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荥阳市实验高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下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江苏响水县“3.21”爆炸事故警示我们:安全生产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标语中,一定要在实际工作中防微杜渐 , 警钟长鸣。
B: 金庸的武侠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 , 吸引了广大读者。
C: 全国“时代楷模”、开山岛守岛英雄王继才同志一生为守岛事业殚精竭虑 , 用生命谱写了时代的赞歌。
D: 近日,演员翟天临的博士学位及相关论文涉嫌学术造假,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 至今仍争议未休。
2、短语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的老师——偏正短语 美丽的花朵——偏正短语 慢慢地爬——偏正短语
B: 把句子——介宾短语 漂亮极了——偏正短语 可爱的中国——偏正短语
C: 学习汉语——动宾短语 跑一圈——动宾短语 学习讨论——并列短语
D: 热得发烫——动补短语 关系复杂——主谓短语 无私奉献——主谓短语
3、为下边句中划线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 1 )卿今当涂掌事。( )
A: 沿途掌管做事
B: 在安徽省当涂县做事
C: 掌权管事
( 2 )但当涉猎 , 见往事耳。( )
A: 过水去打猎
B: 浏览群书不做深入研究
C: 干涉别人打猎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悟/志/舐情深 翻来去/水难收
B: 镜/驾 字/俯首然不同/骜不驯
C: 高/茫 提/不应求 并行不/信弃义
D: 聒/确 落/棋高一 相形见/咄逼人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发电站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应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B: 街道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法制教育,防止青少年不违法犯法。
C: 老师耐心纠正并指出了我这次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D: 记者探访多家药店发现,部分药品价格上调,绝大多数药品价格保持稳定。
6、下列句子中划线的量词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最后一晚霞已经隐去,整个乡村沉浸在一恬静的气氛中。
B: 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点心一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C: 当它穿过一岩石荒漠时,遇见了一乌鸦,它们一闷闷不乐的样子。
7、下面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取生辰纲》是围绕着“生辰纲”来展开的。文中有两组矛盾;一是杨志与公胜孙等押送生辰纲人的矛盾;二是杨志精心护生辰纲和晁盖等人用计劫生辰纲的矛盾。
B: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范进、孔乙己、严监生等都是其中的艺术典型。
C: 《三顾茅庐》一文,前面写求贤若渴的刘备屡次寻访诸葛亮不遇,为后面诸葛亮的出场做足了铺垫;而见面后的“隆中对”,则是刘备雄才大略的集中展现。
D: 刘姥姥是《红楼梦》里的人物。我们现在常用“刘姥姥进大观园”来揶揄那些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的人,也用作自谦或者自嘲。
8、

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亚洲地域广阔,跨寒、温、热三带,又因各地地形和距离海洋远近不同,气候复杂多样。
B: 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是什么意思?”
C: 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落实。
D: 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究;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9、按照上下文连贯的要求,下面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一颗感恩的心,会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宽容与理解,________________;多一些和谐与温暖,________________;多一些真诚与团结,________________


A: 少一些争吵与冷漠 少一些指责与误会 少一些欺瞒与涣散
B: 少一些指责与误会 少一些争吵与冷漠 少一些欺瞒与涣散
C: 少一些欺瞒与涣散 少一些争吵与冷漠 少一些指责与误会
D: 少一些指责与误会 少一些欺瞒与涣散 少一些争吵与冷漠
10、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教悔 樱花 正人君子
B: 绯红 仁慈 入目三分
C: 宛如 慰勉 为富不人
D: 黝黑 骤雨 筋疲力尽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感情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的诗句是: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湖中人鸟声具________

②余一小舟________

③是金陵人,此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具绝”这句,从听觉的角度突出了冬雪的寒冷威严,反衬出作者冒寒看雪的雅趣。
B: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语虽出自两位客人,其实也表达了作者相同的心声。
C: 文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似贬实褒,反衬出作者怀才不遇则寄情山水的情怀;同时天涯遇知己,心中的愉悦化解了故国之思带来的淡淡愁绪。
D: 文中的“痴”似傻非傻,这里指作者凌晨欣赏雪景的雅趣不能被一般人所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现代文阅读

地铁客的风格

毕淑敏

挤车可见风格。陌生人与陌生人亲密接触,好像丰收的一颗葡萄与另一颗葡萄,彼此挤得有些变形。也似一个民族刺出的一滴血,可验出一个民族的习惯。

那一年刚到日本,出行某地,正是清晨,地铁站里无声地拥挤着。大和民族有一种喑哑的习惯,嘴巴钳得紧紧,绝不轻易流露哀喜。地铁开过来了,从窗户看过去,厢内全是黄皮肤,如等待化成纸浆的芦苇垛,僵立着,纹丝不动。我们因集体行动,怕大家无法同入一节车厢,走散了添麻烦,显出难色。巴望着下列车会松些,等了一辆又一辆。翻译急了,告知日本地铁就是这种挤法,再等下去,必全体迟到。大伙说就算我们想上,也上不去啊。翻译说,一定上得去的,只要你想上。有专门的“推手”,会负责把人群压入车门。于是在他的率领下,破釜沉舟地挤车。嘿,真叫翻译说着了,当我们像一个肿瘤,凸鼓在车厢门口之时,突觉后背有强大的助力涌来,猛地把我们抵入门内。真想回过头去看看这些职业推手如何操作,并致敬意。可惜人头相撞,颈子根本打不了弯。

