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疟子(yào) 狼藉(jí) 眼翳(yì) 仄歪(zè)B: 寒噤(jìn) 击磬(qìng) 伛着(qū) 差使(chāi) C: 举箸(zhù) 愧怍(zuò) 匀称(chèn) 案牍(dú) D: 吊唁(yàn) 伧俗(cāng) 绮丽(qǐ) 蹒跚(pán) |
2、 |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 湖中人/鸟声俱绝 B: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 余/饮三大白/而别 D: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3、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要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B: 为了防止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班全体同学专门开会研究,制定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C: 我们中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D: 能否根治网吧“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
4、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人们岂能无动于衷。 B: 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 C: 农民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种什么,种多少,必须因地制宜。 D: 这桌子上的美味佳肴,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眼花缭乱 |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柔弱的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看似微不足道 , 却以顽强的生命为世人所称道。 B: 虽然这道题难度比较大,但是经过张老师耐心讲解,同学们最终还是大彻大悟了。 C: 在学校组织的中秋晚会上,老师和同学们欢聚一堂,吃月饼,赏月色,共享天伦之乐。 D: 时间真如行云流水 , 刚进入初中时的豪言壮语犹在耳畔,中考的决胜时刻就已经来临。 |
6、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他的艺术格调清丽简约,雅俗之间,充满诗情画意。 B: 他讲起话来总是连绵不断的,让人无法插上一句。 C: 一声巨响,在场的每个人都一副张目结舌的样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D: 你也许有困惑,而今天困惑中的探索正是明天豁然开朗的准备。 |
7、 |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高尔基的《童年》以一个孩子的眼光讲述了一段童年往事,刻画了坚强勇敢的阿廖沙、思想善良的外祖父和贪婪残暴的外祖母等人物形象。 B: 英国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以及慧驷国等地的经历。 C: 《水浒传》中许多故事充满了智慧,如智取生辰纲,就策划得极其巧妙;又如三打祝家庄,一打、二打都不成功,后总结教训摸清敌情,采取恰当对策,终于打下来了。 D: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叙写了唐僧师徒历尽八十一难,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的故事,蕴含着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真谛。 |
8、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首,这些诗歌按内容分风、雅、颂三部分。 B: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集《春水》,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D: 《海燕》的作者是俄国作家高尔基,他以自身经历为基础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
9、 | 下面是关于莫言的一组句字,成语使用错误的是( ) A: 莫言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B: 1986年发表的《红高粱》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中篇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C: 对于经典的书,我们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 在以后文学的道路上,莫言将首当其冲 , 成为中国文学的引路人。 |
10、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 B: 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C: 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他尽力把身子挺得高些,直些。 D: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
阅读全诗,回答问题。 ( 1 )该诗共五个部分,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 2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 3 )结合上下文想一想,“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什么。 ( 4 )结合作者贺敬之的经历,谈谈作者为什么把延安比作“母亲”。 |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2 )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 |
让节约成为一种精神
①用水告急、用电告急!去年入夏以后,这样的信息不断充斥耳际,节约用电,节约用水,再次成为各级紧急呼吁的重点和国人必须的选择。
②曾几何时,“节约”两个字被打上了“过去时”的烙印,似乎成了不入时的代名词。不少人觉得,节约是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代的产物,在物质产品日益丰富、全民奔小康的今天,倡导节约已不合时宜。还有人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高消费、超前消费是促进生产发展的动力源,如果没有消费作刺激、作牵引,就会造成市场流通不畅,生产停滞不前……
③其实,提倡节约与我们发展经济奔小康、提高生活水平并不矛盾。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对于“节约”二字,我们也应该从更高层次、更深内涵上来理解、把握和追求,让节约成为我们统一的认识和自觉的行动。
④让节约成为一种追求。在追求生活质量、追求生活品位的今天,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节约资源就是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保护干净的水源、清洁的空气、放心的食物……如今,缺水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地球上维系生命的淡水资源十分紧缺。有人打了个比方,如果地球上的总水量是一杯水,那么其中淡水仅有1茶匙,而可直接利用的淡水只有1滴。我国又是世界上12个贫水国之一,其可利用淡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可见节约用水,乃至于节约一切资源,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密切相关。
⑤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当你离开家或办公室时,你应该记得把电器开关关上:当水龙头滴漏时,你应该想到先用一个容器把水接下来,再请人抓紧修理:当你扔掉一张纸时,你应该意识到它的另一面还可以用,而这样做可以减少一半的用纸量。节约是一种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事,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通过节约,我们可以保护一条河流,少建一座电站,拯救一片森林,保留一处资源……
⑥让节约成为一种精神。节约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意志和品德。古人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这里的节俭便是节约,便是告诫人们要力戒奢侈和铺张浪费。
⑦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里;大力提倡“节约每一个铜板,为着中国的革命事业”。今天,战争的烟云虽已远逝,勤俭节约的真理却并未失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命神圣而任重道远,非常需要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让节约成为一种传统、一种追求、一种习惯,更成为一种精神吧!
