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学生语文能力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是否进行了大量的课外阅读。B: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们完成了制作怀旧网页的工作。 C: 只要课前做好预习,对课程的内容、难点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地听课。 D: 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
2、 | 下列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义”是《水浒传》中英雄好汉们的共同特点,如晁盖劫取生辰纲是“义”,宋江放走晁盖是“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义”。 B: 鲁达打死镇关西后东奔西逃,智真长老收留了他,赐他法名“智深”,为了更好地保护他,智真长老又将他介绍到东京大相国寺。 C: 《西游记》中的二师兄猪八戒,是一个既好吃懒做又知错能改,既笨拙憨厚又忠义善良,既胆小怕事又顾全大局的文学形象。 D: 鲁迅对《朝花夕拾》中的小人物分外宽厚,笔锋不像小说那样犀利,如写“长妈妈”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她淳朴率真的肯定,语言风趣幽默。 |
3、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庆祝教师节”联欢会上,我们班上演出了文娱节目和舞蹈。B: 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C: 只有增加投入,才能使粮食生产稳步增长。 D: 赵老师亲切地走过来对我说:“你要注意保护视力啊!” |
4、 | 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恣睢:形容非常辛苦。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通。 B: 撩逗:引逗,招惹。 境地:生活上或工作上遇到的情况。 C: 为期不远:从时间期限上看很近。 褴褛:衣服破烂。 D: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
5、 | 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②①③④ C: ③②①④ D: ④①③② |
6、 |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及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先后获得的名号依次为:美猴王一孙行者一弼马温一齐天大圣一孙悟空一斗战胜佛。其中“齐天大圣”是自封的。B: 《格列佛游记》中,“我”在“语言学校”参观时,了解到三位教授曾计划取消本国语言中的所有词汇,但遭到了很多硕学聪明人的反对。 C: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在描写修筑轻便铁路的过程中,写到了土匪袭击工地、建设者开展劳动竞赛等内容。 D: “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这段文字出自鲁迅散文《五猖会》,引文中的“赤须”是梁山好汉杨志。 |
7、 | 下列句子中属于省略句的一项是( ) A: 其不善者而改之 B: 吾日三省吾身 C: 学而不思则罔 D: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8、 |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让我们感动:⑤如果人人都如此,那我们的社会必将汇集磅礴的能量,推动社会更加文明前行。①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④他们的事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⑥我们在被他们一次次感动的同时,也可以从我做起,向他们学习,为社会传送融化心灵的温暖,成为感动他人的人。③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②“道德模范”、“赤峰好人”,他们就工作生活在我们身边。⑥我们在被他们一次次感动的同时,也可以从我做起,向他们学习,为社会传送融化心灵的温暖,成为感动他人的人。 B: ①③②④⑥⑤ C: ①③②④⑤⑥ D: ①③②⑥④⑤ |
9、 | 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不应该对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滥加粗暴的不讲理的非议。(这个句子的谓语是“滥加”)B: 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这句话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那树虽老但枝繁叶茂的状态) C: “狂澜”“沉湎”“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这四个词感情色彩相同) D: 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不让戾气弥漫整个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这个句子是个病句,否定不当) |
10、 |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由于我国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和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使信息网络得到了快速普及。B: 当前,青少年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忽视汉语的规范化使用,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C: 日前,中央财政已安排50亿元资金对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因大气污染导致的雾霾天气进行专项治理。 D: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众多的优秀人物活跃在襄阳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经久不衰的历史故事。 |
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 1 )诗中写了哪两种画眉鸟?写它们时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 )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①殆所谓不祥也 ②晏子对曰 ③是不与焉 ④曷为不祥也 ( 2 )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相同的一项是( )A: 召晏子而问之曰B: 夫有贤而不知 C: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D: 至之市,而忘操之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 4 )晏子借________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奶奶的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得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松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端午的香先是棕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迷恋。
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去,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里。我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一只来做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得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过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 1 )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两角钱
有时只是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别人,但我们对好多举手之劳的事情却总是熟视无睹,而不愿意伸出手来。
那天下午,我去邮局寄信,人很多,大多是在附近工地干活的民工,才想到是他们发工资的日子,在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寄钱。我寄了一摞子信件,最后算邮费,掏光了衣袋里所有的零钱,还差两角钱。我只好掏出一张一百元的票子,请柜台里的女服务员找。她没有伸手接,望了望我,面色不大好看。为了两角钱要找一百元的零头,这确实够麻烦的,难怪她不大乐意。
我下意识弯腰又翻裤兜的时候,和一个男孩子的目光相撞。他穿着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就站在我旁边的柜台的角上,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小得像个豆芽菜。我发现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抿着嘴,冲我似笑非笑的样子,有些怪怪的。而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好像那里藏着刺猬一样什么扎手的东西。这更让我感到奇怪了。没有,裤袋也翻遍了,确实找不出两角钱。我只好把那张一百元的票子又递了上去,服务员还是没有接,说了句:你再找找,这才两角钱还没有呀。可我确实没有啊,我有些气,和她差点没吵起来。这时候,我的衣角被轻轻拉了一下,回头一看,是那个男孩子。我看见他的手从裤袋里掏了出来,手心里攥着两角钱:“我这里有两角钱。”说完这句外乡口音很重的话,他羞涩地脸红了。原来刚才他一直想帮助我,只是有些犹豫,是怕我拒绝,还是怕两角钱有些太不值得?我接过钱,有些皱巴巴的,还带有他手心的温热,虽然只有两角钱,我还是谢了他。他微微地一笑,只是脸更有些发红了,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寄完信,我去附近的超市买东西,破开了那一百元的票子,有了足够的零钱。我又回到邮局里,不过,那时已是落日的黄昏,不知那个孩手还在不在?我想如果那个孩子还在,应该把钱还给他。
他还真的在那里,还站在柜台的角上,那些民工还没有汇完钱,他是在等着大人们一起回去。我向他走了过去,他看见了我,冲我笑了笑,因为有了那两角钱,我们成了熟人,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
走到他的身边,我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看到他那样的笑,总觉得他是在为自己做了一件帮助人的好事,才会这样的开心。能够帮助人,而且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尤其是帮助了一个看起来比自己大许多的大人,心里总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吧。我当时就这样想,干嘛要打破孩子这样美好的感觉呢?一句谢谢,比归还两角钱,也许,更重要吧?我轻轻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头,问了问:“还没有走呀?”然后,我再次郑重地向他说了声:“谢谢你啊!”他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
以后,我多次去过那家邮局,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孩子,但我怎么也忘不了他。他让我时时提醒自己,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能够伸出手来去帮助他人,一定要伸出手来。
( 1 )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任选其中两种),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具体分析。作文: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学会了理解;在心里怒火燃烧时,我们学会了忍让;在别人触犯了自己时,我们学会了宽容;在不利的环境中,我们学会了生存……
请以“我学会了 ”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