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大埔县华侨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性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前面 鲜花 面包 同情
B: 跳舞 跑操 演练 夏季
C: 唱歌 上学 应该 美丽
D: 绿萍 水藻 法律 秋天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沾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
B: 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C: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畴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D: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契而不舍。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们完成了制作班级网页的工作。
B: 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C: 21世纪需要有科学文化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去建设祖国。
D: 在学习实践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4、下面划线字读音全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绰号/泥淖 裨益/自卑 参差/出差 弄巧成拙/咄咄逼人
B: 谛听/缔造 桑梓/莘莘 星宿/住宿 茅塞顿开/敷衔塞责
C: 烙印/络绎 殉职/嶙峋 倔强/强劲 泰然处之/友好相处
D: 肆虐/戏谑 训诫/机械 地壳/外壳 拈轻怕重/拈花惹草
5、下列诗句中与其他诗句不属于同一种修辞方法的是( )
A: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B: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C: 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施肩吾《夏雨后题青荷兰若》)
D: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正确的。
B: “昨天、桌椅、强壮、里头”这组词语的词性一致。
C: 《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清代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
D: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保护文化遗产时要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分类指导、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B: 4月23日,海军建军七十周年阅兵式在山东青岛隆重举行,参与此次阅兵式的国家海军代表团大约有60个左右。
C: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正契合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伦理价值。
D: 盐池湾生态保护区野生动植物数量大幅增加的原因是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持续得到改善的结果。
8、

下列各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否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是中考取得满意成绩的前提。(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去掉“能否”)
B: 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大约已有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相应“一带一路”建设。(语文重复,去掉“大约”或“左右的”。)
C: 通过阳光体育锻炼,使同学们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缺少主语,去掉“通过”或“使”。)
D: 张华同学以优美的文笔、大胆的创意荣获“光雾杯”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特等奖获得主。(用词不当,“荣获”改为“评为”)
9、下列对《我爱这土地》一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本诗采用象征手法表情达意,通过鸟儿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诗人对处于苦难之中的祖国深沉的爱及为祖国美好明天献身的强烈愿望。
B: 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黎明”象征人民的悲愤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C: 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是感情的升华。诗歌第二节的一问一答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腔。
D: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者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这种寓情于形象的写法,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10、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B: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春》和《背影》均是他的作品。
C: 普希金,俄国诗人、小说家,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著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
D: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会试、乡试、殿试三级,会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1 ) 诗中“戍”“夜阑”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 2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请写出相关诗句。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张耆,字元弼,开封人。年十一,给事真宗藩邸,及即位,授西头供奉官。尝与石知颙侍射苑中,连发中的,擢供备库副使、带御器械。

咸平中,契丹犯边,以功迁南作坊使、昭州刺史、天雄军兵马钤辖。边兵未解,徙镇州行营钤辖,又徙定州。契丹围望都,耆与诸将从间道往援,比至,城已陷矣。耆与敌战,身被数创,杀契丹枭将。迟明复战,而王继忠为契丹所执。耆还,因言天道方利先举者,请大举讨之,及上兴师出境之日。帝以问辅臣,以为不可。迁昭州团练使、并代州钤辖。明年,契丹兵复入,帝欲亲征,耆奏边事十余条,多论兵贵持重及所以取胜者。召还,入对,帝曰:“卿尝请北伐,契丹入塞,与卿所请兴师之日同,悔不用卿策。今领守澶州而未得人,如何?”耆请行。

帝以耆历河东,稔边事,召耆至宣和阁,问地里险易状。耆因言:“云、应、蔚、朔四郡,间遣人以文移至并、代间,非觇边虚实,即欲熟道路。宜密谕代州,使自云、应、蔚至者由大石谷入,自朔至者由土墱入,余间道皆塞之以示险。”从帝东封,迁绛州防御使、殿前都虞候。时建玉清宫,耆奏疏谓殚国财力,非所以承天意。 (节选自《宋史》)

【注释】①给事:供职,服务。 ②钤辖(qián xiá):宋代武官名。 ③稔:熟悉。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以功南作坊使 迁:________

②卿尝请伐 北:________

③明年,契丹兵入 复:________

④间人以文移至 遣:________

( 2 )下列选项中,与“以功迁南作坊使”的“以”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可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
B: 则凡可得生者何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
C: 去六月息者也 (《北冥有鱼》)
D: 何战 (《曹刿论战》)
(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耆与诸将从间道往援,比至,城已陷矣。

②时建玉清宫,耆奏疏谓殚国财力,非所以承天意。

( 4 )请找出与文中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
( 5 )这篇传记赞颂了张耆的哪些优秀品质,试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文学作品阅读

