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将乐县余坊中心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这次经历,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所以,我要不断地告诫自己:面对生活中的机遇,千万不要错过。

①抓住了,你就走出了平庸 ②各种机遇从眼前滑过 ③反之,你就会跌入懊悔的深渊、失败的泥潭 ④人生就像一条不断流淌的河川


A: ④①③②
B: ④②①③
C: ①③②④
D: ①③④②
2、

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卑微 猝然 惶恐不安 人声鼎沸
B: 粗犷 真谛 杂乱无章 百废俱兴
C: 蹒跚 吞噬 坚持不懈 怒不可遏
D: 剽悍 侧隐 历尽心血 无可置疑
3、

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夜雨剪春韭。”是杜甫的诗句,清新极了。解说:这一句的标点符号运用错误。
B: 千百双眼睛在随着姚明的高大声影移动。解说:这一句的主干是“眼睛随着移动”。
C: 仙露琼浆 不二法门 众妙必备 力争上游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D: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解说:这句话包含了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四种修辞手法。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归结起来,有两种态度是正好相反的。

②前者是错误的,注定会失败;后者是正确的,必然会胜利。

③人们对待事物运动的力量可以采取种种不同的态度。

④一种是积极疏导使之顺利发展。

⑤一种是堵塞事物运动发展的道路。

A: ③⑤④①②
B: ①②⑤④③
C: ①⑤④②③
D: ③①⑤④②
5、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妹(zhǐ) 生(luán) 气斗牛(dǒu) 正危坐(jīng)
B: 粗(guǎng) 执(niù) 无动于(zhōng) 花团锦(cù)
C: 溅(bèng) 探(kūi) 长短叹(xū) 风雪途(zǎi)
D: 家(pēi) 龙(pán) 蹑手脚(liè) 奄一息(yǎn)
6、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他决不至于让某一件事的胜利弄得沾沾自喜 , 就此满足。
B: 可是,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C: 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D: 我这只是雕虫小技罢了,跟你们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比不得,比一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7、

下列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变幻莫测 鲜为人知 波光粼粼 永往直前
B: 芳草如茵 丰功伟绩 络绎不决 富丽堂皇
C: 精神抖擞 人声鼎沸 面面相觑 婷婷玉立
D: 不堪设想 手不释卷 金璧辉煌 蹑手蹑脚
8、下列有关传统文化知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文中的“公”有着较多的意义。《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指的是旧时对男性长者或老人的尊称。
B: 汉语很有意思。有时候某个意思不便或不愿直言,就用一个委婉的说法来代替,这叫婉词。如《背影》中“大去之期不远矣”一句中的“大去”就是“婉词”,表示“死亡”的意思。
C: 典故指诗文等所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运用典故可以含蓄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言简意丰。如《雁门太守行》中用典“易水”、“黄金台”表达作者对官兵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的赞美。
D: 古代的男子成人要举行冠礼。《富贵不能淫》一文中“丈夫之冠”是古时男子十六行冠礼。
9、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误(yí) 不(xiǔ) 热(chén ) 消( qiǎn )
B: 伤( zhuó ) 妒( jì) 煎( áo) 要( dì)
C: 同( liáo) 驾( yù ) 狭( yì) 谢( wěi)
D: 粗( zào) 洋( yì ) 身 ( jǐ ) 发( huàn )
10、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chī)想 (bá)窃 气冲(dǒu)牛 义愤填(yīng)
B: (pán)石 (kàng)奋 (hàn)首低眉 期期艾(ài)
C: 寒(jìn) 篱(fān) (gá)然而止 龙吟凤(huì)
D: (qiǎng)褓 据(jié) 鳞次(jié)比 怏(yàng)不乐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1 )秋是悲凉的,而在曹操的眼里却充满了生机,为什么?
( 2 )请任选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妙处。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上下白________

②湖中焉得有此人________

此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听觉的角度,描写作者雪夜独行时万籁俱寂的肃杀冷寂,表达其怀才不遇和清高自赏的孤傲。
B: 文章主要运用白描手法,从远到近,描画了一幅淡雅的湖山夜雪图,用空阔之景和渺小之物渲染出苍茫之境。
C: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既是客人的惊叹,也写出了作者的心声,侧面表达了作者幸逢游人的欣喜。
D: 文章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痴”字既体现了俗人的看法,也表现了作者与同饮者的闲情雅致。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楹联趣话

①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②对联起源于汉文学形式中的对仗或偶句,可谓源远流长。比如《诗经·米薇》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尚书·大禹谟》中“满招损,谦受益”之句,皆属于工稳之对仗。到骈体文出现后,几乎通篇皆用偶句,对仗俯拾即是。比如唐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经典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对仗的千古绝唱。而对联,则是偶句与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形成的我国民间过年悬挂桃符的习俗相结合的产物。

