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武汉市青翠苑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

①一阵晨风拂过

②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

③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④在绿叶一片低沉而嘈杂的合唱中,传出他们清亮而高亢的欢叫

⑤依然高昂着头,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

⑥尚不懂得伟大的谦虚,也不懂得虚伪的世故


A: ③②⑥⑤①④
B: ④②①⑤⑥③
C: ②⑥⑤①④③
D: ③①⑤②⑥④
2、

下列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zhàn) 分(qí) 脸(xiá) 形不离(yǐng)
B: 应(hè) 热(mēn) 寒(zhàn) 繁花叶(nèn)
C: 酝(liàng) 那(chà) 感(gǎi) 雀无声(yā)
D: 样(mó) 弄(shì) 号(chuò) 花团锦(cù)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押韵关系倒置句末。
B: “入”“流”两个动词,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C: 诗中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
D: 诗人初离乡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江行见月,寄情千里,触发了对家乡和君王的恋恋不舍。
4、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bǔ)育 (yīn)红 (qīng)刻 咄咄(duō)逼人
B: 雕(suó) 愧(zuó) 抽(yē) 栩栩(xú)如生
C: 修(qì) (lì)临 猥(suǒ) (liàng)踉跄跄
D: 贪(lán) (qí)首 (wú)宁 铢两悉(chèng)
5、

给下面这则消息加一个标题,准确的一项是( )
自贡日报讯 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和天津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46届工艺品旅游品暨家具用品交易会,3月24日至28日在天津国际展览中心开展,目前完美落幕,我市惟一参展企业自贡天工古蜀扎染公司总经理、中国民间扎染艺术家、四川十大民间工艺(扎染)杰出传承人徐仁杰的“盐场古韵”获得2011“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铜奖。
自贡天工古蜀扎染有限公司是四川惟一参展的扎染织绣生产厂家。“秦宫颉”扎染系列产品金波缎披巾、扎绣结合长巾、手工扎染领带、多色套染方巾等样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众多客人和参观者。会议结束后,自贡扎染样品被销售一空。北京、天津、上海、大连、河北、深圳等地客户热情邀请出展和销售。

A: 第46届全国工艺品会在天津谢幕
B: 自贡扎染产品深受客户喜欢
C: 自贡扎染样品被销售一空
D: 自贡扎染夺得全国创新设计大奖
6、

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有些人一旦拥有了名利,就变得患得患失 , 不愿再冒风险放手一搏。
B: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是摆在温州人民面前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C: 新时代、新追求,我们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与壮志去搏击长空、翱翔天际。
D: 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道远 , 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7、

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快乐王子》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B: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第一次出游时,发现小人国是用跳绳比赛来选拔官员的;他第四次出游来到了慧骃国。
C: 《最后一片叶子》的作者欧·亨利,是著名的美国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 《伊索寓言》主要为古希腊民间流传的以动物为主的寓言,相传为希腊被释奴隶伊索所作。
8、对“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句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
A: “羌管”泛指乐器
B: “菱歌”是采菱女的歌声
C: 晴日,只有笛声清脆;夜晚,才有菱歌悠扬
D: 此处运用了互文的手法
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糖就像烟草和酒精一样,是一种有潜在危害且容易让人上瘾。
B: 没有谁不能不被最美老师张丽莉的英雄事迹感动。
C: 李爷爷种的辣椒基本上全卖完了。
D: 阅读名著是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
10、下列句子划线成语使有误的一项是:( )
A: 美国特朗普政府实施制裁“中兴通讯”、发动中美贸易战、打击叙利亚政府等举措,其实是他们根深蒂固的霸权主义思想在作祟。
B: 在海洋深处还有许多尚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其巨大的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C: 著名演员王刚把和珅这个老谋深算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 , 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 有些不良媒体为吸引眼球,不惜断章取义 , 制造噱头,失实报道,不仅误导了舆论,更对当事人造成了伤害。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东栏梨花 无题二首

苏轼(宋代) 王周(唐代)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梨花如雪已相迷,更被惊乌半夜啼。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帘卷玉楼人寂寂,一钩新月未沈西。

( 1 )两首诗都以梨花为意象展开创作,但所表现出的梨花的特点各不相同,《东栏梨花》侧重表现梨花________的特点,《无题二首》侧重表现梨花________的特点。

( 2 )请你谈谈两首诗各自表达了作者写诗时怎样的思想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1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
①略无处: 沿溯阻绝: 多趣味: ④哀转久

( 2 )翻译下列句子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3 )填空:文中用“______ __”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__ _____”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 4 )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结合文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贺卡

那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当年,他刚刚20岁,跑到南方的一座海滨城市做生意,没想到生意赔了,血本无归不说,还债台高筑,连回家的路费也没有了。快到春节了,他想了又想,给母亲写了一封信说,如果他春节不回家,可能就永远不会回家了。请老人珍重,忘掉他这个不争气的儿子。

