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我国历史上著名故事《完璧归赵》的主人公是( )
A: 诸葛亮
B: 蔺相如
C: 曹操
D: 越王勾践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主要记叙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B: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他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C: 《记承天寺夜游》是唐代文学家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写。文章以“月光”为线索,根据作者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月色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D: 《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
3、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着力刻画的“硬汉子”形象是( )
A: 杰克
B: 圣地亚哥
C: 亨利
D: 曼努埃尔
4、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野(kuàng) 拘(nì) 旁(wù) 自惭形(suì)
B: 真(zhì) 守(gè) 隔(mó) 信手来(niān)
C: 狡(xiá) 飞(cuàn) 亵(dú) 两插刀 (lèi)
D: 睨(pì) 盘(yuán) 噪(guō) 味同蜡(jiáo)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司法大数据显示,近年来,10%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为开车看手机造成的。
B: 央视《经典咏流传》最大的创新点是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结合,有了这种传承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在青少年中开花、生根、结果。
C: 花香藕具有补心脾、润秋燥、收缩血管、清热补血,深受食客喜爱。
D: 我们不能否认做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应该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6、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个卫生城市的标志不仅在于环境的洁净,更是在于广大市民卫生素养、文明意识。
B: 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C: 食用一包油炸方便面所摄入的油量高达30克左右,这已是每人每天摄入油量的上限。
D: 为应对南海地区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我国派出3艘海洋执法船在黄岩岛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7、《沁园春·雪》中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错误的一项是( )
A: 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
B: 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戒他们要文武并重。
C: 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同时指出他们事业上的不足。
D: 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8、对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词性判断不正确是( )
A: 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形容词)
B: 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数词和量词)
C: 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代词)
D: 后来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名词)
9、下列各句划线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任何高明的犯罪分子在作案后肯定会留下蛛丝马迹 , 正所谓“雁过留声,人过留痕”。
B: 迎新晚会上,祁敏同学大出风头 , 代表我们班演唱了一首《飞得更高》,赢得了阵阵掌声。
C: 黄诊珍是个慷慨大方的人,这次为灾区募捐活动,她毫不犹豫地捐出了五万元。
D: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省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
10、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 著名作家张爱玲晚年心灵孤独,身体多病,这段鲜为人知的经历正在被人们所了解。
B: 运动会入场式上,运动员们昂首挺胸耀武扬威地步入会场,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C: 这家企业通过“怕上火”的定位推广凉茶产品,最终打造出了家喻户晓的凉茶品牌。
D: 近代以前,跟西欧和西亚文化相比农业繁荣的华夏文化毫不逊色,或许还略胜一筹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这首诗作于元祜五年(1090)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年已58岁的刘景文也在.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 1 )诗的前两句写“荷”、写“菊”有什么作用?

( 2 )如何理解“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诗?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节选,完成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节选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弗敢 ②臣之妻

(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又何焉时时而
B: 小大狱面刺寡人过者
C: 何战皆美于徐公
D: 皆于齐于是入见威王
( 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4 )从写法来看,甲、乙两文都对人物运用 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甲文中曹刿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意识到要想以弱胜强,须取信于民;乙文中邹忌以 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 5 )结合课文说说齐威王与鲁庄公有什么共同的优点?这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冠状病毒知多少

①近日,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备受关注。此前,2003年肆虐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2012年出现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疫情也都由冠状病毒引起。那么,什么是冠状病毒?它会导致什么症状?怎样有效防护?

②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被科学家分离出来,因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病毒外表的冠状构造而得名“冠状病毒”。据世界卫生组织介绍,此次在武汉发现的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

③冠状病毒的传播史可谓“劣迹斑斑”,它不仅是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更是几次严重疫情的罪魁祸首。2003年肆虐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以及前几年影响沙特阿拉伯、韩国等地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在分类上都是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中的病毒。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介绍,目前已知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共有7种。

④病毒命名很有门道。过去很多传染病命名都与地名相关,如埃博拉病毒由于在非洲埃博拉河地区被发现而得名,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得名也是因为该病毒首次在中东地区被确认。2015年,世卫组织公布的新发现疾病命名指导原则中提到,使用中性、一般的术语代替人物、地点、动物、食物和职业的名称来命名疾病。2020年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现场发布关于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的通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统一称谓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为“Novel
coronaviruspneumonia”,简称为“NCP”。

⑤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一般会出现哪些症状?世卫组织介绍,症状因病毒而异,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出现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

⑥目前,虽无针对病毒的特效药,但正确的防护手段可有效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世卫组织建议:要保持基本的手和呼吸道卫生,如用肥皂水和清水勤洗手;养成安全的饮食习惯,如烹调时彻底煮熟食物;在可能的情况下避免与表现出呼吸道疾病症状(例如咳嗽和打喷嚏)的人密切接触;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或养殖动物等。

⑦找到病毒起源对于疫情防控至关重要。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来源尚未找到,疫情传播途径也尚未完全掌握。不过,已有的研究显示,冠状病毒在蝙蝠和骆驼等动物中很常见,只在极少情况下病毒才会发生变异传染给人类。比如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曾报告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可能源于菊头蝠携带的一种冠状病毒,经由果子狸传染给人。世卫组织对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调查也显示,这种病毒可能源自蝙蝠,先传给骆驼,再由骆驼传给人类。

