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嵊州市蛟镇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或俗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贷敲诈案中涉嫌犯罪的王琳等人,被法院判处10年徒刑,这几人已于昨日伏法
B: 困难时期,如果没有他对我的鼎力相助 , 就没有我今天这样的成就。
C: 阳春三月的油菜花田,一层层,一坡坡,黄灿灿,金银银,花团锦簇,美境如仙,引得游人趋之若鹜
D: 七月的红原大草原草长莺飞 , 到处是花的世界、草的海洋,风情独特,气象万千。
2、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闻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
B: 新闻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作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课文《“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
C: 新闻是报刊上和广播电视里详细报道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课文《一着惊海天》是一篇新闻消息不是通讯。
D: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作者毛泽东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
3、

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洗 zhuó 滑漫 mí 苦心孤 zhǐ
B: 祷 qí 徨 páng 告 qìn 而不舍 qiè
C: 尺 zhí 迁悴 qiáo 广袤无 yín
D: 愧 zuò 篱 fān 脚 huái 泗横流tì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心连心”艺术团到来的消息传开后,街道里的妇女、老人和孩子许多都跑了出来。
B: 当校车事故的风波不断袭来时,令国人看到了一群群良心泯灭的丑脸。
C: 这篇小说通过平凡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充分揭露了主人公的心灵美。
D: “中国川味火锅店”开张后,陈全德选择了诚实稳健的经营方式,薄利多销,坚决不为高额利润铤而走险。
5、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大海的气概,创造了开阔的意境
B: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诗人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表达了自己变革现实的理想无法实现的伤感与失望
C: 江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这两句描写极其寒冷的边塞秋天,秋雁毫无逗留之意,如此景物与词人家乡大不相同
D: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6、阅读下面的文字,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我脱了上衣、皮鞋和袜子,穿着牛皮背心走下海去。这时离满潮大约还有半个钟头,我赶紧涉水而过。不到半个钟头,我就到了舰队停泊的地方,敌人见了我都吓坏了,就从舰上跳到海里去,向岸边泅水逃命,一时跳下水的不下三万人。我赶快拿出绳索、钩子,把钩子缚在每只船船头的一只孔里,接着又把所有绳子的另一头聚拢起来,扎在一起……把眼镜拿出来牢牢地戴在鼻子上。因为我有了这种防御,所以就继续大胆地工作起来。

A: “半个钟头”是偏正短语。
B: “因为我有了这种防御,所以就继续大胆地工作起来。”是递进关系复句。
C: “我把眼镜拿出来牢牢地戴在鼻子上”一句中的“我”是代词。
D: “我赶紧涉水而过”一句中的“赶紧”是状语。
7、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pīng)婷 红(yūn) 宽(yóu) (jí)取
B: (hàng)砀 鲜(yán) 游(yì) (bìng)进
C: 妖(ráo) (qī)息 (xiè)渎 (ruì)智
D: (ɡōu)偻 风(sāo) (gào)月 惊(hài)
8、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常识及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作品中常有使人眼前一亮的“孩子”形象,如《皇帝的新装中》说真话的孩子,《社戏》中那一群活泼淳朴的少年儿童,他们身上,往往闪着人性美好纯真的光彩。
B: 想象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审美愉悦,在老舍笔下,夕阳返照,山坡上的薄雪羞红了脸.在郭沫若眼中,流星划过,是牛郎织女提着灯在天街闲游。
C: 作者的经历往往会在作品中留下印记,《小石潭记》中潭水映照出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内心的凄凉.《醉翁亭记》中琅琊山悦耳的鸟鸣反正出欧阳修被贬后消极循世的思想。
D: 曲折的情节,有助于丰富人物的形象.强化作品主题,《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神秘的探险凸显了主人公的勇敢正直,《格列佛游记》以主人公航海的奇遇.折射出作者生活时代英国的社会现实。
9、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每到夜幕降临,柳州的小吃街便人声鼎沸 , 那场面十分壮观。
B: 那些反对北京奥运会的政府和政客,其实都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政治图谋。
C: 柳州电视台的“摆古”栏目办得惟妙惟肖 , 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D: 读书是游历世界最经济、最省事的途径,我们足不出户 , 便可以大饱眼福。
10、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魁梧 名信片 芒刺在背 与日具增
B: 狼籍 假惺惺 周道如坻 根深蒂固
C: 沉缅 座右铭 如坐针毡 断璧残垣
D: 辐射 通缉令 顶礼膜拜 恃才放旷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1 )在横线上应填写的诗的原句是________。
( 2 )用“/”为下面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的朗读节奏与诗的其他句不同,应重点掌握。

