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你飘逸的长发像风中轻轻摇摆的柳条,你明亮的眼睛像天上闪闪发光的星星。 B: 新时代的青年要涵养一身浩然正气,坚守一颗执着初心,坚定一个理想信念。 C: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经济和文化水平相得益彰。 D: 人在走投无路时,常会着急、焦虑、恐慌,但不管如何,都要保持乐观心态。 |
2、 |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塞(sài) 酒肆(sì) 黝黑(yǒu) 锐不可当(dǎnɡ) B: 匿名(nì) 禁锢(kù) 畸形(qī ) 杳无消息(yǎo) C: 吹嘘(xū) 佃农(diàn) 不逊(xùn) 深恶痛疾(è) D: 诘责(jié) 滞留(zhì) 咆哮(páo) 一丝不苟(ɡǒu) |
3、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河颂》是光未然创作的组诗《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二乐章,后来经冼星海谱曲后,响彻中华大地。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 。 B: 《老山界》是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1934年中央红军在突破敌人的湘江封锁线后,翻越了“长征中所过的第一难走的山”——老山界的故事。 C: 《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北宋司马光,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字永叔,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D: 《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从有无作者来说是民歌,从表达方式来说是一首叙事诗,从体裁来说是乐府诗,展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她的儿女情怀。本诗是南北朝时南方的民歌。 |
4、 |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为自己鼓掌。在这个世界上,你是一种的________存在。懂得为自己鼓掌,才能在生命的乐章中奏出自己的________。为自己鼓掌,并不是唯我独尊地________,也不是傲视一切地孤芳自赏,________一种醒悟,一种境界,一种推动自己向挫折与失败挑战的勇气与动力。 A: 独特 音符 妄自菲薄 但是 B: 独自 诗篇 狂放不羁 而是 C: 独特 音符 狂放不羁 而是 D: 独自 诗篇 妄自菲薄 但是 |
5、 |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送东阳马生序》的“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马说》的“说”,是古代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与朱元思书》的“书”是指书信。 B: 词又称“散曲”“曲子词”,也叫“绝句”“长短句”等。 C: 《故乡》《藤野先生》都是我国近代作家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名篇。 D: 《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我国明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
6、 |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小孙刚写完了一篇满意的文章,就迫不及待地送到文学社团社长面前说:“请您拜读!” B: 小许接到一个别人打错了的电话,不耐烦地说:“烦人!为什么不弄清楚号码后再打呀?” C: 学校通知清明节放假三天的消息后,小利给朋友发送了一条祝福微信:“清明节快乐。” D: 李丽在路上碰到一个女孩,对她说:“姐姐,我和奶奶走散了,你能帮我找找她吗?” |
7、 | 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张慌失措 荡然无存 永垂不朽 懊丧B: 眼花缭乱 名副其实 响彻云宵 耸立 C: 锐不可挡 月明风清 转弯抹角 班白 D: 丢人现眼 独一无二 丰功伟绩 管辖 |
8、 | 下列关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后两部分必须暗含在主体中)。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增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导语一般是文章的第一句。 B: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详细地报道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它是比消息更详细地报道具有新闻意义的事件、经验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文体。 C: 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题材。简要和迅速的报道新闻事实,是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共同特点所在。二者的差异在于,消息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新闻特写则主要描绘事件中的片段。 D: 回忆性散文和传记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文体,但是有许多共同点,如讲究真实,记录典型事例,适当发挥想象,用一些传神的细节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等。 |
9、 |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B: 就冲着你三顾茅庐的这番情意,明天的宴会我是去定了。 C: 妄自菲薄 , 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D: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
