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了这篇文章,能够使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这一道理。(去掉“使”字)B: 由于蒲松龄所处的时代和出身的局限,不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去掉“由于”) C: 北方联盟是否进军喀布尔,取决于阿富汗各派在政治上达成一致以及塔利班是否妥协。(在“达成”前面加上“能否”) D: 请连长放心,尽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也要坚决完成任务。(改“尽管”为“不管”) |
2、 | 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霜风 一株 并排立着 B: 墓畔 繁多 长夜漫漫 C: 卧听 寂漠 郊原如海 D: 舵手 装饰 房舍如舟 |
3、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酝酿(niàng) 弄(nòng)堂 贮(zhù)蓄 人迹罕(hǎn)至 B: 吝(lìn)啬 搓捻(niǎn) 一霎(chà) 拈(niān)轻怕重 C: 匿(nì)笑 模(mó)样 池畦(qí) 波光粼粼(lín) D: 坍(tān)塌 灼(zhuó)热 抽噎(yē) 咄咄(duō)逼人 |
4、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慷概 细腻 美不胜收 炯乎不同B: 嘹亮 孕育 尽态极妍 各得其所 C: 拮局 斑澜 一泄千里 锐不可当 D: 祈祷 推祟 物竟天择 随机应变 |
5、 | 下列句中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怀揣梦想,用自己的思绪去勾勒青春轮廓下的美好,各领风骚(shāo)。B: 被疏枝遗漏的阳光,露出狡黠(xié)的笑容,把惊喜斑斑点点地铺洒在石板路上。 C: 秋雨淡然,包含了智慧的低语,冷寂的逞辩(chěng),寒凉的清醒,恰如人生一样。 D: 会迷失自我是因为总羡慕他人,渴望得到自己没有的,得到后又感味同嚼(jué)蜡。 |
6、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笔记本电脑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成为奥运新闻报道的重要工具。B: 事实证明,经过艰苦生活磨炼的人更善于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 C: 庆祝“国庆”演讲比赛将于今晚七时半在学校大礼堂开始举行。 D: 今年学校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
7、 | 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
8、 | 下面对戏台的描写,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A: “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样,又漂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此句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戏台的亮丽。 B: “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此句从触觉的角度来写,写出了横笛的美妙。 C: 文段中划线的“回望”一词在文中的作用是照应前文,引出下文,表达对社戏的情意依依。 |
9、 | 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惠赠”;“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B: 二十四节气中,立春是春季开始的意思,夏至是夏季开始的意思。 C: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赐菊花图、插茱萸等习俗。 D: 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子为鼠,丑为牛,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戌年生的肖狗,亥年生的肖猪。 |
10、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草长莺飞 咬牙跺脚 无原无故 黎明百姓 B: 狂妄自大 不屑置辩 无动于衷 长途跋涉 C: 略胜一筹 锲而不舍 不由分说 翻来复去 D: 走头无路 与日具增 一气呵成 络绎不绝 |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相关问题。 (A) (B) |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以下小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项;沙鸥翔集,锦鲜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注释】旷日:荒废时日。 ( 1 )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 薄暮冥冥 薄:迫近B: 沙鸥翔集 集:集合 C: 人不对 对:回答 D: 家富则市得良犬 市:买 ( 2 )选出下列句子中“然”字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A: 屋舍俨然 B: 满目萧然 C: 百事也尽然 D: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 3 )翻译下面句子。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 4 )甲文第一段中“感极而悲者”是指哪些人?他们感极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5 )与范仲淹一样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众疾苦的历史人物很多。请你从下面提供的人物中任选一位,并写出其与此相关的名句。杜甫 顾炎武 周恩来 (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前两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B: “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的向往和对朋友的劝勉之情。 C: 乙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篇叙事,借事说理。 D: 乙文说明了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的道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
乡贤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乡土性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追怀必然要重视乡贤文化。
谁是乡贤?或者说谁有资格称为乡贤?大致来说,乡邑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的人方可称为乡贤。有没有一个标准呢?因时代不同而标准不同,但总的说来,古代标准的尺度,权衡在地方人心,落实在乡贤祠的祭祀上。一个乡邑中人,品学为地方所推崇,死后被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受春秋致祭,便称乡贤。乡贤文化属于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当我们称乡邑某前人为“贤”的时候,是包含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的,所以乡贤文化无疑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对乡贤文化的认知让我们很有启发。他辞官回乡以后,花了很大的精力对乡贤事迹深入发掘,为地方文化谱系建立永存的标识,其目的正如他在《感怀》诗中所说:“古人观世道,首重在人心。天地纵多故,此志终昭森。”这里的人心,是乡贤的道德高度,是一种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推己及物的典型人格。
当然,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性人文标识,我们评价乡贤文化应有切实的地方视角,以“地方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来观察地方乡贤的道德风范和精神高度,并发掘出其地方文化根性。就此而言,我们可以将乡贤大致分为“当地的贤达”和“与乡邑具有地缘关系的贤达”。前者一般指乡邑士绅,他们在人格精神上保持高风亮节,在为人处世上谨慎谦退,在行为姿态上勇于担当,因此在地方享有很高的威望和信誉,是乡邑发展、稳定、和谐的主导力量。很多地方的文化精英走出了乡邑,但他们从方言音声到性格风尚、观念行为都带有乡园烙印,其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但都与其乡园有着天然联系,因此应注意乡贤文化与整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举例来说,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表达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道德高度,具有历史的典型意义,如果将其放到吴文化的范畴中,他们都是苏州的乡贤,其思想观念都和苏州乃至江南之地域、人文密切相关,自然属于乡贤文化。
在乡贤的人文道德力量传播影响方面,文献、文物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地方文献是乡贤事迹的载体,地方志中各类《人物志》往往首重乡贤,历代《乡贤考证》类的专书林林总总,谱牒家集更是汗牛充栋。这类文献的收集工作历来受到重视。文物是乡贤文化的物质遗存。庙祠、故居、碑志等故物是乡贤生活和思想的实证,其存在就是一种历史叙述。明人李东阳认为,乡贤与自己同生于一方水土,成长于同样的人文环境,如果知其名、晓其事,目睹其庙祀遗貌,崇敬、仰慕、效法之情就更易产生。这说明,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而“看见”能产生感召力,形成亲近感,使人见贤思齐。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乡贤文化的建设上,我们应该对乡贤文物遗存给予足够的重视。
文献和文物使乡贤的道德精神“看得见”,其实乡贤文化之所以产生影响,除“目染”之外,还在于“耳濡”。基层社会的文化常常通过口耳相传,人们在习得中形成精神熏陶。言偃作为孔子的“南方夫子”的事迹随着常熟“言子巷”的地名而自然为今人默念不忘,范仲淹设义庄、建义学也早已成为民间佳话而流传,周顺昌“好为德于乡”的事迹则与《五人墓碑记》同样深入人心。
当然,古今文人重视乡贤,努力建构乡贤文化,其化育影响的作用亦不可忽视,这方面的工作应当加大力度。建构乡贤文化,要有足够的地域文化学养,同时以深厚情感投射于乡贤人物,用时代语言和历史逻辑构筑起思想的河床,用可以感知的乡贤事迹铺垫出道德文化的高地。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夭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
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
( 1 )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①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
②(2)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结合划线词揣摩人物心理。)
( 3 )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请以“为了心中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自选文体;
③不少于5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