宝,喝茶来!”我睡意正浓,嘟囔着,不愿喝。母亲便依了我,但仍将姜汤在火塘里煨着,静静地等候着我,等候着山中明月将残之时,再一次轻轻呼唤。

⑥母亲也有高声呼唤我的时候,也是在故乡的月明之夜。

⑦有一次,我跟着一个猎人去放牛。猎人姓柳,只有一条腿,他的另一条腿在打猎时丢在深山里了。但他仍然爱着深山,他总爱带着我往深山里钻。据说那一次我们在山中遇到了野兽,而且是老虎。猎人和牛是如何和老虎对峙的,我已经记不清具体的细节了,据说我一点也不害怕,因为我从未见过老虎,所以也不知道害怕。但是回来以后,我就病了,发高烧。有人就说,猷宝的魂被山神爷捉走了,要赶快将魂招回来呀。于是母亲大哭起来,扎起松明子,就到山里去招我的魂。

⑧母亲一出门,便呼唤着我的小名哭喊起来:猷宝,回来呀,猷宝,回来呀,金色的火把像一颗闪耀着的星星,在山路上蜿蜒而去了,母亲的声音也渐渐地沁进了深山。在那静静的深山之夜,母亲的呼唤充满着不安、虔诚和希望,随着月色在山中流淌。那是一个母亲的灵魂在焦急地寻找着儿子的灵魂啊!

⑨也许是母亲的虔诚真的感动了山神吧,母亲为我喊魂以后,我的烧便渐渐地退了。母亲仍然不放心,仍然在夜里走进深山,一声一声地呼唤着我。我还记得那样一个夜晚,门前的天井里一片月色。母亲的呼唤声渐渐地近了,我从床上爬了起来,去迎接母亲。先是曲折的山路上闪出一团火光,随后出现了母亲踉跄着的身影。母亲的声音显然是嘶哑了啊,但仍然拖长了声调虔诚地呼唤着: “猷猷宝…… 回来呀……”于是我便哭喊着,奔了过去:“姆妈,我回来了哇……”

⑩当我又一次回到故乡时,已是人近中年了。我是和哥哥、弟弟一起回乡的,当我们又一次沉浸在故乡的月色中时,忠厚善良的母亲却早已离我们而去了。还是那青翠的竹林,还是那洁白的山茶,还是那清香四溢的桂花,还是那片永不会融化的明月。母亲的呼唤仿佛还在山谷中回响,可是,现在轮到我噙着泪,轻声地呼唤着母亲了。

⑪母亲再也不会回答了,回答我的,是故乡的明月与青山。我想,人生不就是一连串的呼唤与被呼唤吗?而故乡,则是这深情呼唤的回音壁。

⑫哦,永远的故乡!

⑬哦,永远的呼唤!

(选自《2009中国年度儿童文学》,漓江出版社,2010年2月版)

( 1 )文章主要写了母亲对“我”的三次呼唤,分别是:天刚蒙蒙亮,母亲呼唤“我”起床放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通读全文,说说文本以“呼唤”为题有何含义与作用?
( 3 )文章第②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 4 )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于是母亲大哭起来,扎起松明子,就到山里去招我的魂。

( 5 )文末两段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掌心化雪》中老师对“我”的巧妙帮助是善;《老王》中老王送人看病不肯收车费是善,《驿路梨花》中“梨花”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人是善…善有时是一只代表友好的手,有时是一句轻轻的鼓励,有时只是一个温暖的眼神……

请以“善,润了年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不想伤害你所以我选择离开”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