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河南省泌阳县泌水镇第二初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选出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 (   )

A: 狼籍 水波粼粼 锋芒必露  鳞次栉比
B: 旁骛 充耳不闻   翻来覆去  莫衷一是
C: 媲美 姗姗来迟 锐不可挡  张皇失措
D: 蓦然 荒草凄凄   一视同仁  一反即往
2、下面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迎接建国70周年,学校决定举办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征文。(在“征文”后加“活动”)
B: “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美化和增强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与校园环境。(删去“美化和”)
C: 转基因大米富含维生素A,可以有效改变发展中国家人们营养不良的状况。(将“改变”改为“改善”)
D: 煮沸时间超过10分钟的鸡蛋,尽管口感变老,维生素损失大,蛋白质也会变得难消化。(把“尽管”改为“不仅”)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十七、八岁的健美青年向我走来,他爽直、纯洁、帅气、大方。
B: 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将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C: 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给人类埋下了隐患?
D: NBA总决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球迷们纷纷竞猜骑士队和勇士队谁能夺得总冠军?
4、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 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 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 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5、

雁翔同学有手机对联并归类的好习惯。现在他将下列有关书法的对联整理在了一起,但是其中有一副不属此类,请你帮他找出来。( )

A: 大力可能通纸背,尖豪仍觉吐花香
B: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C: 紫玉池中含雨露,白银笺上走龙蛇
D: 贮水养来青玉案,和烟磨成紫云溪
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刀/弄/养家口 一而散/堂大笑
B: 灌/气/风姿约 齿生香/汗流
C: 给/唧/呱坠地 尽粮绝/丸之地
D: 高/提/力同心 群英荟/不及防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B: 我家的相册里,有几张罕见的照片,在它们背后藏着一些妇孺皆知的故事。
C: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D: 每到夜幕降临,小吃街便人声鼎沸 , 那场面十分壮观。
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B: “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C: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D: 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辆汽车碰在一株老树上,并没伤人……谁能刨根问底的要证据。
B: “半马赛”的起点,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美不胜收
C: 在他的身上有着大相径庭又对立统一的两种气质:勇武奋进又敏思慎行。
D: 不该看的不看,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听的不听,请见异思迁的打你的酱油。
10、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锤炼 流连 不屑置辩 温文尔雅
B: 禀赋 笔砚 巧言令色 举止泰然
C: 乖觉 热衷 光彩熠熠 煞有介事
D: 震慑 憔瘁 孤陋寡闻 声撕力竭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泛舟后溪

(唐)羊士谔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 1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 2 )请赏析诗歌的三,四两句。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溥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

【注释】①钞,通“抄”,抄写。

(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无从书以观________

②媵人持沃灌________

③溥幼即学________

④后读书之斋________

( 2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B: 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C: 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D: 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 4 )甲乙两文都写到到“钞书”,“钞书”的目的和效果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一块有思想的石头

王伟锋

这是一块褐色的石头,外表看上去很普通,内里却蕴藏着美玉。它躺在山间的一条小溪边,寒来暑往,卧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

一年又一年,褐色石享受着阳光,闻着花香,听到淙淙的流水之声,真好啊,褐色石觉得,这就是幸福人生的至高境界了。

每天一觉醒来,褐色石就能感受到生活的诸般美好。游鱼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戏,飞鸟倏忽间掠过水面,鱼儿们立刻抱头鼠窜;蛐蛐在草丛里专注地歌唱;梅花鹿蹦跳着跑来溪水找水喝;小松鼠调皮地在它身上蹭痒痒,蹭得它忍不住浑身也痒痒

一天,地理学教授跟随驴友团登山,在小溪旁歇脚的时候,他对一块带花纹的石头敲敲打打了许久,蓦地大叫起来——这里有一块璞玉!他庄重地把花纹石抱起来。由于石头太大,他把包里许多东西都丢弃了。

花纹石被带出了大山,这让褐色石很是替花纹石的命运担忧。一块石头,远离大山,远离阳光、花香和流水,是一件多么可怕而不幸的事情。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褐色石始料未及。地理学教授走后不久,漫山遍野突然来了黑压压许多人,疯狂地在山上找寻着,挖掘着……为了争抢一块石头不惜互相谩骂,甚至打得头破血流。

花纹石真的是一块璞玉啊,可以想象,它现在是多么风光!那么,自己也是一块美玉,怎么没有人发现自己的价值呢?褐色石为自己鸣不平,它大喊大叫起来,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没有人理会它,狂热的人们在它身上踩来踩去,就是没有人弯腰捡起它。也有人满怀希望地看它一眼,立刻飞起一脚把它踢开——什么破玩意儿!

