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高安石脑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育等智能化、个性化。(在句末添加“的服务”)
B: 上网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问题在同学们中间广泛引起了讨论。(“广泛”调到“讨论”前面)
C: 到了退休年龄的他,精力和身体都还很健壮。(将“健壮”改为“充沛”)
D: 一个人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并不在于他就读的学校是重点还是普通,而在于他是否具备成功的特质。(在“一个人能”后面加“否”)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许多城市开展了高考“爱心送考”,为考生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B: “孝”文化,尽管是中国人的根文化,也塑造着每个人的精神气质。
C: 为了推动儿童文学的发展和繁荣,首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征稿活动,目前全面启动。
D: 针对近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几个学校的领导进行了深刻反思。
3、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口( ) ②粉( ) ③凛冽( )( )

方( ) ⑤尽( ) ⑥单梅花( )

A: ①qìng②lián③lǐn liè④shuò⑤tuì⑥bàn
B: ①qìng②lián③lǐn liè④shuò⑤tùi⑥bàn 
C: ①xīn②lián③lǐn liè④shuò⑤tuì⑥bàn
D: ①qìng②lián③lǐn liè④shùo⑤tuì⑥bàn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慰藉 归咎 顾名思异
B: 缭亮 诓骗 尽态极妍
C: 自诩 镶嵌 大相径廷
D: 矜持 峰峦 毛骨悚然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防止这类事件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B: 自从学校开展文明自律活动以来,全校二万名师生积极行动,消除了许多不文明现象。
C: 教室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个镇上的人。
D: 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6、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制裁 憧憬 张惶失措 转弯抹角
B: 狼籍 镂空 重峦叠嶂 惟妙惟肖
C: 归咎 伛偻 消声匿迹 风雪载途
D: 遗骸 嶙峋 眼花缭乱 一筹莫展
7、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构思新颖,匠心独运 , 值得一读。
B: 元旦联欢会上,全校师生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C: 这也许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方法,但似乎也无可非议
D: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8、下列文段中根据拼音写汉字,划线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冬天,雨化了妆,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lì( )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它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人们受够了冷liè( )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温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 )咄逼人。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而近处池( )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


A: 立 冽 duō qí
B: 莅 冽 duō qí
C: 莅 洌 duō wā
D: 立 洌 duō wā
9、下列古代文学家或诗人,同时又是改革家的是( )
A: 李白
B: 文天祥
C: 陶渊明
D: 王安石
10、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B: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是美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C: 农历七月初七是汉族的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
D: 我国古代从纪年方式有很多,如“崇祯五年”是年号纪年法,“丙辰中秋”中的“丙辰”是干支纪年法。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薛秀才南游

许浑

姑苏城外柳初凋,同上江楼更寂寥。

绕壁旧诗尘漠漠,对窗寒竹雨潇潇。

怜君别路随秋雁,尽我离觞任晚潮。

从此草玄应有处,白云青嶂一相招。

【注】①草玄:淡泊名利,潜心著述。

( 1 )一、二两联中点明季节的词语有①________、寒竹、________②等,渲染了________③的氛围。
( 2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湖中人鸟声俱 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而别________

③是金陵人,此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人“奇”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B: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说明为一体。
C: 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深化意境,从侧面表现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D: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作者采用了宽视野,远镜头,营造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连成一片,白茫茫浑然难辨,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文章后答题

桐花如常

许冬林

不喜欢桐花多年。

觉得它肥俗,香气浓烈到撞人。落花时,样子邋遢。

在我们江北,谷雨之后,桐花最盛。

少年时居住的老宅西边,有一棵桐树,是白桐,也叫泡桐,粗壮,高大,枝叶覆满
头顶天空,指手画脚。(A)我放学回家,穿过开着无边无际紫云英的田野,老远看见我家屋西的桐花,白发苍苍地开上云天。桐花下,炊烟升起,猜想母亲一定正手忙脚乱地做饭。桐花粉紫色。浅浅的粉紫,隔着春暮的天光烟蔼看去,竟像是颜料在水里化掉了,化成一团不干不净的灰白色。这样的灰白色,是薄凉的,像日子,不过节也不做喜事的乡下日子。寻常的日子。

