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博览群书的陈韵罗列出古典名著中各具风采的执扇人形象。他问大家:民间习惯称智谋之士为“摇鹅毛扇的人”。这种叫法与下列哪一位执扇人有关系呢?(填序号)( ) A: 薛宝钗“忽见面前一双玉色蝴蝶,迎风翩跹,十分有趣。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绢扇来,向草地下来扑” 。(曹雪芹《红楼梦》)B: 孙悟空“执着芭蕉扇,行近山边,尽气力挥了一扇,那火焰山平平息焰,寂寂除光;又挥一扇,只闻得习习潇潇,清风微动” 。(吴承恩《西游记》) C: 林冲“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施耐庵《水浒》) D: 诸葛亮“端坐车中,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用羽扇招敌曰:‘曹操引百万之众,被吾聊施小计,杀得片甲不回。汝等岂堪与我对敌?’”(罗贯中《三国演义》) |
2、 | 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时间变得越发昂贵,消磨时间、降低速度的“闲”便越发奢侈。久远年代的诗词里,“海鸥无事,闲飞闲宿”,________;“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________;“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________。生活的忙碌让我们怎能不怀想“闲”的极逸。 ①是何等馨香又空灵的意境 ②是何等悠远又自在的心绪 ③是何等寂寞又淡然的雅趣 A: ②③① B: ③①② C: ②①③ D: ①③② |
3、 |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栈桥 褴褛 莫名其妙 糟踏 B: 别墅 牡蛎 嘟囔 恭维 C: 阔绰 诧异 流氓 狼狈不堪 D: 女婿 赔偿 哆嗦 拮据 |
4、 |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B: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藕为“灵根”,是寓含深意的。 C: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D: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
5、 | 出色的文人总是得到盛誉,我们称杜甫为“诗圣”,李白为“诗仙”,欧阳修为“文圣”,那么请问,下面哪位人物被称为“诗家夫子”( ) A: 苏轼 B: 王昌龄 C: 陆游 D: 李商隐 |
6、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秀颀(qí) 伶仃(lín) 飞窜(cuàn) 无边无垠(yín)B: 刹那(chà) 伫立(zhù) 热忱(chén) 强聒不舍(qiǎng) C: 骨朵(gū) 迸溅(bèng) 迥异(jiǒng) 潜滋暗长(qiǎn) D: 旁骛(wù) 挑逗(tiǎo) 亵渎(xiè) 不折不挠(ráo) |
7、 | 按照上下文连贯的要求,横线上应填的选项是( ) B: ②④①③ C: ①④②③ D: ④①③② |
8、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 中央纪委研究室表示:党委的主体责任,主要体现在选好用好干部、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支持执纪执法机关工作、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当好廉洁从政表率等五个方面。 B: 2018年6月5日是我国第四个环境日,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我们履行环保义务,共治环境污染,共建美丽家园。 C: 今晚,《对焦中国画》、《启功说诗文声律》、《儒学百问录》……等12种书,被他心满意足地“请”回家。 D: 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这是我国开放欧洲旅游面临的两大难题。 |
9、 | 下面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读书的方法因书而异:有的书,可以躺在床上,随意地翻阅;有的书,恐怕得找一把硬木头椅子,以便正襟危坐地展开书页,虔诚地于经典对话。B: 读文章不能够断章取义 , 必须联系上下文、背景、作者等多方面因素来解读文章。 C: 智慧的人往往能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以免重蹈覆辙而后悔莫及。 D: 很久以前他不学无术,无所事事,无意之中,被一朵墙角的小花打动,此后改头换面 , 有了蓬勃的朝气。 |
10、 | 找出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诘问 繁琐 大庭广众 B: 头颅 妥贴 一泄千里 C: 厄运 告磬 妇儒皆知 D: 取缔 烦燥 颠沛流离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①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①上林:上林苑,指长安城。 ( 1 )请用两个四字短语描绘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 2 )诗人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突出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情趣?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何长者传 何长者名绪,字克承,家会昌之白埠,倚萧帝岩为居。长者父卒,兄缨与其子亦蚤卒,遗孤孙,而长者庶弟方十岁,皆抚育以至成人。长者既善治生产,于其父业赢数十倍。弟约与其兄孙,请与长者分。长者会其资以为三,兄弟平受之,不以祖贻与己所创为区别也。人有急,求鬻田,长者与之价过当。其后事已,辄悔其田。长者还之,不责偿。年既老,乡里高其行,县为请乡饮酒,固谢,终不肯与。而会昌人皆称以为何长者云。 长者妻刘氏。会昌南八十里曰湘乡,乡有九田之属,平川沃壤,多富人。而白埠有何氏,小田有刘氏,为甲族,故长者与为姻。长者所以能抚孤造家,四世同居无间言。世谓家人之离,起于妇人,凡长者之美,刘氏助成之也。刘孺人事姑尤孝,姑年八十六,奉养备至。为人平恕,有夜窃其箧者,物色之,得其人,家人欲闻之官。问孺人所亡金若干,孺人曰:“金无多,无用穷诘为也。”竟不言,盗遂获免。会昌人皆云:“不独何君,乃其妇亦长者也。”故为作《何长者传》。 