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调和(tiáo) 赦免(shè) 阴晦(huì) 解剖(pō) B: 教诲(huì) 禅师(chán) 佝偻(1óu) 倘若(tǎng) C: 骈进(bìng) 亵渎(xiè) 旁骛(wù) 喉咙(hóu) D: 杜绝(dù) 咽气(yè) 秘诀(jué) 羡慕(xiàn) |
2、 |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重荷(hé) 匿名(nì) 哺育(bǔ) C: 撺掇(cuān) 蓬蒿(hāo) 克扣(kē) D: 拆散(chāi) 嗥鸣(gāo) 观瞻(zhān) |
3、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田地:地步,境地) B: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烂漫: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C: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D: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 |
4、 |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咄咄逼人 暴怒无尝 喜出望外 各得其所 B: 高枕而卧 人迹罕至 小心翼翼 人声鼎沸 C: 花团锦族 截然不同 疲惫不堪 不求甚解 D: 混为一谈 恍然大悟 悔恨莫及 由然而生 |
5、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麂子(jǐ) 累赘(zhui) 修葺(qì) 悲天悯人(mǐn) B: 卸却(xiè) 契约(qiè) 案牍(dú) 香气四溢(yì) C: 德馨(xīng) 冗长(rǒng) 亵玩(xiè) 颠沛流离(diān pèi) D: 商酌(zhuó) 撵走(niǎn) 循环(xún) 鞠躬尽瘁(chuì) |
6、 | 指出对下列各句的修辞判断正确的一组( ) ①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着的银练。 ②只要有对生活的远望和对自身力量的自信,那么整个一生将是一座庄严的时钟,一座洋溢着精神力量,并以其崇高的业绩使人震惊的、伟大的时钟。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④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A: 比喻 夸张 比喻 对偶B: 夸张 借代 对比 比喻 C: 比喻 借代 拟人 比喻 D: 比喻 比喻 拟人 对偶 |
7、 |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自然科学领域如此奥妙,有许多令人异想天开的神秘现象,正等待着科学家们去破解。 B: 这是个温暖和谐的班集体,大家相敬如宾 , 在此学习我倍感愉快! C: 《中国诗词大会》以崭新的形式推介古典诗词,对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不可理喻的作用。 D: 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在未来的通讯行业中,5G网络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必将引领一场崭新的网络技术革命。 |
8、 | 将下列句子组成一个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B: ②③④① C: ③②①④ D: ①②③④ |
9、 | 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节俗传承,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当今流传范围最广的端午节俗活动,融进了世代中华儿女的生活记忆。 ②关于它的起源,最初是祛除暑热疫病、禳灾止恶的活动。 ③逐渐形成了缅怀先贤、忠君爱国的传统。 ④汉魏以后,被附加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内涵。 ⑤端午节,是入夏以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A: ⑤①④②③ B: ⑤②④③① C: ⑤④①②③ D: ⑤②①③④ |
10、 |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B: 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 , 各有千秋。 C: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D: 一阵秋风扫过,秋叶恋恋不舍地脱离了树枝母亲,就像一群群黄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1 )下列对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和到达地点。 B: 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 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 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 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字内) |
阅读 【甲】《曹刿论战》(略)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战于泓②之阳,楚人济③泓而来。有司④曰:“请迨⑤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济,未毕陈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③济:过河。④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⑤迨:趁着。⑥陈:同“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伍的意思。 (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①彼竭我盈,故克之战胜________ ②忠之属也________ ③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________ ④然后襄公鼓之________ ( 2 )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 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B: 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 4 )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5 )阅读【甲】【乙】两文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一棵树的智慧
