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大连艺术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儿的景色美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湖面波光粼粼,游船往来

②小金山悠闲地俯瞰着湖水

③二十四桥景区如仙境般在远处召唤

A: ③②①
B: ①③②
C: ②③①
D: ②①③
2、对下列文言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判断句)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倒装句)
C: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判断句)
D: 至于负者歌于途(倒装句)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 未若/柳絮/因风起
C: 陈太丘/与友期行
D: 君与家君/期日中
4、

选择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禁(gù) 责(jí) 文绉(zhōu)
B: 胡(zì) 黑(yǒu) 一绺(lǚ )
C: 解(pōu) 形(qí) 惑(yòu)
D: 留(zhì) 然(càn) 祖母(shù)
5、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气(fèn) 持(xié) 悍(piāo) 移默化(qiǎn)
B: 祷(qǐ) 裂(jūn) 骨(suí) 怏怏不乐(yàng)
C: 椎(jǐng) 席(yán) 追(sù) 装作样(mú)
D: 伎(liǎng) 罚(chěng) 热(zhì) 随声附(hè)
6、

中国文化里以人为尊,表现在语言里则以人为本位,而往往以动物来表达负面﹑谴责的意义,例如以“獐头鼠目”形容人长相猥琐,以“狼心狗肺”骂人凶恶狠毒。下列选项中,每一选项都包含四句与动物有关的成语,其中四句成语皆属于表达负面﹑谴责之意的选项是( )

A: 乌合之众/狐假虎威/鸡犬不宁/犬马之劳
B: 狐群狗党/狗仗人势/凤毛麟角/豺狼当道
C: 牛鬼蛇神/洪水猛兽/抱头鼠窜/童颜鹤发
D: 狼狈为奸/丧家之犬/蝇营狗苟/一丘之貉
7、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回应优秀传统文化应如何与现代生活相 ,让青少年更好地认可、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冯骥才表示,要循循善诱。

②“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严谨耐心、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我们不仅要大声呼唤“工匠精神”,更要精心 “工匠精神”。

③“一带一路”抓住互联互通这个关键,聚焦经济合作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 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的共同需要,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创造崭新的机遇。


A: 联合 培植 契合
B: 联合 培育 适合
C: 融合 培植 适合
D: 融合 培育 契合
8、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峡两岸分隔已届70年。台湾问题的产生和演变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休戚相关
B: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日军惨绝人寰地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规模屠杀。
C: 我们一起登上黄山主峰——莲花峰,在云海之上栉风沐雨,陶醉于奇松怪石之间。
D: 能在奥运射击场上角逐的无疑都是世界上的顶尖高手,在实力相差无几的情形下,敛声屏气的角逐就只不过是一场无形的心理战。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是否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
B: 名著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人物形象,经过时间考验而广为流传。
C: 在车辆事故率方面,公安机关已登记车辆的事故率明显下降,而未登记车辆事故率明显上升。
D: 当学生们跟着倒计时,看到电视画面中运载火箭在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都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
10、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它们那些略带蓝色莹光的轮廓闪耀着,悬在夜的黑暗中。
B: 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C: 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联结而成。
D: 各个站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激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每个人的脸上都锭放出胜利的笑容。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松江怀古①

许浑

故国今何在,扁舟竞不归,云移山漠漠,江阔树依依。

晚色千帆落,秋声一雁飞。此时兼送客,凭槛欲沾衣。

【注释】①松江即吴淞江,②许浑,唐润州(今镇江)人,此时旅居苏州。

( 1 )古人写诗特别重视炼字,请结合诗句鉴赏颔联的“漠漠”和“依依”。
( 2 )请从情与景结合的角度,鉴赏颈联。
( 3 )请你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凭槛欲沾衣”原因。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理解

醒心亭记

曾 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日“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日“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②,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ƒ《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④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⑤,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⑥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⑦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注释】①涯:旁边。②嘉:秀丽。③韩子退之:即韩愈。④夷狄:边远地区。⑤宜:适当合宜。⑥寄:寄寓。⑦托:寄托。