有一回,朋友跟我描述她在乡间看到的桐花有多美,我心里想笑。桐花能有多美?匆匆一见,如旅途上的艳遇,不负责洗臭袜子也不用油污满身地下厨房,没熬过漫长的相看生厌的时光,那情感自然是轻吐芬芳。

我想起从前我家的那棵桐树,春暮的雨愁愁长长地下,屋外的墙角处,腐烂的树根
边,都生了一簇簇的野蘑菇,肥厚的桐花花瓣铿然坠落,砸在滑腻的湿地上,混进潮腥的野蘑菇丛里,然后一起腐烂。空气里,桐花的味道又湿又重,缠绕不散,像玄奥难解的命运。夏天,算命先生坐在村口的桐树阴下,一卦一卦地算。他说人在命运里走,也逃不掉。命运如网,缠绕不散。

母亲喜欢请人算命,给家里每个人都算。一回是抽牌,母亲让我抽,我抽出一张,展开看,是一个女子,骑一匹白马,又矫健又威风。图边说的是什么,已经不记得。只记得,我是喜欢那匹马的。其实我也想骑上那匹马,逃。逃离乡村,逃离我妈妈我奶奶那样的生活和命运。我不想自己就像一朵桐花,开得那样粗陋,那样没有花的样子。花的样子应该是轻
盈的,鲜丽的,香气袅袅像细细的柳丝,或者像下下停停的春暮的细雨。

如果做花,我不想做一朵桐花。

像逃离一场指腹为婚的旧式婚姻一样,我试图以自己的不甘和倔强来逃离古旧乡村,逃离古旧的生活方式。我追随理想,试图走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路。出门读书,风花雪月地写席慕容体的情诗……我以为我成功逃离。

暮春的一个黄昏,散步,路过一户人家的院前,竟是久久流连不去。那是极普通的一户农家,两层半旧的小楼,门前用竹篱笆围出一小块菜园,里面种瓜种豆。房子东边,立一株高大桐树,紫色的桐花累累簇簇盛开,远看去,花开灼灼,如蒸如煮,花气熏天。房子无人,静悄悄锁了门,只有那一树桐花火辣辣地开,繁花照眼明,也庇护着小楼和院子。

一块园,一树花,一户人家。静谧,安稳,寻常。寻常中透着人间烟火的亲切,和盈盈的美意。

桐花到底还是美的!

回想少年时:偌大的桐花荫下,坐着三小间覆有青灰瓦片的房子,我踩着满地的潮湿桐花去上学。那画面,隔着二三十年的光阴,现在回头看去,才看出了一种人间的简静与清美。

寻常朴素的物事中所包含的美,要过完小半生,才能懂得。就像过完小半生,才懂得,平常心的可贵。

我在单位大院里开荒种菜,种没有农药没有生长激素的蔬菜。十指纤纤,不弄墨,弄泥土:希望儿子在我身边成长的年月里,可以吃到最健康的菜;是想,一慰自己初进中年渐生的求田问舍之心。

一次跟文友说起,说起种菜,说起农事。他说他从前什么样的农活都干过,每年割稻子,最后一镰,他会割在自己手上,提醒自己逃离。我听了,内心有急雨经过,一阵潮湿。是的,我们曾经都是逃离者。可是,如今我们说起油菜花,说起三四月的秧田,内心止不住地觉得亲切;看见庄稼,总觉是如遇故人。回头看人生,还是认同挖一口塘种几亩地生养两个孩子的日子,是庄严安稳的。

寻常是美,朴素是美,这样的美,又极庄严。

原来一直不曾逃离:对抗了小半生,最后,还是喜欢桐花。逃了小半生,最后还是
愿意俯身低眉,做一个母亲和妻子,做得不需要名字。

如果是花,自己还是一树桐花。在尘世之间,一花,一园,一人家。

桐花如常。一切如常。

( 1 )请为全文划分三大段落。(写段落序号即可)

