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昆明长水中澳国际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博览群书的陈韵罗列出古典名著中各具风采的执扇人形象。他问大家:民间习惯称智谋之士为“摇鹅毛扇的人”。这种叫法与下列哪一位执扇人有关系呢?(填序号)( )

A: 薛宝钗“忽见面前一双玉色蝴蝶,迎风翩跹,十分有趣。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绢扇来,向草地下来扑” 。(曹雪芹《红楼梦》)
B: 孙悟空“执着芭蕉扇,行近山边,尽气力挥了一扇,那火焰山平平息焰,寂寂除光;又挥一扇,只闻得习习潇潇,清风微动” 。(吴承恩《西游记》)
C: 林冲“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施耐庵《水浒》)
D: 诸葛亮“端坐车中,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用羽扇招敌曰:‘曹操引百万之众,被吾聊施小计,杀得片甲不回。汝等岂堪与我对敌?’”(罗贯中《三国演义》)
2、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时间变得越发昂贵,消磨时间、降低速度的“闲”便越发奢侈。久远年代的诗词里,“海鸥无事,闲飞闲宿”,________;“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________;“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________。生活的忙碌让我们怎能不怀想“闲”的极逸。

①是何等馨香又空灵的意境

②是何等悠远又自在的心绪

③是何等寂寞又淡然的雅趣


A: ②③①
B: ③①②
C: ②①③
D: ①③②
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栈桥 褴褛 莫名其妙 糟踏
B: 别墅 牡蛎 嘟囔 恭维
C: 阔绰 诧异 流氓 狼狈不堪
D: 女婿 赔偿 哆嗦 拮据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B: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藕为“灵根”,是寓含深意的。
C: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D: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5、出色的文人总是得到盛誉,我们称杜甫为“诗圣”,李白为“诗仙”,欧阳修为“文圣”,那么请问,下面哪位人物被称为“诗家夫子”( )
A: 苏轼
B: 王昌龄
C: 陆游
D: 李商隐
6、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秀(qí) 仃(lín) 飞(cuàn) 无边无(yín)
B: 那(chà) 立(zhù) 热(chén) 聒不舍(qiǎng)
C: 朵(gū) 溅(bèng) 异(jiǒng) 滋暗长(qiǎn)
D: 旁(wù) 逗(tiǎo) 渎(xiè) 不折不(ráo)
7、

按照上下文连贯的要求,横线上应填的选项是( )
葱岭脚下则是五颜六色的石头,紫红、黛青、黧黑、奶白、豆绿。传说,这里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地方,不周山就是葱岭。这色彩缤纷的石头,就是女娲补天之石吗? 。在这块沧桑的大地上,今天,一代一代新中国的建设者们,远离家人,从内地来到边疆,润色葱岭、美化葱岭。
①唐朝在此设立了“葱岭守捉”,高僧玄奘经此讲经月余,然后去天竺国取经。②当年周天子姬满曾驾着八骏到过这里。③1876年左宗棠率军挺进新疆,驱除外寇,拱卫了这片神圣的国土。④汉朝的都护曾到此驻守。

A: ③①④②
B: ②④①③
C: ①④②③
D: ④①③②
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 中央纪委研究室表示:党委的主体责任,主要体现在选好用好干部、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支持执纪执法机关工作、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当好廉洁从政表率等五个方面。
B: 2018年6月5日是我国第四个环境日,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我们履行环保义务,共治环境污染,共建美丽家园。
C: 今晚,《对焦中国画》、《启功说诗文声律》、《儒学百问录》……等12种书,被他心满意足地“请”回家。
D: 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这是我国开放欧洲旅游面临的两大难题。
9、

下面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读书的方法因书而异:有的书,可以躺在床上,随意地翻阅;有的书,恐怕得找一把硬木头椅子,以便正襟危坐地展开书页,虔诚地于经典对话。
B: 读文章不能够断章取义 , 必须联系上下文、背景、作者等多方面因素来解读文章。
C: 智慧的人往往能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以免重蹈覆辙而后悔莫及。
D: 很久以前他不学无术,无所事事,无意之中,被一朵墙角的小花打动,此后改头换面 , 有了蓬勃的朝气。
10、找出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诘问 繁琐 大庭广众
B: 头颅 妥贴 一泄千里
C: 厄运 告磬 妇儒皆知
D: 取缔 烦燥 颠沛流离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①上林:上林苑,指长安城。

