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看到他滑稽的表情,我们都忍俊不禁地大笑起来。B: 每当我们解题遇到困难时,李老师总能妙手回春 , 让我们能瞬间茅塞顿开。 C: 看着眼前这位形容枯槁的老人,真的很难想象他曾经是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 D: 我们的班长是一个非常聪明而能干的人,善于看风使舵 , 深受大家敬佩。 |
2、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十一黄金周,天南海北的游客齐聚北京,故宫景点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B: 如果支付宝的圈子里藏污纳垢 , 就会有不法分子投机钻营,可能对用户构成伤害。 C: 我们坚信教育是一件美好的、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所有急功近利的做法都会违背教育的原则。 D: 国庆节期间,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的人们,无不赞叹国旗升起时的巧夺天工。 |
3、 | 依照下列画线句,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困境无可避免。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穿过的原始森林,它常常让你迷失方向,步入歧途; ……走出困境,要有冷静从容的气度, …… B: 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经历的沼泽地,它常常让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要有机智应对的智慧 C: 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经历的沼泽地,它常常让你饥寒交迫,半途而废。要有机智应对的风范 D: 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翻越的大雪山,它常常让你饥寒交迫,不能自拔。要有自我审视的风范 |
4、 | 下面语段空格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于要保持对自然的_________:敬畏自然,遵循规律;人与人的和谐在于人要有一种_________的心态:待长辈_________、待平辈_________、对晚辈谦逊,心胸似海,志存高远。 A: 谦卑 谦和 谦让 谦恭B: 谦让 谦恭 谦卑 谦和 C: 谦卑 谦和 谦恭 谦让 D: 谦恭 谦让 谦和 谦卑 |
5、 |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牡蛎 遗嘱 莫名其妙 狼狈不堪 B: 寒噤 燥热 郑重奇事 置之不理 C: 潮汛 隧道 默默无闻 迟疑不决 D: 恣睢 隐匿 胡说八道 断章取义 |
6、 | 下列各句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他准备出售自己珍藏多年的字画,并把出售所得捐赠给西南干旱地区,但后来字画不慎遗失,使他的计划成了纸上谈兵。B: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去“新、马、泰”观光的旅客滔滔不绝。 C: 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D: 中国国家馆在东方的晨曦里,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建筑群中,发出耀眼的中国红。 |
7、 | 下列各项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 不闻/爷娘/唤女声 D: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8、 |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绿色星球上,_________着几块色彩斑斓的陆地,那是地球上的五大洲,在陆地中间________着辽阔的蓝色水域,那是地球的四大洋。这里有生命存在,生物活跃在多彩的生态系统中,它们________这个星球以绿色的情调和生命的意义。 A: 嵌入 布满 呈献B: 镶嵌 充盈 赋予 C: 勾勒 填充 馈赠 D: 勾画 覆盖 给予 |
9、 |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寄愁心/与明月 B: 江春/入旧年 C: 杨花落尽/子规啼 D: 断肠/人在天涯 |
10、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美贸易之争让世界认识到,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 B: 外卖小哥雷海为夺得第三届(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缘于他痴迷于古典诗词,13年坚持不懈日积月累的结果。 C: 这个集团目前己成为拥有11个专业公司、2个研究所、3个生产厂、现有固定资产9000万元。 D: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上映以来深受观众好评,该片用纯粹、美丽、残酷的方式告诉人们青春年华十分宝贵。 |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 1 )下面是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①上片抒写由喝醉酒后而触发的怀旧之感、伤今之情、惜时之意。________ ②下片抒写了消逝中的再现、重现中的变化,以及词人对这种现象的感受与思索。________ ③“夕阳西下几时回”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和难忘情事的流连,以及对光阴流逝的惆怅。________ ④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突出了独享歌筵之乐的得意之情。________ ⑤此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流逝、好景不长的伤感之情。________ ( 2 )下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请简要分析这两句诗,并说说这两句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范宣①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②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裈③邪?”范笑而受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范宣:晋朝人。 ②韩豫章:指豫章太守韩伯。 ③裈(kūn):裤子 ①宣洁行廉约________ ②遗绢百匹________ ( 2 )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韩伯后来和范宣同时乘车,靠近车中和范宣扯了二丈绢。B: 韩伯后来和范宣同时乘车,靠近车中扯了二丈绢给范宣。 C: 后来韩伯和范宣同乘一辆车,就和范宣在车中扯了二丈绢。 D: 后来韩伯和范宣同乘一辆车,就在车中扯了二丈绢给范宣。 ( 3 )范宣“误伤指,大啼”的原因是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 4 )从上文看,范宣这个人物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做人要“知足知不足”
①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
②做人首先要“知足”。所以中国有一句老话叫“知足常乐”为大家所尊奉。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词典吧。《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社会上总有一些不安分守纪的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③但是知足也要分场合。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在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知足,要起来斗争。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除了场合之外,知足还有一个度的问题。什么叫度?笼统言之,就是适当的限度。人们常说的“安分”“非分”等等,指的就是适当的限度。这个限度也是极难掌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勉强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约定俗成”。我想,冰心老人之所以写这一句话,其意不过是劝人少存非分之想而已。
④做人还要“知不足”。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足之处”,“不够完美之处”。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句话暗示给我们,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则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事实上也确是如此。就拿现在来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过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一枝笔横扫六合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因为,又有一句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有一句中国老话:“学海无涯。”说的都是真理。但在这些人眼中,他们已经穷了学海之源,往前再没有路了,进步是没有必要的。他们除了自我欣赏之外,还有什么出息呢?
