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中,诗人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赋予雪景以生命感,是化动为静。 B: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 C: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前句是说八百里急行军之后,将士们非常疲惫辛苦,于是用烤肉犒赏将士们。 D: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将士们苦中作乐,夜深霜重之时仍在军营中奏乐欢闹的场面。 |
2、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中的“记”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B: 律诗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领联,第四联为尾联。 C: 中国“酒”文化中,“射”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觥”是酒杯;“筹”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D: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雨果的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
3、 | 文学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 《伤仲永》的作者是我国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 C: 《左传》相传是战国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课文《曹刿论战》就选自其中。 D: 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与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同是抨击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佳作,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
4、 | 学生会开展“对对联,赢影票”活动,请帮助小祥同学为下面的上联选出合适的下联。( ) 上联:咫尺银幕,流转千般光影。 下联: , 。 A: 斗室方桌,遍览万古文章。 B: 方寸镜头,透视万种风情。 C: 琳琅满布,经营百样繁华。 D: 小小梨园,上演生旦净丑。 |
5、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法国作家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我的叔叔于勒》就选自其小说集《羊脂球》,其代表作品还有《项链》《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等。 B: 同样以母爱为主题,现代著名作家冰心在散文诗《荷叶母亲》中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而学者胡适在《我的母亲》中通过回忆母亲的教子方式来体现。 C: 《论语》是儒家经典,记录了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庄子》属于道家经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 D: 《桃花源记》借虚构的故事寄托社会理想,《五柳先生传》用传记的形式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这两篇文章都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 |
6、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故乡》都出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 B: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C: 古诗词的意象内涵丰富,如:“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有高洁之意。 D: “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就算我没有同稼轩一般的才华,挑灯看剑咱有的是担当”,歌词中涉及到的古人依次是:苏轼、陆游、辛弃疾。 |
7、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演讲比赛中,张丽的演讲抑扬顿挫 , 慷慨激昂,赢得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B: 语文成绩的提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 . 的过程,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是不可取的。 C: 新来的王校长豁然开朗 , 性格谦和,平易近人,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喜欢他。 D: 走进“天涯海角”景区,我情不自禁 . 地唱起“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 ” |
8、 | 选出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屏嶂 妇儒皆知 花团锦簇 B: 烦躁 苍海桑田 炯炯目光 C: 诫尺 穷愁潦倒 微不足道 D: 癫狂 大庭广众 沥尽心血 |
9、 | 下列字形、划线字字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隐匿(nì) 绮(qǐ)丽 饶(ráo)头 随声附和(hè) B: 亘(gèn)古 蓦(mò)然 萧(xiāo)瑟 一拍即(jí)合 C: 褶(zhě)皱 逞(chěng)辨 谨(jǐn)记 转弯抹角(jiǎo) D: 脊(jǐ)梁 花卉(huì) 癖(pǐ)好 诚惶(huáng)诚恐 |
10、 | 下列几则对《傅雷家书》摘抄的赏评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赏评: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喃喃细语。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包含着父母对儿女多少的关爱和期盼! B: 尽量控制自己的感情,把它移到艺术中去。你周围美好的天使太多了,我怕你又要把持不住……不要让自己的热情升高之后再去压制,那时痛苦更多,而且收效也少。 赏评:做父母的为了孩子的感情、婚姻、事业操碎了心。傅雷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一封封家书不仅安慰了游子孤寂的心,也照亮了他前行的路。 C: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登峰顶。 赏评:傅雷既由衷地肯定孩子的成就,又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D: 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地去争取……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赏评:“少走冤路,多踏捷径”是天下父母的想法。傅雷自己的事业不是很成功,不能给孩子帮忙,只能提出一些“抄近路”的建议。 |
阅读杜甫《蜀相》一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首、颔、颈、尾四联的内容。 首联:________ 颔联:________颈联:________ 尾联:________( 2 )试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
阅读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1 )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加点字(意思保持不变)的成语。示例:湮于沙上 (湮没无闻) A陶后鲜有闻(________) B香远益清(________) ( 2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 花之君子者也 一老河兵闻之 B: 自李唐来 自钱孔入 C: 濯清涟而不妖 康肃笑而遣之 D: 宜乎众矣 秋色宜人 (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4 )选出对文章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A: 说,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B: 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及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C: 本文在语言风格上骈散结合,但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D: 本文赋予莲丰富的象征意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 ( 5 )孟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与本文作者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观点,你更认同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
踩着祖国的泥土
陈鲁民
①的确,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祖国的泥土更可贵,孩子一生下来就能踩在祖国的泥土上是无比幸福的,因为这是我们的立足之本、生存之基,离开祖国的泥土,我们就成了无根浮萍。
②因而,屈原无论怎样被贬损、排斥、放逐,都不肯离开祖国的泥土,到别处去“高就”,虽然那个时候,朝秦暮楚是很常见的事,他却下定决心:“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自己生是楚国人,死是楚国鬼,“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因而,在外漂泊几十年后,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返回湖南湘潭祭祖,在巨鱼村祭拜曾祖父宋文炳的坟墓时,依习俗取下祖坟上的一抔土,作为纪念。
④当然,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也有一些相信外国月亮圆,崇尚外国土地香的人。如今,我们有为报效祖国而出国留学的莘莘学子 , 也有千方百计想到国外捞金发财的出国迷,还有不少明星、名流争先恐后跑到外国去生孩子,她们除了迷信国外医疗技术、炫耀自己与众不同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出生后踩到的第一脚泥土是外国土地。虽说这也是她们的自由,可是一个连孩子都要跑到外国去生的人,她和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泥土上的父老乡亲还能有什么共同语言吗?
