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郑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面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儒家经典之一,全书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B: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写的,《智取生辰纲》就是选自这本小说。
C: 《名人传》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斗争的精神。
D: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表现出他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主的献身精神。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这是一片冲淘过的秋天,这是一条栉沐过的山谷,这是一处返璞归真的休闲去处。你要住在溪边,_________;你要住在崖下,__________;你要住在林间,_________;你要住在村头,__________这就是休闲山庄了。

①可听月下虫鸣夜鸟梦 ②可观石上生云

③可看水中腾雾 ④田园牧歌就不再是画上的风景。

A: ②③④①
B: ②③①④
C: ③②①④
D: ③①②④
3、

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藤野先生》中,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都饱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B: 《秋天的怀念》《我用残损的手掌》《苏州园林》《最后一课》的作者分别是史铁生、戴望 舒、叶圣陶、都德。
C: 成语“温故知新”“豁然开朗”“门庭若市”分别出自《论语》《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
D: 武松是《水浒》中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他景阳同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是一位快意恩仇的好汉。
4、

下列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 野花遍地是:杂拌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B: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C: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D: 得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5、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灵(jiù) 偻 (gōu) 落 (yǔn) 而不舍 (qì)
B: 狡 (xié) 难 (jié) 旁 (wù) 心静思 (qiǎn)
C: 凿 (ruì) 德 (xíng) 扶 (yè) 吹毛求 (cì)
D: 亵 (dú) 辞 (yú) 忑 (tǎn) 谆教诲 (zhūn)
6、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该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赡养义务。
B: 在实体店深受互联网冲击的背景下,育人书店的管理团队精诚合作,苦心钻营 , 使书店利润稳步增长。
C: 十年后记者重访地震灾区,只见居民住宅鳞次栉比 , 农贸市场人声鼎沸,处处呈现一派安定祥和的景象。
D: 这次青少年宫组织的国学知识竞赛,试卷题量多、难度大、令我叹为观止 , 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7、1.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祈(táo) 孤(shuāng) 门(kǎn) 气冲牛(dóu)
B: 校(jiào) 育(bǔ) 修(qì) 心有灵(xī)
C: 红(yān) 问(jié) 愧(zuò) 颠流离(fèi)
D: 纷(jiū) 累(zhuì) 赤(kē) 深痛绝(è)
8、

选出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 )

A: 同学们要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水电等不良行为。
B: 通过这次灾后重建,我们充分认识到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重要性。
C: 依法打击网络暴力,为网民理性表达营造健康有序的规范体系,积极向善的网络文化。
D: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受到了众多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9、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句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切记,助人即是自助

②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幸福到一生不会遇到任何困难

③如果大家都漠视别人的困难,那么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又能指望谁来帮助呢

④生活中,面对别人的困难,有的人总是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

⑤殊不知,自私导致自伤

A: ①②④⑤③
B: ④⑤②③①
C: ①③②⑤④
D: ④③①②⑤
10、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B: 学期结束前的法制报告会非常好,它对防止青少年犯罪起了重要的作用。
C: 我市荣获“全国卫生城市”的原因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D: 一些青少年患有“网瘾综合症”,专家正在有效地寻找治疗方法。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现实

余光中

每一座昂首奔来的波浪,

都举起自己洁白的希望,

但转瞬便撞碎在狰狞的石壁,

怅然发出沉重的叹息。

但背后继续冲上的怒潮,

并不曾因此而畏缩,彷徨。

一世纪,十世纪,顽石让步了,

石上刻下了海的力量!

( 1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狰狞


( 2 )本诗描写对象是________,主要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 3 )“并不曾因此而畏缩,彷徨”中“因此”的“此”具体指代什么?
( 4 )结合全诗理解“海的力量”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 5 )诗作以“现实”为题,除表现自然现象外,更具有社会意义。联系实际,你认为有什么社会现实意义?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龙湫

李孝光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谺,犹蟹两鳌,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进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也。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所见。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有水声。乃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廿馀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欲争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注释】①大龙湫:瀑布名。浙江乐清县雁荡山。②谽谺(hān xiā):山深貌。这里指山高险。③兀兀:心神紧张的样子。④圭:古代帝王,诸侯在举行朝会、祭祀的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⑤矼:桥。⑥掔:牵。

( 1 )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予 尝 从 老 先 生 来 观 大 龙 湫

( 2 )请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相五六步 ________ ②乃石矼下 ________

③轰然万人也 ________ ④不能如所见________

( 3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

( 4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文段:

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①大龙湫瀑布“壮”在哪里?请简要概括。

②说说文中“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的作用。

( 5 )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游记写了作者两次去大龙湫的经历,第一次是八月大水时节,主要表现瀑布的壮美;第二次是冬天旱季,主要表现瀑布的秀美。
B: 作者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种视角入手,着力刻画八月时大龙湫的壮美。
C: 写西南石壁上黄猿闻声惊扰,窥人而啼,是为了从侧面表现瀑布冲击气势的磅礴,令人惊心动魄。
D: “山风横射,水飞著人”、“余沫进入屋,犹如暴雨至”,写出瀑布飞溅的猛烈和迅疾。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只想让你看到我

张军霞

小米在小区门口开了一家超市。最近,保安辞职回老家了,小区里丢东西的情时有发生,弄得人心惶惶。这天,小米注意到有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常在附近徘徊,并不买东西。这天,小米无意中抬头,望向对面五楼自家的阳台,一家三口的衣服晾在阳台上,被风吹得飘呀飘。

小米收回目光时,惊讶地发现那个女人居然也在抬头仰望,而她仰望的正是自家的窗户。小偷作案前都会观察盗窃目标家的情况,难道她就是那个来踩点儿的人?

