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气魄(pò) 惩罚(chěng) 狂澜(lán) 钥匙(shi) B: 屏障(píng) 泛滥(làn) 哺育(bǔ) 踱步(duó) C: 诧异(chà) 污秽(huì) 几乎(jǐ) 字帖(tiè) D: 澎湃(pài) 祈祷(dǎo) 婉转(zhuǎn) 强迫(qiáng) |
2、 | 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读《诗经》,________;读《庄子》,________;读清新隽永的散文.________。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①让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 ②让心灵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 ③让思想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 A: ①③② B: ③①② C: ②③① D: ③②① |
3、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契(qì)机 商酌(zhuò) 熹(xī)微 叱咤(chà)风云 B: 皴(cūn)裂 吮(shǔn)吸 积蓄(xù) 悄(qiǎo)无声息 C: 豁(huó)免 招徕(1ái) 姊(zǐ)妹 谆谆(xún)教导 D: 迤(yí)通 慰藉(jiè) 结(jiē)冰 呱呱(gū)坠地 |
4、 |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B: 野芳发而幽香 芳:芳香 C: 山肴野蔌 蔌:菜蔬 D: 弈者胜 弈:下棋 |
5、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不能因为他出了一点差错便将他的所有成绩也一笔抹杀了。 B: 爸爸工作忙,经常出差,一切烦琐的家务都是由妈妈一人承包。 C: 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而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D: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前仆后继的先烈们造就了新中国的诞生。 |
6、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许多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与失败不是上天赋予的,而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B: 如果全民都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整个民族的性格就会得到润物无声。 C: 随着我市截污排污工程的顺利开展,让工程所到之处的居民深切感受到工程建设带来的实惠。 D: 家长为自己孩子购置的多功能电话手表,是一种可以双向通话,能准确定位,并具有防水功能的电子设备。 |
7、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烈士公园的国庆节张灯结彩,花团锦簇,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B: 弘扬和传承丝路文化,是我们每一位甘肃学子的使命。 C: 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D: 《战狼2》于10月28日下架,总票房大约57亿左右,成为华语电影票房冠军。 |
8、 | 尧尧上网络聊天室,看到屏幕上出现了下列文字和语音对话,出现的书写及读音错误共3处的一组( ) A: 小航:昨天1班怎么了,课室一阵暄闹,人生鼎沸。小凡:对呀,还听到哽(gěng)咽(yè)声呢,谁哭了?B: 睿睿:小哲课间无所是,在课室里踱来踱去吃着鸡爪,不小心把小白的东西打烂了。大蔡:该不会是小白最喜欢那个有玉簪(zān)花图案的杯子吧? C: 子靖:是的。小哲还站在那里讪(shàn)笑,气得小白拿起塑(suò)料尺打小哲,却不小心把他的眼眶(kuàng)打红了。大蔡:所以是小哲哭了?老师又该惩(chěng)罚谁呢? D: 小航:谁知道呢!1班的生活真是“激情彭湃”,“色彩斑谰”啊!睿睿:嘿嘿,梁实秋《同学》里不是说了吗?“同学就是要打过才会相亲相爱的”,这种情况亘(gèng)古皆如此。 |
9、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春节回到家乡,我又看到了母亲那亲切的笑容和久违的乡音。B: 每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超过1000万名左右的青少年参加。 C: 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 D: 央视“诗词大会”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 |
10、 | 下面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例如“始龀”指七八岁,“加冠”指二十岁,人们常说的“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分别指四十岁、五十岁。 B: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C: 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其宗旨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为目的。——这句话有语病。 D: 这篇文章,语言艰湿难懂,内容空洞无物,读起来味同嚼蜡。——划线成语运用准确。 |
阅读《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小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1 )从词中的哪两个典型细节我们可以看出词人念念不忘报国。( 2 )词的末尾一句“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其受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寤,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 1 )解释下了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屠自断其股 ________ 顾野有麦场 ________ 其一犬坐于前 ________ 一狼洞其中 ________ |
蝉的音乐
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有种蝉,为了满足音乐的嗜好,牺牲了很多。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但是不幸得很,它这样喜欢的音乐,对于别人,却完全不能引起兴趣。就是我也还没有发现它唱歌的目的。通常的猜想以为它是在叫嘁同伴,然而事实明显,这个意见是错误的。
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筱悬木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所以这样看起来,它们并不是叫喊同伴,你想想看,如果你的同伴在你面前,你大概不会费掉整月的功夫叫喊他们吧!
其实,照我想,便是蝉自己也听不见所唱的歌曲。不过是想用这种强硬的方法,强迫他人去听而已。
它有非常清晰的视觉。它的五只眼睛,会告诉它左右以及上方有什么事情发生,只要看到有谁跑来,它会立刻停止歌唱,悄然飞去。然而喧哗却不足以惊扰它。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撞石子。就是比这种声音更轻微,要是一只雀儿,虽然没有看见你,应当早已惊慌得飞走了。这镇静的蝉却仍然继续发声,好像没事儿人一样。
有一回,我借来两枝乡下人办喜事用的土铳,里面装满火药,就是最重要的喜庆事也只要用这么多。我将它放在门外的筱悬木树下。我们很小心的把窗打开,以防玻璃被震破。在头顶树枝.上的蝉,看不见下面在干什么。
我们六个人等在下面,热心倾听头顶上的乐队会受到什么影响。“碰!”枪放出去,声如霹雷。一点没有受到影响,它仍然继续歌唱。它既没有表现出一点儿惊慌扰乱之状,声音的质与量也没有一点轻微的改变。第二枪和第一枪一样,也没有发生影响。
我想,经过这次试验,我们可以确定,蝉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极聋的聋子,它对自己所发的声音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的!
(节选自《昆虫记》)
( 1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A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 1 )这篇文章出自名著________(填书名),作者是________(人名)。(一)岁月静好,芬芳满园,八年级,正是一个承上启下,雷雨交加的夏季。日益繁重的学业,也许让我们烦恼沮丧,但也激发了我们的斗志,磨砺了意志,让我们更乐观、更坚强;日趋激烈的竞争,也许让我们备感压力,但师长的关爱,朋友的鼓励,让我们更懂得了珍惜,懂得了付出;学习之余,各项艺术活动或兴趣爱好,不仅调节了我们的身心,也让我们的青春岁月更丰富,更充实。加油吧,我的未来不是梦。
请以《初二,一个 的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二)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让我们感动,这种心理变化往往改变我们今后的生活,捕捉生活瞬间,记录心路历程。
请以《那一瞬间,我 》为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补充完整题目,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⑤不得抄袭套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