( 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富含哲理的名句,请加以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犀怪

余乡延溪有石犀牛,其来頗久。近岁居民艺。麦,被邻夜食几尽。牛主惧其讼己,乃故言曰:“早见收儿,吉石犀牛汗如喘,又口有余青。(A)食邻麦者,殆是乎?”众皆信然,谓石犀岁久成怪。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嗟夫,邻牛食麦,石犀受击。石犀之形,以一击坏,而名亦以众口神。凡事何可不揆诸理?

【注释】①延溪:地名,在湖南桃源东。②艺:种植。

【乙】塔顶鱼

姑苏郡城西有瑞光寺,寺有塔高数十丈。余官长渊时,有人传塔顶空处,旧置缸一口,忽有鲤鱼长尺许,皆谓神奇。乃门役林球测曰:“(B)此无奇,鹳所遗也。”盖鹳巢塔顶,蓄活鱼巢中饲雏,适塔顶岁久而穿,每下雨水渗缸内鹳所衔小鱼偶堕其中鹳不能复取遂长大乃尔。已而视之,果然。然则事有若异而实出理之常者,此类是已。

(以上均选自明朝江盈科《雪涛小说》)

( 1 )下列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近岁居民艺麦(年)
B: 艺麦家持石往(拿)
C: 余官长渊时(官员)
D: 适塔顶岁久而穿(正好,刚巧)
( 2 )用“ /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每 下 雨 水 渗 缸 内 鹳 所 衔 小 鱼 偶 堕 其 中 鹳 不 能 复 取 遂 长 大 乃 尔。

( 3 )文中画横线A,B两句你读懂了吗?请选择其中一句用现代汉语写出它的意思。
( 4 )【甲】【乙】两文讲了一个怎么类似的道理,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生活需要适度紧张
①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剧烈,人们普遍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心理压力加大,容易出现精神紧张。持续的紧张通常是神经衰弱、溃疡病等多种身心痰病的诱因。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紧张并非都有害无益。适度的紧张不仅能增添生活情趣,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健康。
②现代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时代气息——紧张。精神紧张一般分为弱、适度、强三种。笔者所提倡的是适度的紧张。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积极进取就必须有健全、饱满的情绪和适度的紧张感。适度的紧张情绪,能增强大脑的兴奋过程,提高大脑的活动功能,使人思维迅速,反应敏捷。医学家们提出,当一个人保持一定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时,心脏往往要通过加强收缩并排出更多的血液,以供给全身各器官组织,而血管的舒缩功能也随之而改善,从而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避免或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研究人体健康与长寿的专家们还认为,适度紧张是一种经常性的健身运动。这是因为人们在生活或工作紧张时,往往需要手动得勤一些,腿跑得快一些,身体各部位的肌肉活动也随之增多。而这些活动本身可以使肌肉发达,体力增强,使各关节的功能活动保持良好的状态,从而对健康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③国外心理学家通过对数百名大公司经理进行观察、分析后发现,处于适度紧张状态下的经理,其生病和生重病的机会比工作轻松的同事要少得多。美国心理学博士雷米曾作过一项研究,发现适度忙碌而紧张的名人们,通常要比普通人的寿命高出29%。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怀特说,生活本身就是紧张。你最好以紧张为乐,因为,人若善于对待生活中的干扰和紧张,它便不是健康的威胁,而恰恰是健康的促进剂。美国科学家认为,人类并非象想像的那样脆弱,紧张确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多不得也缺不得。适度的紧张可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处于戒备状态,使疾病难以发生扩展。前苏联科学家对此也作过研究,他们发现,生活在战争期间的人,发病率明显低于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人。他们认为,这是由于人们在战争环境中精神紧张、生活积极、进取心强,因而长期充满活力,抗病能力也随之增强。相反,如果长期生活松懈,缺乏进取心,就会削弱人体抗病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促使衰老。
④长期过度紧张能使大脑神经系统处于持久性的兴奋状态,对身体有害。但过于松弛和散漫的生活也不利于健康。古人说得好:“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尤其是离、退休后的老年人,在安排日常生活中,既不要过分紧张,也不要懒散,要有所追求,要建立多种兴趣与爱好。要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把生活内容安排得尽可能充实一些,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这对促进身心健康是颇有裨益的。

( 1 )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你用原文语句回答。

( 2 )“适度的紧张”对人的健康有哪些好处?

