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结合语境,下面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湖中,昔日的潋滟的绿波为坚冰所取代。(水波荡漾的样子) B: 他忽然低下了脑袋,嗫嚅着道:“在安徽。”(小心翼翼的样子) C: 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乱七八糟的样子) D: 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盘旋舞蹈的样子) |
2、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一般认为,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习俗有喝菊花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茱萸等。 B: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当仁不让”等。 C: “君与家君期日中”中的“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常用的谦辞还有:家父、舍弟、鄙人、劳驾、赏脸、寒舍等。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
3、 |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阻遏(è) 拂(fú)晓 地窖(jiào) 锐不可当(dāng)B: 寒噤(jìn) 诘(jié)问 狼藉(jí) 连声诺诺(ruò) C: 吊唁(yàn) 伛(yǔ)偻 颓(tuí)唐 穷愁潦(liáo)倒 D: 荒僻(pì) 滞(zhì)笨 噩(è)耗 张皇(huáng)失措 |
4、 | 下列各组中划线字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B: 便舍船,从口入。 C: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 舍生而取义者也。 |
5、 |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童年的朋友》作者高尔基,苏联作家。本文通过几件具体事情的记叙,表现了外祖母乐观、坚毅的性格,抒发了“我”对外祖母的热爱、感激之情。B: 《松鼠》是法国作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说明文,本文用细致的描述,文艺的笔调,准确生动地说明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表现松鼠是一种“很讨人喜欢”的动物。 C: 《三个太阳》是一篇以表现一位向往南极的女画家和我国南极考察队员的生活为内容,以女画家的切身感受这一强烈感情为线索,以歌颂“南极精神”为主题的文艺通讯。 D: 《木兰诗》选自宋朝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一首南北朝时南朝的民歌,叙述的是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
6、 |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B: 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让我们无法选择,还是我们的味觉麻木了呢? C: 该如何处理这些垃圾呢?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D: 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
7、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痴想 嶙峋 堕落 碌碌终生B: 谚语 酝酿 憔瘁 昂首挺立 C: 虐杀 炫耀 祷告 幌然大悟 D: 静谧 冰雹 倔强 险象叠生 |
8、 | 下列句子排列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既要注意事物的总体面貌,也要观察其局部。 ②还要注意比较,例如同是图书馆,其外观、内部格局会有所不同。 ③事物大都有主体部分或关键部分,而这往往最能体现它的特征,观察时要特别注意。 ④抓住事物的特征,要善于观察和比较。 ⑤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把握住所要说明的图书馆的特征,就容易把文章写清楚了。 A: ④⑤③①② B: ①②④③⑤ C: ④①③②⑤ D: ①③④②⑤ |
9、 | 下列词语的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搀扶 滞笨 仰慕 鞠躬尽萃 B: 婉转 怪诞 陡峭 义愤填膺 C: 赢弱 狂澜 钦佩 语无伦次 D: 班斓 取缔 妥帖 相德益彰 |
10、 | 下列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弥漫着收获喜悦的果园里,将甜美诱人的水果从丰硕的枝头摘下,无疑是惬意的农家生活中最浪漫的劳作。 B: 年三十,一家人围坐在桌子边,边吃年夜饭,边谈笑风生 , 显得格外温馨。 C: 人群中挤攘了一下,一个梳着童花头的男孩子跑过来,郑重其事地把一块钱放进了捐款箱。 D: 夜色里的蠡园,在彩灯的映照下,呈现出一派浮光掠影、流光溢彩的景象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野 池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 1 )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 )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蜻蜓上下鱼东西”所表现的画面,并说说其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阅读下面文言文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大破荆军。 (节选自《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 ( 1 )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①其言是也________ ②于是引兵而西________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 3 )你怎样看待王翦由“谢病”而重新“将兵”大破“荆军”的举动?试结合文段作简要分析。 |
阅读《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回答下列各题
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
①如果保护个体是手段,那么保护特种、保护地球瘾生态是不是就应该成为终极目的呢?
②但实际上这两个命题都很可疑。物种虽然寿命长,但早晚也要消逝,新生代哺乳动物每个物种的平均寿命也不过几百万年而已。地球历史上至少 99.9% 的物种都已经绝灭了,绝大部分都和人类没有关系。
③至于“保护地球”,则问题更大。其实,没有哪个物种是不可或缺的。有些物种消失后其地位立刻被取代了,有些会波及到其他物种,只有很少数的物种一旦绝灭可能会引发生态系统大范围的崩盘。但是,崩盘了也不是世界末日,几千万年过后,一切又都会重头再来。地球是很脆弱,很容易被打得“鼻青脸肿”,比如发生在大约 2.5 亿年前的 P/T 绝灭事件(二叠记﹣三叠记绝灭事件),导致海洋中大约 96% 的物种消失。但是地球又很顽强,不管多惨都能恢复,比如P/T 之后过了 1000 万年,物种多样性就超过了绝灭之前的水平。由此,似乎可以导出一个结论:我们保护生态,不是像口号里宣传的那样是为了地球,而根本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地球其实根本不在乎我们怎么闹腾,它有的是时间来恢复;可我们等不及。就算人类没在灾变中直接陪葬,等地球恢复完了人也该没了。
④类似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多次。 这有点像一个不倒翁,一推就晃,但怎么晃都不倒。换成生态学术语,就是“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地球整体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弱、但恢复力稳定性很强”。 坦率地说,只要太阳系的结构维持不变,我想象不出任何方法能把地球生命打成万劫不复;就连核弹也不能保证消灭所有无脊椎动物。
⑤那么我们天天强调要维护生态系统,图的又是什么呢?就像是一个人成长期间摔过了无穷多次跤,未来也要摔无穷多跤,为什么偏要执着于阻止眼下的这一跤呢?