他那远在北方偏僻农村的母亲收到他这封沮丧又绝望的信,悲伤得哭了很久。这个世界上,她最牵挂的,就是这惟一的儿子,他是她的魂啊。母亲从抽屉里找到一张已经有些泛黄的贺卡,让邻家孩子代笔,在贺卡上写上了一行留言:孩子,你不回家,妈也不想再活了。

母亲拄着拐杖赶到几十里外的镇上,把那张贺卡丢进了邮筒。那天的雪真大啊!一路上,母亲摔倒了好几次,纷纷扬扬的大雪,几乎把母亲裹成一个笨笨的雪人了。

天快黑的时候,小邮电所的一个女营业员首先看到了那张没贴邮票的贺卡,她将已举到废纸篓旁的手缩了回来,对老所长说:“您看,这张没贴邮票的贺卡。”头发花白的老所长眯着眼睛仔细看了看那张泛黄的贺卡,一双本来就有些哆嗦的手更哆嗦了,他说:“这张贺卡就是没贴邮票,我们也要马上把它投出去!”

第二天早上4点多,老所长骑上车趔趔趄趄地冒着纷纷扬扬的大雪上路了。七八十里的山路,白雪皑皑,路上积雪很厚,这样的行程太危险。但老所长看着那张没贴邮票的贺卡,就仿佛看见了两条站在悬崖边上的生命!绝望的孩子,还有抱着仅仅一丝希望的老母亲……老所长的眼眶湿了,他顾不上自己那天一冷就隐隐作痛的老寒腿,把那张没贴邮票的贺卡紧紧地掖在贴胸的口袋里。

天黑的时候,老所长终于赶到了县城。分发室的人很惊讶,说:“这么大的雪你还跑来干什么,不想要你那半拉子老命了?”老所长笑笑,顾不上喝一口热茶暖暖身子,就从贴胸的口袋里掏出那张贺卡说:“这贺卡忘贴邮票了,但它拴着两条人命呢!”分发室的人一一接过那张还有老所长体温的贺卡传递着看了说:“寄,马上就寄,这张贺卡一点都不能耽误!”他们“啪”地在卡上砸上了鲜红的邮戳,想想,又在那张贺卡的空白边缘上郑重地写下了一行黑体小字儿:这是一张很重要的贺卡,望能迅速投递!落款是:礼城县邮局全体同仁。

夜里10点多,邮车破例摇摇晃晃地冒着鹅毛大雪上路了。

次日8点,那张贺卡被准时送到了远去的火车上,开始了它新一程传递……

4天之后的深夜,蜗居旅店的他收到母亲这张没贴邮票的贺卡。他看着贺卡上母亲的留言和边缘空白处那行陌生人留下的小字,哇的一声哭了。其他旅客纷纷披衣围了过来。大家默默地传递着看了那张泛黄的、没有贴邮票的贺卡,默默地掏出钱放到他的面前说:“回家去吧!你妈在家等着你呢!”那一堆钱有10块的,有5块的,有1块的,还有角票和许多硬币,他知道,住到这地方的人都是些经济不太宽裕的人。

怀揣着那张贺卡,他终于踏上了北归的列车。如今,年过40的他,已是北方一个大公司的总经理了,他和善,乐于助人。他的办公桌上,总放着那张泛黄的用玻璃镶嵌起来的贺卡,没事的时候,他常常默默凝视着那张母亲的贺卡,那张没有邮票的贺卡,他的眼里常常会涌满泪水。为母亲,更为那些直到现在他仍不知道名字的人们,也许,是为了生命之间那些闪烁着爱的光芒的心灵吧!

(作者李雪峰 有改动)

( 1 )本文依次写了写贺卡→________→________等情节。
( 2 )揣摩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含义,说说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

①一双本来就有些哆嗦的手更哆嗦了。

②他的眼里常常会涌满泪水

( 3 )文中多次出现对雪的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
( 4 )为什么一张没有贴邮票的贺卡却按时送到了“他”的手中。
( 5 )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母亲的贺卡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传递一张没贴邮票的贺卡的故事。
B: 本文既刻画了老所长这一个体形象,又描写了县邮局工作人员和其他旅客等群体形象。
C: 在叙述故事表现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语言朴实而令人感动。
D: 本文着重表现了母亲的谆谆教诲对儿子一生的深远影响。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人类水资源现状
①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几种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l/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l/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l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④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_T-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

( 1 )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2 )从第③段中看,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3 )第③段中画线句“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l/4”中的“仅”能否删去?为什么?

( 4 )针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请你提两条合理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 5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全球的水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
B: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成为我国经 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C: 北方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开发过度,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使得荒漠化趋势蔓延。
D: 文中举出北方地 区、南方水网地区、西北干旱区、西南山丘区等几个地区的用水情况,主要是为了具体说明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
四、写作(分值:60分)
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中,时常被周围的一切感动着。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个眼神,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是一种场景…….生活中,你一定经历、体验过许多的感动。请以“_________让我感动”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望眼欲穿”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