③所谓桃符,即书写着传说中二位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之名号的两块桃木板,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续了千余年后,至五代时,人们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A】据《宋史·西蜀孟氏世家》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孟昶自题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B】

④到明代,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与当今所见的春联如出一辙。据《簪云楼杂话》载,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某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微服出巡,逐门逐户观察欣赏,大得其乐。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之方式,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功莫大焉。【C】尔后,文人学士无不将题联作对视为雅事。【D】清代,对联更是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直至当今,对联仍随处可见,表现出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⑤就应用类型而言,随着时光推移,早已不限于春联,还衍生出喜联、寿联、挽联、行业联、交际联、谐趣联和装饰联等多种形式。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圆墅等。而按字数来分,又可分为短联、中联、长联。按联语来源来分,有集句联、集字联摘句联、创作联。就表现形式而言,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珠对、集句对等。

⑥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⑦一日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特定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二曰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在实践中,对联创作所遵循的平仄规律,与律诗对仗基本相同,一般上下联的第五个字平仄不必严格相合,第二,四,六个字平仄要相合。三曰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曰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而又不能重复。

⑧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 1 )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有此特点。
( 2 )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对联是在古代“桃符”和“偶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 对联又叫“楹联”、“对子”、“春联”。
C: 春联源远流长,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D: 楹联习俗对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 3 )上文围绕“楹联”,第②一⑧段依次介绍的内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楹联的文化价值。
( 4 )下列文字若要放回原文,放在A,B,C,D哪处最合适?请写出你的理由。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多有沿袭旧贯,将春联称为“桃符”。

( 5 )假设你的爷爷要过六十大寿了,下列最适合送给他的一副对联是( )
A: 春至百花福满地时来万事祥临门
B: 人顺家和福星照心想事成鸿运开
C: 八月秋高仰仙桂六旬人健比乔松
D: 爆竹声声福来到祥和处处岁时新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豆腐

①豆腐,有着最中国的口味,也有着最中国的意味。

②豆腐最能代表中国的味道,因其多有“道味”。据说淮南王刘安聚数千方士一边在炼丹中发明了豆腐,一边成就了道家的经典之一《淮南子》。豆腐先是道家的长寿膏丹,后来才传入民间。道家发明的豆腐“营养”中华文明两千余年,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③《诗经》云:“中原有菽,庶民采之。”以黄豆为原料的豆腐,

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和低热量的优点,可以提供一天劳作所需的营养。豆腐似黛玉,芳心如水,才思荡漾;也可比宝钗,入得厨房,上得厅堂。因此,国人上上下下,大都深爱之;神州东南西北,几乎处处有之。四川有“麻婆豆腐”、湖北有“钱袋豆腐”、北京有“砂锅豆腐”、江浙有“大煮干丝”、海南有“豆腐烧”、东北有“雪里红炖豆腐”。每个地域,这些以豆腐为主角的平民菜,也往往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名菜。

④在中国似乎少有像豆腐这样受到如此广泛认同的传统食品。究其原因,中国人对豆腐的理解,已经远超出了“形”与“味”,达到

了“意”的境界。

⑤在中国人的文化中,“食”与“德”密不可分。《周易》言,“大亨(烹)以养圣贤”,“食以养德”。元末明初自号“龟巢老人”的学者谢应芳悟出豆腐表象下蕴含的意,盛赞其为“素醍醐”。意思是常吃豆腐便如高僧灌输智慧,让人彻底觉悟。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刘宗周,在朝敢于抗疏直言,屡遭贬谪而不改其志。他常以豆腐修身,简约于食,克己寡欲,正是遵循了“孔孟食道”所倡导的“耻于味欲,安于俭食”。这也就无怪乎,豆腐成为古时清正儒学之士,借以修身自律的盘中首选。

⑥如今简简单单的豆腐早已不是一种单纯的食品,尝一口豆腐,品出的是中国人自身对生活的认知和追求。“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清·胡济苍《豆腐》),如此精神美味应永存天地间!

(选自《读者·乡土》,有删改)

( 1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豆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

( 2 )文段⑤中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选择其中一种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 3 )文段②划线句中的“据说”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四、写作(分值:60分)
题目二:

人生处处有挑战:学习中,解决难题,发挥潜力,是一种挑战;场上,挥洒汗水,超越自我,是一种挑战;漆黑夜晚,独自回家,战胜怯懦,是一种挑战……挑战又是人类不断进取的动カ之一。迎接挑战,中华民族创造了遨游太空的美丽神话;迎接挑战,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实现了战胜疫情的伟大壮举……挑战自己,我们才能不断成长;迎接挑战,人类才能不断进步。

请以“挑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围绕话题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④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材料,不得套作。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掌心一朵微笑”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