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徐州市经济开发区大黄山实验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使用修辞错误的一项是( )

A: (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B: (排比)徜徉在故事的海洋里,陶渊明的悠然遐思,李太白的潇洒飘逸,杜子美的济世情怀,岑加州的边塞放歌,无不让人荡气回肠。
C: (比喻)大家都很喜欢她,因为她长得好像明星刘亦菲。
D: (反问)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下列对《渡荆门送别》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 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 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 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3、

选出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骄( shē ) 隐( nì ) 风( shāo ) 通达旦( xiāo )
B: 沉( yín ) 商( zhuó) 腻( fán ) 根深固( dì )
C: 桥( jiàn ) 身( xiū ) 射( fú ) 上欺下( mèi )
D: 怡( yuè ) 窒息( zhì ) 虚( xuán ) 顶礼拜( mé )
4、下列划线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公将
B: 吾妻之我者
C: 此皆良实
D: 夙夜忧叹
5、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警觉”指松鼠对危险情况的感觉敏锐。)
B: 雄虫的两根短短的触角末端各有7条紧挨着的流苏,随着小虫情绪的变化,流苏会像扇面般展开或合拢。(“流苏”喻指金龟子的触须。)
C: 大熊猫长相俊俏,神态温驯 , 给人以优雅、活泼的感受。(“温驯”是温和驯服的意思。)
D: 翌日 , 来自西班牙的喜讯传遍了全世界。(“翌日”指第三天。)
6、将下列五个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古代,这个信念有些神秘色彩。

②在一切比较深入的科学研究后面,必定有一种信念驱使我们。

③对于数学研究则还要加上一点,这个世界的合理性,首先在于它可以用数学来描述。

④可是发展到现代,科学经过了多次伟大事业大的综合,如欧几里得的综合,牛顿的综合,爱因斯坦的综合,计算机的出现,哪能一次不是或多或少遵循这个信念。

⑤这个信念就是: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


A: ②⑤③①④
B: ①④②③⑤
C: ②①④③⑤
D: ①④②⑤③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课文《“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
B: 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C: 特写表现的一般是一个特定的时空交汇点上的形象画面。
D: 新闻特写和消息一样,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
8、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生命都献给了他们亲爱的祖国,真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B: 这位村民一生勤俭持家,为自己的小家庭尽心尽力,可谓鞠躬尽瘁
C: 据了解,全县范围开展“两学一做”主题宣讲活动,旨在让“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广大党员干部准确把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精神实质。
D: 2016年9月10日下午3时,位于云贵交界处的世界第一高桥——尼珠河大桥全面合龙,距江面564米,世界第一当之无愧
9、

下面对诗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矛盾。
B: 《春望》中“家书抵万金”一句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杜甫对家人的强烈思念。
C: 《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两句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D: 《爱莲说》中用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豁达大度的美好品质。
10、

下列加横线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锐不可(dāng) (zāng)物 (zè)歪 慰(jí)
B: 张(huáng)失措 (tī) 防 阻(è) 奔(sàng)
C: 负(yú)顽抗 寒(jìn) 瓦(lì) (chàn)巍巍
D: 转弯(mō)角 (kuì)退 憎 (wù) 震(sù)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释】 王昌龄此时正被贬龙标。

( 1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是什么意思?
( 2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________

②困于心,于虑 ________

③必先其心志 ________

饿其体肤 ________

⑤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________

⑥行乱其所为 ________

⑦入则无法家 ________士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③所以动心忍性。

④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⑤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3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舜发于畎亩之中(田间,田地)
B: 天将降大于是人也(责任,使命)
C: 行乱其所为(违背)
D: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告诉)
( 4 )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百里奚举于市
B: 必先苦其心志
C: 空乏其身
D: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5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 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 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D: 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
( 6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傅说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
B: 饿其体肤(饥饿)
C: 故天将降大于是人也(责任,担子)
D: 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 7 )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行拂乱其所 每韵一帖
B: 管夷吾举士 有亭翼然泉上者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做亭者谁?山之僧智仙
D: 入无法家拂士久已病矣
( 8 )下列对文本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由卑微到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必须经受磨练。
B: 第②段“故”字领起,表明由前面六个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C: 第③段从正面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富有人生哲理。
D: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
( 9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法家士(“拂”通“弼”,辅佐。)
B: 入则无敌外患者(在国外〉
C: 必先其心志(动词,使……受苦)
D: 孙叔敖举海(由于)
( 10 )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 11 )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 12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 13 )这篇文章阐明了什么道理?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 14 )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事例可以印证“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而当代中学生大多处于“顺境”之中,在这样的“顺境”中怎样才能避免“死于安乐”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新年话惜时》,完成题目。
①对个人来说,岁末大盘点,其实是在时间支出和工作收获之间衡量损益:支出都一样,收获大不同。撕去最后一张日历,往日已不可再追,更感到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最昂贵的消费。所以,珍惜时间,才是最重要的。
②人们很容易忽视一天的价值。以人均预期寿命70余岁计,除去天真年少的岁月,刨去年老体衰的时光,能用来工作的光阴已减去少半。苏东坡说的“睡眠去其半”,虽有些夸张,但三分之一总是有的。七扣八扣,时间已屈指可数。即使如此,抖擞精神做事,时间的效益当可倍增。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被处宫刑又坐过大牢,但他却以不舍昼夜的精神完成了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自然界的时间不过是周而复始的日出日落,四季更替。但因人们的态度不同,时间显示出一种奇异的相对性。这里好有一比:当你觉得时光像闪电一样消失的时候,那么多半你是在勤奋工作着;当你觉得时光像蜗牛一样爬行,那么多半你是无所事事。所以有人说,体验时光迟缓漫长,最好的办法是游手好闲;感受时光转瞬即逝,最好的办法是忙忙碌碌。
③有些人虚掷光阴却浑然不觉,有时还很惬意,总想着明天再说吧,明年再说吧。他们以为,94岁的罗素(注释1)还可以著书,92岁的萧伯纳还在编戏,83岁的歌德才写完《浮士德》,80多岁的冯友兰还编纂《中国哲学史》,一切都不晚,一切都来得及。这种想法似乎有道理。然而,且不说多数人是否能够寿至耄耋(注释2)之年,即使能,是否有上述诸翁超常的脑力和精力,仍大有疑问。不少朋友对未来怀抱若干大计划,只是现在还不忙着做,这些未来的计划十之八九要落空。
④成功的因素非止一端,天资、机遇、健康等等都重要,但有效地利用时间是把所有有利条件发挥出来的决定性因素。分分秒秒都舍不得放弃的人,即使天资不那么好,机遇不那么巧,健康不那么妙,未必不能成功。两耳失聪的人,可以成为伟大的音乐家;两臂皆无的人,可以用脚写出漂亮的书法……显而易见,在与时间赛跑的比赛中,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冠军。惜时,时间会给予意想不到的馈赠;反之,时间会毫不客气地使天资、机遇、健康等变得毫无意义。
⑤岁月流淌,年齿又长。想想去岁还有那么多事想做还没有做完,想想来年还有那么多事应做需要挤出更多时间,不禁想到毛泽东同志那句意味深长的诗句:“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追。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注释:①【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下文中的萧伯纳是爱尔兰著名作家;歌德是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冯友兰是中国著名哲学家。②【耄耋(mào dié)】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
( 1 )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 2 )请写出第②段作者说的“七扣八扣”中的“扣”所包括的内容。