魔季

张晓风

①我沿着草坡往山上走,春草已经长得很浓了。唉,春天老是这样的,一开头,总惯于把自己藏在峭寒和细雨的后面。等真正一揭了纱,却又谦逊地为我们延来了长夏。

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茸茸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还有那些老树的苍绿,以及藤萝植物的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山。我慢慢走着,我走在绿之上,我走在绿之间,我走在绿之下。绿在我里,我在绿里

③那边,清澈的山涧流着,许多浅紫、嫩黄的花瓣上下漂浮,像什么呢?我似乎曾经想画过这样一张画——只是,我为什么如此想画呢?是不是因为我的心底也正流着这样一带涧水呢?

④我们已把窗外的世界遗忘得太久了,我们总喜欢过着四面混凝土的生活。我们久已不能像那些溪畔草地上执竿的牧羊人,以及他们仅避风雨的帐篷。我们同样也久已不能想象那些在垄亩间荷锄的庄稼人,以及他们只足容膝的茅屋。我们不知道脚心触到青草时的恬适,我们不晓得鼻腔遇到花香时的兴奋。真的,我们是怎么会痴騃得那么厉害的!

⑤忽然,走来一个小女孩。如果不是我看过她,在这样薄雾未散尽、阳光诡谲闪烁的时分,我真要把她当作一个小精灵呢!她慢慢地走着,好一个小山居者,连步履也都出奇地舒缓了。她有一种天生的属于山野的纯朴气质,使我不自已地想逗她说几句话。

⑥“你怎么不上学呢?凯凯。”

⑦“老师说,今天不上学。”她慢条斯理地说,“老师说,今天是春天,不用上学。”

⑧啊,春天!噢!我想她说的该是春假,但这又是多么美的语误啊!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去念一册册的山,一行行的水。去速记风的演讲,又数骤云的变化。春天春天,春天来的时候我们真该学一学鸟儿,站在最高的枝柯上,抖开翅膀来,晒晒我们潮湿已久的羽毛。

⑨那小小的红衣山居者好奇地望着我,稍微带着一些打趣的神情。

⑩我想跟她说些话,却又不知道该讲些什么。终于没有说——我想所有我能教她的,大概春天都已经教过她了。

⑪慢慢地,她俯下身去,探手入溪。花瓣便从她的指间闲散地流开去,她的颊边忽然漾开一种奇异的微笑,简单的、欢欣的、却又是不可捉摸的笑。我又忍不住叫了她一声——我实在仍然怀疑她是笔记小说里的青衣小童。我轻轻地摸着她头上的蝴蝶结。

⑫“凯凯。”

⑬“嗯?”

⑭“你在干什么?”

⑮“我?”她踌躇了一下,茫然地说,“我没干什么呀!”

⑯多色的花瓣仍然在多声的涧水中淌过,在她肥肥白白的小手旁边乱旋。忽然,她把手一握,小拳头里握着几片花瓣。她高兴地站起身来,将花瓣往小红裙里一兜,便哼着不成腔的调儿走开了。

⑰我的心像是被什么击了一下,她是谁呢?是小凯凯吗?还是春花的精灵呢?抑或,是多年前那个我自己的重现呢?

⑱在江南的那个环山的小城里,不也住过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吗?在春天的时候,她不是也爱坐在矮矮的断墙上,望着远远的蓝天而沉思吗?她不是也爱去采花吗?爬在树上,弄得满头满脸的都是乱扑扑的桃花瓣儿。等回到家,又总被母亲从衣领里抖出一大把柔柔嫩嫩的粉红。她不是也爱水吗?她不是一直梦想着要钓一尾金色的鱼吗?(可是从来不晓得要用钓钩和钓饵。)每次从学校回来,就到池边去张望那根细细的竹竿。俯下身去,什么也没有——除了那张又圆又憨的小脸。啊,那个孩子呢?那个躺在小溪边打滚,直揉得小裙子上全是草汁的孩子呢?她隐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⑲啊,春天多叫人迷惘啊!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谁负责管理这最初的一季呢?他想来应该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了,当他的魔术棒一挥,整个地球便美妙地缩小了,缩成了一束花球,缩成了一方小小的音乐匣子。他把光与色给了世界,把爱与笑给了人类。啊,春天,这样的魔术季!