秦若水
①我喜欢这片黑槐林。它就在我们学校四百米跑道内的操场绿地里。一棵连着一棵。排着有序的队列,像出操的莘莘学子。我更喜欢把它们比做宁静的港湾,它们随着跑道成弧形排列,真的很像静谧的怀抱。早晨或者傍晚,它们沐着阳光而肃立,我就静静地站在某棵树的下面,看它的绿意葱茏,看它的枝繁叶茂,看它的子女成群,看它的合家幸福,常常看得我满心欢喜。
②我最喜欢的是看黑槐树开花。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不争艳,不媚俗,只开自己心喜之花,只做自己的白衣仙子。然后,会结荚子,名曰槐角,清清爽爽开花,利利落落做树,可以与他人无关,确实与他人无关。
③所以,我一直在等黑槐林的黑槐开花。从第一片叶子,到叶满枝头,再到浓荫铺地,我天天都去观望。有布谷路过、鹊鸟登枝,却没有看到黑槐开花。走过春,走过夏,黑槐林一直沉默着,没有开花。如果不是因为太心伤,我相信它们是不会这样做的。它们在无声地抗议着什么。
④去年7月,那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黑槐林里每一棵黑槐树都约好了似的憋满了槐米,串串蓬蓬,喜气洋洋。那真是个夏天的样子啊。再过些时日,就会有白色的小米粒样的花开放,然后那些叫槐连墩的娃娃们便会跑出来,吹着淡淡的药香,浸润着整个林子。
⑤那个时候学校已经放假,静寂的林子是鸟鹊们的天堂。清晨或者傍晚,我还是常常踱过去,享受清闲宁静。有一天,暮色四合时,我踱过去,突然发现一地残枝断叶,抬头望,一树槐米皆被乡里街坊们尽数采去,原来密不透风的叶盖已经稀稀疏疏,透天望月。
⑥枝折花去,满地凄凉。饱受磨难的它们抗议是应该的,就像那倔强骄傲的牡丹。
⑦三年前,有个女学生从自家牡丹园里移了一棵叫“洛阳红”的牡丹给我。欣喜之余,我忙买了一个超大号的白瓷花盆栽种。那“洛阳红”在田里已长多年,年年花开如酒,香醇香艳无比。学生送我时,它已有花蕾待放。我精心呵护,时时察看,期待它硕大的花朵开放。有个朋友对这棵“洛阳红”也垂涎得很,天天过来探望,并请求我分些给她。手起刀落,我在花盆里切了半株牡丹,连根带叶带花蕾送给了她。一个月后,朋友告诉我,那半株牡丹花没开便好端端地死去了。我的何尝不是?我留下的半株牡丹虽然成活,但自缩花蕾,不再开花。秋来时,它早早褪下叶子,关了家门。
⑧三年过去了,任我怎样浇水施肥,它也只是长些绿叶,不见开花。移了它的魂,切了它的骨,它变成了冷美人,不给花貌,不给笑容。它静默着抗议,用不开花的方式。
⑨所以,我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去年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
⑩又是暑假,学生离校,林子寂静。前两天清晨,我去黑槐林做瑜伽,猛抬头,看到有树头顶小小黄黄的花蕾,一锥锥,一蓬蓬。槐米!我惊呼。接下来的几天里,它们都次第捧出各自的花蕾,整个黑槐林黄绿绿地静默着。
⑪痛,谁也不会忘记。但黑槐们和牡丹不同,它们选择了继续开花,并且用开得更好更美的方式去抗议往年的不公,同是用静默抗议,牡丹贞洁,千年冷漠,誓死不理;黑槐智慧,漠视痛苦,淡泊宁静。它默默地活好在自己的季节里,尽职尽责,按时开花,活好在当下,用最自然最朴素的方式。
⑫我惊叹一棵树的智慧。
时间 | (1) | 今年由春到夏 | 今年暑假 |
经历 | 一树槐米皆被乡里街坊们尽数采取 | (3) | (3) |
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
( 3 )“我”推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的原因有哪些?( 4 )文章写的是黑槐树,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插叙“洛阳牡丹”之事?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棵树有怎样的智慧。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的眼镜
莫言
1984年解放军艺术学院创办文学系,徐怀中老师是首任主任,我是首届学员。他确定的教学方针以及他为这届学员所做的一切,却让我们一直牢记在心。今年三月初,在文学系的讲座上,我忆起北京大学吴小如先生给我们讲课的事,虽寥寥数语,但引发了怀中老师的很大感慨,于是,我就写下这篇文章,回忆往事,以防遗忘。
吴先生为我们讲课,应该是在1984年的冬季,前后讲了十几次。他穿着一件黑色呢大衣,戴一顶黑帽子,围一条很长的酱紫色的围巾。进教室后他脱下大衣解下围巾摘下帽子,露出头上凌乱的稀疏白发,目光扫过来,有点鹰隼的感觉。他目光炯炯,有两个明显的眼袋,声音洪亮,略有戏腔,一看就知道是讲台上的老将。因为找不到当年的听课笔记,不能准确罗列他讲过的内容。只记得他第一节讲杜甫的《兵车行》。杜诗一千多首,他先讲《兵车行》,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因为我们是军队作家班。这首诗他自然是烂熟于胸,讲稿在桌,根本不动,竖行板书,行云流水——后来才知道他的书法也可称“家”的——他的课应该是非常精彩的,他为我们讲课显然也是十分用心的,但由于我们当时都发了疯似地摽劲儿写作,来听他讲课的人便日渐减少。最惨的一次,偌大的阶梯教室里,只有五个人。
这也太不像话了,好脾气的怀中主任也有些不高兴了。他召集开会,对我们提出了温和的批评并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一次吴先生的课,三十五名学员来了二十多位,怀中主任带着系里的参谋干事也坐在了台下。吴先生一进教室,炯炯的目光似乎有点湿,他说:“同学们,我并不是因为吃不上饭才来给你们讲课的!”这话说得很重,许多年后,徐怀中主任说:“听了吴先生的话,我真是感到无地自容!”吴先生的言外之意很多,其中自然有他原本并不想来给我们讲课是徐怀中主任三顾茅庐才把他请来的意思。那一课大家都听得认真,老先生讲得自然也是情绪饱满,神采飞扬。记得在下课前他还特意说:我读过你们的小说,发现你们都把“寒”毛写成了“汗”毛,当然这不能说你们错,但这样写不规范,接下来他引经据典地讲了古典文学中此字都写作“寒”,最后他说,我讲了这么多课,估计你们很快就忘了,但这个“寒”字请你们记住。
现在回想起来,吴先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寒”字,是不是有什么弦外之音呢?是让我们知道他寒心了吗?还是让我们知道自己知识的浅薄?