( 3 )认真阅读第②③段,说说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4 )仔细阅读选文第④段,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的论证过程。

( 5 )请为本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浙江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所和检验中心的专家们为此专门进行了一场实验,测试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后的细菌对比,实验结果令人震惊。使用“公筷”和“非公筷”的相同6道莱,菌落总数分别相差2.8倍、1.5倍、17.2倍、17.7倍、250倍、3.7倍,平均49倍。














菜名


结果(cfw/g)


餐前


餐后


公筷


非公筷


未食用


凉拌黄瓜


14000


16000


45000


-


盐水虾


160


150


220


-


干锅茶树菇


1100


4600


79000


-


炒芦第


30


30


530


-


咸菜八爪鱼


60


20


5000


-


香辣牛蛙


60


150


560


130


——(来源《健康杭州》2020年5月2日)

舌尖上的“味”之“公筷公勺”主题阅读

材料二: “公筷公勺”的历史渊源

公筷公勺第一人——宋高宗。据(明)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馀·帝王都会》中记载:“高宗在德寿宫,每进膳,必置匙筋两副,食前多品,择取欲食者,以别筋取置一器中,食之必尽,饭则以别匙减而后食。吴后尝问其故,对曰:‘不欲以残食与宫人食也。'”不欲以残食与官人食属也”这句话,文雅一点说就是:不想用吃过的食物给别人吃,再直白点就是:不想把沾有口水的食物给别人吃。分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周礼》有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筵长席短,筵铺陈于下,席在上,为人所坐藉”。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饮食文化中“席地而坐,分案而食”的分餐制进食方式,是我们餐桌仪式中的主要仪式。

材料三:

为何公筷公勺尚未全面落实?

某餐饮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主要方面是成本问题。分餐制、公筷公勺会增加餐厅的时间、人力、物力成本,这会让目前处于复工复产状态的店面有压力,不过同行普遍认为分餐制或许能成为体现行业竞争力的一项指标,此刻大力倡导分餐制、公筷公勺,也可以提升餐饮竞争力。

有人在采访中认为,从人本身的角度看,和家人、朋友吃饭,推行公筷的难度更大一些,一是因为多年习惯已经养成,根难改变;二是有些老人觉得用公筷是觉得他们脏,如果不加以解释,反而会激化家庭矛盾;三是认为主动提出使用公筷公勺是“失礼行为”,即便自己想使用也不好开口。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2020年4月21日)

小语和小文针对“公筷公勺”这一话题进行了交流,请你根据语境,结合以上所有材料,补齐对话。






小语:现在各地都在大力推广使用公筷公勺,可是公筷公勺尚未全面落实,这是为什么呢?

小文:我想,应该是因为① ______。

小语:哦,原来是这样啊。我想在家里也使用公筷公勺,可是我奶奶不赞同,还说我们嫌弃她脏,我要怎么做才能说服她呢?

小文:这好办,你只要说② ______。

小语:你说得真棒,这样奶奶一定会同意的。我们小区一定还有很多像我奶奶一样对公筷公勺不够重视的人,要不我们以小区居委会的名义拟写一份倡议书?(150字左右)

小文:这真是个好主意!那我们就开始吧!

使用公筷公勺倡议书

亲爱的居民们:

③______

XX小区居委会

2020年6月29日

小语:太好啦,公筷公勺的倡导和实践,让舌尖上的“味”越来越健康!


四、写作(分值:60分)

写作。
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美丽,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出不同的美丽。有人说小草也美丽,落叶也美丽,残月也美丽;也有人说平凡也美丽,朴素也美丽,简单也美丽;还有人说挫折也美丽,失败也美丽,苦难也美丽……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题目: 也美丽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何必多情”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