( 1 )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划线词语。①高就:________
②莘莘学子:________
( 2 )如何理解“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祖国的泥土更可贵”?土地的身影
阎连科
①到今年,父亲已经离开我们25年了。
②25个春春秋秋,是那么漫长的一河岁月。在这一河岁月的漂流中,过去许多老旧的事情,总是让我不能忘却,特别是父亲劳作的模样儿和他那留在土地上的身影。
③这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④我家的自留地土质不好,全是褐黄的礓土,每一锨、每一镐插进土里,都要遇到无角无棱、不方不圆、无形无状的料礓石。每年犁地,打破犁铧是常有的事。
⑤为了改造这土地,父亲连续几年冬闲都领着家人,顶着寒风飞雪到自留地里刨刨翻翻,用䦆头挖上一尺深浅,把那些料礓石从土里翻拣出来,以备回家时担回家里,堆到房下,积少成多,到有一日翻盖房子时,皇地基或砌山墙使用。
⑥那时的父亲有一米七多的个头儿,这在乡村是少有的高个儿。我看着他把䦆头举过头顶,䦆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
⑦这一面山只有我们一家在翻地劳作,四处静得出奇,我听见父亲的䦆头钩断云丝那咯咯叭叭的声响。追着那种声音,我看见䦆头在半空凝寂了片刻,一瞬间,又往下落去,深深地插在了那坚硬的田地里。父亲就这样一䦆一䦆地刨着,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在他的䦆下流去和消失。翻地劳作。每天清晨,往山坡上去时,父亲瘦高的身影显得挺拔而有力,像一颗挺直的树。待吃过带去的午饭,那树也就卸了吊着的物件,又重新努力着撑直起来,然而到了日将落山,那棵树也彻底弯下,如挂了两三袋更为沉重的物件,仿佛再也不会直了一般。尽管这样,父亲还是一下一下有力地把䦆头举在半空,用力地让䦆头落在那块料礓地里,直到日头最终沉将下去。
⑧我说:“爹,日头落了。”
⑨父亲把头举将起来,看着西边,问我道:“落了吗?”
⑩我说:“你看——落了呢。”
⑪每次我这样说完,父亲都似乎不相信日头已真的落山,他要把目光盯着西边看上许久,待认定日头确实落了,黄昏确实来了,把䦆头狠命地往地上刨一下,翻起一大块硬土之后,才最终把䦆头丢下,将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仰,让弯久的累腰响出几下特别舒服的嘠巴嘠巴的声音,再半旋身子,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坷垃仰躺上去,让那坷垃正顶着他的腰骨。他一边均匀地呼吸,一边用手抓着那湿漉漉的碎土,将它们在手里捏成团儿,再揉成碎末儿,这样反复几下,再起身看看他翻过的土地,迈着匀称的脚步,东西走走,南北行行,丈量一番。父亲那满是红土的脸上,有了粲然的笑容。
⑫我问:“有多少地?”
⑬父亲说:“种豆子够咱们一家吃半年豆面,种红薯得再挖一个窑洞。”
⑭然后,父亲就挑起一担我捡出来的料礓石,下山回家去。那料礓石虽然不仅鹅卵石那么沉重,可毕竟也是石头,挑起时父亲是拄着䦆柄才站起来的。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英窝似的小坑。
⑮到了家里,父亲把那一担料礓石放在山墙下边,似乎是彻底用完了自己的气力。随着那两筐落地的料礓石,他也把自己扔坐在料礓石堆上。如果黄昏不是太深,如果天气不是太冷,他就坐在那儿不再起来,让我姐姐们把饭碗端出去,直到吃完了夜饭,才会起身回屋。这个时候,我就怀疑回屋倒在床上的父亲,明天是否还能起得床来。然而,来日一早,他又如前一日一样,领着家人,天不亮就上山翻地去了。
⑯这样过了三年,我们家的那块土地彻底地被翻拣完了。家里山墙下堆的黄色的料礓石,足够砌三间房的两面山墙,我简直不敢相信一块地里会有这么多的料礓石,我也终于知道那块比原来大了许多的自留地,其实都是从料礓石的缝中翻拣出来的。
⑰总之,那块田地对几岁的我来说,犹如一片广场,平整、松软,散发着香甜的土腥,就是我在田地里翻筋斗、打滚儿,也不会有一点坚硬划破我的一丝皮儿。因此,我似乎懂得了一些劳作的意义,懂得了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
(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②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英窝似的小坑。(“砸”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4 )品读文章结尾画线的语句。结合全文,探究文中“劳作”和“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有着怎样的意义。请以“怀念 的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补写题目然后作文。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工整。④文中不涉及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