⑧世卫组织说,一些已知的冠状病毒在动物中传播,但尚未感染人类;随着全球监测工作的改善,可能会发现更多冠状病毒。因此,人类与冠状病毒之间的斗争依然任重道远。

( 1 )请简要分析第③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 2 )选文第④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 3 )请简要分析选文的说明顺序。
( 4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很多人感到束手无策,请结合选文第⑥段的内容,给他们提供一些有效的防护措施。
( 5 )选出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 )
A: 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在20世纪60年代被分离出来,它是普通感冒的病原之一,也是几次重大疫情的祸首。
B: 冠状病毒因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病毒外表的冠状构造而得名,目前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共有7种。
C: 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常见的病状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肺炎、肾衰竭等。
D: 研究显示,冠状病毒在蝙蝠和骆驼等动物中很常见,传染给人类只是在极少情况下才会发生。
阅读何伟良的《回家的敲门声》一文,完成小题。

①每一个夜晚的来临,一听到我下班回家叩打门环的声音,父母便像赛跑一样一前一后争着为我开门,总怕被对方抢了先。母亲的脚步细碎而轻柔,父亲的脚步则如重锤般有力,跺得地面咚咚直响。因此尽管母亲非常的努力,但总是比父亲慢半拍,为我开门的似乎永远都是父亲。有时候母亲也会站在父亲身后大声的嗔怪:“平时让你干点事,你磨磨蹭蹭慢慢腾腾的,一听到儿子回来你跑得比兔子都快!”父亲此时总是呵呵的憨笑两声,但并不驳斥母亲的话。门在开启的瞬间,我照例能听到两声一高一低苍老而亲切的问候,随后老两口就像勤务员似的一人给我推自行车,一人帮我拿包,让我尽享领导般的待遇。就这样,父母一前一后紧紧相随的身影,或重或轻的脚步声,或高或低的问候声,一直伴随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②后来为我开门的只有父亲一个人了,因为母亲病了,她已经彻底失去了与父亲竞争的能力,腿脚已不太灵便的她大多数时间里只能坐在床头迎接我的归来,目送我的离去,而我也很难听到母亲那风风火火细碎而轻柔的脚步声了。母亲久治不愈的病带走了父亲很大一部分活力,他的脚步声不再像重锤般的有力而变得有些迟缓了。除了他亲切的问候,温和的眼神未变,父亲脸上的皱纹已增加了很多,头上的白发也增加了很多……

③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父母对我的依恋似乎更浓更深了。有时晚上加班回家迟一些,父亲便携着孱弱的母亲在街口翘首以盼、望眼欲穿地看着儿子来时的路……大老远我就能看到昏黄的路灯下站着两个互相搀扶着的老人雕塑般静静地、久久地凝视着远方,他们灰白的头发不时被风吹起,来回飞舞……我知道那是父母在等我回家。虽然我不知道他们究竟等了我多久,但我肯定想像得出从家到街口,他们已经进进出出很多遍了。很可惜,那时候我并没有任何的感恩之心,丝毫也没有,我只是觉得做父母的都是这样。

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进大门我发现门口忽然多了一把椅子,起初我很奇怪,不知道椅子放在这里究竟有何用?后来我知道了椅子是父亲放在这里的,是他专门坐在这里等着为我开门的。父母亲年纪都大了,耳朵都有些发沉,母亲怕我敲门时他们听不到,便建议父亲在门口放一把椅子,快到我回来的时间,父亲便坐在这儿等着我的敲门声……

⑤再后来,我结婚了,回家的次数渐渐少了起来,但是放在门口的那把椅子却始终未动,我曾经几次想把椅子搬走,都被母亲拦下了,母亲说:椅子就别动了,你爸爸已经习惯坐在那儿了!不知怎的,我的心猛然动了一下,我知道父亲的习惯是因为我养成的。

作为一名游子,虽然漂泊在外,沧海桑田已是平常事,但我又是多么的幸福,只要我的父母还在,在我身后始终会有一座温馨的港湾随时迎候我这叶小舟的归航……

(选自《思维与科学》)

( 1 )阅读文章,理清文脉,以“父母”或“父亲”为陈述对象,概括相关的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坐等为“我”开门

( 2 )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 3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便携着孱弱的母亲在街口翘首以盼、望眼欲穿地看着儿子来时的路。此句描写父母的翘首以盼、望眼欲穿,主要是还原生活的真实,让读者读起来更觉实。
B: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更具真实性,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的心情。
C: “回家的敲门声”是贯穿这篇文章的线索。
D: 很可惜,那时侯我并没有任何的感恩之心,丝毫也没有,我只是觉得做父母的都是这样。此句中“丝毫”体现儿子的深深自责之情。
( 4 )比较本文第⑥段和下面链接材料,说说它们在手法上的异同点和写作意图方面的异同点。

【链接材料】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萧乾《枣核》)

四、写作(分值:60分)

下面两个题目,请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一:我的心中有个梦
(2)阳光下,我们会想起很多记忆中难忘的人,难忘的事。
题目二:请以“阳光下,我想起了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如果选择题目二,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不能套作。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600字左右。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情人已远去”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