⑤古代希腊人也认为自知之明是可贵的,所以语重心长地说出了:“要了解你自己!”中国同希腊相距万里,可竟说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话,可见这些话是普遍真理。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草 垛 杜怀超
①草垛,乡村独有的风景,在树木和村庄的包围中,星罗棋布地排列着。远远望去,宛如落入人间的神明,在炊烟生起的地方,守护着村庄,又像一轮堇(jĭn)色的太阳,转动着属于村庄的四季轮回,高矮胖瘦,残残缺缺。最后,一些新的面孔出现了,一些老的面孔消失了。草垛依旧蹲在村庄的角落里,默不作声。
②从灯红酒绿里走来,我对草垛有着深厚的感情。
③粮食前脚走进家里,草垛后脚就跟来了,它不会进家门,怕脏了屋子,像温顺的狗远远地守护着家门。如果说丰收的粮食,给了我们肉体一种物质上的温饱;那草垛啊,却给了我们精神上的温暖,一种光的火焰,一种充满祥和和安宁的守候。
④草垛遍布晒场、牛圈以及阡陌,偎依着村庄,栖息在炊烟醒来的地方。童年时,我和草垛捆在一起,它是我淘气的房子,是我游戏的天堂。童年的迷藏、母亲的批评,都被我藏在这松软的草垛里了。我曾用草垛来藏鸡蛋,换取校门口诱人的麦芽糖;我曾在草垛上设陷阱,捕捉那胆大好吃的鸟儿。最令人痴迷的是,在夏日的乡场上,在昏黄的马灯下,我和少年的朋友们在月光下嬉戏,清香的稻草和着少年女友的醇香,一起涌上我的肺腑和胸膛,让我的情感莫名地汹涌起伏。这来自大地的恩赐,是父亲终日勤劳的回报,演奏着一支农家的小夜曲,恬静而令人陶醉。
⑤对草垛最为敬畏的人,莫过于父亲了。也许父亲对草垛比我更有深刻的记忆或者理解,在他面前,草垛是那样神圣、庄严。平时玩耍时浪费了几根草,总会遭来父亲的责打;从粮食走进家以后,父亲总要找个响晴的天,吆喝上我一起把草垛摊开,暴晒在六月的阳光下,使得每一根草上都沾满阳光的气息。父亲最自豪的就是堆草垛,草垛的大小好坏不是简单的问题,它涉及到今年的收成和一个人的尊严。父亲对堆草垛很有讲究,既要防水,又要防风吹倒。好的草垛,有时可以保持上好几年呢。
⑥草垛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记得那个年代,好像农村家家户户都缺柴少草,我记得我们家的门口也只有矮矮的草垛。俗话说,不怕锅无米,就怕灶无柴。后来,打草,成了我们家冬天的一个主题。为了堆起那高高的草垛,每天天不亮,我就坐在平车上,父亲拉着车,母亲在一旁走着,一起走向遥远的团结河去割芦苇。据说,河水里长着不少芦苇,收割回来晒干,可以作过冬的柴火。就这样,我们早上去,晚上回来,载着满满一车芦苇。芦苇收割尽时,父亲又会想出办法。房前屋后,树木很多,到了冬季,地上总会落满了树叶,树林里时而还能捡到枯树枝。搂树叶,这后来就又成为了我们收集柴火的又一途径。再后来,父亲还想出点子,带着斧头、锹等工具,到树林里挖掘伐后的树根,那可是过年烤火的上等燃料。总之,那个年代的冬季,我们家的门前,总会堆积着满满的大小垛。除了稻草、麦草,还有树叶、树根等堆砌成的高高的垛。我清晰地记得,在那些寒冷的冬日里,父亲的腰杆始终挺得直直的。
⑦也许,在父亲看来,草垛,就是他的粮食、炊烟,就是他生命中的温暖!然而,对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来说,草垛意味着什么?我们生之于土,养大、暖大我们的不是都市的柏油马路,也不是水泥和钢筋的建筑,而是我们熟悉的亲切的乡村,是我们孕育生命的襁褓和血脉。其实,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农民的儿子,乡村的子孙。篱笆、菜园、犁铧和袅袅的炊烟,都是我们生命里的风景,是我们精神的家园,它时刻召唤着我们,找回失落的勤劳、善良和坚毅的品质。霓虹灯下,我们的心荒芜了吗?也许,在行走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失落了庇护我们的草垛和成长的根系。都市的繁华或许不是我们的天堂,草垛才是我们最后的精神归宿!
⑧乡场上,是金黄的草垛,草垛上,是一片精神的家园,一群回归的鸟儿,在阳光下,对着天空唱响生命更迭的歌!
要求:内容具体,情感真实;以记叙为主,结合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字数550字以上;书写要工整,标点要规范;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