肉躯是很有弹性的物件,看似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车厢,呼啦啦一下又顶进若干人。地铁中灯光明亮,在如此近的距离内,观察周围的脸庞,让我有一种惊骇之感。日本人如同干旱了整个夏秋的土地,板结着,默不作声。躯体被夹得扁扁,神色依然平静,对极端的拥挤毫无抱怨神色,坚忍着。我终于对他们享誉世界的团队精神,有了更贴近的了解。那是在强大的外力之下,凝固成铁板一块。个体消失了,只剩下凌驾其上的森冷意志。

真正的苦难才开始。一路直着脖子仰着脸,以便把喘出的热气流尽量吹向天花板,别喷入旁人鼻孔。下车时没有了职业推手的协助,抽身无望。车厢内层层叠叠如同页岩,嵌顿着。众人分散在几站才下了车,拢在一起。从此我一想到东京的地铁,汗就立即从全身透出。

美国芝加哥的地铁,有一种重浊冰凉的味道,到处延展着赤裸裸的钢铁,没有丝毫柔情和装饰,仿佛生怕人忘了这是早期工业时代的产物。

又是上班时间。一辆地铁开过来了,看窗口,先是很乐观,厢内相当空旷,甚至可以说疏可走马,必能松松快快地上车了。可是,且慢,厢门口怎么那样挤?想来这些人是要在此站下车的,怕出入不方便,所以早早聚在出口吧。待车停稳,才发现那些人根本没有下车的打算,个个如金发秦叔宝,扼守门口,绝不闪让。车下的人也都心领神会地退避着,乖乖缩在一旁,并不硬闯。我拉着美国翻译就想窜入,她说再等一辆吧。

眼看着能上去的车,就这样懒散地开走了,真让人于心不忍。且如是者三。我说,上吧。翻译说,你硬挤,就干涉了他人的空间。正说着,一位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着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扛就撞到中部敞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甚是欢快。我说,你看你看,人家这般就上去了。翻译说,你看你看,多少人在侧目而视。我这才注意到,周围的人们,无论车上的和车下的,都是满脸的不屑,好似在说,请看这个女人,多么没有教养啊!

我不解,明明挤一挤就可以上去的,为何如此?翻译说,美国的习俗就是这样。对于势力范围格外看重,我的就是我的,神圣不可侵犯。来的早,站在门口,这就是我的辖地。我愿意让出来,是我的自由。我不愿让,你就没有权力穿越……

北京地铁的拥挤程度,似介于日本和美国之间。我们没有职业推手,是不幸也是幸事。我相信以后也不会有,如果太挤了,政府就会修建更多的交通设施,想更人道的主意,而不是把人压榨成渣滓。

会不会挤车,是北京人地道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单单挤得上去,不是本事。上去了,要能给后面的人也闪出空隙,与人为善才是正宗。只有民工才大包小包地挤在门口处。他们是胆怯和谦和的,守门不是什么领地占有欲,而是初来乍到,心中无底,怕自己下不去车。他们毫无怨言地任凭人流的撞击,顽强地为自己保有一点安全感。在城里呆久了,他们就老练起来,一上车就机灵地往里走,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说着:劳驾借光……车厢内膛相对松快,真是利人利己。北京的地铁客在拥挤中,被人挤了撞了,都当作寻常事,自认倒霉,并不剑拔弩张。比如脚被人踩了,上等的反应是幽默一把,说一句:“对不起,我硌着您的脚了。”中等的也许说:“倒是当心点啊,我这脚是肉长的,您以为是不锈钢的吧?”即便是下等的反响,也不过是嘟囔一句:“坐没坐过车啊,悠着点,我这踝子骨没准折了,你就得陪我上医院CT去!”之后一瘸一拐地独自下车了。

人与人的界限这个东西,不可太清,水至清则无鱼,到了冷漠的边缘。当然也不可太近,没有了界限也就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独立。适当的“度”,是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

还是喜欢中庸平和之道。将来有了环球地铁,该推行的可能正是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 1 )请分别概括东京地铁客和芝加哥地铁客的风格。

( 2 )作者列举了北京地铁客被踩脚后的三种反应,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从语言表达及化解矛盾效果的角度进行评析。

( 3 )作者推崇的“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实质?你赞赏这种精神实质吗?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怪人吴老太

高淑霞

①在街坊眼里,刚搬来不久的吴老太是个怪人。

②“嘿,看见没?吴老太戴了个牙套!”“什么牙套?”“嗨,就跟我小孙女牙上的一样,亮晶晶钢丝掐成了小花,一朵朵贴在牙上,笑死人了。唉哟,六十多岁的人了,臭美什么啊?”