10、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听写大赛”考验我们的基本功,我看到冠军们得意洋洋的笑容,敬佩地鼓起掌来。 B: 我痴迷于《西游记》这部古典小说,它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使我流连。 C: 同学们提议假日里观赏古城风景,我本来不愿意,后来却随声附和地跟着他们去了。 D: 王老师讲课幽默风趣,在他的课堂上,同学们常常忍俊不禁 , 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 1 )“万籁此俱寂”的“此”指________。( 2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景使人感到古寺之静穆。 B: 颔联描绘了禅房的美妙幽寂。 C: 颈联以鸟儿之乐反衬诗人之苦。 D: 尾联以有声衬无声突出禅院的幽静。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无家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致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 1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及其稍长/及郡下 B: 太夫人以荻画地/不以物喜 C: 或因而抄录/或王命急宣 D: 教以书字/即书诗四句 (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及 其 稍 长 而 无 家 书 读 就 闾 里 士 人 家 借 而 读 之 或 因 而 抄 录 ( 3 )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 |
读什么书 成什么人
赵丽宏
①西方有一句语,读什么书成什么人。你对书的选择,就是对人生的选择,是对未来的选择。我觉得这话讲得很有道理。读什么书,也许比读书本身更重要。
②我小时候有一个非常贪婪的想法,要把天下好看的书都读一遍。因为这个野心,我不断地找书、拼命地读。古人说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有些书对我来说是有点儿艰涩的,但是只要里面有一点点好看的,我就会读下去。
③有一样东西,只要你一旦拥有,就永远属于你,不会被别人夺走,那就是你读过的好书。你读过这本书,感动了,这本书就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跟你的生命、血液融合在一起,永远不会离开你,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从你的生命中夺走——这种感觉就像被枪打中了一下,在身上留下一个口子,流血,痛,最后结成一个疤。以后只要看到这个疤,就想起当时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不会消失的。
④我觉得从小就要养成这样一种习惯:读到一篇好的文章,你记住作者的名字,然后再去找找这个作家其他的书。我回忆少年时代的阅读,很多作家就是这样认识的。也许就是课本里的一篇文章,或者别的地方读到的一本书。外国作家的名字很长,俄罗斯作家的名字最长的有二十多个字,但如果这个作家的文章我喜欢,我就会用心记住他的名字,然后找他写的其他的书。
⑤大概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借到一本书,是泰戈尔的《飞鸟集》。我小时候读书有一个习惯,不做阅读笔记,因为一做笔记,读书就变得很慢,抄写文字的时间比我阅读的时间多得多,这样我的阅读就变得不流畅。但是《飞鸟集》真是让我惊艳,我把这本书从头到尾抄了一遍。书里的文字带着神秘感,含着哲理,藏着很深的感情。我现在还记得里面的很多文字。上中学的时候,我读了大量泰戈尔的书。就是因为一部《飞鸟集》,我认识了泰戈尔。对一个作家的认识不是听别人介绍的,如果你阅读到一定程度,你对文字是有感觉的,对书是有评判能力的,那么你读到一本好书,一定会记住这个作家。
⑥我也喜欢集邮,专门收集跟我读过的书有关、跟文学有关的邮票。有些作家,我是通过邮票认识的。有一次我买到两张非常古老的邮票,图案一样,颜色不一样,一张蓝色的,一张深红色的,画面上是一个作家的头像,背后有一个小小的舞台,上面有人在演戏。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知道邮票上印的是谁。后来认识了一位翻译家老先生,他告诉我这是西班牙文,上面印的是莫里哀。于是我就找到了莫里哀的书,看了很多他写的剧本。
⑦我与我喜爱的每位作家都有很深的交往,因为我走进了他们的作品、走进了他们的灵魂。我的经验本身也许对孩子们没有用,但是有一点肯定是有用的:读书的时候,你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者,也应该是一个思想者。为什么这个作家的书你会喜欢读?为什么读他的书会觉得悲伤?他的书为什么会打动你?你如果真的被打动,记住他的名字再去找他写的别的书。只有这样,你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阅读者、读书人。
(有删改)
美文鉴赏课上,王晖同学朗读了《读什么书
成什么人》,引得大家深思。
写作提示:①赏析时请避开文中画线句;②不少于100字。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关于读书的目的,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②依黄山谷氏的说法,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③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
④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
⑤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我在大学的时代被学校强迫去读《西行记》和《亨利埃士蒙》,可是我在十余岁时候虽能欣赏《西行记》的好处,《亨利埃士蒙》的真滋味却完全体会不到,后来渐渐回想起来,才疑心该书中的风味一定比我当时所能欣赏的还要丰富得多。由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分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宋儒程伊川先生谈到孔子的《论语》时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