( 3 )文中第③自然段划线句子应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橙子

陈禹峰

①我从小就喜欢吃橙子。

②然而,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大多数年份里,连橙子都是奢侈品。但是每到年前,老爸就会从单位搬回一箱橙子来,告诉大家,这是今年的年终奖。

③在那些冷冽清贫的新年里,一箱橙子往往比任何礼物都来得珍贵。

④妈妈会把它们拿出来,整齐排列在家里阴凉通风的角落,每天从里面挑两个出来,细细削了给我吃。

⑤妈妈削橙子是相当讲究的,因为她不愿意像一般人吃橙子那样,如切西瓜一样简单粗暴地将橙子大卸八块后上嘴啃,所以,她只是拿一把快刀,像削苹果、削梨那样,先把橙子最外层的厚皮仔细地削掉。她削得相当小心,一来怕下手太狠,把橙子削破,汁水洒出来,这样就完全失去了如此削橙子的意义;二来她希望可以尽量连贯地把这层外皮削成一整条,这样削完后,将外皮细细盘起来,再放在阳台上晒干,之后,外公就可以把它们拿去当燃料,让家里在烧煤的时候多一缕橙香,还可以将橙皮放进冰箱角落,让它成为天然高效的除臭剂。

⑥然而削完这一层皮,还没有结束。A妈妈还要再用刀尖,一点一点,边掏,边撕掉紧紧裹着橙子果肉的那层细皮。这件事很磨人,我坐在一边看她削橙子的时候,往往会不耐烦,除了一个劲儿地催她快点,我还问她:

⑦“妈,这样削橙子多累啊,你就不会烦?”

⑧妈妈完全不以为意,她一边继续着手里烦琐的工序,一边笑着回答我:

⑨“我削了是给你吃的,怎么会烦呢?”

⑩我只好安静下来,忍着口水在一边慢慢等。妈妈削出来的橙子,往往和剥完皮的川橘一样,晶莹剔透,连一点细皮都找不到。B而我通常是囫囵吞枣,三下五除二就解决掉了她的劳动成果。

妈妈看着我,只是笑。当然,还要叮嘱我慢点吃。

⑫所以,作为一个笨手笨脚、没什么自理能力的人,我比谁都会削橙子。北京的冬天比老家更冷,然而日子却已经不再艰辛了。但我还是会买一箱橙子,整齐排列在阳台上,在有空的日子里,花半小时坐在茶几前,细细地削上一个。

⑬先将外皮连贯地削掉,然后盘成蜂窝状;然后拿刀尖,一点一点剥细皮。

⑭那是妈妈留给我的味道,亦是她教给我的生活。

( 1 )以下各句与第⑪段画线句所表达的情感不同的一项是( )
A: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秋天的怀念》)
B: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金色花》)
C: 她在我的另一手上拼写“water”—“水”,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再塑生命的人》)
D: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散步》)
( 2 )通读全文,概括哪些表现说明“妈妈削橙子是相当讲究的”。
( 3 )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分析这句话中“一点一点”的表达效果。

A妈妈还要再用刀尖,一点一点,边掏,边撕掉紧紧裹着橙子果肉的那层细皮。

②结合文章内容,说说B句的语言特色。(提示:可以从成语、谚语,词语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分析)

B而我通常是囫囵吞枣,三下五除二就解决掉了她的劳动成果。

( 4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那是妈妈留给我的味道,亦是她教给我的生活”这句话的理解。
( 5 )生活中不乏文中的温暖画面,请描写一段你与家人相处的温馨场景。(要求:字数不少于50字)
四、写作(分值:60分)

央视《朗读者》第二期节目主持人的开场白:“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样简单而美好。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比如说这会儿,你我之间是一段短暂的陪伴;比如说我们的学生时代,和我们的同学,那是几年的陪伴;还有一种陪伴,是生命里血脉注定一生的陪伴,那是我们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陪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所以陪伴也是一种力量。

你的世界也处处有陪伴的倩影,你也有许多时候享受陪伴的美好,他人给予你的,你给予他人的。请你以“陪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别说男人差,看你哪里好?”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