褐色石成了出气筒,被人踢来踢去,伤痕累累。世间万物皆有尊严,何况一块蕴藏美玉的有思想的石头!褐色石简直气疯了——这些人真是有眼无珠!

不知过了多久,山里终于安静下来。人们散去了,有的满载而归,有的失魂落魄,还有人把性命丢在了山里,成了孤魂野鬼。

望着天上那轮残缺的月亮,褐色石抚摸着身上的伤痕,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像花纹石那样走出去,见识大世面,出人头地;谁要能把自己带出山去,一定好好报答人家!

难挨的等待中,机遇终于降临。一个瘦弱的小男孩上山来了,他把褐色石随意地捡了起来,连同其他几块石头一起带了下山。

小男孩想把石头卖给玉器厂,老板不屑一顾,要赶他走,但经不住小男孩的苦苦哀求,只好让工人打开。当褐色石的外皮打开时,人们瞬间惊呆了——居然是一块颜色纯正、精美绝伦的翡翠!

小男孩欢呼起来,他上高中考大学的费用没问题了。褐色石对小男孩充满了感激,它也打开心扉,实实在在地报答了人家。

就这样,褐色石——不,如今它已经是一块翡翠了,被玉雕大师精心雕琢,成了一件举世无双的艺术品,在五光十色的华丽灯光下接受络绎不绝的掌声与赞美。

但好景不长,它被一个富豪收藏家买下,安置在地下室,锁进了保险柜,还用厚厚的防弹钢板做成安全罩,严严实实地罩起来。收藏家每年只打开保险柜一次。褐色石头再也见不到阳光了。

它大喊大叫地抗议,但没有人理会它,四周只是一片深沉的黑暗。

它想不明白,自己应该感到幸运还是悲哀。它常常在梦中回到那个阳光灿烂、花香馥郁、流水淙淙的山中小溪。可是,那样自由自在的日子,一去不返,它永远也回不去了。

(摘自《2015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通过叙述褐色石头的遭遇,揭示了命运的多边性,表达了对世人盲目逐利行为的批评。
B: “褐色石简直气疯了”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在山里疯狂地挖掘石头破坏了自己的生活。
C: 褐色石感激把自己带出大山的小男孩,实实在在地报答人家,这体现了它的知恩图报。
D: 小说采用拟人的手法,从褐色石的角度展开叙述,赋予褐色石“人”的情态,构思新颖。
( 2 )结合语境,品味下面语句,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游鱼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戏,飞鸟倏忽间掠过水面,鱼儿们立刻抱头鼠窜;蛐蛐在草丛里专注地歌唱;梅花鹿蹦跳着跑来溪水找水喝;小松鼠调皮地在它身上蹭痒痒,蹭得它忍不住浑身也痒痒。

( 3 )小说叙写花纹石被带出大山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 4 )小说结尾写到褐色石想不明白“自己应该感到幸运还是悲哀”,你认为它是幸运还是悲哀?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文学类文本阅读

猫的墓

(日本)夏目漱石

移居到早稻田以来,猫渐渐地瘦了,同孩子们嬉戏的气色全然没有。太阳照射着屋宇,便去睡在廊下。在摆好了的前足上,载着方形的颚,凝然地眺望着庭里的树,许久许久没有见着它动,孩子虽是在旁边怎样的吵闹,只装做不知道的脸色。在孩子,早就没有把它当作对手
了,只是说,这猫不足以当作嬉戏的同伴了,却把旧友委托于他人之手了。不仅孩子,连女仆除了仅仅把三次的食物放在厨房的角落里给它之外,大抵总不去理睬它的。那食物多半被邻近的大的金花猫走来吃完,猫也别无发怒的样子,想要争吵的事也没有,只是悄然地睡着罢了。可是,它睡觉的式样,不知怎的,却没有余裕之态,和那伸长了身子、舒舒服服地横着身体领受日光的不同,因为没有可动的能力了——这样还不足以形容,懒怠的程度,是越过了某处。如果不动,自然是岑寂,动了更加岑寂,好像就这样忍耐着的样子。它的眼光,无论何时,都看着庭里的树,恐怕连那样的叶,树干的形,它都没有意识着着青色的黄色眼瞳,只是茫然地盯着—处。它如同家中的孩子不认它的存在一般,它自己似乎对于世中的存在也没有判然认识了。

虽是如此,有时好像有事,也曾走到外面去。无论何时、都被近处的金花猫追赶,因为恐怖,便跳上走廊,撞破了破的纸窗,逃到火炉旁边来了。家中的
人,留心它的存在,仅仅在这个时候,在它也仅限于此时,把自己生存着的事实,满足的自觉了吧。

