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河北赞皇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使人们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B: 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外出打工的父母,盼着他们快些回来。
C: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增强。
D: 有没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2、下列各组划线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妖(ráo) (pīn)婷 恣(zhuī) 心无旁(wù)
B: 冠(miǎn) 广(miào) (zhàn)桥 自吹自(lěi)
C: (zhēn)言 褴(lǚ) (shé)本 强(ɡuō)不舍
D: 摇(yì) (rú)养 (zhù)立 (jiǎo)揉造作
3、下列关于名著内容及相关知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俄国文学家契诃夫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我们学过的长篇小说《变色龙》就是他的作品。
B: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出师表》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杰作。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为“诗三百”,后被儒家尊为经典。
D: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赞誉司马迁历史巨著《史记》的名言。
4、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和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cù) 自 ( yì ) 否 ( zàng ) 息万变 (shùn)
B: 水(zì) 山( yáo ) 守 ( yù ) 汗流背(jiā)
C: 运 (è) 夜 ( sù ) 息 (zì) 恹恹一息 (yǎn)
D: 磕(bàn) 崩 ( cú ) 拉 ( dā ) 吹毛求(cī)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共三十三篇。
B: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录了《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藤野先生》等作品。
C: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D: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作品塑造了夏洛克这一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老师采纳并征求了同学们关于如何进一步办好文学社的意见。
B: 艺术家们准备了亲自选定并签名的读本,捐赠给边远山区的孩子。
C: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拉开了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
D: 听了校长的报告,使我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与名著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书整理编辑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三篇。
B: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C: 作为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绰号“豹子头”林冲,武艺高强,安分守己,但懦弱隐忍,逆来顺受,因被高俅陷害,被一步步副上梁山。
D: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伯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8、阅读下面的文字,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

所谓成长力,是指一个人持续成长的动机和能量。具有成长力的人从不沉溺于过去,而是展望未来,他们既不会因为过去的成绩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过去的失败而止步不前。成长力高的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始终保持热忱,明确前进方向,勇于行动,善于行动。


A: “成长力高的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始终保持热忱”中“始终”“保持”“热忱”的词性分别为副词、名词、动词。
B: 语段中的“沾沾自喜”是贬义词,其近义词为“趾高气扬”。
C: “明确前进方向,勇于行动,善于行动”中“明确”不能用数量词修饰。
D: 语段中画线句子属于并列关系复句。
9、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zhuó)落 归(xǐng) (pín)临 (jiǎo)揉造作
B: 拘(nì) (pīn)凑 (hé)谐 附(yōng)风雅
C: (ruì)智 (zhōng)看 (jīng)旗 (fēn)外妖娆
D: 震(sōng) (dàng)案 (tuān)急 相形见(zhù)
10、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B: 青年作为社会变革中最新锐而敏感的群体,其价值观变化最能反映社会变化,也最能影响社会发展进程。
C: 北京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营业,让“不打烊”书店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
D: 这群怀揣着城市梦的农民工,难道就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城市中找到立足之地来安放自己漂泊的身心吗?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李白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
宁知丧乱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③丧乱:安史之乱。

( 1 )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中“珠”字的妙处。

(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

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 1 )请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③悲守穷庐________

④此即日于傲矣________

( 2 )选出下列划线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静修身/皆美于徐公
B: 险躁不能治性/至无可用
C: 不必锦衣玉食后谓之奢也/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后见也
D: 车马仆从习惯常/二虫尽所吞
( 3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 4 )【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________”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宜“________”,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________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
( 5 )【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访兰

①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②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闯到了。

③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④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⑤我说:“这里的好。”

⑥“怎么个好呢?”

⑦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远比家里的清爽。

⑧“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⑨“是的。”

⑩“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⑪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⑫“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是繁大了呀。”

⑬“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⑭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⑮“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⑯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⑰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⑱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 1 )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________

( 2 )对第⑩段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 3 )简要分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 4 )第②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5 )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蚕豆

毕飞宇

①豆主要种植在南方,它不是主食。因为这个缘故,它被种在田埂或河岸一类“边角料”的地方。蚕豆最好的吃法是炒,香极了,嘎嘣脆。唯一的缺点是太硬。可是,孩子们的牙更硬——有了金刚钻就不怕瓷器活。不过,我小时候吃炒蚕豆的机会并不多,只是过年的时候操练操练。

②我要写下我和蚕豆的故事,这是我终身不能忘怀的。

③我出生那一年,父母在杨家庄小学做代课教师,没时间给我做饭,他们决定请个人帮着烧午饭,附带着带孩子。奶奶就这样成了我的奶奶。我和她在一起的时间比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多。我五岁,父母工作调动,奶奶没有和我们一起走,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过来,奶奶她不是我的亲奶奶。

