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对课文鉴赏及相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徽因, 现代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代表作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九十九度中》。 B: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诗人林徽因的经典诗作,作品将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将建筑美与中国传统诗歌中的音乐美、绘画美结合起来,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 C: 这首诗的节奏、韵律与词语的选取都非常夸张,运用大红大紫的颜色渲染气氛。 D: 这首诗追求的美是一种整体的感觉,不是思想高于画面、意象和声音,而是以诉说为主,让读者在吟诵的过程中参与创作。 |
2、 | 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 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B: 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 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 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
3、 |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伊索寓言》大部分是以动物为喻,少部分是人或神的故事,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形式短小精悍,通常在结尾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 B: “勉从虎穴暂柄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诸葛亮煮酒论英雄的一段故事。 C: 《繁星》《春水》之所以为人称道,除了它纯真的感情外,还在于它格调自然柔和、词清旬美、联想开阔和想象丰富。 D: 《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是个性格古怪,知识渊博,沉着机智的人,从“智斗鲨鱼救采珠人”中,又可以看出他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 |
4、 |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雨中登泰山(节选) 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濛濛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 出,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直 下去, 着磷磷的乱石, 起一片雪白水球,在洄漩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度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回到了故居。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节选自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仔细阅读选文,根据语境依次填入空格中的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 B: 跃 铺 碰 激 C: 涌 滑 拍 腾 D: 跳 挂 打 荡 |
5、 | 下列四个选项中,划线字读音的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翘首(qiáo) 屏息(bǐng) 悄然(qiǎo) 殚精竭虑(dàn) B: 镌刻(juān) 炽热(chì) 诘责(jié) 芝麻糊(hù) C: 绯红(fēi) 辍学(chuò) 鬈发(juǎn) 深恶痛疾(wù) D: 酒肆(sì) 锃亮(zēng) 禁锢(gù) 春意盎然(àng) |
6、 |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B: “应付您多少钱,先生?”他回答:“2法郎50生丁。”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C: 据悉,央视春晚男主持已定,毕福剑首次主持春晚。老毕主持春晚,肯定看点多多,到底会带来哪些新变化?会有哪些独特的精彩?全国观众拭目以待。 D: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中国宽带用户调查》报告中称,中国网民使用的实际宽带下载速率低于运营商提供的名义宽带速率,是“假宽带”。 |
7、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学识丰富常常使人在判断某些新事物时变得优柔寡断。 B: 人们一旦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把一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 C: 在语文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划线的毛病,作文成绩提高得很快。 D: 读经典著作应该扎扎实实,不能浮光掠影 , 否则,所得自然不多,对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没有多少帮助。 |
8、 | 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 吾日三省吾身(三次)交而不信乎(诚实)B: 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勿施于人(施加)学而不思则罔(迷惑) C: 诲女知之乎(同“汝”,你) 方出神(正)其恕乎(大概、也许) D: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谢) 是知也(通“智”,聪明) |
9、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应,人们牵挂她的病情并为她的精神所深深感动。B: 虽然刘翔已经能够下地走路,但医生告诫他不要心急,走路的频率不能太快,而且每天走路的时间也不能过长。 C: 我们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卫好生存的家园。 D: 能否根治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
10、 |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尧舜(yáo shùn) 梗塞(gěng sāi) 管夷吾(wú) 杵(chǔ)B: 傅说(fù yuè) 俸禄(fèng lù) 孙叔敖(áo) 虞(yú) C: 胶鬲(jiāo gé) 姬昌(jī chāng) 百里奚(xī) 畎(quǎn) D: 枯槁(kū gǎo) 押解(yā jiè) 衡于虑(lǜ) 蹴(cù) |
阅读姚范的《山行》一诗。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蘼芜(míwú):香草名。 ( 1 )下列诗句与本诗抒发情感相似的一项是( )A: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B: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C: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D: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2 )赏析第二句“春风窈窕绿蘼芜”的表达效果。 ( 3 )细读全诗,说说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出师表》 A: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宜开张圣听 B: 皆以美于徐公 以光先帝遗德 C: 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 由此观之 恢弘志士之气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②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3 )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邹忌和诸葛亮劝谏的方式有何不同,他们想要达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
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后面小题。
心中的芦苇
①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永恒的沉默。
②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A( 摇撼 摇动 摇曳 ),蓬蓬勃勃 。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作凝重的黑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露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③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成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洄流中,弄稿的少年水手采兰拮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④ 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⑤易水之滨,悲凉的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飙。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奸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⑥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花,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 B(消失 弥散 弥漫)。 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芦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暖暖的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入江中,看它悠久悠悠的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子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苇、花织成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⑦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⑧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
翻浆
那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一百来里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①。
突然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大喊。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我要搭车。”“不搭!哪有地方!”司机愤愤地说。“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搭!想冻死啊!”说着,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司机说:“我觉得他好像要干什么。”我借着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外窥探。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如一团肮脏的雾,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忽然,我看到青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很冷静地说:“别担心。”只见他狠踩一脚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司机笑着说:“车速这么快,他偷了东西也不敢跳车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
我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我痛苦得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
再看看青年,扑倒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仍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看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狠踩刹车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贼娃子可能要被卸成零件,我心里安宁了许多。“看他还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只见那个青年不时地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口袋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的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师傅,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反倒不慌不忙地说:“不会出什么事了,到了。”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不通车的村子最近的公路,他至少还要走10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地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学学,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他抹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不放心地摸索着我的提包,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车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我的提包原是用一根旧绷带捆在车上的。经过长途跋涉,绷带磨断了,搭车人发现了这个隐患,他解下了扎米口袋的绳子,想把我的提包重新固定。在寒冷与颠簸之中,他操作了一路……
【注】①翻浆:春暖解冻时,地面或道路表面发生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
( 1 )“文章以‘翻浆’为题,开篇扣题,但在文章中间部分提到‘翻浆消失得无影无踪’,可见后文都与‘翻浆’无关,这是作者的一个小小的失误。”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写出自己的理由。再看看青年,扑倒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仍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 3 )小说塑造了“青年”怎样的形象?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并结合文意加以分析。(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要求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
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耕耘中学”)同学写一篇题为“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二)根据要求作文。
我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面对着200多名中外听众,在瑞典学院发表演讲,题目是《讲故事的人》。演讲结束后,嘉宾都被莫言的故事感动,听众集体起立鼓掌长达一分钟。
相信聪明的你,也是讲故事的高手。请以某一件事为素材,展开合理的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故事。不少于600字。
要求:①完整叙事,曲折生动;②故事中的人物要有血有肉,形象丰满,有趣味。③不得抄袭和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