( 1 )请用两个四字短语描绘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
( 2 )诗人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突出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情趣?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何长者传

何长者名绪,字克承,家会昌之白埠,倚萧帝岩为居。长者父卒,兄缨与其子亦蚤卒,遗孤孙,而长者庶弟方十岁,皆抚育以至成人。长者既善治生产,于其父业赢数十倍。弟约与其兄孙,请与长者分。长者会其资以为三,兄弟平受之,不以祖贻与己所创为区别也。人有急,求鬻田,长者与之价过当。其后事已,辄悔其田。长者还之,不责偿。年既老,乡里其行,县为请乡饮酒,固谢,终不肯与。而会昌人皆称以为何长者云。

长者妻刘氏。会昌南八十里曰湘乡,乡有九田之属,平川沃壤,多富人。而白埠有何氏,小田有刘氏,为甲族,故长者与为姻。长者所以能抚孤造家,四世同居无间言。世谓家人之离,起于妇人,凡长者之美,刘氏助成之也。刘孺人事姑尤孝,姑年八十六,奉养备至。为人平恕,有夜窃其箧者,物色之,得其人,家人欲闻之官。问孺人所亡金若干,孺人曰:“金无多,无用穷诘为也。”竟不言,盗遂获免。会昌人皆云:“不独何君,乃其妇亦长者也。”故为作《何长者传》。

( 1 )下列与“于其父业赢数十倍”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群鹤舞空中
B: 每假借藏书之家
C: 尝驾黄鹤返憩
D: 苛政猛
( 2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长者的父亲、兄长、侄子早亡,他独自抚养弟弟、侄孙长大成人,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B: 长者的妻子刘氏孝顺长辈,勤俭持家,四世同堂,家庭和睦。
C: 有人要卖田产,长者感觉自己买的价格不恰当,于是后悔,将田地退给了那人。
D: 家中遇盗,窃贼被抓,刘氏不同意家人去报官,放了窃贼,足见其为人宽厚。
(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其资以为三 会:________

②不以祖父与己 贻:________

③乡里其行 高:________

物色之 物色:________

(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固谢,终不肯与。

②刘孺人事姑尤孝,姑年八十六,奉养备至。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底线

①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②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③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

④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已被全线突破了。

⑤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⑥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时,你是降下自己的底线,随波逐流,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洁身自好?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依我看,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坚强,牢固不破。

⑦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

⑧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没有底线,一定会是一塌糊涂的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的人生。有底线,起码在“人”的层面上,获得了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选自《今晚报》,有删改)

( 1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之上的,一个有底线的“人”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B: 文章第②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抽象的底线具体化,形象生动地论证了有底线的意义和无底线的危害。
C: 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有底线,才有实现自我、实现“成功人生”的可能。
D: 社会的底线是相互影响的,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
( 2 )下面不能证明第⑤段“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A: 几位旅游的学生在旅游时,因天气太热,又看到景点排队人龙很长,这几个同学越过队伍径直而入。他们坚守了道德底线,同时避开拥堵,提前进入景区。
B: 屠呦呦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拒绝商家的高额利润,免费提供给世人。她坚守了学术底线,同时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C: 张宝艳和秦艳友夫妇建立了“宝贝回家寻子网”,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他们坚守了伦理底线,同时获得“2016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D: 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他坚守了职业底线,同时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
( 3 )阅读本文,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中“底线”的看法。

记叙文阅读

家之脉

陈忠实

①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下,父亲把一只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看见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合用一只砚台。”

②我的3个孩子的上学日,是我们家的庆典日。在我看来,孩子走进学校的第一步,认识的第一个字,用铅笔写成的汉字第一画,才是孩子生命中光明的开启。他们从这一刻开始告别黑暗,踏上智慧人生的征程。

③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写到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④父亲的毛笔字显然比不得爷爷,然而父亲会写字。大年三十的后晌,村人夹着一卷红纸走进院来,父亲磨墨、裁纸,为乡亲写好新春对联,摊在明厅里的地上晾干。我瞅着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村人围观父亲舞笔弄墨的情景,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