其实,我从吴先生的课堂里,还是受益多多的。他给我们讲庄子的《秋水》和《马蹄》,我心中颇多合鸣,听着他绘声绘色的讲演,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故乡一望无际的荒原上野马奔驰的情景,还有河堤决口、秋水泛滥的情景。后来,我索性以《马蹄》为题写了一篇散文,以《秋水》为名写了一篇小说。《马蹄》发表在1985年的《解放军文艺》 上,《秋水》发表在1985年的《莽原》上,这都是听了吴先生的课之后几个月的事儿。
这两篇作品对我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马蹄》表达了我的散文观,发表后颇受好评,还获得了当年的“解放军文艺”奖。《秋水》中,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地理名称,从此,这个“高密东北乡”就成了我的专属文学领地。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为我是在《白狗秋千架》这篇小说中第一次写下了“高密东北乡”这几个字,在国内外都这样讲,后来,我大哥与高密的几位研究者纠正了我。《秋水》写了在一座被洪水围困的小土山上发生的故事,“我爷爷”“我奶奶”这两个“高密东北乡”的重要人物出现了,土匪出现了,侠女也出现了,梦幻出现了,仇杀也出现了。应该说,《秋水》 是“高密东北乡”的创世纪篇章,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吴先生讲庄子《秋水》篇那一课,就是只来了五个人那一课。那天好像还下着雪——我愿意在我的回忆中有吴先生摘下帽子抽打身上的雪花的情景。我们的阶梯教室的门正对着长长的走廊,门是两扇关不严但声响很大的弹簧门。吴先生进来后,那门就在弹簧的作用下“哐当”一声关上了。我们的阶梯教室有一百多个座位,五个听课人分散开,确实很不好看。我记得阶梯教室南侧有门有窗,外面是礼堂前的很大一片空场。因为我坐在第七排最南边的座位上,侧面便可见到窗外的风景,那天下雪的印象多半由此而来。
虽然只有五个人听讲,但吴先生那一课却讲得格外地昂扬,好像他是赌着气讲。我当时也许想到了据说黑格尔讲第一课时,台下只有一个学生,他依然讲得慷慨激昂的事,而我们有五个人,吴先生应该满足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先生朗声诵读,抑扬顿挫,双目烁烁,扫射着台下我们五个可怜虫,使我们感到自己就是目光短浅不可以语于海的井蛙、不可以语于冰的夏虫,而他就是虽万川归之而不盈、尾闾泄之而不虚,却自以为很渺小的北海。
讲完了课,先生给我们深深鞠了一躬,收拾好讲稿,穿戴好衣帽,走了。随着弹簧门“哐当”一声巨响,我感到这老先生既可敬又可怜,而我自己,则是又可悲又可耻。
因为当时我们手头都没有庄子的书,系里的干事便让我将《秋水》、《马蹄》这两篇文章及注解刻蜡纸油印,发给每人一份。刻蜡纸时我故意地将《马蹄》篇中“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中“月题”的注释刻成“马的眼镜”,其意大概是想借此引逗同学发笑吧,或者也是借此发泄让我刻版油印的不满。我没想到吴先生还会去看这油印的材料,但他看了。他在下一课讲完时说:“月题”,是马辔头上状如月牙、遮挡在马额头上的佩饰,不是马的眼镜。然后他又说——我感到他的目光盯着我说——“给马戴上眼镜,真是天才!”——我感到脸上发烧,也有点无地自容了。
毕业十几年后,有一次在北大西门外遇到了吴先生,他似乎老了许多,但目光依然锐利。我说:吴先生,我是军艺文学系毕业的莫言,我听过您的课。
他说:噢。
我说:我听您讲庄子的《秋水》、《马蹄》,很受启发,写了一篇小说,题目叫《秋水》,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马蹄》。
他说:噢。
我说:我曾在刻蜡纸时,故意把“月题”解释成“马的眼镜”,这事您还记得吗?
此时,正有一少妇牵着一只小狗从旁边经过,那小狗身上穿着一件鲜艳的毛线衣。吴先生突然响亮地说:“狗穿毛衣寻常事,马戴眼镜又何妨?”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寥寥数语 | 河堤 | 泛滥 | 奔驰 |
吴先生一进教室,炯炯的目光似乎有点湿,他说:“同学们,我并不是因为吃不上饭才来给你们讲课的!”
( 4 )吴先生讲授的《秋水》和《马蹄》给作者带来哪些影响?( 5 )当吴先生讲课结束,为什么作者“感到这老先生既可敬又可怜,而我自己,则是又可悲又可耻”?( 6 )简要分析吴先生的形象。(答出两点即可)( 7 )对于作者将“月题”的注释刻成“马的眼镜”一事,吴先生的前后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作文。
阳光是自然的,万物生长需要阳光,生命的勃发需要阳光;阳光又是生活的,生活中的阳光可以是支持、鼓励,可以是理解、信任,可以是帮助、引导,还可以是一方自由呼吸的空间,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一次锻炼自我的机会……,请以“给我一缕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感悟、认识。②文体自选,不要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