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强势登陆美国股市,以最高250.2亿美元的融资额,成为全球史上最大规模IPO。B: 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甘肃选拔赛经过三天的激烈角逐,兰州代表队、陇南代表队、张掖代表队分别获团体组前三名。 C: 随着Windows XP的退场,对于操作系统行业及安全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件大事或一次机会。 D: 2014年青奥会于8月28日在南京落下帷幕。 |
2、 | 下面句子划线词语的词性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 A: 名词 形容词 代词 动词 B: 代词 动词 形容词 名词 C: 名词 动词 代词 形容词 D: 代词 名词 形容词 动词 |
3、 | 下列诗句中,其内容和情境与本文类似的一项是( ) A: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C: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D: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4、 | 下列加横线成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百团大战》这部电影中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中八路军战士奋勇杀敌的牺牲精神。B: 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气吞斗牛的表现才对。 C: 你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重蹈覆辙 , 将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D: 雨果先生慷慨激昂的演讲,博得了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
5、 | 下面句中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B: 正因为他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好成绩。 C: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 , 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D: 也许是年事渐高之故吧,小李在学习上变得格外主动。 |
6、 |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秋天的怀念》作者是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B: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C: 《济南的冬天》节选自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 D: 《天净沙 秋思》的作者是马致远,明代著名戏曲作家。“天净沙”是曲牌名。 |
7、 | 选出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作者献给大堰河的一首“赞美诗”,大堰河是一位劳动妇女,她善良勤劳,“我”对她充满崇敬和热爱之情。 B: 《樵夫,别砍那棵树》诗人以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一棵老橡树的真挚感情,作者想要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珍视。 C: 《日出》以农村生活为背景,课文节选部分写了黄省三和李石清、潘月亭之间三次大的冲突,反映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 D: 《钦差大臣》是一部喜剧,钦差大臣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个人物形象,这个城市的一切丑恶现象都是通过他折射出来的。 |
8、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拾荒老娘”于化玲,9年来孤身一人在城市独自拾荒,供儿子读书。(删除“独自”) B: 他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激情,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把“他的晚年”改为“晚年的他”) C: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把“重大”和“紧迫”调整顺序) D: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具有广泛的活动基础,每年有超过1000万左右的青少年参加从基层学校到全国大赛的不同层次活动。(删去“超过”和“左右的”) |
9、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是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B: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召集一批文人共同编撰。是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 C: 《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现代诗人、散文家。代表作品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D: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
10、 | 下列语句与原文书写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B: 其间一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荇、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救,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绢一丈续,系向牛头充炭直。 ( 1 )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 2 )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 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 C: 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 “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
非文学作品阅读 论看电影流泪 林语堂 ①对于看电影流泪这件事,成年人多半以为难为情,不大尊严。我真不懂,看电影流泪有什么羞耻?那天我跟内人去南京戏院看《孤星泪》。出来时,内人问:“你哭了没有?”“当然,”我说“看了这种影片而不哭,还算有人心吗?”其实我整个情绪都搅乱了。那晚头也昏了,看书也看不下去,和人打牌,也无精打采。 ②我真不懂,看一可歌可泣的小说,看一悲楚动人的影片,为什么不可以哭?西方有亚里士多德,东方有太史公,都讲戏剧之用在于动人情绪。亚里士多德的著名悲剧论,说悲剧之用是如清泻剂,其作用是把我们肝膈荡涤一下。 ③自然,哭泣不大雅观,我也知道,多情与感伤有不同,事各有时。我们看见白痴无故而笑,无端而哭,或者男子动辄流泪,认为未免太无丈夫气了。但是人非木石,焉能无情?当故事中人,床头金尽,壮士气短,我们不该挥几点同情之泪吗?或是孤儿遭后母凌虐,或是卖火柴的女孩冻死路上,或是闵子拉车,赵五娘食糠,我们能不心为所动吗?或是夕阳西照,飞鸟归林,云霞夺目,江天色,我们能不咋叹宇宙之美不由眼泪夺眶而出吗?在电影上,情节总是比日常离奇,人物总是比日常可爱,所以动人之处自然比日常生活多假如我们去看电影而情不为动,还是真能看电影的人吗? ④其实看电影而哭者不必自愧,看电影而不哭者亦不必自豪。凡艺术都是靠作者与所用材具的一种相感相应,也是靠作者与观者听者读者的相感相应。同一画图,由甲看来索然无味,而由乙看来悠然神往。所以一种艺术之享受,一方在于作者,一方也纯为观者自己的灵性学问所限制。观者愈灵敏,则其感动之力愈大。程子说,同一本《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得一二句喜者,有读了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所谓得一二句喜者,也是各人不同,有人喜欢这句,有人喜欢那句,这就是欣赏艺术所受观者听者读者灵性上及学问上之限制同一个夕阳美景,一人看来欢天喜地,乐不可支,由另一人看来,还不是一个锁锁保险柜回家的记号吗?我真不懂为什么看电影流泪便不雅观? ⑤是的,人生本来有笑与泪的,所要紧的是看因何而流涕。有狂喜之泪,有沮丧之泪,有生离死别之泪,有骨肉团圆之泪,有怀才不遇之泪,有游子思家之泪,有弃妇望夫之泪,有良友重逢之泪有良辰美景之泪,有花朝月夕之泪。似是谁要哭,听他哭,因为我们本来是有情动物,偶然心动,堕滴同情之泪,或怜爱之泪,或惊喜之泪,于他是有益的。(摘自《林语堂散文精选》有改动) ( 1 )阅读全文,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当故事中人,床头金尽,壮士气短,我们不该挥几点同情之泪吗?或是孤儿遭后母凌虐,或是卖火柴的女孩冻死路上,或是闵子拉车,赵五娘食糠,我们能不心为所动吗?或是夕阳西照,飞鸟归林,云霞夺目,江天一色,我们能不咋叹宇宙之美不由眼泪夺眶而出吗?在电影上,情节总是比日常离奇,人物总是比日常可爱,所以动人之处自然比日常生活多。 ①画线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②加下划线的“总是”和“自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 3 )以下言论放入第④段中作为论据最恰当的项是( )A: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 B: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C: 艺术是感情的传递。(列夫•托尔斯泰) D: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俗语) |
