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干什么呀!”他变了脸色,“你又不是老师,凭什么批评我?”B: 我不知道这条路是否能走通,但我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C: 《说文解字》解释“雪”的含义时指出:“雪,凝雨也。”也就是说,雪是由雨凝结而成的。 D: 端午节有很多风俗:吃粽子呀、喝雄黄酒呀、挂艾草呀、赛龙舟呀……其中赛龙舟最受人们喜爱。 |
2、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挚友(zhì) 殷红(yān) 亘古(gèng) 扑朔迷离(shuò) B: 校对(jiào) 哺育(bǔ) 晌午(shǎng) 气冲斗牛(dòu) C: 祈祷(dǎo) 霹雳(nì) 默契(qì) 锲而不舍(qiè) D: 愧怍(zuò) 污秽(huì) 澎湃(pài) 鞠躬尽瘁(cuì) |
3、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B: 签字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书中的观点是无可置疑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C: 上海世博会开幕后,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大会的接待工作井然有序,周道如砥。 D: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
4、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陆游等。 B: “谦辞”常用于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中,表示谦虚的言辞,如“过奖、不敢当”等。 C: 《故乡》《孔乙己》刻画了闰土和孔乙己四体不勤、麻木潦倒的形象。 D: 《皇帝的新装》《白雪公主》是丹麦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
5、 | 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冲﹣﹣误入白虎堂(《水浒传》)B: 周瑜﹣﹣舌战群儒 (《三国演义》) C: 华子良﹣﹣白公馆装疯 (《红岩》) D: 孙悟空﹣﹣大闹天宫 (《西游记》) |
6、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是新闻结构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B: 消息和新闻特写都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都要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展开。 C: 消息常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也称“倒三角”,即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最先写出,然后按“次要——次重要——重要”的结构形式一一写来。 D: 新闻这种文体,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狭义的,专指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一篇消息。 |
7、 | 下列有关名著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中阮氏三兄弟活不下去了,积极参与劫取生辰纲的行动,后来上了梁山;鲁智深本是军官,因为疾恶如仇,好打抱不平,与官府矛盾越来越深,被迫落草B: 《鲁滨逊漂流记》中,小人国用比赛绳技的方法来选拔官员,第一名赏给蓝丝线,第二名赏给红丝线,第三名赏给绿丝线。 C: 《阿长与(山海经)》中,被“我”称作“最为心爱的宝书”——《山海经》,是没有多少文化的阿长给“我”买的. D: 孙悟空和铁扇公主、牛魔王斗智斗勇,在众神的帮助下,取得芭蕉扇,师徒顺利通过了火焰山 |
8、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霜(shuāng)风 湖畔(pàn) 寂寞(mò) B: 房舍(shè) 埋没(mò) 海涛(tāo) C: 装饰(shì) 郊(jiāo)原 舵(tuó)手 D: 漫(màn)漫 踩(cǎi)踏 风景(jǐng) |
9、 | 请你根据表达的要求,选出句子空缺应填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到括号里。 ( 1 )你这样对待自己的同胞,可真是________呀!(表达嘲讽的语气) ( ) A: 为富不仁 B: 宽厚仁慈 C: 心狠手辣 D: 令人失望 ( 2 )这次会议的________,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表达赞扬语气) ( ) A: 成果 B: 结果 C: 后果 D: 结局 |
10、 | 节令联是指有特定应时性或纪念性的对联,内容多为咏物、抒情、议论或祝愿。如:清明节联“睹物思亲常入梦,训言在耳犹记心”,重阳节联“糕含登高意,菊呈晚节情”等。下列与其它三副所纪念传统节日不同的一副节令联是( ) A: 千古诤臣罹祸 尔今屈子开颜 B: 喜得天开清旷域 宛然人在广寒宫 C: 美酒雄黄,正气独能消五毒 锦标夺紫,遗风犹自说三闾 D: 艾叶吐幽芳,香溢四海 龙舟掀巨浪,气吞八荒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 1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词的主要内容。 ( 2 )“望”字是词中的文眼,请写出“望”的内容。(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 3 )作者在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 4 )自选角度,品析下列语句中的划线词语。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5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试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甲)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乙)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丙)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因风起/因材施教 B: 去后乃至/纷至沓来 C: 与友期行/遥遥无期 D: 入门不顾/无所顾忌 ( 2 )翻译文中三处划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不久,天空中忽然下起了雪,谢安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理解:谢安出于和小辈们讲解、讨论文章义理的目的把家人们聚集起来,又因为忽然下雪而临时起意,就眼前的雪景发问,引出了后文小辈们的精彩回答。 