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潍坊市坊子区实验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赋闲 典质 纵横诀荡 触目伤怀
B: 狼籍 颓唐 妙手偶得 张目结舌
C: 游逛 秀颀 旁逸斜出 长途拔涉
D: 傲然 斟酌 潜滋暗长 无动于衷
2、阅读下面的这首元曲,完成下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对这首曲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曲的主题是吊古抒怀,表达了悲愤伤感之情,揭示出人民的悲惨命运所在。
B: 写法上把写景、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特别是曲末评议历代兴亡和百姓的关系,引人深思。
C: 曲中所反映的是明代现实生活的写照,饱含着人民的血泪。
D: 这首怀古曲是从人民的命运着眼去评判历史,其思想境界远远高出一般的怀古之作。
3、

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

A: 在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使他更加坚定了追求美好人生的理想信心。
B: 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C: 老师那和蔼可亲的笑脸和谆谆教诲总是浮现在我眼前。
D: 他迈着强有力的步伐正向我们走来。
4、

下列各组中划线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bèng溅 强guā不舍 pián进 shù日
B: 宽yǒu 奇jué 恹yān qián滋暗长
C: 坦荡如jiè蒂dì jí妒dù bǐng弃
D: miăn怀 xiè渎dú dǔ信 并
5、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 , 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B: 骆驼寻到的不是为自己养尊处优的宝,是为大家谋福利的宝。
C: 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 , 黑白分明,像是一副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D: 苏州园林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绝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有用心
6、下列对《木兰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用的生活。
C: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7、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sài) 酒(sì) 黑(yǒu) 锐不可(dǎng)
B: 名(nì) 禁(kù) 形(qī) 无消息(yǎo)
C: 吹(xū) 农(diàn) 不(xùn) 深痛疾(è)
D: 责(jié) 留(zhì) 哮(páo) 一丝不(gǒu)
8、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重庆三面(bīn)水,清澈的江水孕育了重庆的清丽与柔媚。
B: 新苗破土,绿芽初绽。春,已在耳(bàn),年少的你,切勿懈怠。
C: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阅读文学作品,需要你屏息潜心,(líng)听语言的声音。
D: 这棵大树屹立在山头,勇敢的迎接暴风雨,毫不畏缩胆(qiè)。
9、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 《说文解字》解释“雪”的含义时指出:“雪,凝雨也”。也就是说,雪是由雨凝结而成的。
B: 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运动的基础是什么?是什么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的战士的呢?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给了我们答案。
C: 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D: 自8月8日《与爱同行,惠游湖北》活动启动以来,恩施州针对团队包机(专列)、包车等形式组织外来游客的旅行社给予了不同奖励。
10、

为划线处选合适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西安是一块宝地。在这里,中国古代文化仿佛阳光空气一般,弥漫城中。唐代著名诗人的那些名篇名句,很多都与西安有关联。谁走过丈八沟、乐游原这样的地方不会立即联想到杜甫李商隐的名篇呢?谁看到灞桥、渭水等等的名字不会立刻神往圣堂呢?

A: 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
B: 这里是一个梦和诗的世界,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
C: 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
D: 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小题

(一)《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二)《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三)《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①《在狱咏蝉》作于高宗仪凤三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②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他因牛李党一直抬不起头,一生不得志。死于荥阳,年仅47岁。

清代施朴华评论这三首咏物诗分别是“清华人语”、“患难人语”、“牢骚人语”。参考示例,抓住划线句,选择另外两首中的一首,谈谈你对 “患难人语”或“牢骚人语”的理解。

示例:我认为虞世南的《蝉》是“清华人语”。蝉声远传,一般人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诗人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这首诗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文后题目。
辛毗引裾①
帝欲徙冀州士卒家十万户实河南②。时天旱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侍中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待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卒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厕③之谋议之官,安能不与臣议邪! 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 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 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故臣不敢不力争。”帝乃徙其半。 注:①辛毗:字佐治 三国时魏国侍中。②帝:魏文帝曹丕。③厕:安置。

( 1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 辛毗裾(拉,拽)
B: 而帝意甚(坚决)
C: 作以待之(脸色)
D: 帝遂衣不还(努力)
( 2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 良久不知有汉
B: 帝奋衣不还与外人间隔
C: 陛下不臣不肖此夸能
D: 卿谓我徙非邪莲出淤泥而不染
( 3 )用现代汉语翻泽下面的句子
①帝欲徙冀州士卒家十万户实河南。
②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

( 4 )文章表现了辛毗怎样的品质。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列散文,回答下面问题。

“心灵鸡汤”与“心灵鸭汤”

①鸡汤性温,营养丰富,以“补虚”而著称,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可助人病体早日痊愈,且味道鲜美可口,很受人们青睐。营养不良者,病后虚弱者,刚生育的产妇,都适宜进补鸡汤。