(选自《张晓风自选集》,有删改)

( 1 )下列对散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散文实写了两幅画面:第一幅是绿色的山谷和清澈涧水里的花瓣;第二幅是我与小山居者凯凯相遇的画面。
B: 第(2)段首句中的“清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叶落草枯,山之萧瑟的景象,反衬出春山的丰盈。
C: 第(4)段,作者由眼前的春景联想到久居四面混凝土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D: 文章的结尾,作者把小女孩凯凯比作神奇的魔术师,她将地球变成花球,变成音乐匣子。此处点题,揭示主旨,升华主题。
( 2 )小语和小文被张晓风别出心裁的语言所叹服,展开了以下对话。

小语:我觉得文中的量词使用十分奇特,比如第(8)段“一册册的山,一行行的水”,它妙在________。

小文:我觉得第(2)段“绿在我里,我在绿里”这句话内涵丰富。我读到________。

( 3 )第(18)段为什么用第三人称“她”的视角来叙述?结合全文,探究本文叙述视角的巧妙之处。

知识卡片:叙述视角是由文本中的人称来体现的。散文一般都是用第一人称完成一个文本的叙述过程,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具体真切地呈现给读者。但是,也可以巧妙地变换叙述人称来获得新的叙述视角,丰富文本的内涵意蕴。

( 4 )读完本文,小语觉得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着重描写一个叫凯凯的小女孩,所以,她想把文章的标题改为《春花的精灵》。你同意她的观点吗?请结合文意来阐述理由。
(拓展阅读)

第一次收快递的母亲

邓迎雪

夏日午后,母亲正在稻田里拔草,口袋里的手机忽然响了。

“是王翠花吗?”电话那边是个陌生的声音。母亲愣了一下,才想到是叫自己。

“王翠花”是她的学名,这个名字最少有三十多年没被叫过了,最后一次被叫,大概还是在城里当临时工的时候。再往后,她因为孩子小没人照顾,从厂里辞工回乡,一直在乡下务农,这个名字也渐渐被人淡忘了。

母亲连忙答应,电话那边又说:“有你一个快递,快来拿吧,我在镇中学门口。”

“好哩。”母亲喜滋滋地回答。

前两天,儿子说给她寄了两盒点心,近期要留心电话。她当时嗔怪儿子乱花钱,其实内心着实高兴了好一阵子。看来现在是寄的东西到了——这还是她平生第一次收快递,心里不免有些小小的新奇和激动呢。

母亲在溪水边洗了洗泥手,然后加快脚步,往小镇中学赶去。

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稻田里,母亲灰灰的身影努力向前疾走。因为走得太快,她花白的头发在风里飞扬起来,额上细密的汗珠纷纷摔落在夏日熏热的风中。

好在稻田就在小镇边上,不到十分钟,母亲就到了镇中学门口。那是一个好大的纸盒,抱在怀里沉甸甸的。母亲把纸盒抱回家,小心翼翼地打开,原来是两盒包装精美的山药酥。她取出一块,轻轻咬一口,一种甜香的滋味在心里四溢开来。

母亲给儿子打电话:“孩啊,快递收到了。”儿子问:“味道怎么样?喜欢不喜欢?”母亲轻描淡写地说:“还行吧,和刚出锅的烤焦的烧饼差不多,以后别乱花钱买东西了,你在外边要照顾好自己。”

儿子对母亲的回答有点失望,那么好吃的点心怎么能和烧饼相提并论?他还以为母亲会赞不绝口呢。

母亲是天下最好的演员。儿子不知道的是,母亲收到那盒点心,心里有多欢喜,一块山药酥拿在手里都不舍得立即吃完,还有那个精致的盒子,她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后来,点心被母亲摆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只要扫上两眼,她就觉着很幸福。

儿子给母亲的关爱,哪怕像芝麻一样小,但在母亲眼中,那“芝麻”分明就是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幸福着她渐渐老去的岁月。

(有删节)

( 1 )母亲第一次收到的快递是什么?对母亲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温馨提示:快递到来的意义可以从对母亲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中去分析、思考)
( 2 )文章第三段文字属于________(记叙顺序),作用是________。(温馨提示: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及补叙,可以联系上下文来判断)
( 3 )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她花白的头发在风里飞扬起来,额上细密的汗珠纷纷摔落在夏日熏热的风中。

( 4 )阅读文章末尾的画线句,写出你的阅读感悟。(温馨提示:重点从“芝麻的爱”与“闪亮的珍珠”的不对等上思考作答)
四、写作(分值:60分)
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文题(一)题目:触动

文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中国很多年轻人的现状:资质平平,家境一般,各方面条件都普普通通。若要脱颖而出,似乎只剩下“逆袭”这一条路可走。与底层和上层相比,中间人群永远是社会的大多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像底层那样豁得出去,也没有上层那样唾手可得,中间群体总是在患得患失。要怎样才能逆袭成功,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诗歌除外),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④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自由天空?”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