( 1 )解释加下划线的词。

①既又丰乐之东,几百步 直:________

②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 滋:________

③吾民给足而无于下 憾:________

④一山之 , 一泉之旁 隅: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 3 )曾巩在文中认为“醒心亭”能够“醒心”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美国刀
父亲年轻时是个军人,跟随彭德怀参加朝鲜战争,美国人的子弹迎面飞来,打穿了父亲左边的耳廓,如果子弹往里偏两厘米他就没命了。也许是奶奶日日烧香奏了效,三年后,父亲平安回到家乡,还带回一件战利品——一把美国刀。
这把刀一尺长,寒光闪闪,锋利无比,刀柄上有"U.S.A"字样。父亲说,这把刀是他亲自从美国人手里夺过来的。  
  美国人的刀到了我家里,用来切菜、切肉、尤其是砍骨头。美国人的刀不但锋利,而且坚硬,砍骨头如砍麻秆,一刀下去没有不断的。左邻右舍遇到硬骨头,也常常借我们的刀砍,砍来砍去就砍出了名,人人知道杨家有一把美国人造的好刀。  
  离我家不远有个打刀高手,方圆几百里闻名,人称“刀王”。刀王不服气,特意挑选精铁纯钢,打造了一把硬刀,来和美国刀比拼,刀口对刀口,奋力猛砍,结果,他精心打造的硬刀被砍出半寸深的缺口,美国刀却完好无损。刀王生气地说:“美国刀真他妈的厉害,要是再和美国佬打仗,我也上前线,夺他娘一把好刀回来!” 
  邻居们的刀换了一把又一把,我们家的美国刀依然好像新的一样,寒光逼人。美国人为什么能造出这么好的刀呢?我们这样想着,忍不住对那遥远的国度生出几分向往。 
  岁月在刀起刀落中悄然流逝,父亲老了,我们长大了,姐姐长大后读大学,读研究生,又出国留学,她去的正是美国,那个生产好刀的地方。  
  几年后,姐姐打电话给父亲,说她准备做美国人,不回来了。
  父亲问:“为什么?”  
  姐姐说:“美国很好。”
  “美国好在哪里?” 
  “美国很多方面都比中国好。他们四十多年前就能造出那么好的刀……” 
  父亲沉下脸,严肃地说:A“你听着,在朝鲜,没有好刀的中国人,把有好刀的美国人打败了。”
  父亲挂断了电话,不再听姐姐的任何解释,也很伤心。伤心的父亲把美国刀藏了起来,严禁我们再用它来切菜、切肉、砍骨头,连看一眼也不允许.。
  想不到,两个月后,姐姐从美国回来了,而且决定永远不再走。  
  父亲不解地问:“你不是说美国很好吗?为什么要回来?” 
  姐姐抚摸着父亲的白发说:“我从您身上,B看到了比好刀更宝贵的东西,中国总有一天会比美国好的。”
  有两行眼泪,从父亲的老脸上缓缓地流了下来。   

( 1 )读文中A处画线语句,回答:中国人凭什么打败了美国人?

( 2 )“伤心的父亲把美国刀藏了起来,严禁我们再用它来切菜、切肉、砍骨头,连看一眼也不允许。”父亲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 3 )姐姐为什么会从美国回来?文中B处画线的语句中“更宝贵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 4 )读完本文后,你一定会被深深感染。
①作为当代中学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该如何看待美国的好刀。

②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的眼镜

莫言

1984年解放军艺术学院创办文学系,徐怀中老师是首任主任,我是首届学员。他确定的教学方针以及他为这届学员所做的一切,却让我们一直牢记在心。今年三月初,在文学系的讲座上,我忆起北京大学吴小如先生给我们讲课的事,虽寥寥数语,但引发了怀中老师的很大感慨,于是,我就写下这篇文章,回忆往事,以防遗忘。

吴先生为我们讲课,应该是在1984年的冬季,前后讲了十几次。他穿着一件黑色呢大衣,戴一顶黑帽子,围一条很长的酱紫色的围巾。进教室后他脱下大衣解下围巾摘下帽子,露出头上凌乱的稀疏白发,目光扫过来,有点鹰隼的感觉。他目光炯炯,有两个明显的眼袋,声音洪亮,略有戏腔,一看就知道是讲台上的老将。因为找不到当年的听课笔记,不能准确罗列他讲过的内容。只记得他第一节讲杜甫的《兵车行》。杜诗一千多首,他先讲《兵车行》,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因为我们是军队作家班。这首诗他自然是烂熟于胸,讲稿在桌,根本不动,竖行板书,行云流水——后来才知道他的书法也可称“家”的——他的课应该是非常精彩的,他为我们讲课显然也是十分用心的,但由于我们当时都发了疯似地摽劲儿写作,来听他讲课的人便日渐减少。最惨的一次,偌大的阶梯教室里,只有五个人。

这也太不像话了,好脾气的怀中主任也有些不高兴了。他召集开会,对我们提出了温和的批评并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一次吴先生的课,三十五名学员来了二十多位,怀中主任带着系里的参谋干事也坐在了台下。吴先生一进教室,炯炯的目光似乎有点湿,他说:“同学们,我并不是因为吃不上饭才来给你们讲课的!”这话说得很重,许多年后,徐怀中主任说:“听了吴先生的话,我真是感到无地自容!”吴先生的言外之意很多,其中自然有他原本并不想来给我们讲课是徐怀中主任三顾茅庐才把他请来的意思。那一课大家都听得认真,老先生讲得自然也是情绪饱满,神采飞扬。记得在下课前他还特意说:我读过你们的小说,发现你们都把“寒”毛写成了“汗”毛,当然这不能说你们错,但这样写不规范,接下来他引经据典地讲了古典文学中此字都写作“寒”,最后他说,我讲了这么多课,估计你们很快就忘了,但这个“寒”字请你们记住。

现在回想起来,吴先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寒”字,是不是有什么弦外之音呢?是让我们知道他寒心了吗?还是让我们知道自己知识的浅薄?

