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 佝偻(gōu) 殷红(yān) 针砭(biǎn) 锋芒必露 B: 供给(gěi) 游弋(yì) 筵席(yán) 妇儒皆知 C: 恣雎(zì) 嗤笑(cī) 作崇 瓜熟蒂落 D: 瞠目(chēng) 豢养(huàn) 倾轧(yà) 人情世故 |
2、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根据规律,每年农历七八九三个月的初三、十八前后,都是钱塘江年度大潮讯来临的日子。B: 人类不被人工智能打败的要决,是要用创造性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并有勇气去尝试新事物。 C: 96岁老人在弥留之计捐出百余幅书法作品,义卖所得的爱心款将全部用于帮助抗战老兵。 D: 新媒体时代,摈弃断章取义,涵养实事求是思维,应当成为我们内心的坚守和担当。 |
3、 | 林海音的散文《城南旧事》以低沉的笔调描写出_______的段段往事。( ) A: 台湾 B: 上海 C: 北京 D: 重庆 |
4、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我”是指诗人舒婷,文中的“你”是指“祖国”。 B: 《梅岭三章》表达了作者陈毅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C: 《萧红墓畔口占》这首诗,是现代著名作家戴望舒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即兴作诗。 D: 《海燕》的作者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他的代表作品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母亲》等。 |
5、 |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B: 是天气比往年热呢?还是自己的身体虚呢?这么一想,他忽然不那么昏昏沉沉的了,心中仿佛凉了一下。 C: 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D: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句词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学生珍惜时光。 |
6、 | 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 老舍写的《济南的冬天》和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都是描写景物为主的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所写景物的赞美之情。B: 《落难的王子》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厄运能使人由脆弱变得坚强。 C: 《第一次真好》是说所有第一次都是好的,尝试第一次会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D: 《行道树》一文歌颂了奉献精神。奉献意味着牺牲,给人带去快乐。 |
7、 |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再树立自己的观点,比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先反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观点,再树立正确的观点,进行论证。 B: 写诗,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比如余光中的《乡愁》,结尾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高度凝练的语言营造出丰富的意蕴空间,有无限的眷恋,有无法排解的家国愁绪…… C: “他甚至歇斯底里骂孩子,神经质抱住老婆哭鼻子。”(路遥《平凡的世界》)此句中的加下划线字词在句子里做状语。 D: 并列复句的几个分句是没有主次之分的,比如“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就是并列复句。 |
8、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要说梅,我最偏爱的是白梅,它冷艳洁白,一尘不染,清香浓郁。白得超凡脱俗;白得 素雅纯净;白得如冰似雪。 。 ①但写梅写得最绝的还是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②王冕也在《白梅》中写道:“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③他的词中不见一个梅字,却把梅的影子和暗香写得入木三分,写得俏丽可人,使人引起无数的联想。 ④卢梅坡曾在《雪梅》中写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A: ③①②④B: ④①②③ C: ④②①③ D: ②④①③ |
9、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告罄 骇人听闻 一泄千里 杂乱无章 B: 荣膺 迫不及待 眼花瞭乱 粗制滥造 C: 蓬蒿 迥乎不同 在劫难逃 月明风清 D: 倒坍 既往不究 恻隐之心 贪赃枉法 |
10、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行,一路美景令我们心旷神怡 , 流连忘返。B: 陕西姑娘刘波在女子50米步枪奥运选拔赛中一鸣惊人 , 获得了第一名。 C: 听了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的笑了起来。 D: 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
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完成下面的题目。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1 )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而无车马喧”的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 “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治盗法不同 B: 予每读此事,以为策之上者(鞭子) C: 他日得黠盗,察其可用(狡猾) D: 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沉命之计(依赖、仗着) ( 2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 然后杀盗于市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B: 何不捕彼以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C: 如安潜之法可谓善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 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沉命之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侣者告捕,释其罪,赏同平人。 ②乃令凡得藏盗之家,皆发屋破柱,盗贼遂清。( 4 )崔安潜和李公择治盗的方法各是什么?作者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字沙尘暴
张炜
①网络传播是个不可回避的巨大现实,我们这里的文化人在任何场合都要谈到网络衍生的诸多问题。可是在国外比如在欧洲,这个问题就不像我们这里显赫。这是有点奇怪的事情。
②我们与他们相逢,几乎无一例外都要谈到网络传播对青年的伤害,谈到了对低质海量传播的恐惧。大家用了一个词汇:“沙尘暴”——文字信息的巨量翻涌,呈弥漫式席卷而来,这种比喻再贴切不过,它来自一种实际感受。
③奇怪的是外国学者对我们的强烈反应都感到不解,甚至有点木木的。后来才知道,他们那儿基本不存在这样的恐慌。因为他们那里虽然也在网络上发表东西,但相比我们这里既少得多也认真得多。他们主要利用网络发发邮件和购物缴费等,如果发表作品,也当成纸上印刷品一样——怎么会不一样?网络只是园地和载体的一次改变,作品该怎样写还要怎样写。当然他们主要还是在纸质媒体上发表作品。为了便捷,有的很成熟的外国作家偶尔也在网络上首发创作,但文字上讲究的程度是不会变的。