B: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C: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D: 苛政猛于虎 ( 2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长者的父亲、兄长、侄子早亡,他独自抚养弟弟、侄孙长大成人,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B: 长者的妻子刘氏孝顺长辈,勤俭持家,四世同堂,家庭和睦。 C: 有人要卖田产,长者感觉自己买的价格不恰当,于是后悔,将田地退给了那人。 D: 家中遇盗,窃贼被抓,刘氏不同意家人去报官,放了窃贼,足见其为人宽厚。 (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①会其资以为三 会:________ ②不以祖父贻与己 贻:________ ③乡里高其行 高:________ ④物色之 物色:________ ( 4 )翻译下列句子。①固谢,终不肯与。 ②刘孺人事姑尤孝,姑年八十六,奉养备至。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底线
①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②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③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
④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已被全线突破了。
⑤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⑥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时,你是降下自己的底线,随波逐流,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洁身自好?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依我看,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坚强,牢固不破。
⑦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
⑧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没有底线,一定会是一塌糊涂的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的人生。有底线,起码在“人”的层面上,获得了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选自《今晚报》,有删改)
( 1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之上的,一个有底线的“人”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家之脉
陈忠实
①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下,父亲把一只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看见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合用一只砚台。”
②我的3个孩子的上学日,是我们家的庆典日。在我看来,孩子走进学校的第一步,认识的第一个字,用铅笔写成的汉字第一画,才是孩子生命中光明的开启。他们从这一刻开始告别黑暗,踏上智慧人生的征程。
③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写到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④父亲的毛笔字显然比不得爷爷,然而父亲会写字。大年三十的后晌,村人夹着一卷红纸走进院来,父亲磨墨、裁纸,为乡亲写好新春对联,摊在明厅里的地上晾干。我瞅着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村人围观父亲舞笔弄墨的情景,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
⑤多年以后,我从城市躲回祖居的老屋,在准备和写作《白鹿原》的6年时间里,每到春节前一天后晌,为村人继续写迎春对联。每当造房上大梁或婚丧大事时,村人就来找我写对联。这当儿我就想起父亲写春联的情景,也想到爷爷手抄给父亲的那一厚册课本。
⑥我的儿女都读进大学,学历比我高了,更比我的父亲和爷爷高了(他们都没有任何文凭,我只是高中毕业)。然而儿女唯一不及父辈和爷辈的便是写字,他们一律提不起毛笔来。村人们再不会夹着红纸走进我家屋院了。
⑦13岁那年,礼拜五晚上一场大雪,足足下了一尺厚。第二天上课心里都在发慌,50余里路程步行,怎么回家去背馍呢?最后一节课上完,我走出教室门时就愣住了,父亲披一身一头的雪迎着我走过来,肩头扛着一口袋馍馍,笑吟吟地说:“我给你把干粮送来了,这个星期你不要回家了,你走不动,雪太厚了……”
⑧二女儿因为读俄语,只好赶到高陵县一所开设俄语班的中学去补习。每到周日的下午,我用自行车带着女儿走七八里土路赶到汽车站,一同乘坐公共汽车到西安东郊的纺织城,再换乘通往高陵县的公共汽车,看着女儿坐好位子随车而去,我再原路返回蒋村——正在写作《白鹿原》的祖屋。我没有劳累的感觉,反而感觉到了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幸福,比我父亲冒雪步行50里为我送干粮方便多了。
⑨父亲是一位地道的农民,比村子里的农民多了会写字打算盘的本事,在下雨天不能下地劳作的空闲里,躺在祖屋的炕上读古典小说和秦腔戏本。他注重孩子念书学文化,他卖粮卖树卖柴,供给我和哥哥读中学,至今依然在家乡传为佳话。
⑩我供给3个孩子上学的过程虽然颇不轻松,然而比父亲当年的艰难却相去甚远。从做私塾先生的爷爷到我的孙儿这五代人中,父亲是最艰难的。他已经没有了做私塾先生的爷爷的地位和经济,作为一个农民也失去了对土地的创造权利,却心强气盛地要拼死供给两个儿子读书。他的耐劳、他的勤俭、他的耿直和左邻右舍的村人并无多大差别,他的文化意识才是我们家里最可称道的东西,却绝非书香门第之类。
⑪这才是我们家几代人传承不断的脉。
(选自《课外阅读》,有删改)
( 1 )文章主要记叙了爷爷、父亲与“我”三代人培养下一辈读书受教育的事情。仔细阅读文章,概括相关文段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文章段落 |
主要内容 |
①② |
父亲在我上学日送“我”珍贵的笔和纸,“我”将孩子们的上学日视为家的庆典日。 |
③~⑥ |
① |
⑦⑧ |
② |
⑨⑩ |
父亲在艰难的日子里依然拼死供给“我”和哥哥读中学,“我”也在颇不轻松的情况下供养孩子们上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