这样的事是屡次有的,后来,猫的长尾的毛渐渐脱落了。最初是这里那里稀疏如孔一般地脱落,后来脱宽了现出红色的肌肤,看去可怜地萎然地垂下来!它压弯了为万事所疲的身体,时时舐那痛苦的局部。

喂,猫怎样了,问了这样的话,妻子便非常冷淡地回答:“呃,也是因为年老的缘故吧。”我也再没有理睬它了。后来过了一晌,有一次,好像三次的食物都要吐出来的样子,咽喉的地方,咳着起了波纹,使它发出了要打喷嚏又打不出,要吐又吐不出的苦闷的声音。虽然它很苦闷,然而没有法子,只要觉察了,便把它逐到外面去,不然,在席子上、被头上,就要弄得无情的龌龊了。

“真没有法子,是肠胃有了病吧,拿一点宝丹化了水给它吃。”

妻什么也没有说。过了两三天,我问起拿宝丹给它吃过吗,答说,给它吃也不中用了,连口也不能开了。跟着妻又说明,拿鱼骨给它吃了,所以要吐的。那么,不要拿给它吃不好吗?稍稍严重地埋怨着,我就看书了。

猫只要不作呕,仍然是和顺地睡着。这一晌,凝然缩着身子,好像只有支持它的身子的廊下是它的靠身似的,贴紧地蹲踞着。眼光也稍微改变了,在早是在近视线里,映着远处的物件似的,在悄然之中,有沉静的样子,后来渐渐奇异地动起来了。然而眼睛的颜色,却渐渐地凹下去了,好像是太阳已落,只有些微电光闪着的样子。我总是不理睬它,妻似乎也没有注意它,孩子自然连猫在家中的事也忘怀了。

某夜,它匍匐在孩子的被头的尽头,发出了呻吟声。这时觉察了有变故的,只有我自己。孩子已经熟睡了,妻子正专心做着针线。隔了一会儿,猫又呻吟起来了,妻才停住了执着针的手。我说,这是怎的,在夜里啮了孩子的头,那才不了得呢。不至于吧,妻说时,又缝着汗衫的袖子了。猫时时呻吟着。

第二日。它蹲在围炉的边上,呻吟了一天。去倒茶或去拿开水壶,心里总觉得不舒服。可是到了晚上,猫的事,在我,在妻子,都完全忘怀了。猫的死去,就是那天晚上。到了早上,女仆到后面的藏物间去取薪的时候,已经硬了,它倒在旧灶的上面。

妻特意去看它的死态,并且把从来的冷淡改变了,突然骚嚷起来了。托了在家中出入的车夫,买来了方的墓标,说叫我为它写点什么,我在表面上写了“猫的墓”,在里面写上了“在九泉下,没有电光闪耀的夜吧”[1]。车夫间道,“就这样埋了好吗?”女仆冷笑道:“不这样,难道还要行火葬吗?”

孩子也忽然爱起猫来了。在墓标的左右,供着一对玻璃瓶,里面插满许多的荻花。用茶碗盛着水,放在墓前。花与水,每天都换着的。到了第三天的黄昏时,满四岁的女孩子——我这时是从书斋的窗子看见的——单独一个人,走到墓前,看着那白木的棒,有一些工夫,便把手里拿着的玩具的杓,去酌那供猫的茶碗里的水喝了。这事不只一次。浸着落下来的荻花的水的余沥,在静寂的夕暮之中,几次地润
湿了爱子的小咽喉。

在猫的忌日那天,妻子一定要拿铺有一片鲑鱼和鲣节鱼的饭一碗,供在墓前,一直到如今,没有忘记。只是这一晌,不拿到庭里去了,常是放在吃饭间的衣橱的上面。

( 1 )第(1)—(7)段细致地描写了猫的状态。请你做这只“猫”的代言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解释。
( 2 )找出第(8)段的一处伏笔,并说说他是下面哪个情节的伏笔。
( 3 )小嘉读完文章后,提出一个疑问,请你帮他解答。

( 4 )结尾往往是理解文章的关键。请谈谈你从结尾的画线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有一对双胞胎姐妹,在屋子里玩耍,看到屋子外面的院坝里有许多阳光,姐姐说:“我们去扫点阳光吧。”于是姐妹俩拿着扫帚、撮箕到院坝中去扫阳光,可是他们把撮箕端进屋子时,阳光又不见了。这时妈妈说:“傻孩子,你们为什么不把窗子打开?打开窗子,阳光不就进来了吗?”

要求:①自拟题目,文体自选;②要有自己的体验感悟,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④书写规范、美观。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爱情不是生命的全部”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