小米想了想,拎起一桶水,哗啦一声泼到门前。女人往旁边躲了躲,犹豫了下,摸出两枚硬币说:“大妹子,买瓶水。”小米不吱声,把水递了过去,女人仿佛还想说啥,张了张嘴,却又讪讪地离开了。从此,小米多了一个心眼,随时留意女人的举动。她忍不住对丈夫说:“我看那女人真的不正常,天天在附近晃来晃去,总是往咱家这边瞧。”丈夫有点不耐烦地说:“她没事儿出门溜达不行吗?你别把人心都想那样坏!”

小米却还是不放心,那天晚上,忽然下起了大雨,她朝门外张望,吓了一跳:墙角处有个黑影,一动不动地站在雨中。黑影不是别人,还是白天那个女人。大雨将她浇得浑身湿透,她却还像白天那样,仰望着小米家。这次,就连丈夫也感觉害怕了,他轻声安慰小米:“明天我跟老板请个假,一定要调查清楚她的来历!”

第二天,没等小米的丈夫请假,那女人就出事了。女人仰起头望着空中,这时,一阵风吹来,小米晾在阳台的男式衬衣,忽然被风吹落了下来,还没等小米做出反应,女人却挥舞着双手,发出凄厉的叫声,一个趔趄栽倒在地上。

小米慌忙跑出来,抱起昏迷的女人,大声喊:“快来人,救命呀!”在女人被抬上救护车时,一个男子拨开人群,发疯般地扑过来,喊道:“娘,你怎么了?别吓我!”

小米认识这个男人,他就住在自己家对面。他从前做着很大的生意,总是开着一辆豪华的汽车进进出出,后来忽然赔得精光,就整天不出门,小米都好久没看到过他了。

女人只是受到惊吓,没有大碍,她从医院回来,特意找小米道谢:“大妹子,那天多亏了你呀。”小米不解地问:“不过是风吹落了一件衣服,你怎么就吓成那样?”

女人抹一把眼泪,低声说:“不怕你笑话,我儿子做生意赔钱,患了抑郁症,总说活不下去,他心烦,不愿意见人。我怕他真的想不开,就天天在这儿守着,万一他真的打开窗户,一下子就能看到我,就不会跳楼了。那天,我把那件衣服当成我儿子的身影了……”

小米抹一把眼泪,搬来一把凳子,对女人说:“以后,您就坐在这里,好好守着你儿子。还有,我丈夫认识一个心理医生,明天让他帮您联系一下吧。”女人对小米感激地点点头,然后抬头望着五楼的窗户喃喃自语道:“

(选自《故事会》2015年第一期)

( 1 )文章主要写了有关女人的五件事,请简要概括。

( 2 )文中写道“女人抹一把眼泪”,“小米抹一把眼泪”,分析小米和女人流泪的原因有何不同。

女人因________而流泪。

小米因________而流泪。

( 3 )从文中找出与画波浪线句子相呼应的句子,写下来。

( 4 )结合前文内容为文章补出合理的结尾,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 5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女人是怎样的一位母亲?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科学需要反对意见的帮忙

①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中,赞同的意见固然常常给人以鼓励和信心,然而,反对的意见也常常给人以帮助和教益。鲁迅说:“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歌德也说:“我们赞同的东西使我们处之泰然,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在科学研究上,对反对自己的意见不但不能不屑一顾,而且应该拍手欢迎,唯欢迎,方见其虚怀若谷。

②科学就是探求真理。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苦曲折的过程。常常有这样的情形,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掌握资料的差异,认识的方法不同,就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况,以致引起学术上的争论。这就要求科学工作者有自以为非的精神,勇于自我批评,在与不同意见的商榷与论争中,取长补短,广收博采。因此,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把对自己的批评当作珍贵的友谊。李四光同志说得好:“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的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励。”这是因为,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退一步说,即使错误的反对意见,对自己的科学研究也是很有好处的。

③一九三七年,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引力波不可能存在的理论。当时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他的结论是错误的。爱因斯坦并没有自恃正确,对反对意见置之不理,而是认真对待。经过反复的验算,证明自己的结论确实错了。以后他做关于引力波理论的学术演讲时,还常常讲到自己的教训。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为探讨定比定律,进行了长达九年的辩论。最后普鲁斯特成为辩论获胜者,发现了定比定律,但他并未因此趾高气扬,相反,他对贝索勒倾吐了衷心的感激之情,说“要不是你的质疑,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并宣告,发现定比定律的,贝索勒有一半功劳。

④你想在科学海洋里遨游并采撷到成就的硕果吗?那就不能忽视反对意见的帮忙,这是朴素而简单的道理。

( 1 )上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 2 )文章第③段所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请简要概括其中一个事实论据:________。
( 3 )第②段引用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文中的实际意思是________。
( 4 )第②段引用李四光的话,目的是________。
( 5 )第③段中列举了两个事实论据,你认为妥当吗?简述理由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提出“少即多”这一理念。最初,密斯提出“少即多”的意义,更多的是在建筑结构之上。他将建筑学的完整与结构的朴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刨去繁琐多余,保留最具有震撼感受的结构力量,即现在所说的简约风格。但其实,在现实中不少人将“少即多”作为人生信条。少说一点,说精一点;少做一点,做实一点;少买一点,买优一点。我们也不难发现,“化繁为简”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准则。

读了这段文字,你对“少”与“多”有了怎样新的启迪与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文体特征要鲜明;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记忆里ˋ仿佛没有迩。”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