⑤多年以后,我从城市躲回祖居的老屋,在准备和写作《白鹿原》的6年时间里,每到春节前一天后晌,为村人继续写迎春对联。每当造房上大梁或婚丧大事时,村人就来找我写对联。这当儿我就想起父亲写春联的情景,也想到爷爷手抄给父亲的那一厚册课本。

⑥我的儿女都读进大学,学历比我高了,更比我的父亲和爷爷高了(他们都没有任何文凭,我只是高中毕业)。然而儿女唯一不及父辈和爷辈的便是写字,他们一律提不起毛笔来。村人们再不会夹着红纸走进我家屋院了。

⑦13岁那年,礼拜五晚上一场大雪,足足下了一尺厚。第二天上课心里都在发慌,50余里路程步行,怎么回家去背馍呢?最后一节课上完,我走出教室门时就愣住了,父亲披一身一头的雪迎着我走过来,肩头扛着一口袋馍馍,笑吟吟地说:“我给你把干粮送来了,这个星期你不要回家了,你走不动,雪太厚了……”

⑧二女儿因为读俄语,只好赶到高陵县一所开设俄语班的中学去补习。每到周日的下午,我用自行车带着女儿走七八里土路赶到汽车站,一同乘坐公共汽车到西安东郊的纺织城,再换乘通往高陵县的公共汽车,看着女儿坐好位子随车而去,我再原路返回蒋村——正在写作《白鹿原》的祖屋。我没有劳累的感觉,反而感觉到了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幸福,比我父亲冒雪步行50里为我送干粮方便多了。

⑨父亲是一位地道的农民,比村子里的农民多了会写字打算盘的本事,在下雨天不能下地劳作的空闲里,躺在祖屋的炕上读古典小说和秦腔戏本。他注重孩子念书学文化,他卖粮卖树卖柴,供给我和哥哥读中学,至今依然在家乡传为佳话。

⑩我供给3个孩子上学的过程虽然颇不轻松,然而比父亲当年的艰难却相去甚远。从做私塾先生的爷爷到我的孙儿这五代人中,父亲是最艰难的。他已经没有了做私塾先生的爷爷的地位和经济,作为一个农民也失去了对土地的创造权利,却心强气盛地要拼死供给两个儿子读书。他的耐劳、他的勤俭、他的耿直和左邻右舍的村人并无多大差别,他的文化意识才是我们家里最可称道的东西,却绝非书香门第之类。

⑪这才是我们家几代人传承不断的脉。

(选自《课外阅读》,有删改)

( 1 )文章主要记叙了爷爷、父亲与“我”三代人培养下一辈读书受教育的事情。仔细阅读文章,概括相关文段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文章段落

主要内容

①②

父亲在我上学日送“我”珍贵的笔和纸,“我”将孩子们的上学日视为家的庆典日。

③~⑥

⑦⑧

⑨⑩

父亲在艰难的日子里依然拼死供给“我”和哥哥读中学,“我”也在颇不轻松的情况下供养孩子们上学。


( 2 )第⑦段画线句子是描写父亲雪天给“我”送干粮的情形。联系下文,分析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作用。
( 3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第②段“我”将孩子所写的“汉字第一画”视为“生命中光明的开启”,说明在作者的心中,文化知识对孩子具有开启智慧人生的巨大作用。
B: 第③段“规矩”这个词语的意思是,书上用毛笔抄写的一行行栗子大的字,书写规范,字迹工整、美观。
C: 第⑥段写儿女提不起毛笔写字,再不能为村人写春联,导致邻里关系冷淡,作者对此深感遗憾和失望。
D: 第⑨段写父亲空闲时读小说与戏本的行为,表现出父亲对文化知识的热爱,这也是当年爷爷重视孩子念书学文化的结果。
E: 第⑪段中的“脉”是指的书法。
( 4 )文章题目“家之脉”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简要阐述“家之脉”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四、写作(分值:60分)
电视,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网络,给了我们无限的空间;短信,传递着人间的温情……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请以“ 改变了我的生活”为题作文,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所填词语要与科学技术有关。②体裁不限,字数500以上。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纯情小怪兽丶”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