⑥很简单,地球经受得起生态系统的崩盘,人类可是受不起。虽然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每次都恢复了,但每次陪葬的物种数目却不计其数。不要说生态系统崩盘了,脆弱的人类经济体系连海平面上升几十厘米都招架不住,这让地球历史上动辄上百米的海平面变化情何以堪。
⑦由此,似乎可以导出一个结论:我们保护生态,不是像口号里宣传的那样是为了地球,而根本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地球其实根本不在乎我们怎么闹腾,它有的是时间来恢复;可我们等不及。就算人类没在灾变中直接陪葬,等地球恢复完了人也该没了。
⑧而如果不考虑“保护我们自己”这个因素的话,保护其它野生动物的动机似乎也变得不充分了。人类的捕杀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猛犸的绝灭,这件事情应该责怪人类吗[2]?但如果这是人类的错,三叶虫绝灭又是谁的错呢?我们是不是应该要求硬骨鱼考虑一下三叶虫的感情和生存权[3]?恐龙经受不住小行星撞击而绝灭了,这又应该怪谁呢?恐龙自己还是小行星?一种生物适应不了小行星撞击,另一种生物适应不了人类出现,二者究竟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⑨在一个外星智慧看来,也许是这样的:如果人类把猛犸象杀光了,那是猛犸象缺乏像蟑螂这样的适应力。如果人类因为滥杀生物导致自己毁灭,那是人类过于愚蠢、活该倒霉。如果人类通过保护其它物种使自己得以延续,这就很聪明、很高瞻远瞩。
( 1 )保护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什么?( 2 )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 )下面选项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保护物种,保护地球生态,这两个命题都很可疑。时光书衣
①春节期间,陪母亲回老家,无意间从柜里翻出许多书籍,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灰尘,仿佛经由岁月披上了一层时光之衣。轻轻一吹,尘埃飘散,陈旧的封面掀开褐色面纱,令我想起从前——
②小时,每逢开学发了新书,母亲总要亲手包上书衣。每年的寒暑假过后,她都会抽出一晚上的时间,放下手边正剥籽的玉米和缝缝补补的针线活,准备好一把剪刀,几张报纸或牛皮纸,坐在烛光里,为一本本书披上一袭妥帖的新衣。母亲说话极形象,包饺子要擀面皮来裹馅儿,书里面都是知识,当然需要包上纸质外皮裹裹紧。母亲虽是个从未进过学堂的农妇,却也懂得物质与精神缺一不可,漏掉哪样生活都会黯然失色。
③包书衣是项技术活儿,类同于裁剪,看上去轻巧简单,要求却复杂严格。成品要经得起检验,包好的书皮如果像剥开的橘子皮似的绽开,就丝毫起不到保护书本的作用,这样的书皮用不了几天就会散架,悄然脱落。如若眼力界儿达不到,尺寸大了或小了,也会给书本穿上一件尴尬蹩脚的外衣。这样的书皮孩子带着去上学,是会羞愧到哭的。 包书衣的纸张要厚薄适度,先包住书量出适当的长和宽,用铅笔在四周做上标记,再完全紧紧地将书裹紧,让两边均等,接着裁去书脊两端多出的纸张部分。母亲粗糙的手和灵巧的心配合得非常完美,裁好的纸刚好完全包住书脊,再稍加处理,一个严丝合缝的完美书皮就诞生了。那时候我还小,心里并不乐意用一张纸把绘制了各种鲜艳生动图案的封面包上,但现在经常怀念起那时的书衣来。
④包好书衣的书籍,母亲都会放在我的褥子下面,晚上睡觉压上一夜,书衣就更加平整漂亮了,我的心就小鹿似的神气起来。现在想来,那种骄傲的心情,就像中了榜首状元,到学校自然收获了满满一班人的羡慕。后来,母亲用挂历和明星海报为我包书衣,引领过我们那代学生的风潮,同学们比的不再是单一的书衣手工品质,最重要的是书衣画面的内容和唯美程度。
⑤有一年,表姐从大理旅行回来,带了几米印染的蓝底白花粗布,母亲就不声不响地裁剪好,用针密密缝了个别致的书衣送给我。当时我早已到了审美挑剔的年龄,竟是格外惊喜,那样绵软有型的书衣,简直是为我的日记本量身定做,如黛玉葬花的锦囊,收藏着青春明媚忧伤的心事。后来偶然知晓,日本人历来有包书衣的习惯,一直沿袭至今,人们甚至可以根据不同的书衣特色,分辨那些书出自哪些书店。而母亲为我做的书衣,无论历经怎样的岁月淘洗,隔着久远的时光,仍一眼就能看到爱的印记。
⑥文学大家“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晚年癖好包书衣,贫困时甚至找包水果的纸来用,所有藏书包好后,都一一用毛笔写上书名,或将当时的感怀写成简短书评,并著下《书衣文录》,形成了独特的“书衣文体”。到如今,各种各样图案的书衣应有尽有,人们自然体会不到孙老对书衣的爱惜之情。
⑦也许包书衣的初衷无非就是为了避免书籍污损,但就书衣本身而言,它是在无言地向人诉说。据说,现在设计出来的书衣甚至增添有侧袋,方便放笔等,但我最怀念的还是母亲当年为我包过的精致的书衣。
(作者:侯利明,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07,有删改)
( 1 )文章以“书衣”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文脉,在空白方格内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
心中汹涌着名山大川的自然胜景,心中奔腾着故乡田园的小桥流水,心中沉淀着纷繁的社会景象,心中流泻着多彩的人生哲思……
请以“ ▲ 在我心中”为题,完成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正确,有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
于600字。④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