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浒》中打虎的英雄除了行者武松,还有小旋风李逵,他在沂岭杀了四虎。B: 格列佛在大人国看到了那里选拔官员的奇特方法:官员通过比赛绳子上跳舞的绝技来获得高位,博得国王的欢心。 C: 冰心在《繁星》《春水》不断唱出爱的赞歌。她歌颂母爱,歌颂童心,歌颂大自然。 D: 虎妞和小福子是老舍《骆驼祥子》里的两个女性形象,她们样貌、性格迥异,但都有相同的命运——毁灭。 |
2、 |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城市可以诗意地栖居,城市也有乡愁。乡愁是一种对过去的无名的疼惜。______________。 ①更别说那些中世纪以前的建筑以及无数承载历史、以人名或事件命名的道路与广场。 ②比如,巴黎的惊世之美,就在于它穷尽时空之维。 ③在这里,即使是一座其貌不扬的普通民宅,也难免有两三百年的历史。 ④它向世界开放,容纳各种文化;它跨越千年,为历史保留现场。 A: ①③②④B: ②④③① C: ③④②① D: ④③①② |
3、 | 选出对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范爱农》一文中,徐锡麟被害后,“我”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范爱农表示反对。 B: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个顽皮、勇敢、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斗争精神的形象,取经成功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C: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躲在箱子里,不料箱子被老魔叼走,于是他就从慧骃国直接来到了大人国。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筑路”一章,描写了筑路的艰苦环境,表现了保尔和他的战友们与困难顽强斗争的伟大精神。 |
4、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者经常被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精到的描写感动,时不时地拍案而起 , 击节叫好。 B: 这篇文章读起来味同嚼蜡 , 内容空洞无物,语言晦涩难懂,情节拖沓,辞不达意。 C: 锦绣川风景区水天一色,花红柳绿,人们喜欢用相机捕风捉影 , 记录这里的宜人风光。 D: 他肥头大耳,体态臃肿,滚实的腰上圆圆地凸起一块大肚皮,简直宰相肚里能撑船! |
5、 |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火了,孩子们的表现给观众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B: 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就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C: 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办学水平,学校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D: 能否切实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风尚,关键在于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养。 |
6、 |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脸颊(jiá) 占卜(bǔ) 倔强(jiàng) 地窖(gào)B: 确凿(záo) 攒集(cuán) 蝉蜕(tuì) 盔甲(kuī) C: 殷红(yīn) 遴选(lín) 剔透(tī) 恣情(zì) D: 摩挲(suō) 颓唐(tuí) 诅咒(zǔ) 倏忽(sū) |
7、 | 下列划线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 B: 暂凭杯酒长(zhǎng)精神 C: 又恐琼(qióng)楼玉宇 D: 低绮(yǐ)户,照无眠 |
8、 | 下列对《水浒传》中人物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江谦逊深沉,是《水浒传》中难以捉摸的人物。 B: 吴用足智多谋,是《水浒传》中不可多得的智者。 C: 武松桀骜不驯,是《水浒传》中鲁莽刚烈的代表。 D: 鲁智深性情急躁,是《水浒传》中有勇无谋的典型。 |
9、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花团锦簇 不求甚解 废寝忘食 混为一谈 B: 翻来复去 人迹罕至 喜出忘外 疲倦不堪 C: 截然不同 人声顶沸 迫不急待 各得其所 D: 众目睽睽 和霭可亲 美不胜收 感概万分 |
10、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B: 崀山的知名度在不断提高,具有湘西南特色的旅游项目日益受到众多外地游客。 C: 通过观看电影《战狼》,使我重新认识了“爱国”“血性”的真谛。 D: 许多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与失败不是上天赋予的,而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
古诗阅读 定林①所居 (宋)王安石 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杖依山坐,溪乌山花共我闲。 二月四日作② (宋)陆游 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满沟。 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释】①定林:地名,为名胜之地。②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 ( 1 )《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分别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 )尽管两首诗都有“闲”字,诗人心境却不一样,请作具体分析。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投笔从戎 永平五年,兄固①被召校书郎,超②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③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④、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候,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选自《后汉书·班超列传》) 【注】①固:班固,东汉史学家。②超:班超,东汉军事家、外交家。③佣书:替人抄书。④傅介子:东汉外交家。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①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以:________ ②尝辍业投笔叹日 尝:________ ( 2 )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 3 )为什么“左右皆笑之”?班超如何应对?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
灯火可亲
李丹崖
灯火的“灯”字很有意思。灯=火+丁。火光燃起,是需要有人来配的,否则,火只是鬼火。
想起多年前的场景,那时候,通讯尚不发达。在四川跑生意的祖父在除夕夜还没有回来,祖母让人去邮电局拍了电报,一家人在家里枯灯,烛台上,灯火跳跃,我能听见灯芯吸食蜡油的声响,一直等到夜里十一点,门吱呀一声开了,__________________灯火里,全是甜蜜的气息。
重温谍战剧《伪装者》。也是同样的除夕夜,明家大姐也丫头做好了饭,也在等两位兄弟回家了,干等不着,忽然听见外面有烟花爆燃,忙出门来看,原来,是大兄弟明楼点燃了烟花来逗大姐欢心,继而,是小弟明台拎着行礼,顶着风雪回来,给姐姐撒娇。老实说,那烟花,那场景,是整个谍战剧里最温馨的场景。
一灯如豆,常常能带给人与众不同的感觉。灯火,哪怕的逗点大,有它莹然在一座屋宇内,这座屋宇即便是茅屋,也立时蓬荜生辉。就是宫殿又能怎么着呢?若是一点灯火也没有,只会变成一座华丽的冰窖,甚至有一些吓人的感觉。
这个冬日,我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有一篇《冬天》,里面有一段看似波澜不惊的文字:“天冷了,堂屋上了槅子,显得严谨,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是的,闲坐亦可,只要有灯火,氛围就立马活跃起来,就变得温馨备至。
灯火,从物理学的概念上,或者说是从视觉上来评判,是带给人光明,帮人照亮路途的,从心理上来说,是可以让人打开心扉的一簇火苗,是星星之火,也是熊熊燃烧的火炬。
苏东坡在《水调歌头》里有这样的句子:“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却极具温情,灯火微明,不必耀眼,却分外可亲。好似一位羁旅之人,行走在寒夜里,忽然,街面上,一处旅馆的门扉“吱呀”一声裂开一条缝子,灯火泄出来,瞬间让人有了方向。
灯火可亲,是真的可亲。
小时候,老是听一些年迈的老人说,“我呀,已经到了风烛残年”,或者是“我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年纪了……”人和灯火,到底是什么关系?
后来读到东晋道学家、医学家葛洪《抱朴子》,看到这样的句子:“夫损之者,如灯火之消脂,莫之见也,而忽尽矣。”瞬间明了,人有时候也是行走的灯火,用自己的光辉照亮别人;灯火呢,亦是静止的人,立在那里,为他人带来标杆。
(按自《思维与智慧》2019年6月上)
在学校的读写活动中,《灯火可亲》一文脱颖而出。
( 1 )请想象祖父回来的场景 ,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内容。(50字左右)写作提示:①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或写作手法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来写:②结合文章内容;③不少于100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目送》(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一百个婴儿同时啼哭,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彩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了,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马路对面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我的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选自龙应台散文集《目送》)
( 1 )对这篇散文的分析,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龙应台这篇《目送》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的感慨和温暖,更有一份对生命本质,生命起点与终点的深刻思索。①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②我掠开雨湿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 4 )文中两次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5 )作者说“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文章内容及主旨,阐述自己对这句话内涵的理解。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③不少于600字。④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标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