④我十一岁,父母要调到很远的地方工作。临行前,我去了一趟奶奶家。奶奶格外高兴,她的孙子来了,都“这么高了”。那时,奶奶守寡不久,爷爷的遗像挂在墙上,奶奶高高兴兴地对着遗像说了一大通的话。可无论奶奶怎样高兴,我始终能感觉到她身上的重。她的笑容很重,很吃力。奶奶和我谈起了爷爷,她很内疚。她对死亡似乎并不在意:“哪个不死呢?”但奶奶不能原谅自己,她没让爷爷在最后的日子“吃好”。奶奶说:“家里头没得唉。”奶奶让我到锅里铲了一些锅巴,放在了爷爷遗像前——这是让我尽孝,我得给爷爷“上饭”。奶奶望着锅巴,笑了,说:“死鬼嚼不动咯。”

⑤傍晚,奶奶决定让我早点回家。她在犹豫,她在想让我带点什么东西走。现在回想起来,她当时真是太难了,穷啊。真的是家徒四壁。奶奶拿过来一根丫杈,从屋梁上取下一个竹篮,里头是蚕豆。奶奶最后的决定是炒蚕豆让我带走。多年后,我知道了那些蚕豆是奶奶预备着第二年做种用的。蚕豆炒好了,她把滚烫的蚕豆盛在簸箕里,簸了好长时间,给蚕豆降温。然后,奶奶高兴地让我把褂子脱下来,把两只袖口给缝上了——袖管就成了两个大口袋。奶奶把褂子绕在我的脖子上,口袋像两根柱子,立在了胸前奶奶的手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说:“你走吧乖乖。”

⑥我第一次拥有这么多的炒蚕豆。你可以想象我这一路走得有多欢——我丝毫没有意识到奶奶当时有多艰难!一路走,一路吃,路的一侧是河流,我还可以一路解渴。杨家庄在我的身后远去了,奶奶在我的身后远去了。后来的岁月里,我不停地回想起这个将预示着我和奶奶长久分离的画面。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我想起一次就难受一次。

⑦1986年,我在扬州读大学。有一天,接到父亲的来信,说我的姑姑,也就是奶奶唯一的女儿,死了。回到了杨家庄,我已经是个二十二岁的大小伙子了,我已经十一年没有来看望奶奶了。我在许多夜里想起她,但天一亮我又忘了。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我再一次站在奶奶面前,她老人家一眼就把我认出来了。她的个子那么小,却坚持要摸我的头,我弓下腰来她才能如愿。奶奶看上去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悲伤,这让我轻松许多了。她只是抱怨了一句:“死丫头她不肯活咯。”

⑧事实上,奶奶没多久就下世了。她一定承受不住这样的伤痛了。但奶奶就是这样,从来不轻易流露她的伤心与悲痛,尤其在亲人面前——我是从另一个可亲的老人那里理解了我的奶奶的。她们时刻愿意承当亲人的痛,但她们永远也不会让自己的亲人分担她们的痛。

⑨1989年,奶奶的孙女小妹来南京读书了,我去看她。小妹说:“哥,你的头发很软。”我说:“你怎么知道的?”小妹说:“奶奶告诉我的。奶奶时常唠叨你,到死都这样。”

⑩小妹的这句话让我很受不了。我知道的,我想念奶奶的时候比奶奶想我要少很多。

⑪但是,是多是少,我每一次想起奶奶总是从那些蚕豆开始的,要不就是从那些蚕豆结束——蚕豆就这样成了我最亲的食物。

(节选自《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有删改)

( 1 )请概括“我”和奶奶交往的几件事。
( 2 )第⑥段“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我想起一次就难受一次”,第⑦段“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请问我“难受”和“羞愧”的原因各是什么?
( 3 )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奶奶把褂子绕在我的脖子上,口袋像两根柱子,立在了胸前。(请从修辞的角度说说这句话的妙处)

②奶奶的手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说:“你走吧乖乖。”(这句话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表现了奶奶怎样的心理?)

( 4 )题目是“蚕豆”,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写“我和奶奶的故事”,为什么?写出你的理解。
( 5 )一篇文章包含的情感往往不止一种,细读这篇文章,想一想文中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思。
四、写作(分值:60分)
下列两题,任选一题作文。

(一)阳光、土地、空气的温度是人类生命之泉的本源,情感、文字、声音的温度是人类灵魂家园的归依……请以“温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二)题目:在你身边,我_______(加上适当的词语或短语,补足题目)

要求:①以上两题,任选一题,根据提示,扣题作文;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500字;③正文中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涼透了的心ㄟ”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