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莆田秋芦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

在当今,汉语新词汇大量产生,

①但绝大多数新词语喧嚣数日或数月

②平均每天诞生二十个以上

③犹如春风野草

④便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之中

A: ①③②④
B: ③①④②
C: ②③①④
D: ③②④①
2、选词填空。
( 1 )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________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 )
A: 自豪
B: 骄傲
C: 勇敢
( 2 )他们大家只是怀着________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
A: 敬畏
B: 敬佩
C: 尊敬
( 3 )刺骨的寒风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________。( )

A: 身体
B: 肉体
C: 躯体
( 4 )在他们身后________来凛冽的寒风。( )
A: 吹
B: 刮
C: 袭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百合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 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②雪罗汉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 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

③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 ,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A: 秀挺 消融 飞翔
B: 秀美 消释 飞翔
C: 秀挺 消释 飞窜
D: 秀美 消融 飞窜
4、

下列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初学写作,使用标点符号容易犯“一逗到底的毛病”,一段甚至通篇作文一个逗号用到底。
B: 钱学森的孩子们都知道,离美国远远的地方——中国,有他们的祖父和外祖母在想念着他们。
C: 她看上去只有三、四十岁,与她的实际年龄相去甚远,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D: 高科技的发展将会导致艺术的沉沦?还是会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
5、选出下列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B: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C: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卖弄:摆弄。
D: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热忱:热情。
6、“名不正则言不顺”是哪家的思想?( )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佛家
7、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范进中举》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故事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迫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世态的炎凉。
B: 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C: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文笔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作品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故乡》都是其中的作品。
D: 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兴盛于宋代。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而李清照可以说是婉约派的代表。
8、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爱无疆,爱得忘我无私,爱得天经地义.父爱犹如那幽幽芳香,沁人心脾
B: 在学习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可寻的,要有一股韧劲,如果遇到一点困难就畏缩不前,半途而废 , 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C: 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110米栏比赛中,刘翔在家乡父老面前首当其冲冲过终点。
D: 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富春山居图①被誉为《画中之兰亭》②是元朝大画家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所绘,后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后两段现分别收藏于浙江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馆。近八十岁的老人黄公望为了画好这幅画,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随时写生。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他晚年那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使他落笔从容。昨日,八旬老人黄公望未因等待和犹豫而禁锢自己的灵魂③今天,年轻的我们,更需要摧枯拉朽的行动力④坚持不懈的毅力和超越自我的勇气。

( 1 )文段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变幻
B: 炉火纯青
C: 禁锢
D: 摧枯拉朽
( 2 )文段中画线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0、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琼剧表演及竹竿舞等活动引入课堂,让更多学生受到了海南传统文化的熏陶。
B: 中国体育健儿正在积极备战2016年奥运会,他们将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争创佳绩。
C: 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D: “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受到中小学生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2题。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1 )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2 )说出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及体现这些思想情感的关键词语。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远适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者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如是者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养,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未三月而偃卧坟间。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勒石其上,曰:“义猴之墓”。

( 1 )下面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惟一女远适他乡(出嫁)
B: 老者暴卒(死)
C: 猴揖谢之(拒绝)
D: 石其上(捆绑)
( 2 )用“/” 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限断三处)

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

( 3 )翻译下面句子

①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养,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

②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

( 4 )从本文猴子的身上,你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意说明。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

唐晓敏

①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至72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②58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降,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式、戴震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

③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④多感官参加背诵。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就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中斯基指出:“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愈加容易。”

⑤发挥听觉记忆的作用。背诵诗文,需要“从娃娃抓起”。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

⑥重视最初的记忆。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滚瓜烂熟,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空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究,如乌中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牢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

⑦从这个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

(有删改)

( 1 )本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2 )请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 3 )下面的语段放在选文的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有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黑洞”照片让我们看见了什么

余建斌

①(甲)在遥远的宇宙深处,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存在着一个质量为太阳65亿倍的天体,它具有的超强引力使得光也无法逃脱其“手心”。在距离这个天体5500万光年的一颗行星上,人类用巨大的望远镜接收到长途跋涉而来的天文信号,从而勾勒出这个被称为黑洞的天体模样。

②“我们捕获到了黑洞的首张照片”,北京时间4月10日21时,“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在全球多地同时召开发布会,天文学家们欣喜地公布了人类首张黑洞照片——这个被直接“看”到的黑洞,位于室女座星系团超巨椭圆星系M87的中心,它的确像一片阴影,被一个明亮程度不一的光环所环绕。在科学家眼中,模糊而简单的暗影十分迷人,它是最接近黑洞本身的图像,透露着黑洞的许多本质。

