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涉县光华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字词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蹿掇 翌日 人情事故 行将就木
B: 羁跘 帷幕 分崩离析 纷至踏来
C: 演译 雾霭 不知所挫 接踵而至
D: 山麓 黧黑 招摇撞骗 销声匿迹
2、选出下列句子中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的一项( )
A: 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B: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C: 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D: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
3、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幸尚宽,何为不?/其文理皆有观者
B: 后贼追/过中不
C: 本所以疑,正此耳/可以师矣
D: 以此定华、王之优劣/金溪民方仲永,隶耕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人才能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①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

③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A: ②①③
B: ②③①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更,我国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如《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更定”是指晚上八点左右,而我们常说的“半夜三更”则是指晚上十二点至两点。
B: 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故乡》《社戏》均选自小说集《呐喊》。
C: 《孤独之旅》作者是曹文轩,节选自《草房子》。文章通过记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及他的情感经历,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熟的轨迹,揭示了挫折、孤独能促人迅速成长这一道理。
D: 古代作品集的命名方式多样化,如 《范文正公集》是以谥号命名,《柳河东集》是以作者的家乡命名,《李太白全集》则是以李白的表字命名。
6、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你这是怎么啦?小文。”李萌说:“有困难我一定会帮助你的。”解说:这一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
B: 老师对父母远在他乡打工的我的关怀,如润物春雨。解说:“老师如春雨”是这个句子的主干。
C: 世外桃源 后起之秀 孜孜不倦 似火骄阳 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相同。
D: 代价 出现 清澈 特别解说:这四个词语词性各不相同。
7、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自古以来,凡成功之人,大多谦虚而圆滑 , 能够随机应变:失败之人,大多自负又固执,往往刚愎自用。
B: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敢于触碰敏感题材,并以其跌宕的剧情、出色的表演及衍生出的各种话题,引起巨大轰动。
C: 那放在桌上的绿宝石,八面玲珑 , 精致美丽,宛如一枚青翠欲滴的嫩叶,让人不由心生喜爱之情。
D: 听着那秋日里掠过林间的风声,望着那夕阳下结伴归巢的飞鸟,游子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怀念起家乡的亲友,忆起那遥遥在望的岁月。
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服装节”的成功举办,使宁波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B: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夹在水气中扑面吹来。
C: 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D: 我了解的事情越多,就越能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
9、一提到书法中的草书,人们便会想到“颠张醉素”,请问下列属于颠张的作品的是( )
A: 自叙帖
B: 自言帖
C: 中秋帖
D: 黄州寒食帖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将通过植树造林,使有着“山水洲城”美誉的长沙,山更青,水更碧。
B: 京沪高铁开通以后,从昆明到上海的时间大约需要12小时,比原来减少了三倍。
C: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自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因其新颖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造成的。
D: 引导青少年从身边小事做起,广泛开展节水节电、绿色出行等“微环保”活动,是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能否养成的关键。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完成各题。

