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出手阔绰(chuò)的他因为一场变故折(shé)了一条腿,生活日益拮据(jū),长期衣衫褴(lán)褛。 B: 矗(chù)立在觥(gōng)筹交错的社交场合,他显得从容大度,没有丝毫的矫(jiǎo)揉造作,实力不可小觑(qù)。 C: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hàn)恪(kè)尽职守、孜孜(zī)不倦、心无旁骛(wù)地忙着民族统一大业。 D: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任上也没有惊世骇(hài)俗的成就;相反,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总是诓(kuāng)骗世人,显得扭捏(niē)作态,一意孤行(xíng)。 |
2、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能取得积极成果的原因,关键在于顺应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符合沿线国家发展合作的现实需求。 B: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以“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为主题,旨在倡导人们尊重自然,融入自然,追求美好生活。 C: 中小学校要因地制宜营造多种形式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切实培养避险意识和自护能力。 D: 中国乒乓球队在2019年世乒赛上包揽了全部五项冠军,真是大快人心。 |
3、 |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人生旅途,如果太过平坦顺利,反而会在___中虚度。正如流水,有波折才会____美丽的浪花。至于结局,并非是最重要的,____你享受了___的过程。 B: 如释重负 激扬 况且 精妙 C: 如释重负 激扬 因而 精美 D: 索然无味 激起 而且 精致 |
4、 | 读下面的这首题为“如果”的诗,仔细揣摩内容和句式,补写其中空缺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B: ①何必为一朵浪花的消逝伤心②果园 C: ①就勇敢地去拥抱挡住你前行的巨石吧②种子 D: ①就勇敢地去拥抱挡住你前行的巨石吧②山竹 |
5、 | 下列没有语病的句子是( )。 A: 要将中小学生安全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决避免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坚决避免海南省春游校车侧翻事故重演。 B: 考试失败,小镜伤心极了,他多么希望知心朋友和他分享这无限的苦恼啊! C: 写日记的一个好处是能留下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我保持写日记的习惯已经八年。 D: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农村教育从根本上得到了好转,农村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教育质量、教学设施有了很大的提高。 |
6、 |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这句话中“人”加引号的作用是( ) A: 表示引用 B: 表示特定称谓 C: 表示着重指出 D: 讽刺或否定 |
7、 | 下列对书法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劲健雄峻,神韵飘逸 C: 和谐匀称,端庄整齐 D: 笔意流畅,粗细相间 |
8、 |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是我国的哪一个剧种?( ) A: 杂剧 B: 相声 C: 昆曲 D: 话剧 |
9、 |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是一位杰出的工匠。 B: 东兰的一山一水,对于我们已经很熟悉。 C: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D: 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同学们自身的努力。 |
10、 |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劳动法》明确规定,试用期是 在劳动合同期内的,不存在试用期满才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 ②深陷漩涡的“中国首善”陈光标日前对媒体表示,针对今后 不再回应,并表示自己主动提出不参评今年的中国慈善排行榜。 ③课本 是你语文学习的一块园地,而你 仅仅守住一册或一套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习更广阔的园地在课外。 B: 包涵 置疑 固然/如果 C: 包涵 质疑 不仅/即使 D: 包含 置疑 不仅/即使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 1 )第二联借用“________”与“________”意象,渲染了孤独凄凉的氛围。( 2 )第三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作具体的赏析。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与友期行________ ②去后乃至________ ③相委而去________ ( 2 )仿照例句不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________去后________乃至 ②________待君久不至,________已去。 ( 3 )翻译下面的句子。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4 )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
成长的桥
①我记事很晚,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差不多都在父母与别人闲谈中得知。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小孩。
②上学第一天回家在巷口碰上母亲,她问:“老师今天讲了啥?”我想了半天才挤出三个字:“脚板印。”母亲又问一起回来的同学,她说:“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大家一阵笑,我也跟着笑。一次不小心摔破了家中珍爱的花瓶,我把碎渣扫到地板中央,再搬个小凳子老实地坐在旁边。母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讲要表扬诚实的孩子,您却批评我!”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
③懵懵懂懂长到九岁,我的思想第一次发生重大转折。
④那年,春天的花开得特别艳,尤其我家向阳的窗下(那里有个半米宽的窄台),花朵更是美不胜收。我喜而忘形,一手扳窗,一手摘花,却忽略了扳着的窗没有插销了。一分钟后那扇要命的窗子开了,把我像球一样从二楼抛下去做了自由落体运动;仙人掌又火上浇油,落地的我已变成昏迷不醒的“刺猬”。后来听说是好心的行人送我进了医院;私下嫌我笨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竟在柜台内晕倒了,苏醒过来跌跌撞撞推开同事就往医院跑;而父亲一脸煞白,骑自行车撞到了电线杆,爬起来车子不要、泥水不管地直往前冲……那天医生差点下死亡通知书,警告说,病人必须一直保持清醒意识。于是父母每隔一个小时忐忑不安地唤我一次。昏昏沉沉往下坠落的我,就被父母一声又一声、柔和而又有力、平稳而又焦急、搀杂着心痛与希冀的呼唤拉回了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⑤那年期末,我破天荒考了个全年级第一。邻居说这一摔没留下后遗症已是万幸,想不到还摔开了窍,变聪明了。只有我自己知道,是48小时的昏迷中母亲带泪的呼唤,父亲紧握我手的力量,是一睁开眼他们憔悴面容上的极大喜悦,与眼眶里滑落的中年人的泪水,让我一刹那长大了。我才知道我对父母是那样重要。心中渐渐清晰的爱滋生成牢不可破的愿望——我要为父母好好读书。拿到成绩单时父母的惊喜和欣慰,让我开心了好久。后来读书成了习惯,一读读到研究生。
⑥我至今仍不知道我的智商属高属低,这对人的一生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怎样的父母,从懵懵到明事,其实只有一桥只隔;这座桥就是父母温厚的爱。就像黑云经过太阳的亲吻也会变成绚丽的彩霞,再笨的小孩,有父母的爱来呵护,也会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栋梁。
( 1 )读了本文,你认为标题“成长的桥”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秋颂(罗兰)
①秋天的美,美在一分明澈。
②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
③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④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分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
⑤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侵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摄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⑥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的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⑦最耐人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澹澹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⑧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恋——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不必流连。
⑨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分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⑩“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淡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分潇洒,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⑪ 也有某些人,具有秋的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彻与洒脱。
⑫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的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爱使我 (成长、战胜困难与挫折、走向成功……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爱。爱来自我们身边的许多人。爱伴随着我们成长……)
要求:(1)内容具体,抒真情实感。(2)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3)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