其实,我从吴先生的课堂里,还是受益多多的。他给我们讲庄子的《秋水》和《马蹄》,我心中颇多合鸣,听着他绘声绘色的讲演,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故乡一望无际的荒原上野马奔驰的情景,还有河堤决口、秋水泛滥的情景。后来,我索性以《马蹄》为题写了一篇散文,以《秋水》为名写了一篇小说。《马蹄》发表在1985年的《解放军文艺》 上,《秋水》发表在1985年的《莽原》上,这都是听了吴先生的课之后几个月的事儿。

这两篇作品对我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马蹄》表达了我的散文观,发表后颇受好评,还获得了当年的“解放军文艺”奖。《秋水》中,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地理名称,从此,这个“高密东北乡”就成了我的专属文学领地。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为我是在《白狗秋千架》这篇小说中第一次写下了“高密东北乡”这几个字,在国内外都这样讲,后来,我大哥与高密的几位研究者纠正了我。《秋水》写了在一座被洪水围困的小土山上发生的故事,“我爷爷”“我奶奶”这两个“高密东北乡”的重要人物出现了,土匪出现了,侠女也出现了,梦幻出现了,仇杀也出现了。应该说,《秋水》 是“高密东北乡”的创世纪篇章,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吴先生讲庄子《秋水》篇那一课,就是只来了五个人那一课。那天好像还下着雪——我愿意在我的回忆中有吴先生摘下帽子抽打身上的雪花的情景。我们的阶梯教室的门正对着长长的走廊,门是两扇关不严但声响很大的弹簧门。吴先生进来后,那门就在弹簧的作用下“哐当”一声关上了。我们的阶梯教室有一百多个座位,五个听课人分散开,确实很不好看。我记得阶梯教室南侧有门有窗,外面是礼堂前的很大一片空场。因为我坐在第七排最南边的座位上,侧面便可见到窗外的风景,那天下雪的印象多半由此而来。

虽然只有五个人听讲,但吴先生那一课却讲得格外地昂扬,好像他是赌着气讲。我当时也许想到了据说黑格尔讲第一课时,台下只有一个学生,他依然讲得慷慨激昂的事,而我们有五个人,吴先生应该满足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先生朗声诵读,抑扬顿挫,双目烁烁,扫射着台下我们五个可怜虫,使我们感到自己就是目光短浅不可以语于海的井蛙、不可以语于冰的夏虫,而他就是虽万川归之而不盈、尾闾泄之而不虚,却自以为很渺小的北海。

讲完了课,先生给我们深深鞠了一躬,收拾好讲稿,穿戴好衣帽,走了。随着弹簧门“哐当”一声巨响,我感到这老先生既可敬又可怜,而我自己,则是又可悲又可耻。

因为当时我们手头都没有庄子的书,系里的干事便让我将《秋水》、《马蹄》这两篇文章及注解刻蜡纸油印,发给每人一份。刻蜡纸时我故意地将《马蹄》篇中“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中“月题”的注释刻成“马的眼镜”,其意大概是想借此引逗同学发笑吧,或者也是借此发泄让我刻版油印的不满。我没想到吴先生还会去看这油印的材料,但他看了。他在下一课讲完时说:“月题”,是马辔头上状如月牙、遮挡在马额头上的佩饰,不是马的眼镜。然后他又说——我感到他的目光盯着我说——“给马戴上眼镜,真是天才!”——我感到脸上发烧,也有点无地自容了。

毕业十几年后,有一次在北大西门外遇到了吴先生,他似乎老了许多,但目光依然锐利。我说:吴先生,我是军艺文学系毕业的莫言,我听过您的课。

他说:噢。

我说:我听您讲庄子的《秋水》、《马蹄》,很受启发,写了一篇小说,题目叫《秋水》,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马蹄》。

他说:噢。

我说:我曾在刻蜡纸时,故意把“月题”解释成“马的眼镜”,这事您还记得吗?

此时,正有一少妇牵着一只小狗从旁边经过,那小狗身上穿着一件鲜艳的毛线衣。吴先生突然响亮地说:“狗穿毛衣寻常事,马戴眼镜又何妨?”

( 1 )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寥数语


( 2 )请简要回答本文写作的缘由。

( 3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

吴先生一进教室,炯炯的目光似乎有点湿,他说:“同学们,我并不是因为吃不上饭才来给你们讲课的!”

( 4 )吴先生讲授的《秋水》和《马蹄》给作者带来哪些影响?

( 5 )当吴先生讲课结束,为什么作者“感到这老先生既可敬又可怜,而我自己,则是又可悲又可耻”?

( 6 )简要分析吴先生的形象。(答出两点即可)

( 7 )对于作者将“月题”的注释刻成“马的眼镜”一事,吴先生的前后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四、写作(分值:60分)
创新作文

古语说“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说的就是动物对爱的回报。回报是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别人帮助了我们,有恩于我们,我们要回报;父母生育了我们,我们要回报;自然界养育了我们,我们要回报……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回报祖国……

请以“回报”为话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那滴泪。憋得一塌糊涂”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