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清江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愿一切生命不至于因 在石缝间而凄凄切切。
②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在我的心头 。
③笑是一种个人的创造,也是一种集体生活感情 的表现。

A: 飘落 荡漾 融洽
B: 飘飞 游荡 融会
C: 飘扬 浪荡 融化
D: 飘荡 荡漾 融通
2、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目前,梁河县正采取措施保护这株古茶树

②使古茶树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③近日,梁河县大厂乡荷花村发现一株野生过渡型古茶树

④近年来,梁河县对辖区内的古茶树建档挂牌,进行有效保护,并开展古茶树产品研发

⑤经初步计算,该株古茶树径围这4.41米,直径140厘米,树龄约1500年,或为省内已发现的单株最大、树龄最久的野生过渡型古茶树

A: ④②①⑤③
B: ③④①⑤②
C: ③⑤①④②
D: ④⑤②①③
3、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父母,傅雷夫妇不只重视对子女的思想 、道德、情操和传统文化修养方面的教育,同样时刻关注着他们的起居、饮食、冷暖、开支等日常生活以及婚姻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
B: 傅雷素来主张的教育原则,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人生信条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钢琴家,终为音乐家。
C: 《苏菲的世界》最后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告终,苏菲和导师艾勃特最终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D: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这十二封信以有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都是受信人。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作品。
B: 在莎莉文老师的指导下,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C: 因为莎莉文老师能够做到寓教于乐,因此她赢得了海伦·凯勒的尊敬与爱戴。
D: 对于海伦·凯勒来说,莎莉文老师就是那个启发她、给她深切的爱的人。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社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B: 贺敬之的诗歌《回延安》,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
C: 《小石潭记》的“记”是古代一种文体,用以论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
6、

下列诗句中,描写冬天景物的是( )

A: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B: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C: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D: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7、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拮据 据理力争 焦燥 口干舌燥
B: 喝采 五彩缤纷 横幅 幅员辽阔
C: 普及 迫不及待 敝端 蒙蔽双眼
D: 迷惑 弥留之际 振奋 奋笔疾书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高校自主招生增加体育测试项目,把身体好不好作为“好学生”的重要标准。
B: 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保持不断增长的势头,全国票房642.6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其中,国产片份额达64.07%。
C: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当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
D: 中国女排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
9、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达 liàn 请 yāo 喷buó 亭台楼
B: 朗yùn 绕 liáo 叮zhǔ 与日增 jù
C: 丽 xuàn 养 hán 别shù 妙手得 ǒu
D: 统chóu 幕 wéi 闲xiá 相得益zhāng
10、依次填入下列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史”宜映雪,以莹玄鉴。读“子”宜伴月,以寄远神。读山水小品,宜________。读忠烈传,宜________。读奸佞传,宜________。读“骚”宜空山悲号,可以惊壑。读“赋”宜________。

①纵水狂呼,可以旋风 ②倚疏花瘦竹,冷石寒苔,以收无垠之游 ③击剑捉酒以销愤 ④吹笙鼓瑟以扬芳


A: ②①③④
B: ①④③②
C: ②④③①
D: ①③④②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己亥杂诗》,完成下列各题。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1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 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 2 )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罴说

柳宗元

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

不善内而情外者,未有不为黑之食也。

(选自《柳宗元诗文选注》)

【注】①罴(pí):棕熊,也叫马熊或人熊,古称罴。是陆地上体形第二大的食肉动物。②貙(chū):古书中对云豹的称呼。③寂寂:悄悄地。④罂(yīng):瓦罐。⑤捽(zuò)搏挽裂:揪住扑搏撕咬得四分五裂。

( 1 )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貙 走 而 虎 至 愈 恐 则 又 为 罴 虎 亦 亡 去

( 2 )解释下列划线的文言词语。

①罴之状,被发立________

其至,发火而射之________

③为鹿鸣以其类________

④闻其鹿也,而至________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②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 4 )从这则寓言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支老钢笔

梁晓声

它是黑色的,笔身粗大,外观笨拙。全裸的笔尖,旋拧的笔帽。胶皮笔囊内没有夹管,吸墨水时,捏一下,鼓起缓慢。墨水吸得太足,写字常常“呕吐”,弄脏纸和手。

它是我使用的第一支钢笔,母亲给我买的。那一年,我升入小学五年级。学校规定,每星期有两堂钢笔字课。有些作业要求学生必须用钢笔完成。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有了一支崭新的钢笔,有的同学甚至有两支。我却没有钢笔可用,连支旧的也没有。我只有蘸水钢笔。每次完成钢笔作业,右手总被墨水染蓝,染蓝了的手又将作业本弄脏。我常因此而感到委屈,做梦都想得到一支崭新的钢笔。

一天,我终于哭闹起来,折断了那支蘸水笔,非逼着母亲立刻给我买一只吸水笔不可。

母亲对我说:“孩子,妈妈不是答应过你,等你爸爸寄回钱来,一定给你买支吸水钢笔吗?”