【材料一】

偶作

[唐] 白居易

红杏初生叶,青梅已缀枝。

阑珊花落后,寂寞酒醒时。

坐闷低眉久,行慵举足

少年君莫怪,头白自应知。

( 1 )横线上最合适的一个字是(
A: 迟
B: 驰
C: 懒
D: 倦
( 2 )眼前的什么景象触发了诗人的寂寞之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1 )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划线的词语。
(1)故有所不辟也( ) (2)非独贤者有心也( )
(3)万钟于我何焉( ) (4)所识穷乏者我与( )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3 )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因为未失其“本心”,这里的“本心”是什么含义?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父亲的眼神》
①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生悚然汗下。
②那是在我上高中时,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地差。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估计高考肯定无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试后,我彻底失望,决定回家务农。
③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后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赶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混混”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正学不好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④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因为母亲去世较早,这些年来他节衣缩食,对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我讲的话。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不住地渗出来,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
⑤中午,回家吃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辍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即将燃烧的沉默,真让我忐忑不安。
⑥这时父亲对我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跨年地瓜就没收成了”。我爽快地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自己就不行!
⑦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了,汗水把我迷糊得睁不开眼睛。要在学校,正是午睡的时候,而现在;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看我的老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⑧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悲哀、绝望,更有期盼和激励,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读不出的内容……
⑨“娃儿,种庄稼也像做学问,如果你不上心,啥子事情都干不好。你在地头睡觉,庄稼也会在田里‘睡觉’……”
⑩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经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
⑪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⑫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轻轻把我叫醒。一睁眼,除了看见他瘦弱的躯体、苍老的面容外,又是那特有的眼神。想到父亲近70岁了,身体多病,为供我读书,每天仍在田间地头躬亲劳作,毫无怨言……这时,我突然坐起来,大声地喊了一句:“我要上学!”
⑬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⑭尽管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熟悉的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今夜回想起来,仍然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深邃的苍穹和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啊,你的期盼,你的鞭策,你的激励,终于成就了我的今天,我永远也忘不了你的眼神!”

( 1 )填空。
①文章是运用第 人称来叙述的。
②段③至段⑩是按照 顺序来记叙的。
③段⑥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人物描写方法。

( 2 )简要概括: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莫远离“深阅读”
①在现代社会,网络、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极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人的身体从书斋里解放出来,整个世界都成了书房。与此同时,阅读也变得越来越简单随意,看时一目十行,看后过目即忘——人们常说的“浅阅读”逐渐风行起来。
②传播媒介变了,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这无可厚非。读书从来都有不同类别,何况“读”总比“毒”和“赌”好,毕竟它能获取信息、提升修养。但是,如果一种拒绝深度的浅阅读借助于媒介的力量,逐渐演化成社会上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时,我们是否该有所审视?
③阅读之深浅,并非小事。往小里说,涉及个人生活方式;往大处讲,涉及社会风尚和全民族的文化倾向。科技的发达,资讯的浩繁,并不能成为远离深阅读的借口。历史上很多名人,并不苛求读书之多,却强调读书之深。唐宋八大家的韩愈自述所服膺之书不过数种。清代名臣曾国藩反复强调读书要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古人讲究读书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专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当然,一味艰深不免乏味,但是一股脑跟风“浅阅读”,则终会流于浮泛。
④我相信,如果沉迷于新潮时尚、“触手可及”的手机阅读、广告阅读、网络阅读,这个社会能够造就千千万万个信息受众,但是很难培育精深广博的大家。当然,这里并非要提倡复古读经,也不是强求每个人都去做名人大家,而只是为时下偏颇式的阅读状况担忧,为人们对这样的阅读习惯习焉不察(习焉不察:经常接触某些事物,反而察觉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而担忧。阅读可以是休闲、娱乐,但不应止于休闲、娱乐,尤其是对于整个国民而言。
⑤从另一角度来说,人类文明长河存在无数经典,不少作品的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令人慨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这些作品呼唤代代后人不断重读,温故知新。它们的厚重与丰富,也注定了阅读的艰难与沉潜,这是浅阅读无法涉足的领域。曾有人在网上搞所谓的世界经典名著快读,把每部名著概括成几十个字的故事梗概,以为这样可以花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简直可以算得上心浮气躁的典型例子。
⑥对于不以读书、研究为业的人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深阅读万不可废。如果有一天,国人全都沉迷于摩尔庄园、偷菜游戏、手机短信和QQ聊天,那么这还是不是我们?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为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本文是从 两方面论述深阅读的重要性的。(用文中原句回答)

( 3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4 )第④段划线的句子能否去掉?简要说说理由。

( 5 )请你为第⑤段划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事实论据。

四、写作(分值:60分)
走进自然,阳光、泥土、野花……哇,好香!推开家门,爸爸的饭菜,妈妈的唠叨……哇,好香!一杯奶茶,一本新书,一个自由的午后……生活中,到处充溢着沁人心脾的芬芳。

请你以“哇,好香”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①文章贴近生活,言之有物;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17岁、伱装什麽成熟。‖”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