第一大段:________

第二大段:________

第三大段:________

( 2 )下面是席慕容《桐花》中的语段,试与第四段画线句放在一起比较阅读,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谈谈两位作家此时对桐花的感受。

(B)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像一条流动的江河。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

( 3 )第 10 段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 4 )说说本文标题“桐花如常”的作用。
( 5 )本文之前极写自己不喜欢桐花,之后却又深深爱上了桐花,这里用到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主旨?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秋的气味林海音
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个地方──西单牌楼。
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和兰号是卖西点的,炒栗子也并不出名,但是因为它在街的转角上,最是扎眼,就不由得就进去买。
来一斤吧!热栗子刚炒出来,要等一等,倒在箩中筛去裹糖汁的沙子。在等待称包的时候,另有一种清香的味儿从身边飘过,原来眼前街角摆的几个水果摊子上,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香味多半是梨和葡萄散发出来的。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撅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而嫩,一点儿渣儿都没有。“鸭儿广”柔软得赛豆腐。枣是最普通的水果,郎家园是最出名的产地,于是无枣不郎家园了。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喝了蜜的柿子”要等到冬季,秋天上市的是青皮的脆柿子,脆柿子要高桩儿的才更甜。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这些都是秋之果。
抱着一包热栗子和一些水果,从西单向宣武门走去,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的快乐,脚步不由得加快了。身后响起了铛铛的电车声,五路车快到宣武门的终点了。过了绒线胡同,空气中又传来了烤肉的香味,是安儿胡同口儿上,那间低矮窄狭的烤肉宛上人了。
门前挂着清真的记号,他们是北平许多著名的回教馆中的一个,秋天开始,北平就是回教馆子的天下了。矮而胖的老五,在案子上切牛羊肉,他的哥哥老大,在门口招呼座儿。他的两个身体健康、眼睛明亮,充分表现出回教青年精神的儿子,在一旁帮着和学习着剔肉和切肉的技术。炙子上烟雾弥漫,使原来就不明的灯更暗了些,但是在这间低矮、烟雾的小屋里,却另有一股温暖而亲切的感觉,使人很想进去,站在炙子边举起那两根大筷子。
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给人格外亲切的感觉。它原来只是一间包子铺,供给附近居民和路过的劳动者一些羊肉包子。渐渐地,烤肉出了名,但它并不因此改变对主顾的态度。比如说,他们只有两个炙子,总共也不过能围上一二十人,但是一到黄昏,一批批的客人来了,坐也没地方坐,一时也轮不上吃,老五会告诉客人,再等二十几位,或者三十几位,那么客人就会到西单牌楼去绕个弯儿,再回来就差不多了。没有登记簿,他们却是丝毫不差地记住了先来后到的次序。没有争先,不可能插队,一切听老五的安排,他并没有因为来客是坐汽车的或是拉洋车的,而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他的公平和亲切。
一边手里切肉一边嘴里算账,是老五的本事,也是艺术。一碗肉,一碟葱,一条黄瓜,他都一一唱着钱数加上去,没有虚报,价钱公道。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老五的笑容并不多,但他给你的是诚朴的感觉,在那儿不会有吃得惹气这种事发生。
秋天在北方的故都,足以代表季节变换的气味的,就是牛羊肉的膻和炒栗子的香了!

( 1 )本文先写物,再写 , 表现北平秋天 的特点。

( 2 )北京城很大,可写的地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西单牌楼和安儿胡同口儿上的烤肉铺来写呢?

( 3 )从文章来看,老五是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 4 )“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 5 )你认为这篇文章只是写北京秋的气味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作文。

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常常蕴藏着丰富的内容,有对亲人的思念,对旧事物的不舍,有难言的苦衷,有亲情的体验,有一时冲动留下的悔恨,有欢喜,也有哀伤……这一切丰富的心灵感动,都封在我们的心里。就让我们打开心扉,将它们自然地表露出来吧。

请以“留在记忆深处的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将题目补充完整,字数在600字左右,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相关的真实人名、地名、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流年割容颜※”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