③癞子妈不光是议论,还专门等在楼门口,待吴老太出来,便嘻皮笑脸地凑过去,吡着两颗黄腻的龅牙问:“她吴姨,你怎么还戴个牙套呢?”吴老太笑道:“想美啊!”

④街坊们觉得吴老太怪,是因为吴老太和她们不一样。吴老太没子女,没子女就应该唉声叹气,就应该愁眉苦脸低着头走路。吴老太不是,她从不像别的老太那样站在当街聊天或躲在阴凉处打牌。吴老太总是干净利落脊梁挺得倍儿直从街边走过,那脸白皙明亮,手挎着老伴的胳膊。

⑤吴老太还学画画,背上的画板包在阳光底下一晃一晃的,晃得树荫下的一帮老太太心里痒痒,舌头飞转。吴老太的今夕过往就从那些舌根底下流淌出来……“唉,这老太也够惨的,当了一辈子孩子王,却没一个孩子。”

⑥“谁说没有?她生过一个女儿,十几岁时死了!”“死了,怎么死的?”“唉,我也是听说,好像是车祸。”

⑦吴老太,猜到人们的议论,却从不解释。她退休后开始学画画,是因为女儿喜欢画画,女儿那张获奖作品《花儿灿烂》一直挂在她的床头。她喜欢背着画夹子和老伴去写生,当老伴端着相机四处拍照时,她就坐在山顶或大海边的礁石上一边在画布上涂抹颜料,一边和女儿喁喁私语。那一刻,她能听到风撩起发丝的低语,能感觉到海水漫过脚趾的轻柔。风吹动云朵,脚下的海浪层层推涌,她把眼前的美景描画给女儿。她相信女儿的眼睛一定在某一个地方注视着她,欣赏着她的画。

⑧每当吴老太手握画笔冥想远眺时,老伴就默默地坐下来,从不去打扰她。他知道吴老太又想起了那个暴雨肆虐的夜晚。

⑨那天傍晚下起暴雨时,她正给高三学生上课。老伴在单位忙一项实验。十一岁的女儿是在给她送伞的路上被车撞倒的。她和老伴赶到医院时,女儿已经停止了呼吸……她虽然哭得死去活来,还是忍住撕心裂肺的痛在捐献遗体的文件上签了字。她颤抖的手指救活了六个人,也让她感觉女儿还活在世上…

⑩女儿走后,她把全部精力都花在了工作上。她带出的高三毕业班,高考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

⑪女儿活着的时候很爱美,经常摆弄她的长发,一会儿盘成发髻,一会儿编成花辫。还向爸爸夸耀:妈妈是我班同学的妈妈中最漂亮的!所以她不能邋遢,必须把自己打扮得漂亮得体,她要让女儿在天堂里也为她感到自豪。

⑫前些日子她牙痛,看完牙后,她问大夫:“我的前牙有点外凸,牙缝也越来越大,这是什么原因哪?”大夫说:“岁数大了,牙龈开始萎缩,时间长了会改变咀嚼功能,影响身体健康。”她问:“有办法治吗?”牙医说:“可以用牙齿矫正器,俗话叫戴牙套。不过一般老年人不戴,她们不仅是怕花钱,还觉得老了不需要美了。”她说:“我做!”

⑬她戴牙套不仅是为了美,还是为了健康。她要有一个好身体,她还要干一件大事。

⑭两个月以后,街坊们又有了新的话题——吴老太失踪了。吴家老头天天愁眉苦脸地自己遛弯。

⑮癞子妈兴奋得跺脚,拦住吴家老头打探,吴家老头说,去西藏了!

⑯癞子妈像打了鸡血到处爆料:嗨,吴老太又作疯呢!丢下老头不管,自己跑去西藏。唉,那老头真可怜啊!

⑰吴老太是什么时候回来的没人看见。只记得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寂静的楼道突然变得异常热闹。吴老太夫妇被一群有头脸的人簇拥着走出楼门。阳光下,吴老太的脸平静如水。

⑱消息又从癞子妈嘴里传了出来:吴老太夫妇用一辈子的积蓄,在西藏捐建了一所小学。他俩这是去学校当志愿者,要走很长时间。前段时间吴老太是去西藏打前站,已经安排好了一切,这次回来是接老伴的。

( 1 )细读文章第①段,作者这样开头的用意是什么?
( 2 )吴老太做了很多不同寻常的事,在街坊眼里,她是个怪人,你是怎样认为的?请根据提示填写表格。

街坊眼里吴老太的怪事

你的理解

六十多岁还带牙套

面对坎坷,乐观向上,让女儿放心

退休后学画画

把对女儿的爱,化为对更多孩子的大爱


( 3 )在这篇文章中,“癞子妈”是一个重要的人物,请说说她在文中的作用。
( 4 )文章第90两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手法?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 5 )这篇文章意蕴丰富,让人回味悠长,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文章的主旨。(答出三点即可)
四、写作(分值:60分)
著名的教育家于漪说:“孩子的成长需要榜样,以什么样的人为偶像,关系到人生道路的选择。”请你以“那个影响了我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①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以记叙为主,可描写,也可适当抒情、议论;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否则会被扣分;③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5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残花、已落幕”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