③“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批‘看见’黑洞的人类,真幸运!”继人类在2015年通过引力波探测“听到”了两个黑洞的“合体”之后,首张照片成为黑洞存在的直接“视觉”证据。就像一位研究黑洞20多年的科学家所评论的,这张看起来有点模糊的照片意义非凡,它再次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对黑洞的预言是对的,并将进一步帮助科学家解答星系演化等一系列宇宙本质问题。(乙)

④首张黑洞照片,是对人类好奇心和探索欲的褒奖和回馈。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不断催生着人类的探索事业。从100多年前黑洞预测的提出到50年前“黑洞”一词的流传,从100年前两支科学探险队前往非洲海岸和巴西,通过1919年的日食观测光是否会因太阳引力而弯曲,到如今“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派遣团队前往世界上最高和最偏僻的射电观测台站,去再一次检验对引力的理解,对黑洞的寻找是一场跨越百年的好奇心之旅。将照片“洗”出来,让所有人都看见黑洞,不仅能让人们欣赏到自然之美,打开对宇宙的新视角,同时也将进一步拨动探索的心弦、激起好奇心的涟漪,形成穿越时空的力量。

⑤来自遥远宇宙的信号像雷声中的蝉鸣,仅有好奇心还不足以分辨,还需要科学的智慧和执着的努力。这次观测是个难以想象的大科学计划:全球超过200名科学家参加,包括中国参与的全球13个合作机构支持,智慧地利用分布于火山、沙漠、南极点等全球8个高海拔地区的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口径如地球直径大小的虚拟望远镜,每年只有大约10天的短暂观测时间,需要无比精准的同步观测和超级计算机对海量观测数据的分析,以及长达两年的“冲洗”……人类历史上的首张黑洞照片,无疑是人们用智慧和汗水在探索蓝图上画下的完美图案。

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就像有人形容:当黑洞照片上的光被射出时,人类的先祖还与猿猴一样在树上游荡,还不知道群星是何等的美丽,当这些光线抵达这个蓝色星球时,它们依然还是它们,而我们已经张开了探索的眼睛。看似渺小的人类,用探索之心总可以发现新的世界、做出伟大的壮举。(丙)只要像打造地球望远镜一样汇聚人类共同的力量,那些关于宇宙奥秘的新窗口将一扇接一扇地被打开。

(《人民日报》2019年04月15日05版,有删改)

( 1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中,科学家认为暗影“迷人”是因为作为最接近黑洞本身的图像,模糊看不清更给人以无限遐想。
B: 第③段中认为“幸运”的原因是人类第一次看到了通过望远镜和引力波探测合成的黑洞照片。
C: 第④段举了预测黑洞、观察日食、“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等多个事例,是为了体现科学理论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D: 第⑥段首句引自苏轼的《前赤壁赋》,意思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间,渺小得如海中的一颗谷粒,用于此更凸显了人类的渺小。
( 2 )阅读文中画线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它具有的超强引力使得光也无法逃脱其“手心”。(“手心”一词在文中指什么?)

②这次观测是个难以想象的大科学计划:……(列举了许多具体数据,有何作用?)

( 3 )下面这句话应该放在(甲)(乙)(丙)中的哪一处?请简述理由。

“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将继续伴随未来更多的科学探索。

( 4 )除了黑洞的天体模样,“黑洞”照片还让人们看到了什么?请根据文意,分点概括,至少两点。
四、写作(分值:60分)
“花红虽好,需得绿叶扶持。”这可以看出是对侧面描写(衬托)的生动解释。清代刘熙载指出:“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这是教我们通过侧面描写来达到表达效果。请展开联想,在下面对人物描写的描写中,加进对外面的大雨和车上的肥胖乘客的侧面描写,来表现人力车夫劳作的艰辛和和内心的酸楚。可选“以景衬人、以物衬人、以人衬人、以物衬物”中的两种。

三轮车夫皱着眉头,咬紧下唇,弓着背脊,在风雨中艰难地跋涉。那破旧不堪的衣衫,那青筋突起的手臂,那因过度用力而扭曲的脖颈,全都浸湿在雨帘中,与汗水混成一片。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_夨落啲鈊﹖”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