B: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翻译:友人便生气地说:“你的父亲真不是人啊!他和人相约同行,却先离开了。” 理解:友人没有及时赴约,还当着元方的面辱骂陈太丘,所以哪怕友人在被指出错误后马上悔改了,也无法改变他是个不知礼数的人的事实。 C: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元方说:“您和我的父亲约定正午出行。等到正午时分,您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当着人家儿子的面谩骂他的父亲,就是不懂礼数。” 理解:友人迟到并当着元方的面辱骂了陈太丘,这触犯了元方所认同的社会行为准则的底线。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人。 ( 3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形象都是丰富的。通过梳理相关的细节,会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请阅读《咏雪》和以下(链接材料),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谢安的人物形象。(至少答出两个方面) (链接材料) 玄①等既破坚② , 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③ , 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④ , 心甚喜,不觉屐齿⑤之折。 (节选自《晋书·谢安传》) 【注释】①[玄]东晋名将,谢奕之子,谢安之侄。②[坚]苻坚,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君主,一度统一北方与东晋南北对峙,曾发动淝水之战想消灭东晋,但最终败给谢玄。所谓“破坚”,即关涉这场战役。③[竟]结束,完毕。④[户限]门槛。 ⑤[屐齿]木屐底下凸出像齿的部分。 |
现代文阅读,回答1-3题。
纽约街头的USB接口
孔祥凤
最近,纽约出现了一件很诡异的事情,很多人正在走路时会突然停下来,用奇怪的姿势倚着墙壁,拿出笔记本电脑或手机,往墙上一按,过了一会儿,人们脸上会露出丝丝微笑。
其实,那些人只是无意中发现了墙体内嵌着的USB插口,想上传或者下载一些自己喜欢的资料而已。这是德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兼艺术家巴特尔实施的一个叫做“死掉”的创意项目:在墙壁上嵌上一个USB接口,发现的人们可以与其他用户交换数据,并且这种“情报传递点”允许文件共享而不需要使用互联网。
2010年1月1日,巴特尔在参加墨西哥艺博会时,看到了他最喜欢的网络艺术家卢森达的作品。让巴特尔感到惊奇的是,卢森达的作品都是把互联网当作画布,每幅画都有一个网站,并且观众还可以随意修改那些画。在卢森达的网站上有这样一句话:在网上和观众互动,不仅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还是对互联网艺术家的挑战。只有这样,艺术才会真正离开象牙塔,“活”在屏幕上,人人都可以随时下载。
巴特尔看后特别兴奋,他觉得自己也可以把这个理念运用到建筑设计里,即把网络艺术移入“真实”的生活中。于是,他决定在自己工作的城市——纽约实施一个叫“死掉”的创意项目:挖五个特别隐蔽的墙洞,然后在里面嵌入U盘,只把USB接口露出来,发现它们的人,只要插上电脑或手机,就可以随意上传自己喜欢的文件或者下载里面的东西。
“死掉”的创意项目一实施,就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因为人们必须先到达藏有USB接口的地方,然后费尽心思地找寻,而且你并不知道U盘里面会有什么。这就像战争年代特工接头交换情报一样,未知的探险和冒险令很多人疯狂地加入到寻“宝”的活动中来。
由于USB接口都处于公共场合,可能在风吹雨打中受损,于是除了鼓励大家安装,巴特尔还呼吁人们在项目网站上更新它们的使用状况,以方便人们可以更快捷地找到可使用的USB接口,真正在公共场合营造了一个匿名的线下文件共享平台。
为此,巴特尔专门策划了一个展览会,参观者只需用智能手机登录路由器,就能观赏到每件艺术品。但是,展览会没能取得巴特尔预想的效果,因为没有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的参观者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墙上的黑盒子。于是,巴特尔开始思考其他可行的方式,以便让更多的人加入。山东省平邑兴蒙学校李传鹏
2012年,巴特尔实施了“死掉”的姊妹项目——DVD“情报交收站”。他在纽约的活动影像博物馆一面外墙上,开凿了一条不到5英尺长,非常细小、隐秘的细缝,嵌入DVD光驱,从而把内容传播出去。人们只需把空白的DVD光碟插进去,几分钟后,上面就会被刻入一场影像艺术展。并且每隔一段时间,里面的内容都会更新,直到最后博物馆把这部“光驱”撤走。
目前,“死掉”的创意项目在世界各地广泛扩散,全球有将近2000个这样的U盘被放置在各种奇怪的地方,如墙里、楼梯里、电话亭里,甚至在巴黎艺术桥锁上小狗的脖子上等,有将近10000G的文件在共享。
纽约街头的各种USB接口,就像是这座城市一道隐蔽而神秘的风景线,更重要的是,它向人们传递了信息时代最为宝贵的精神和理念:分享。
(选自《知识窗》2015年05期)
助读资料:
◆“死掉”,英文“Dead Drop”的中文翻译,指的是间谍秘密交换情报或物品的地方。
◆中国也有两个“死掉”USB接口至今还能正常运作。
◆一些艺术家借用这些U盘分享的作品,也有人把这当作个人相册。在他们看来,大家留下的故事和个人痕迹永远是最有趣的。有一对瑞士夫妇分享的滑雪橇视频他就很喜欢。当然,有的人也会往“死掉”U盘里上传色情影片或病毒,内容五花八门。(摘自互联网)
( 1 )巴尔特为什么将这个创意项目命名为“死掉”?( 2 )假如你在纽约旅游,想尝试“死掉”创意项目,你怎样才能更快地找到可使用的USB接口?( 3 )结合文章和助读资料,对“死掉”创意下面作出你的评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知入”与“知出”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请你以“谢谢你,让我 ▲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叙事完整,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