我不停地哭闹,喊叫:“不,不,我今天就要。你去给我借钱买。”

母亲叹了口气,为难地说:“你这孩子,真不懂事。这月买粮的钱,是向邻居借的;交房费的钱,也是向邻居借的;给你妹妹看病,还是向邻居借的钱。为了今天给你买一支吸水钢笔,你就非逼着妈妈再去向邻居借钱吗?叫妈妈怎么向邻居张得开口啊?”

我却不管母亲好不好意思再向邻居张口借钱,哭闹得很凶。母亲心烦了,打了我两巴掌。我赌气哭着跑出了家门……

那天下雨。我在雨中游荡了大半日不回家,衣服淋湿了,头脑也淋得平静了,心中不免后悔自责起来。是啊,家里生活困难,仅靠在外地工作的父亲每月寄回几十元钱过日子,母亲不得不经常向邻居开口借钱。母亲是个很顾脸面的人,每次向邻居家借钱,都需鼓起一番勇气。我怎么能为了买一支吸水钢笔,就那样为难母亲呢?我觉得自己真是太对不起母亲了。

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念头,靠自己挣钱买一支钢笔。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冒雨朝火车站走去。火车站附近有座坡度很陡的桥。一些大孩子常等在坡下,帮拉货的手推车夫们推上坡,可讨得五分钱或一角钱。

我走到那座大桥下,等待许久,不见有手推车来。雨越下越大,我只好站到一棵树下躲雨。雨点噼噼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冲刷着马路。马路上不见一个行人的影子,只有公共汽车偶尔驶来驶往。几根电线杆子远处,就迷迷蒙蒙地看不清楚什么了。

我正感到沮丧,想离开,雨又太大;等下去,肚子又饿。忽然,我发现了一辆手推车,装载着几层高高的木箱子,遮盖着雨布。看得出,那人拉得非常吃力,腰弯得很低,上身几乎俯得与地面平行了,两条裤腿都挽到膝盖以上,双臂拼力压住车把,每迈一步,似乎都使出了浑身的劲。那人没穿雨衣,头上戴顶草帽。由于他上身俯得太低,无法看见他的脸,也不知他是个老头,还是个小伙儿。

他刚将车拉到大桥坡下,我便从树下一跃而出,大声问:“要帮一把吗?”

他应了一声。我没听清他应的是什么,明白是正需要我“帮一把”的意思,就赶快绕到车后,一点也不隐藏力气地推起来。车上不知拉的何物,非常沉重。还未推到半坡,我便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双腿发软,气喘吁吁。那时我才知道,对于有些人来说,钱并非容易挣到的,即使是一角钱。我还空着肚子呢,又推了几步,实在推不动了,产生了“偷劲”的念头。反正拉车人是看不见我的!我刚刚松懈一点力气,就觉得车轮分明顺坡倒转。不行,不容我“偷劲”。那拉车人,也肯定是拼着最后一点力气在坚持,在顽强地向坡上拉。我不忍心“偷劲”了。我咬紧牙关,憋足一股力气,一步接一步,机械地向前迈动步子。

车轮忽然转动得迅速起来。我这才知道,已经将车推上了坡,开始下坡了。手推车飞快地朝坡下冲,那拉车人身子太轻,压不住车把,反被车把将身子悬起来,双脚离了地面,控制不住车的方向。幸亏车的方向并未偏往马路中间,始终贴着人行道边,一直滑到坡底才缓缓停下。

我一直跟在车后跑,车停了,我也站住了。那拉车人刚转过身,我便向他伸出一只手,大声说:“给钱!……”

那拉车人一动不动,也不掏钱,也不说话。

我仰起脸看他,不由得愣住了。“他”……原来是母亲。雨水和着汗水,从母亲憔悴的脸上直往下淌。母亲的衣服完全淋透了,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了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廓。她的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我望着母亲,母亲望着我,我们母子完全怔住了。

就在那一天,我得到了那支钢笔,梦寐以求的钢笔。

母亲将它放在我手中时,满怀期望地说:“孩子,你要用功读书啊。你要是不用功读书,就太对不起妈妈了……”

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一刻都没有忘记母亲满怀期望对我说的这番话。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母亲变成老太婆了。那支笔,也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了。但我,却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

( 1 )文章开头详细描写了这支笔的“笨拙”,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 2 )“我”在大桥下等活时,文章中有一段景物描写,请画出来,并品味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 3 )母亲为什么要瞒着“我”去拉车挣钱?
( 4 )请你找出文中描写“他”拉车艰难的词句,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 5 )那支笔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我”为什么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傅雷家书两则(其一)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1954年10月2日

( 1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 2 )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一句中作者想借太阳和雨水向儿子讲明一个怎样的道理?

( 3 )文中“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一句中的“安慰”和“鼓励”两个词颠倒顺序好不好?为什么?

( 4 )作者提到克利斯朵夫的目的是什么?

( 5 )“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其中的“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是怎样的一种心怀?

( 6 )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语句?请联系实际谈谈看法。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必须确信,人人心中都具有善良天性。孟子把它说成是“恻隐之心”,王阳明批它说成是“良知”,西方哲学家把它说成是“先天的道德本能”。(余秋雨《你比你更精彩》)

材料二: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老王》)

材料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读了上述材料,你对“善”有怎样的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①自拟题日,自选文体;②文中不要出现透漏你个人身份的信息;③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冷※无情★”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