( 1 )通读全文,说说本文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观点?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那条河流
①我怀念那条河。
②远远地看,它就像一根孤独的琴弦绷在原野上,任风雨和岁月弹拨。
③我是生长在它旁边的一双耳朵。当时我不觉得幸运,以为音乐、这波涛的诉说、这不尽激情的灌注,都是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柳阴是理所当然的,洋槐洁白芬香的花絮是理所当然的,竹林里布谷鸟黄鹂鸟的啼鸣两岸是理所当然的,两岸湿润的炊烟和歌谣是理所当然的。当时幼稚的心里,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念头:这河流以及与它有关的一切,理所当然属于我们。
④我在河里学会了游泳。我把蝴蝶的姿势、青蛙的姿势展示给水中的鱼;我仰躺在水床上,看天,在天蓝和水蓝之间,我是漂浮的梦。我捉螃蟹,石缝里小小的反抗弄疼了我的手,而它并没有多余的恶,小小的身体上全是武器,一生都在战争的恐惧里度过,最大是的成功仅仅是防止过分的伤害。在横渡河湾的时候,我遭遇过一条水蛇,小小的头昂着,更小的眼睛圆睁着打量陌生的天空,它也在不测的水里横渡它的命运。
⑤我在竹林里制作了第一管竹笛,摹仿北斗的指法(它也是七个音孔),我在静夜里向身后村庄和远方的岁月吹奏。
⑥当时,我不觉得这一切都是奇迹,真不觉得我内心的水域,有一多半来自这河流的灌溉。我那浮浅、单纯、蒙昧的心里,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我没有想过,这河流会有断流的时候。我没有想过,它似乎源远流长的水,是来自哪里?它的温柔碧波和浩然激流,是怎样一点一滴汇成?
⑦带着它的涛声和波光,我湿淋淋地走了。我走到哪里,就把它带到哪里,我是它站起来行走的一部分,我的记忆里流淌着它的乳汁。
⑧我仍然觉得它理所当然存在于那里,理所当然属于我,属于我们,而且永远。
⑨年前回家,我愕然了。我再也看不到那条河流。横卧在面前的,是它干涸的遗体,横七竖八的石头,无言诉说着沧桑;岸上的柳林、竹林、槐林、芦苇荡都已消失,荒滩上,有人在埋头挖坑淘金;三五个小孩,在放一只风筝,几双眼睛一齐向上,望着空荡荡的天空和那只摇摇晃晃的风筝。
⑩我已找不到当年游泳地方,那让我感到河水深度、照过我少年倒影、用蓝色的旋涡激起我最初诗意想像的地方,已被高大的垃圾堆覆盖。
⑪我多想,我多想找到死去的源头,去大哭一场,让泪水复活这条梦中的河流。
⑫这时候,才痛彻心肺地明白:天地间没有理所当然永远属于我们的事物。
⑬理所当然,理所当然地去珍惜——这才是唯一属于我们的理所当然。
⑭我们不过也是游荡于河流中的另一种鱼。我们不愿成为干鱼,但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许多河流枯竭了,污染了。爱,枯竭了;我们内心的河床,不再是碧波倒影,而是注满了污水,堆满了垃圾。
⑮我,该怎样打开内心的纯洁水源,。复活那死去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