(文本一)
月到天心
①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如果是有月亮的时候,心里就整个沉淀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在南台湾,尤其是夏夜,月亮的辉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来。
②乡下的月光是很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外面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乃至从屋檐、墙垣内部微微地渗出,,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
③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是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④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乡村都还历历如绘。月亮永远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还是真实的呢?长大以后才知道,原来是人的心中有一片月,它独一无二、光明湛然的,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亮也是心中的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罢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⑤王阳明的《蔽月出房》: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确实,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了吗?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
⑥还有一首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写的《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都有着清凉明净的意味,只有微细的心情才能体会,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⑦我们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⑧所以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吧!
(有删改)
(文本二)
人物介绍
林清玄,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其文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华人阅读圈尤其是青少年中赢得了“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美誉。立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情感自然真实,静心启智;语言清新隽永,含蓄有力。
(文本三)
记者访谈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取得这样的成就,您有什么诀窍吗?
林清玄: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都珍贵得不得了,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每天写一点,一个月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这段经历对您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我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对欲望也不会太敏感。所以,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随时都睡得着觉,吃得香饭,笑得出来。
记者:如今的时代欲望膨胀、光怪陆离, 您认为怎样才能活出真 正的优雅?
林清玄: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块码来保持平衡。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您觉得文学在现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选自林清玄和记者的谈话,有删改)
( 1 )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乡村都还历历如绘。
( 2 )赏析下列句子。①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从修辞的角度)
②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人,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结合: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结合文本从作者语言风格的角度)
( 3 )结合三则文本,请谈谈“心中的明月”、文学与你的人生的关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周国平
①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惟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尚和卑鄙。
②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他很快便死在了罗马军人的剑下,当剑朝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更早的时候,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视察希腊的另一座城市 ,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在他看来,面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 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
③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④其实,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
⑤有一回,我乘车旅行。列车飞驰,车厢里闹哄哄的,旅客们在聊天、打牌、吃零食。一个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她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地往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好像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望着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静的侧影,我心中充满感动,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候我也和她一样,不管置身于多么混乱的环境,只要拿起一本好书,就会忘记一切。如今我自己已经是一个作家,出过好几本书了,可是我却羡慕这个埋头读书的少女,无限缅怀已经渐渐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我的青春岁月。
⑥每当北京举办世界名画展览时,便有许多默默无闻的青年画家节衣缩食,自筹旅费,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来到首都,在名画前流连忘返。我站在展厅里,望着这一张张热忱仰望的年轻的面孔,心中也会充满感动。我对自己说,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的确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
⑦若干年过去了,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的那个少女和展厅里的那些青年,揣摩他们现在不知怎样了。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我暗暗祝愿他们仍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没有走上这条可悲的路。
( 1 )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文章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请在第③段末尾补充一则适合的事实论据。( 4 )请说说文章第④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5 )阅读第⑦段,段尾作者所写“可悲的路”是指什么?请简要阐述你认为我们每个人应当如何避免走上“可悲的路”。从下面两题中任意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我的心中有个梦
题目二:四季,色彩斑斓,草长莺飞的春,阳光绚烂的夏,天高云淡的秋,雪花纷飞的冬,给你遐想,让你向往。人生也是如此,天真烂漫的童年,活泼快乐的少年,追求独立的青年……令你难忘,让你憧憬。每一个“季节”都是风景,每一个“季节”都令人回味。
请以“我最喜欢的季节”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得以此话题为题目。
要求:①表达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以上。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