②正因为如此,人们把那些含有智慧、热量、催人进取的话语、段子、故事叫作“心灵鸡汤”。走进书店,这类书籍比比皆是,数不胜数。一开始,“心灵鸡汤”还挺受欢迎,毕竟是激励人们上进、引导人们走向成功的,多看看确实可以激发热情,鼓舞斗志。但看多了,也试过了,人们渐渐发现,“心灵鸡汤”里许多高明的道理,在实践中其实很难走得通,那些引为例证的成功楷模,也离自己很遥远。老喝这种“心灵鸡汤”会导致虚火上升,心头燥热,使人处于困窘状态。这个时候,就需要败火、降温了。

③说到败火、降温,鸭汤有此奇效。鸭汤性凉,有滋五脏之阳、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的功效。尤其是盛夏酷暑,鸭汤能补虚损、消暑滋阳,为夏日滋补佳品。民间亦有“大暑老鸭胜补药”的说法。

④因而,我们不妨把那些教人冷静、劝人沉稳、阻人躁动的文字称为“心灵鸭汤”。这种文字朴实无华,没那么大的煽动性,但重理性、远情绪,注重理性分析,不搞狂热忽悠,目的是引人走向平和、务实、恬静、豁达、不在名利一棵树上吊死,不在成功一条道上走到黑。老庄哲学,陶渊明的田园诗,温庭筠的花间词,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汪曾祺的《受戒》,季羡林的《清塘荷韵》等都可算是“心灵鸭汤”,读这些东西,不会助你显达,但会给你一个轻松心情,使你被名利烧灼的心冷静下来。

⑤“心灵鸡汤”的核心是励志。(A)但励志是把双刃剑,人不能不励志,也不能升虚火。(B)志向太高脱离现实,就会处处碰壁,自寻烦恼;志向太大能力有限,就会志大才疏,捉襟见肘。譬如,“心灵鸡汤”里举的最多的那些成功范例,不是盖茨就是乔丹,不是爱迪生就是贝多芬,可这些人都是不世出的特例,是可遇而不可求,可羡而不可学的。倘著没有乔丹那身板,你就是每天练24小时,也难成“天皇巨星”;而少了贝多芬的天赋,即便终日泡在琴房里,也创作不出《英雄交响乐》那样的传世精品。

⑥而“心灵鸭汤”的特质是降温。酷暑难熬时,来一碗鸭汤可清热消暑,祛暑消疲;心烦气躁时,读几篇优雅清新的文章,看几个禅意沛然的小故事,亦可静心养气,凝神舒缓。当一个人被升官发财的欲火烧得浑身燥热时,读读严子陵钓鱼的故事;被名缰利锁缠得透不过气时,吟诵几段李叔同的佛诗、佛联;被追求成功的压力弄得如牛负重时,聆听一曲《渔舟唱晚》,或许就会使自己冷静下来,从容不迫。

⑦公允论之,“心灵鸡汤”之升温鼓劲,“心灵鸭汤”之降温放松,都不可或缺,各有其存在意义。心灰意冷时,需要来点“鸡汤”,读读《满江红》什么的,给自己打气、加油;心热气躁时,不妨喝点“鸭汤”,翻翻《菜根谭》一类,慰藉躁动的心绪,远离功利的诱惑。这就是林语堂说的那个话“中国人得意时信孔孟,失意时信老庄,左右逢源,有张有弛,决不会为难自己。”

⑧苏东坡就是典型,就看他的代表作《赤壁怀古》,前半阕“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何其壮怀激烈,催人奋进,犹如上好的“心灵鸡汤”;后半阕“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又自我降温,进入务实之境,好比优质的“心灵鸭汤”。不夸张地说,命运多舛的苏东坡能一生潇洒,金刚不倒,就全仗这两碗汤伺候着。

( 1 )阅读全文,分析作者在文中想要表达什么观点?

( 2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心灵鸡汤”和“心灵鸭汤”最大的功效。

( 3 )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 4 )第②段最后一句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这个时候”指什么?

( 5 )文中第⑧段引用苏东坡《赤壁怀古》的话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①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②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③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④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⑤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⑥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⑦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地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⑨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⑩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⑪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⑫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⑬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

⑭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⑮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 1 )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概括的语言补充下面表格。

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 2 )在第⑦节中“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这句话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
( 3 )第⑥节“我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不可删去,理由是________。
( 4 )文章第8,15节两处写到“我”掉泪,这是复杂的泪水,请试着分析“我”两次流泪时丰富的内心情感。
四、写作(分值:60分)
每个人的心底,都会有一盏明灯。这盏明灯,或许是知识;这盏明灯,或许是亲情;这盏明灯,或许是美德……你心中的这盏明灯是什么呢?

请结合自我经历与感悟,以《心底有一盏 的明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先补充题目,再写作文;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不得抄袭。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酒┏醉■休”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