④这就使人想到,同样是一个现代科技工具,在不同族群里发挥的功能是大相径庭的。一个成熟的工业国家,不可能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还对一台手扶拖拉机感到好奇。一些人还记得,那时候村子里如果来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全村的人都要跑出去观看,连老太太都出门了。到了今天,可能在村子里摆上一辆坦克都难有这个效果。可见对现代科技工具,还有一个习惯的过程。我们是一个科技特别不发达的地方,越是这样的地方,就越是容易产生技术崇拜。
⑤事实上无论网络的传播效率多么高,都不能改变个人艺术创作的品质。其品质不论发表在哪里都是一样,印在草纸上、金箔上,都是一样的。它不会因为载体而改变自己。
⑥所以严格讲,没有“网络文学”,只有文学。也没有分类细致的各种各样的文学,只有文学。载体从古到今不知改变了多少次,变化之大几乎是翻天覆地,但是文学的标准并没有发生什么本质的变化。
⑦网络和各种小报及传媒上传播的低劣文字等等呈现海量的趋势,形成了“文字沙尘暴”。但是,网络一点都不可怕。对高效率的工具,一味地排斥还不如利用。如果网络搬运的文字信息干净而讲究,那不是一件极大的幸事吗?一件威力强大的武器掌握在谁的手里、怎样使用,这才是关键。
⑧总而言之,越是了不起的科学发明,越是需要和它相匹配的更高的道德伦理素质,不然灾难就有可能发生。
①外国学者对“文字沙尘暴”基本不存恐慌是因为他们主要利用网络发发邮件和购物缴费等。
②文中用“文字沙尘暴”来比喻在网络和各种小报及传媒上传播的并呈现海量趋势的文字。
( 2 )第④段中写七八十年代全村人争相看拖拉机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回忆我的语文老师
曹文轩
①我高中时代曾幸运地遇上很多名师,所有的老师都学养深厚,比如说我的数学老师,他讲课绝对不会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因为在他看来,所讲过的知识孩子们就一定懂了,所以他讲过的课永远是一条直线,起点在哪儿,那么就从哪个地方出发。他的板书也特别棒,因为我们特别喜欢他的板书,所以每次他在上数学课之前,我们都不是用黑板擦,而是用湿毛巾反复地擦拭,直到把这块黑板擦得黑亮黑亮的。他讲数学课的时候,一边讲一边从右上角开始写那些公式,那些定理,等把课讲完,正好是一面黑板字。可惜当时没有相机,如果有相机把那个镜头拍下来,今天装裱在家里,挂在墙上,就是非常有装饰感的、现代性很强的一幅画。
②那些老师各有各的品性,各有各的脾气。特别要感激的是我的语文老师,她是南京大学的高材生,是一个高高的,身体长得非常扁平的女人。这个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千百度寻找过,但是也没有找到过像这样的一位女性。
③我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地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手走上来的。她望着我们,说:“同学们,什么叫‘语文’。”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什么叫“语文”。那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春天是春天的雨,夏天是夏天的雨,秋天是秋天的雨,冬天是冬天的雨。”
④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天里的雨也是不一样的,上午的雨与早晨的雨不一样,下午的雨与上午的雨也不一样,傍晚的雨与夜里的雨也不一样。”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不是一样的。”我至今还记得,我们所有的同学把脑袋转向了窗口,那个时候,外面有一大片荷花塘,我们至今还记得,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花塘里。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⑤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她走上讲台,那一天是讲作文课。她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写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在此之前,我历届的语文老师都说写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轩。这个反差太大了!对我来讲,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了教室,来到了离教室不远处的一条大河边。我至今还记得坐在大河边上,望着那条大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到水面上,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
⑥晚上,我回到了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我记得不是轻轻地把她的门敲开,而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她拉开了门,站在门口,微笑地看着我,说:“你请进来坐一会儿。”然后我就进了她的卧室,看到了她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我的六本作文本。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她的桌子上,然后说:“你过来看看,我们先不说内容,就是这些字,前面的那些作文,字非常地稚拙,但是能看出你非常地认真。你再看看那最后一本作文,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
⑦她又说:“在这六本作文本里,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你在第一本里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的对春天的描写。但是后来你慢慢慢慢地控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的形容词吗?你看看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当那些老师们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
⑧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卧室,走进校园,月亮特别的好。月色如水,清澈的月光整个地铺在校园里头。那个夜晚是我一生铭记的,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漫长的文学道路。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⑨我要说语文和语文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这里我无意贬低其他学科的老师们对学生的作用,我只是说语文和语文老师是无可替代的。语文老师永远是一个学校的品质的建构者和体现者。我无法想象一个学校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我也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上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
⑩我们应当对语文老师充满敬意。全世界都应当如此!
(选自《读者》2016年第23期,有删改)
【注】曹文轩,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教授。主要作品有小说《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等。2016年4月4日获“国际安徒生奖”,是中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该奖项。
( 1 )本文题目是《回忆我的语文老师》,为何开篇用一大段内容来写数学老师? 写作
题目:这不是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不限文体;③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